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Analy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DOI: 10.12677/ACPP.2022.116286, PDF, HTML, XML, 下载: 137  浏览: 248 
作者: 缪 广: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乡村振兴历史唯物主义产业马克思Rural revitalizati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dustry Marx
摘要: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独占鳌头。这不只是因为产业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根基,还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产业振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进入新时代,面对目前乡村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既要审视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又要审视现存的问题。解决好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Abstrac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akes the lead. This is not only because indus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arduousness and complexity of rural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Entering a new era, 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new tasks and new expectations of the peop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not only to review the current achievements, but also to review the existing problems. 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realize the prosperity of rural industry.
文章引用:缪广. 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J]. 哲学进展, 2022, 11(6): 1675-167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286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产生、生存、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如下,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明确指出“劳动起初只作为农业劳动出现” [1]。“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2] 强调了农业产业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是其他社会部门进行劳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其地位是其他一切社会生产部门都无法替代的,必须重视农业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在工农与城乡关系层面,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工农、城乡之间协调发展,通过工业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马克思还主张在乡村发展一些工业企业,以消化乡村的剩余劳动力和缓解城市工业用地紧张等问题。在推动生产力变革层面,恩格斯主张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来推动乡村生产力的变革,他认为科技可以推动生产技术和生产机器的更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创新的力量还可以创造出大量新的产业和生产部门。在生态环境与生产发展层面。恩格斯认为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不能忽略生态环境的破坏。

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确保乡村产业生产居于基础性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把物质生活本身的活动称作人类生存的“第一历史活动” [3]。物质生活本身中最关键的就是农业生产,在人类社会生产中处于基础性位置。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产生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促使农业生产力持续地发展,社会就产生了剩余劳动力。这就会为社会的分工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马克思指出:“社会上的一部分用在农业上的全部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须足以为整个社会,从而也为非农业人口生产必要的食物;也就是使从事农业的人和从事工业的人有实行这种巨大分工的可能;并且也使生产食物的农民和生产原料的农民有实行分工的可能。” [4] 而这种社会分工又可以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动力。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工业把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作为其原料。这就说明,如果忽视了农业产业这个最基础的生产,那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的进程就会很难去推进。如果乡村产业不能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会受到重大影响。“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产业振兴则是农业发展的最关键一招,对巩固农业的基础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基础性地位被受到威胁之后,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乡村产业的基础性地位,为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2. 产业振兴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奠定乡村产业振兴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协调工农、城乡之间的发展,对此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促使农业向工业和市场化发展。马克思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分析指出:“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逐步消灭城乡间的差别。只有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内部联系,并使交通工具扩充起来,才能让农村人口从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5] 通过工业和农业的有效结合,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和组织管理水平,提高农业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当农业产业生产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减少对农业生产者的需求,一些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会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而成为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就可以从农民变为工人,正如马克思所言:“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工人不会被迫集结到城市,必须使他们在农村中从事工业劳动。” [6] 为了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乡村要发展一定的工业企业,把一些集结在城市的工业转移到劳动力密集的乡村去发展,这样既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解决乡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为乡村的整体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又可以为工业降低生产成本、缓解城市工业用地紧张等问题。

推动产业变革的理论,巩固产业发展的根基。“一经形成的工业推动所带来的结果是无穷无尽的。” [1] 恩格斯指出机器的创造与技术的进步把人类带入到大工业时代,社会的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革最初发生在乡村棉纺织业,纺织品产量的持续增加,同时也促使相关劳动部门如花边、绢网等产业机器的生产,随之一系列产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另外,机器的创造和广泛应用使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这在客观上又推动炼铜、冶铁等采矿业的发展。机器的创造和使用带动了由纺织业到整个工业的革命。产业的发展使社会分工愈加精细,生产部门愈加齐全。新的生产部门又需要创新出新的生产机器,新机器的发明又会催生出新的部门和新需要,在循环发展中人类社会也随之不断向高阶迈进。乡村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当乡村产业发展起来才能带动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发展。对此,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力量,重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促进一个生产部门乃至相关产业的进步和革新。恩格斯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7]。他认为18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科技创新的进步推动了机器的产生和更新,这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社会运动活跃起来。1763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1764年的珍妮纺纱机都提高了生产效率,“结果就是英国工业的兴起” [1]。恩格斯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股革命性力量,对生产力的进步、产业的发展以及人类历史的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对科技创新力的发展和培养,巩固乡村产业发展的根基。

推进生态环境与产业和谐发展的理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无论作为劳动对象还是劳动资料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力。自然环境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光照、雨水、地热等自然力量会为生产提供劳动资料;自然力通过空气、食物、水源等方式为劳动者提供生存的必要资源,维持着生产者的机体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劝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胜利,最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8] 他认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本家生产经营的目的只是为了攫取利润,而对自然生态等其他事项漠然置之。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下,生产力越发展就意味着需要投入的材料和能源越多,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势必会造成生产条件的的衰退,产业越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破坏越严重。恩格斯看到了产业发展造成了空气的污染、植被的乱砍滥伐,生态的破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美索不达米亚森林的砍伐使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产业的发展使艾尔克河变成了散发着恶臭的河,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气温的升高……这一切的变化恩格斯都称之为“工业时代的产物”。因此,恩格斯指出产业的发展要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产业和谐发展,夯实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

3. 解决乡村产业振兴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协作方式,其发展水平是影响乡村产业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实现乡村的发展,促进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将极大的拓展人们的生产生活空间,促进人们更加自由地生产与生活,获得更多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从而为城乡产业往来与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就必须协调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布局,打破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天然屏障。工业不一定只集中在城市,农民也不一定只局限于乡村从事单一、独立的农业生产。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与乡村分离的条件。” [9]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和乡村人口的过度分散是生产力欠发达的具体表现。为了使大工业生产摆脱区域性局限,发展乡村生产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9],“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发展” [9] 才能实现工农、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时仍然坚持生产力标准,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关系和变革的决定力量。

引导多方参与投资,充实产业振兴资金。基于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研究和准确把握,以及经济基础问题重要性认识,杨献珍老师非常重视对经济基础问题的研究。他认为:“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对于这样一些问题不弄清楚,在实际工作中难免要犯错误,创造的提出‘综合经济基础论’的科学命题。” [10] 对此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强化资金投入,引导多方共同参与投资乡村产业,为乡村产业振兴充实物质基础。第一、政府应持续加大财政支持产业专项资金,设立市、县、乡、镇三级乡村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并加强支持产业项目监管力度,保障将乡村产业发展能够落到实处,真正地实现“专款专用”。第二、通过以扶持、补贴、奖励等政策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引领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和集体合作组织,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产业发展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带动引领当地乡村产业实现现代化发展,这样不仅解决了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信息对接服务问题,而且满足了产业振兴资金、扩展了产业发展的规模、拓宽了产业销售渠道,从而确保乡村产业的稳步壮大和持续健康发展。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产业动力支撑。马克思指出:“同样的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中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11] 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推动乡村产业的优化升级,由传统依靠物质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农业飞跃的根基,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用科技创新驱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产业与乡村传统产业的关联度,通过政策优惠、金融支持、企业引进、人才下乡等方式积极引导产业技术向乡村产业的扩散。把创新作为改造乡村传统产业的突破点,激励乡村企业从简单的制造和贴牌生产转向自主创新领域,开发自主产品,创造专属品牌增加企业的利润率,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突破。乡村产业还要重视价值链和附加值的提升,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与主导产业相关联的副产,来延伸产业链,提神产业整体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乡村产业振兴要利用好“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科技前沿、面向乡村振兴,加快各生产领域的转型升级,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持久的振兴。同时要突破阻碍创新成果转化的屏障,打通科研机构与乡村企业合作的通道,从信息沟通和成果评价这两个方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合作机制,引导乡村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立技术创新成果服务平台,鼓励乡村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申报项目,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向乡村产业领域转化的能力,为我国乡村产业振兴增添动力。

走开放发展之路,增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马克思指出,现代生产方式的扩张性、社会化大分工所导致的“对外开放”是历史发展大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3]。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化大分工的历史条件下,在世界历史成为现实的前提下,“对外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开放发展重点是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我国乡村产业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合作,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优化配置世界市场的乡村产业资源,提高我国乡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致力于满足目前多元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乡村产业要对自身的生产资源和农产品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统筹考量国外与我国市场和资源的差异性,坚持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增强我国农产品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布局。要协调和完善好区域性合作网络,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加强与国外乡村产业的交流合作,改善农产品贸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相关企业要加强与境外产业的网络联通,适当提高网络密度,促进区域间合作信息的共享和自由流动,搭建跨境农产品贸易平台,形成我国乡村产业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4. 结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也不能停止生产。” [12]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作为社会变革的内在根本原因。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乡村的发展趋势,只有生产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农业的生产率才能提高,大量的劳动人口才能得以解放。才能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从而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98+102+18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33.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2+88.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16.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543.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3: 369.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02.
[8]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4: 382.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1+215+637.
[10] 杨献珍. 我的哲学“罪案”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1: 5.
[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735.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