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突飞猛进的成果,国际话语权得到显著提升。2019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充分展现有责任、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书写包含“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中国故事”,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吸引世界各地的语言学习者学习中文,“汉语热”达到新的高峰。截至202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10个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将中文作为官方语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人数超过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近2亿 [1]。
国际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中文、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综合汉语课程选用《步步高中文》系列教材。该系列教材在英国本土出版并发行,主要面向以英语为母语的中文学习者。调查该教材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教学反馈后,笔者以《步步高中文》第四册教材为研究对象,讨论该册教材“中国故事”元素,为其再版修订提出建议,为国际中文教材“中国故事”元素编排提供参考。本研究希望从“讲好中国故事”的视角探讨国际中文教材建设,为中文的国际传播贡献绵薄之力。
2. “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中文教育教材编写的内涵和重要性
2.1. 国际中文教育“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
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不断推进,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际中文教育更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深刻把握“中国故事”的内涵,向汉语学习者展现立体而真实的中国形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曾列举“中国故事”的组成部分,“中国故事”应该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中国故事”的范围进行界定。“中国故事”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故事是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 [2]。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由此可见,“中国故事”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不仅包括党和国家发生的大事,也应该展现每一位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国故事”是与时俱进的,既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讲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在传统文化的选择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风俗习惯,日常交往生活等方面进行说明,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为中文学习者展现真实而立体的中国形象。
2.2. 国际中文教材在“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教材既是教学的载体,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教材是教师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媒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文化,让中文学习者了解真实的中国现状,感受到中国近年来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故事了解中国文化,化繁为简、寓教于乐,让中文学习者对于中国的了解更加直观。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网络课堂普遍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应用。实际授课发现,教材中融入故事能够帮助学生营造目的语学习环境,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明显提升。
3. 国际中文教材“中国故事”元素现状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生活和当代中国国情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对于国际中文教师来说,将“讲好中国故事”与教学相融合的基础是教材“中国故事”元素的选择与创新运用,把真实而全面的中国形象向学习者展示。
《步步高中文》教材编者苏新春(2011)参考《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对《步步高中文》等七套教材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发现,海外成人汉语教材“中国故事”社会问题存在部分缺失,不利于学生全面认识中国 [3]。柯雯靖(2015)认为现在教材研究忽略了中国形象自我构建的重要性,教材编写中存在主观性、时效性和真实性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教材的可信度 [4]。张小婷(2020)指出要利用好教材这个媒介向他国学习者讲述中国文化形象,把当代中国文化形象贯穿语言学习,让学习者更加系统、客观、真实了解中国 [5]。王馨(2022)通过分析2012~2021十年间的国际中文教材中国形象的研究成果,发现教材中的中国形象普遍单一片面,内容陈旧,不能反映现实中的中国。王馨认为,国际中文教育不仅仅是一项语言教育事业,更是一项关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事业。教材应该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高讲好中国故事能力,充分发挥中国形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6]。
2021年12月,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研制了《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该框架所涵盖的内容,能够突出中国文化和国情的独特性和系统性,立足当代,强调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间继承与发扬,为教材国际中文教材“中国故事”元素编写提供指导意义。该框架中包括社会生活、传统文化、当代中国3个一级文化项目,饮食、居住、衣着、出行、家庭、节庆、休闲、消费、就业、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往、语言与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发明、中外交流、地理、人口与民族、政治、经济、社保、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技、传媒、对外交流32个二级文化项目。与本文论述的“中国故事”的内涵基本一致。
4. 《步步高中文》第四册教材“中国故事”元素现状
4.1. 《步步高中文》教材情况说明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由George X Zhang (张新生)主编的《步步高中文》系列教材,2005年起由Cypress Book Co. UK Ltd.出版并发行。第五届孔子学院大会(2010年)将该系列教材列为优秀国际汉语教材。此外,《步步高中文》作为曼彻斯特孔子学院成人夜班课所使用的主要汉语教材已接近十年,该系列教材已经成为当地中文学习者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其他在英国使用的汉语教材相比,该教材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编者为英国汉语教师,教材编写更贴近英国学生的实际生活,并符合英国学生的语言习得特征。《步步高中文》四册教材分别出版于2005年,2006年,2007年以及2009年。其中前三册已于2011,2012和2014年重新改版。第四册教材由于一直尚未改版,出现了较多同当代中国文化相比略显滞后的插图、词汇、课文对话内容等。第四册教材授课教师认为,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会让学生对于中国的了解有所偏差,不利于学习者更深入的语言学习,本册教材迫切需要重新编排。因此,研究该册教材,可以促进汉语课程在孔子学院的开展,推动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传播。
4.2. 《步步高中文》第四册教材“中国故事”元素统计
《步步高中文》第四册教材由预备课及十个单元构成,每单元围绕一个话题进行展开。十个单元的话题分别为:在学校注册、选修课、在银行、在邮局、在理发店、请假、写信、申请工作、购物和故宫。每单元话题以日常交际为主。教材每单元由生词、对话、补充词汇、课文、语法注释及练习这六部分组成。其中,课文包括短文和文化专题介绍两个部分。教材附录为组词游戏、听力原文、汉字笔顺、拼音文本、练习答案及词汇表A和B六个部分。
本文结合《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高级(大学及成人)中的分类标准,对教材10个单元在对话、课文、文化专题三个部分中出现的“中国故事”元素进行提取、统计和分析。《步步高中文》第四册教材对话、课文、文化专题部分“中国故事”元素分类统计数据见表1。

Table 1. Statistics of “China’s Stories” in dialogues, texts and cultural topics of the Fourth Book of the CHINESE IN STEP
表1. 《步步高中文》第四册教材对话、课文、文化专题部分“中国故事”元素统计
由表1数据可见,《步步高中文》第四册教材对话部分中的“中国故事”元素合计出现46次,社会生活类出现31次,传统文化出现7次,当代中国类出现8次。社会生活类休闲,语言交际,交往分别出现6次,占比最高。课文部分中的“中国故事”元素合计出现33次,社会生活类出现24次,传统文化出现2次,当代中国类出现7次。社会生活类休闲共出现9次,占比最高。文化专题部分中的“中国故事”元素合计出现10次,社会生活类出现6次,传统文化出现2次,当代中国类出现2次。教材10个单元文化专题部分共涉及10个二级分类,每类均出现1次。
《步步高中文》第四册教材对话,课文,文化专题三个部分在二级文化项目中都有所缺失。社会生活共有13项二级分类,对话部分缺失4项,课文部分缺失3项,文化专题部分缺失7项,三个部分合并后缺失1项,缺失率为7.69%。传统文化共有8项二级分类,对话部分缺失5项,课文部分缺失6项,文化专题部分缺失6项,三个部分合并后缺失4项,缺失率为50%。当代中国共有11项二级分类,对话部分缺失7项,课文部分缺失9项,文化专题部分缺失9项,三个部分合并后缺失6项,缺失率为54.55%。
5. 《步步高中文》第四册教材“中国故事”元素修编建议
《步步高中文》第四册教材的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学习该册教材以后,能够达到欧洲语言共同框架B1水平,即达到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汉语的程度。这个水平要求学生可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谈论常见话题。调查发现《步步高中文》第四册教材“中国故事”元素涉及一级分类当代中国和传统文化两部分的介绍偏少,“中国故事”元素出现频次低,二级分类缺失率高。当代中国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二级分类教育中,传统文化部分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二级分类文化遗产中,不利于学生全面学习并使用中文进行交际。
经过上述对英国本土教材《步步高中文》第四册“中国故事”元素分析,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5.1. 注重教材的时代性,增加讲述当代中国故事部分
教材出版后,缩短教材改版再编的相隔年限,紧跟时代发展,努力为学生展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风貌。立足当下,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提高教材内容的时效性,降低因教材内容滞后而对中文学习者产生误解等消极影响。教材中出现的部分词汇和表达方式需要更新,可引入部分网络新词和社会流行语。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大娘”,“理发店男宾区,女宾区”等进行适当调整。教材在展示当代中国部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文性和时代性,在编排中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美好,讲好立体的“中国故事”,努力为学习者营造目的语学习环境。
5.2. 注重教材的内涵性,编写中补充中国传统文化故事部分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有教无类”,“仁爱之心”,“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理念,都可以作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当代中国展现出的抗疫精神,中国追求的“人类共同体”模式,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随着中文学习的深入,学生不仅满足于日常生活交际,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学生们想了解的“中国故事”。从历史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内涵,在语言学习中获得共鸣,以史为镜,以史为师。
5.3. 注重教材的灵活性,根据学习者实际需求改写“中国故事”
教材的内容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在编写“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进行适当改写。例如教材的第三十八课,申请工作。教材创设的情景是针对在中国的留学生求职的场面。作为本土中文教材,教材的受众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英国当地,可适当调整课文情景,比如在英国的汉语学习者求职中英合资公司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培养逐渐向“中文+职业技能”靠拢。中国教材也应顺应发展,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考虑学习者身份。作为该系列教材的最高级别,其学习群体更偏向于大学生或成年工作者。为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在编排中应多加创设真实本土中文交际场景,将学习者代入“中国故事”中,增强学习者的参与度,传递时代新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6. 结语
随着中国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文学习者不仅希望了解中国,更希望深入读懂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时代赋予国际中文教育新的使命与责任。本文以《步步高中文》第四册教材为语料样本,通过教材“中国故事”元素的分析与讨论,从教材的时代性、内涵性和灵活性入手,希望能够为国际中文教育教材的“中国故事”元素编排和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