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参与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思考
Reflections on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 Friendly Community
DOI: 10.12677/MM.2022.1212212, PDF, HTML, XML, 下载: 299  浏览: 73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段文悦, 程 科*: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儿童参与儿童友好社区儿童需求Children’s Participation Child Friendly Communities Children’s Needs
摘要: 随着“儿童友好型社区”概念的提出,儿童的权益开始引起各界的关注,儿童的参与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儿童参与是一项关键的儿童权利,是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的核心工作方式,也是获得和反映儿童需求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儿童参与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儿童友好社区在制度、空间、服务、文化等领域的具体实践案例,讨论了儿童参与社区建设过程的途径,为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的多种途径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child friendly community”, children’s rights and interests have begun to attract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s a key child’s right, a core working method for building a child friendly community,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obtain and reflect children’s need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of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pecific practical cases in the fields of system, space, service and culture in China’s child friendly community,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various ways of child friendly community.
文章引用:段文悦, 程科. 儿童参与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思考[J]. 现代管理, 2022, 12(12): 1642-1648. https://doi.org/10.12677/MM.2022.1212212

1.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止2020年全国0~14岁的儿童青少年群体总人口为25,33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17.95%。儿童正处于社会化的初级阶段,这是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决定了每个孩子在成年后是否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人类的童年是最关键和最脆弱的阶段,在此期间,社会必须满足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参与社会的条件,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心理,认识到儿童身心健康的潜力。这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人生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文明进步。

2019年“儿童友好”理念逐步在我国社区层面引入,构建儿童友好社区更有助于维护儿童的空间权益及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化发展的展开。构建儿童友好社区可以促使政府部门和社区关注“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儿童友好社区之于儿童权益、家庭生活、社会资本、社区治理都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构建儿童友好社区,显著提升社区生态的儿童友好度和亲近度,正在成为中国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整体版图中的一个重要板块。2021年,我国出台《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国家层面上促进儿童友好城市发展,对创建友善的儿童参与机制做出明确要求,儿童权利逐步获得社会承认和尊重,儿童呼声得到听取,儿童获得参与讨论、决策关乎自身利益事务的机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准则,是要做到儿童的广泛参与。

儿童参与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是指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儿童志愿地、平等地介入的过程 [1]。儿童在参与社区决策及决策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自愿、充分调动和使用社区的社会资源,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微小力量,会逐渐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儿童是社区空间的主要使用者,满足儿童需求的生活环境会对儿童的身心发育、自身行为及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但当前社区内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规划设计的公共空间却寥寥无几。因此,从儿童参与视角出发,以保护和发展儿童权利为根本,打造出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的儿童友好社区十分迫切。

2. 儿童参与与儿童友好社区

2.1. 关于儿童参与的研究

儿童参与是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最重要、最核心的途径,儿童有权利、有能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就社区发展发表相关见解,儿童参与社区建设有利于增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儿童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儿童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发挥儿童在友好社区中的主人翁精神 [1]。

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开始认识到公众参与的意义,从事儿童相关工作的英国学者艾伦提出战后英国城市重建“冒险游乐场”理念,建议游戏场建设应由儿童参与,以推动社区更加民主化 [2]。在“冒险游乐场”的研究中,虽然学者未意识到儿童应作为独立个体进行公民参与,但在解决城市问题和促进儿童权利实现上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由此学者开始对于“儿童参与”议题的探索。

罗杰·哈特根据“公民参与阶梯”提出“儿童参与阶梯理论”,把儿童参与分为八个阶梯:操纵、装点门面、表面文章、成人为儿童指派任务但告知儿童、成人与儿童商量并告知信息、成人发起与儿童共同决定、儿童发起成人指导、儿童发起与成人共同决定 [3]。前三个阶梯为以“儿童参与”活动为噱头的“假参与”,后五个为“真参与”。在第四至八级中,梯级越高,儿童参与的程度越深,被赋予的能力越大,逐渐成为“参与”的领导者。

威廉·科萨罗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在国外构建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实践中,提出了要创造机会,使儿童能够参与到影响其发展的决策中,并通过构建制度化的儿童参与来促进其自主发展:关注儿童居住、旅行、同辈群体互动等方面的空间需求,营造一个使儿童有安全感、受到保护与支持的友善社区 [4]。

凯文·林奇在对儿童空间认知的研究中论证了儿童参与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在研究中,儿童凭借形象记忆绘画出自己长期生活的社区地图,结果显示与他们实际居住的社区地图大为不同,由此可以判断成人与儿童在空间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与儿童一起设计适合儿童成长的空间环境 [5]。

2.2. 关于儿童友好社区的研究

“儿童友好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在1996年提出,并受到实务界和理论界的普遍重视。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开展了相关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8年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布《构建儿童友好型城市和社区手册》,针对构建儿童友好型的城市和社区,从理论层面提出5个基本行动框架,涵盖儿童发表意见权、安全生长权、基本社会服务权、自由交往权和其他权益。目前,对于构建儿童友好社区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社区的制度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以及文化友好四个维度。

裴昱、姚晓白等以波士顿为例,对其邻里社区空间中儿童健康友好性进行循证研究,以期为国内儿童友好型健康城市的规划建设归纳出借鉴经验 [6]。祁帅巾、杨生柏等运用AHP分析法、德尔菲专家打分法、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四个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儿童友好程度,归纳并分析了儿童友好型公共场所建设的“五大要素”:安全性、趣味性、舒适性、可达性和文化性 [7]。张会平选择了白俄罗斯、越南和巴西三个发展中国家作为案例,从政府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发展中的职责及作用、认证及评估体系、优先发展领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评述,并提出了中国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过程中必须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儿童友好型城市评估指标体系 [8]。周望、焉超越等构建了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度影响居民参对社区治理的假设模型,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探究,发现社区公共空间中的儿童友好度对居民参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9]。在石燕看来,社会工作者应在儿童友好社区中发挥实现者、支持者、管理者、资源链接者和政策影响者的作用,从而实现对儿童需求的定位、对儿童服务的提供、给予儿童全面的支持、促进社区内儿童资源的整合、影响儿童友好政策的推动,最终实现儿童友好社区的全面建设 [10]。

3. 儿童参与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现状

3.1. 制度友好

儿童友好社区的制度友好就是要保障儿童的优先权,反映儿童的观点,重视儿童在相关制度建设、公共资源分配、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参与。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基层组织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社区在基层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儿童议事会”等制度为儿童参与儿童友好社区搭建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培养了儿童的社区参与能力,使儿童社区参与内容更加多元化。社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招募,促进社区居民对“儿童议事会”的了解和关注,让居民了解什么是儿童议事会、为什么要开展儿童议事会、如何理解和实现儿童权利等。再由社工带领儿童、成年人在内的居民、业内专家等,根据专业方法,制定儿童议事会规则、明确本社区的儿童议事会目标,开展儿童议事会活动,促进儿童对儿童友好社区的认知,培养儿童的议事能力和社区调研能力,带领儿童了解社区资源和社区问题,并针对某一议题开展行动、达成共识。社区事先为儿童提供多种表达渠道,如书面表达、口头表达、绘画、贴纸、录音、录像等,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儿童,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表达倾向的儿童提供平等、适当的表达机会。社工可以引导儿童以具体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和空间为载体,以儿童最为熟悉的话题为切入点,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儿童理解,更有利于儿童的建议得到成年人的反馈,实现积极有效的儿童“真参与”。

3.2. 空间友好

空间友好是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基石。政策和服务的载体是空间,只有空间友好,才能为儿童安全出行、安心学习、愉快玩耍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我国社区公共空间资源有限,如何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是促进儿童友好社区空间建设的关键问题。社区中的儿童、其他居民、空间规划方面的专家、社区工作人员、社工等不同参与者可以通过社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合作,建立社区共同体意识,加强邻里关系的媒介联系。作为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的直接受众,儿童应该能够参与到一些社区公共空间的生产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儿童为连接点,在不同居民之间建立联系,促进居民的持续参与和融入社区,从而促进儿童友好社区的全方位建设。

目前,儿童参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空间实践,主要集中于社区“儿童之家”活动空间改造、社区花园公共空间微更新、优化社区环境三方面入手。儿童参与儿童友好社区的空间实践,主要是参与空间的设计与建造。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儿童可以与成人充分交流,表达他们对周围环境变化的看法,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图形语言表达自己的设计,实现他们的真实需求。儿童的这种深层次参与塑造了他们的设计能力和价值观,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参与式的空间实践为儿童提供了体验自然和发展动手能力的机会。在儿童参与空间领域的社区实践中,成年人作为引导者,应给予儿童充分思考、表达和反驳的机会,避免用传统的成人思维限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3.3. 服务友好

儿童友好型社区在服务领域的目标是营造条件让与同伴见面和玩耍,为儿童提供教育、医疗、庇护和娱乐等服务。儿童友好社区以社区为依托,可以为儿童提供多层次、多内容、多种类的社区教育和参与社区服务的机会,补充学校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在教育方面,社区可以结合儿童成长发展需求,根据儿童需求,链接相关的专家资源和公益组织,通过开展社区主题讲座、知识小课堂、儿童成长夏令营等活动进行儿童社区教育,丰富儿童的社区娱乐生活,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搭建儿童学习、交流、全面发展的平台。

在儿童参与“社区教育”的社区实践中,儿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参与式学习并达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成人作为参与者,需要关注儿童感兴趣的话题,采用儿童容易接受的方法,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避免枯燥的知识渗透。

孩子们通过参与社区家园美好的建设,服务于社区,在社区发展中贡献一份小力量,从而增强孩子们的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唤起儿童的主人翁意识。社区既可专门针对孩子们进行适合他们年龄层次的社区服务活动,又可在每天社区活动时,将签到、计时、发放物资这些简单的任务交由儿童志愿者来做。此外,社区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亲子互动体验活动来增强与家长的沟通。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孩子们更主动地融入到社区之中。儿童参与专门的社区实践是以儿童作为主导,是对儿童真正的持续赋权和深度参与倡导。儿童参与日常的社区服务实践是一个融入儿童日常生活的持续行动,重点是培养儿童的责任感与权利感,确保儿童持续进入社区公共空间。

3.4. 文化友好

社区文化是社区的核心意义和精神支撑,也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于社区来说,儿童是连接家庭和社区文化生活的纽带,也是未来国家文化建设的支柱,儿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可以拉近家庭与社区的距离。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可以凝聚社区力量,传承社区精神和社区理念,促进社区发展。儿童友好型社区在文化领域的目标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儿童有权参与到与自身相关的社区建设。目前,国内各城市开展较多的儿童友好社区文化建设,主要围绕社区文明行为倡导、开设亲子活动等两个方面建设儿童友好的社区文化环境。

儿童可以通过自己在社区中观察到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探讨,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从而开展活动,减少居民的不文明行为,也时刻提醒自己和家人要注意文明举止,通过儿童带动家庭影响社区,共同营造文明良好的社区行为氛围。而开展亲子活动,是促进儿童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社区家长分享和交流育儿知识、相互学习的平台,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区环境的重要途径。社区也通过亲子活动,撬动儿童背后的家长,初步建立起社区家长的社会支持网络,为下一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4. 儿童参与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中的不足及其建议

4.1. 制度领域:应积极引导更多的儿童参与到“儿童议事会”

在“儿童议事会”的项目实践中,一些成员学习压力大、课余时间较少,无法保证每次都能高质量参与“儿童议事会”。一些成员表示一些议题太难超出自己的知识范围,无法进行很好地讨论。因此目前“儿童议事会”面临着成员积极性不高,持续参与度不强的困境。社区可以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引导更多的儿童参与到“儿童议事会”的项目中来,增加参与成员的数量,为“儿童议事会”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并提升儿童议事会成员自发的参与意识和持续的参与动力,建立高效的议事流程,促进儿童长效参与“儿童议事会”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

4.2. 空间领域:应促进儿童关于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想法的落实

儿童的空间权益是城市空间权益的一部分,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应该充分利用社区公共空间为儿童谋福利。但是在目前一些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过程中,虽然提倡儿童参与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但是未能落实社区儿童的想法和方案,最终还是按照设计师的成年人标准来设计属于儿童的社区公共空间。这样不仅未能满足儿童需求,也没有实现高层次的儿童参与。儿童对空间的需求和成年人大不相同,千篇一律的秋千、跷跷板等无法满足儿童对于空间的趣味性、自然性、社会性的需求。社区应该促进儿童关于社区公共空间改造想法的落实,增强儿童参与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儿童参与社区治理。

4.3. 服务领域:应广泛开展适合不同儿童的活动

目前儿童友好社区中开展的服务,特别是社区活动,主要是针对于6岁~12岁儿童。但是6岁~9岁儿童与10岁~12岁儿童在生理特征、社会化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社区服务一般是6岁~9岁低年级儿童参与的较多,10岁~12岁儿童因为课业繁重、兴趣爱好等很难被吸引长期参与社区活动。而且考虑到专业性、安全性等问题,社区服务中针对于0岁~5岁低龄儿童的活动是基本没有的。所以目前社区中年龄较小孩子和年龄较大孩子由于社区服务内容单一、种类较少,未能积极参与到社区服务中。社区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推动社区托育服务的发展,完善婴幼儿照护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促进低龄儿童走入社区、熟悉社区。而高年级儿童在语言、逻辑、行动方面比起低年级儿童更加成熟,所以社区应该积极推动高年级儿童参与社区公共服务,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提供儿童力量。

4.4. 文化领域:应切实形成“尊重儿童”的文化氛围

在儿童友好社区中不仅要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和环境,更要形成“尊重儿童”的文化氛围。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过程中,有些家长还是采用“重家庭、轻社会”的家庭本位传统,不认为参加社区活动能够提升孩子的能力,同时也不相信儿童具有参与社区服务的能力和需求,所以不鼓励甚至排斥孩子参与社区活动。或是有些家长在活动中积极替代孩子完成任务,表面上孩子是参与了社区活动,但实则儿童的需求没有得到表达、儿童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儿童没有实质上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因此,在构建儿童友好社区的进程中,社区应改善儿童成长环境,营造“尊重孩子,尊重其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的文化氛围,并引导父母主动适应新的儿童友好社区文化,给予孩子更多在社区内成长、参与的机会。

5. 结论

儿童参与和儿童友好社区的构建,需要全社会重视,并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完成。以儿童为中心的工作原则有助于社区从儿童的真实需求出发考虑问题,为儿童友好理念的践行提供机会和平台。回顾目前的儿童参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情况,还存在着儿童参与能力不足、参与程度不高、家人和社区内居民对于儿童参与支持不足、社区提供的参与机会有限、参加渠道不通畅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社区可以从创新宣传方式、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儿童参与活动、建立完善长效的儿童参与机制入手,促进社区居民对儿童友好型社区理念的深入理解,让居民认识到要尊重儿童参与的权利和需求,应该积极为他们创造独立成长的机会。鼓励儿童和成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中来,发掘儿童在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巨大价值。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想更好满足社区儿童需求,提高儿童服务质量,需要打造一支由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队伍,调动多方资源,为儿童参与儿童友好型社区创造良好的条件。

儿童参与是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儿童作为脆弱群体,他们需要得到成年人的保护和照顾。社区作为家庭、学校及社会的重要连接点,在关注儿童生存、保护儿童权益的同时,也应该为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保护其发展权而努力,让儿童广泛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接触到真实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获得丰富和全面均衡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教育。当前我国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从儿童参与视角出发探索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研究也十分有限,要打造符合中国实际和获得国际认可的儿童友好型社区和城市,我们仍需要很长时间,儿童友好型理念的传播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还需要协同政府、社会、社区、社会工作者及家长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型社区和城市的实践发展。

基金项目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儿童友好社区的公共价值管理的实现过程研究——以锦城社区为例》(项目编号YB2022885)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纯. 儿童参与视角下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反思[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2] 赵迪, 毕倚冉. 城市建设中儿童参与式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J]. 风景园林, 2022, 29(2): 65-70.
[3] Hart, R.A. (1992)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From Tokenism to Citizenship. UNICEF Inter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Centre, Flor-ence.
[4] 威廉·A·科萨罗. 程福财等译.童年社会学[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
[5] 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 方益萍, 何晓军,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1.
[6] 裴昱, 姚晓白, 党安荣. 健康城市视角下波士顿社区空间儿童友好性循证[J]. 城市发展研究, 2019, 26(4): 69-78.
[7] 祁帅巾, 杨生柏, 吕静, 刘雨鸥, 邱冰. 基于AHP法的户外公共空间儿童友好情况调查[J]. 中国商论, 2019(20): 236-237.
[8] 张会平.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发展中国家经验及其启示[J]. 社会建设, 2021, 8(2): 64-74+45.
[9] 周望, 阳姗珊, 陈问天. 迈向儿童友好社区: 解析框架、典型案例与施策路径[J]. 人权, 2021(3): 148-165.
[10] 石燕. 社会工作者在儿童友好社区中的定位与作用——以南京市N社区为例[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4): 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