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灌输是人类进行思想传播和代际延续的重要载体,以灌输为主要行为逻辑的灌输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美诠释了灌输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新时代背景下,准确理解灌输理论的内涵及发展过程,清晰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理论的应用,探究思考新时代灌输理论的坚守价值及发展路径显得至关重要。
2. 灌输理论的形成过程
灌输的表层含义是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的地方,深层含义是向人们输送知识或思想。灌输是极具政治性色彩的词语,从阶级性来看,灌输是统治阶级为巩固政治统治,对民众在思想层面上进行教育控制的一种手段;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灌输是教育者为实现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宣传教育所运用的方法。
2.1. 灌输理论的萌芽阶段
德萨米在《公有法典》中对灌输做了首次阐述:“要往无产者的头脑里灌输真理,你有责任给无产者进行这一洗礼。” [1] 伴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灌输思想在得以进一步发展。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2] 这里强调无产阶级通过掌握真正的理论来动员群众的极端重要性,隐形透漏出马克思对理论灌输的重视。《共产党宣言》中也曾明确强调,巧用教育的形式将阶级意识灌注到工人群众的头脑中,以此建构同资产阶级作战的思想堡垒。此外,恩格斯还特别指出,无产阶级的理论与僵硬教条的理论有所不同,它作为一种动态开放的理论,不是靠强迫性地灌输给教育对象,而是强调受教育者主动的接受并发自内心的认同。恩格斯格外强调在灌输过程中坚持外在灌输与内在体验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灌输思想的阐述散落在各个著作中,虽没有形成系统的灌输理论,但却格外重视对无产者进行精神的洗礼和文化的灌输,这为灌输理论的正式“登台”奠定基础。
2.2. 灌输理论初具雏形阶段
考茨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基础之上,结合工人运动的具体实践,系统地阐释灌输思想。1888年考茨基在时代杂志报告中准确定位了社会民主党的历史任务,即强化无产者的阶级使命和阶级意识,特别强调灌输方法在此过程中的应用。1901年他在为奥地利的社会民主党修改党纲过程中,详细阐述了系统的“灌输论”概念,指出社会主义意识不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外面灌输到他们斗争中的东西。考茨基是对灌输理论进行系统化阐释的第一人,这标志着灌输理论初具雏形,其思想对灌输理论的后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3. 灌输理论成熟阶段
列宁是灌输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结合俄国的现实国情,首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辟“灌输”的天地,最终形成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并在实践推动下使其趋于成熟。1894年列宁在回应“人民之友”的范围以及他们对社会民主党人攻击形式中讲述道:“俄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应该把理论通俗化并灌输给工人。” [3] 20世纪初面临俄国经济主义思潮大行其道,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从三个方面对灌输理论展开了明确的阐述。从灌输的必要性上讲,列宁批判道,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本身只能形成简单的工联思想,他们没有接受先进思想的自觉性,无产阶级只能依靠外在的灌输力量才能萌发工人的思想觉悟,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熏陶。从灌输的内容来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4] 只有将先进科学的理论作为灌输的主要内容,才能保障灌输的实际效果,推进革命到达理想的彼岸。从灌输方法来看,列宁强调应积极主动地对工人群众开展灌输,同时主张灌输的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与行动相统一的方法。列宁的灌输理论从根源指明了灌输的实质,标志着灌输理论走向成熟。
3. 中国共产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导器。中国共产党自组建之初就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颇具中国特色的灌输理论。在中国历大关键时期,灌输理论对于达成思想共识、凝聚全民力量起到重要作用。
毛泽东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中国化的第一人,他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党员不但要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更要入党。毛泽东充分肯定了灌输理论的必要性。1938年他在对持久战的阐释中指出:“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枕。” [5] 其中的“贯注”一词,就是灌输的另一种表达。正由于我们党长期坚持潜移默化地向党员干部、士兵、工农灌输科学的民主革命思想,才取得群众的千呼百应唤,最终赢得革命胜利。建国后,共产党丝毫未放松对老百姓进行先进思想的感化,不断推动灌输理论的中国化,确保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1955年毛泽东在指导农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强调,我们所做得一切政治工作的核心即是将社会主义思想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并对错误倾向展开猛烈进攻。此外,毛泽东还主张持之以恒、因人而异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他还生动地说明了灌输的方式与途径。“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 [6]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继承灌输理论基础上,与时俱进,使社会主义思想灌输论深入人心。首先邓小平从反面论证了灌输工作的重要性,他深刻总结道,对广大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文革十年最大的败笔所在。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还提出要坚持正确方向永不动摇,彻底清除错误思想的立脚之处,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思想理论教育的灌输。此外,邓小平强调对青少年展开思想灌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从小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无产阶级的信仰之堤才会越铸越牢。
江泽民根据新世纪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要以科学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灌输为主,先进思想道德价值灌输为辅,共同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真正灌注到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伍以及广大全体人民的头脑中,自觉指引他们的思想追求和实践行为。他曾在加强完善今后思政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正确的舆论为导向,高尚的情操为标杆,以非凡的作品为鼓舞,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塑造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胡锦涛基于前人的灌输成果,站在全局高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论断。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各式各类的社会文化交相碰撞,使得多元思潮充分涌流,胡锦涛同志格外强调意识形态灌输的现实必要性。他曾格外强调,社会主义思政教育事业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指明灌输的主要对象为当代大学生。同时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胡锦涛强调应将理想信念、爱国理念和社会伦理道德作为灌输内容的关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期思想建设的主导。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抓意识形态工作,巧妙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灌输对象上,习近平将青年群体、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主要的灌输对象,他既强调全员受教的“漫灌”,又主张抓住重点进行“滴灌”,从而探索出漫灌和滴灌相结合的灌输方式。在灌输原则上,习近平强调“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7],并主张巧用新媒体技术,与时俱进地推进灌输的实际效果,提出要贴合现实情况主动调控灌输过程,提高灌输的终极效果。
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坚守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境况发生巨大改观,一些西方国家企图利用大众传媒对我国意识形态进行攻击,不少人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提出灌输理论“过时论”、“无用论”等。在当下,当务之急就是应清晰地明白灌输理论在新时代教育工作中的坚守价值。
4.1. 坚持灌输理论是应对时代环境变化的需要
当今世界俨然使各个分散的国家接连在一个地球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搭上了快车。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也悄无声息地展开入侵,在全球化的掩盖下,部分发达国家企图利用“西化”、“分化”方式达到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美国曾在新闻署中暴露出其肮脏的嘴脸,企图向中国的青年人灌输所谓的普世价值,做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达到颜色革命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得以充分涌流的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极大改观。一些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正侵蚀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危机。只有主动抢占思想文化阵地,才能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先发制敌、赢得主动。意识形态决定国家的颜色和旗帜,直接关乎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引领力,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借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方式来拿占领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壮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号召力是应对危机的必要之举。
4.2. 坚持灌输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0世纪末苏东巨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惨遭曲折,21世纪的中国在沧海横流中尽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这鲜明的对比,使我们不难得出坚守思想阵地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焕发出强大的活力,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主动地吸收摄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而灌输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坚守阵地、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秘密武器,这恰恰彰显了新时代灌输理论的坚守价值。
4.3. 坚持灌输理论是改进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需要
青年是祖国的太阳,明天的希望,当代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由于青年大学生心理及思维具有极强的不成熟性,部分图谋不轨的人就容易以青年学生为突破口,对其进行不良思想的渗透,使得青年大学生政治意识淡化、集体思想缺失,产生一些和主流价值背道相驰的思想观念,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小到个人的成长成才,大到国家未来发展都会产生致命的伤害。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灌输理论加强对青年学生坚守理想信念的教育,看管好拔节孕穗关键时期,培养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5.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路径探究
新时代,要想最大范围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坚守价值,必须要立足当下,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开拓进取、求索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新路径。
5.1. 更新灌输内容
灌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直接决定着灌输的实际效果。一方面,坚持灌输内容的政治科学性。新时代我们必须以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先进思想为灌输内容的重心,引导灌输对象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理论认知能力。另一方面,灌输内容要体现社会时代性。灌输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灌输内容要紧贴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和思想观念的新变化,与时俱进的更新灌输内容,永葆灌输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5.2. 革新灌输过程
灌输的实施者和受用者是连接灌输杠杆的两端,是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过程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将灌输过程局限于机械式、填鸭式的说教,致使灌输理论在新时代饱受争议。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坚持立足实际、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灌输主体有绝对权威的单项灌输过程跨越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客体间双向互动的灌输模式。在灌输过程中既要发挥灌输主体的主导作用又要将灌输客体的主体潜能充分地激发,遵循地位平等、双向互动和互利共赢的原则。调动灌输对象的积极参与,增强灌输过程中主客体间沟通、互动与反馈,是提升灌输过程实际效果重要方法。
5.3. 创新灌输方法
灌输方法是灌输主体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将灌输理论应用社会现实中所采取的方式和技巧。一方面,坚持因材施教的灌输方法。在灌输过程中应改变以往“满堂灌”、“吃大锅饭”等不合理的灌输方法,从实际出发,根据灌输对象的不同层次,因人而异地实施精准高效“滴灌”。另一方面,坚持显性灌输和隐形灌输相结合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过程中,要借助互联网等工具,将理论灌输融入到网络媒体、社会文化中,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隐性教育、舆论引导、文化浸染、实践养成等让人们在实践中内化感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
6. 结语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的现实应用价值。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个百年征程的关键阶段,我们应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发展规律,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价值意蕴,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发展路径,让灌输理论在加强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引导方面绽放闪耀着真理和时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