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多元模式构建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Multi-Model Based on Civic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而贯彻落实“显隐教育”相统一,其中必须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为抓手,则显示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不容我们所忽视的两方面。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多方位、多元化、全方位育人,构建的基于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多元模式在价值引领、知识探索、能力建设、人格养成、未来发展等五个方位提出具体目标,明确了育人队伍在学生适应准备、稳定提升、走向成熟等三个育人阶段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激活各类育人要素,实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专业志趣、德智体美等领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tressed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other courses should go hand in hand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showing tha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two aspect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and realize multi-directional, diversified and all-round education, the “three wholes of education” diversified model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alk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puts forward specific goals in five directions, including value guidance, knowledge exploration, capacity building,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and clarifies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the education team in the three stages of education, such as students’ adaptation and preparation, stable improvement, and maturity, and activates various elements of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professional interests, and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s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nd aesthetics practice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build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s the fundamental task.
文章引用:苗鑫, 李贵卿, 文革, 孙梦. 基于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多元模式构建研究[J]. 教育进展, 2022, 12(12): 5393-539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2820

1.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思政教育的紧迫性

1.1. 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历史使命

自古以来,教育学家们无一不将“德”灌输到各个学科领域,对“德”的渗透式教育十分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用立德树人的实践成效去检验高校的工作标准。同时,教育部教育司明确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纳入一流课程的评价中,并指出要通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这两个重要抓手实现“立德树人”,做到育才和育德同步培养,增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和能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奋斗。

1.2. 实践“三全育人”的教育路径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阶段育人、全过程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要求通过创新课程思政、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实现全员育人,并将育人理念贯穿到整个教育环节实现全阶段育人,同时精准融入到道德教育、科学知识、社会实践中实现全方位育人,最终形成长效的育人机制。

2. 基于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多元模式的科学内涵

2.1.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的含义

“思政课程”,顾名思义就是培育学生立德树人,以最直接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国家方针政策、党的思想。从当今世界局势的发展状况来看,世界各国的竞争日渐激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课程思政”要求以科学创新的思维,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爱国主义等思政元素与各个专业学科的知识精准融合,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多元化统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显隐教育”有机结合即要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目标追求、功能任务、育人途径等方面,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多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1]。在目标追求方面,要求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作用,挖掘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资源,从而达到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总目标;在功能任务方面,思政课程教学培育学生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等,体现的立德和育人的功能,而课程思政教学培育学生科学技能、评判是非等,体现的是树人和育才的功能,两者相互支撑、有机结合;在育人途径方面,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即显性教育,通过课堂讲授直接向学生灌输马克思科学理论和党的理论,而课程思政即隐形教育,通过专业教学、技能指导、案例讲授等方式,将科学理论和价值观融入到教学中,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

2.2. 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为抓手落实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显隐教育”有机结合与“三全育人”是相辅相成的。思政教育通过协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坚守培育优良德行的教学理念,将价值引领寓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教育中,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思政教育需要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来保障协同育人的运行,其中要求校级、院级领导树立大思政格局,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给予资金支持并组织大型活动进行宣传,健全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显隐教育有机结合协同育人的实时价值成效为标准,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如图1所示)。

Figure 1. Diagram of the diversified model of “three-wide education” based on Civic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图1. 基于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多元模式

3. 基于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多元模式的育人目标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个人为主体,以家国同构为对象,用传统文化把个人、家庭、国家联系在一起 [2]。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的理论实践教学中,通过精准融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政策方针等,提升高校学生具备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养、遵纪守法和爱岗敬业的公民意识。

专业志趣作为专业兴趣的高级表现,是学生专业发展的强大原动力,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树立职业理想有积极影响 [3]。高校院系领导通过引进专业设备、人才等资源,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在专业志趣中的激情;而各科专业系主任则通过国家政策方针引领为导向,积极开展专业教育改革措施,提高学生专业志趣的培养能力;“课程思政”教师融合形式与政策,实现价值灌输与能力提升的过程,引领学生专业志趣的理性回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系统化职业生涯指导提升学生发展规划能力,拓展专业志趣的价值塑造。

教育部在《规划纲要》中指出:“育人为本”即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教师、辅导员等高校教育主体,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时,应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功能,关注和服务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现在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素养和行为规范。

4. 基于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多元模式的立体格局

4.1. 构建育人机制,实现全方位育人

4.1.1. 价值引领

在价值层面,即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利用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导向、坚定的理想信念,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为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做好引航;在新文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中《职业生涯规划》中,以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通过职业选择匹配理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体系,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更加明确、清晰的规划。

4.1.2. 知识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考察期间明确指出,育人教育应该将价值引领、知识探索、能力建设等融为一体,不能将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能力分割开。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领导人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时,应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服务于国家需求、科技需求的全方面人才。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知识的授课内容中,精准融入华夏文明五千年以来的光辉历史成就,推动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要求、目标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个清晰的整体认知,进一步扩展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4.1.3. 能力建设

教育部在教高[2018] 2号中明确指出,高校教育发展以提高专业人才水平为核心,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综合运用校内、校外资源,建设满足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的育人平台。因此,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实践中,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力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并在课堂实践中,依照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角色扮演、翻转课堂等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改革措施,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1.4. 人格养成

“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品质、品格,它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4]。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不仅仅是具备充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人格的塑造和养成。在构建人才培养战略中,应明确规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以完善人格养成、培育人才发展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1.5. 未来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以在线教育课程为载体,构建一个能实现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氛围。为了适应高科技信息技术发展、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等社会环境的变化,不同层次、阶段的社会人员对终身学习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战斗主力,应将终身学习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合多方主体力量,整合社会、学校、企业等资源,深化产教协同教育综合改革,主动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从教育理念、思想、技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构建完善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4.2. 完善育人阶段,实现全过程育人

4.2.1. 适应准备

“全过程育人”要求思政教育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实时动态完善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的育人工作 [5]。其中,哲学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直接碰触、溶解及广泛传播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最直接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确定坚定的理想信念的重要渠道;而通识教育课程是其他学科的母课,是挖掘学生个人潜力、创造力的重要手段,两者同向同行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使刚进校的新生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4.2.2. 稳定提升

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在新时代大学生步入大学的二、三年级,开始接触专业知识时,应该确保全育人工作覆盖到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实践过程中,做到时间节点不留白。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可作为引领思想由教师将其引入课堂教学中,培养专业人才使其对人类的前途、命运负有高度责任感,并勇于探索富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愿意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理念。同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举办思政辩论大赛等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和谐、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

4.2.3. 走向成熟

高校在全过程育人教育过程中,应时刻意识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每个学习阶段不同的需求为导向,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精准灌输到每个阶段 [6]。例如在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时,往往会面临就业方面的诸多问题,此时做好全过程育人的最后一关,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战略时,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毕业生职业规划指导中,通过组织求职分享会,以师兄师姐的一手求职经验,为毕业生解决就业疑难。

4.3. 加强育人队伍,实现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即全体教职员工是“育人者”的身份,平时在细小的言行举止上都要履行育人的职责,产生立德树人的工作成效。其中,院校系领导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决定和影响着高校政治生态,是构建高校良好政治生态和政治环境的核心 [7]。因此要求院校系领导,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承担起价值引领的作用。而辅导员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并组织大型德育分享会等活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德育学习。

高校建立的基础就是为了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自立自强、工匠精神等复合型高科技人才,因此各个学科、系主任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时,应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从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学改革等方面以一流建设为标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并驾齐驱,以数字化信息平台为媒介,融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提高学生对知识海洋探索的积极性。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和核心成员 [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8] ”。任课教师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传授者,无论是在课程实践还是社会实践过程中,任课教师都应该做到以国家政策方针为政治导向,以师生情怀为联结,以新视野为起点,开启新思维德育教学,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和道德素养,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高校应该走出去,与当地企业合作进行产学协同,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并积极开发校友资源的育人功能,以学生现实需求为起点,在思政教学过程中,精准融入高校的校友榜样案例,不仅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与现实需求的契合度 [9],并且在实践理论层面,有助于引导学生的人格养成。

教育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注重与全社会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协同育人,构建以数字为载体,围绕个人发展来实现终身学习的一个教育体系。因此,高校应该与更多的企业、单位联手,形成德育联盟,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社会同行人员来校举办讲座,组织学生与社会同行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对未来就业有个初步的了解并提升适应环境的能力;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利用产教协同的企业实践平台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的同时提升自己在就业过程中胜任工作的能力,还能在与企业领导的沟通中,领悟到终身学习的理念。

5. 基于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多元模式的育人路径

5.1. 以思政教育为引领,实现育人管理

组织育人和管理育人即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组织建设和管理之中,2021年教育部在《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组织各项工作和活动,并将规范管理要求和育人教育结合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促进师生全面发展。院系领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领导者和统筹协调者,又是组织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责任主体,应把德育工作放在学生个人发展的首位,发树立学生党员模范先锋,将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体现在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组织中 [10]。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拿起服务育人和心理育人两把工具,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全面育人中。服务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通过加强实践、创新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教育形式以及增设大学生勤工俭学岗位设置等价值传导方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1];而心理咨询师作为心理育人的主要责任主体,高校应集聚校内校外资源建立心理咨询教师队伍,而辅导员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核心力量,因此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和从事朋辈心理互助活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谈心、心理工作坊等渠道 [12],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

5.2. 以专业教育为核心,实现育人目标

专业教师作为课程育人的责任主体,习总书记对专业教师提出要有“三种情怀”,指出专业教师要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对思想教育事业投入足够的热情,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只要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

科研育人的基本目标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1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源头活水”,就是学校把科研育人摆到突出位置,全方位挖掘科研育人要素,将科研育人理念贯穿科研管理全过程。

实践育人的目标即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理论实践结合的能力。实践育人通过实践与理论课的互动,实现“能力、德育”同步协调,通过辩论交流、案例引导等体验式创新型实践育人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工匠精神、家国情怀。

文化育人通常由学校的校训、校规校纪等文化载体构成,不仅与全体教职工、学生有直接关系,而且其校院系领导人的工作作风以及学科领导人的教风都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文化,从方式上应引导和督促学生读书,从书中滋养学生的心灵,引领社会风尚。

6. 小结

在全面推进新文科教育建设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基于思政教育的“三全育人”多元模式,一方面,通过协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价值引领寓于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教育中,培育优良德行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协同育人机制的长效、稳定运行需要激发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各类育人要素,从而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专业志趣,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

《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合作行为特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9BGL123);《数智化与思政化:术道融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践》(项目编号:JG2021-1000);《AI + VR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模块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102339026);《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验室建设》(项目编号:202102620056);《新文科建设目标下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JYJG2021115);《新基建背景下VR/AR//MR技术赋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JYJG2022130);“‘教学–研究–思政’融合的《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CUITGOMP202110)。

参考文献

[1] 邱仁富.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4): 109-113.
[2] 杨清虎. “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 兵团党校学报, 2016(3): 60-66.
[3] 佟丹丹, 曲艳鹏, 李安妮, 等. 畜牧兽医类专业本科学生专业志趣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1(12): 136-141.
[4] 金昕. 以大学生人格养成为旨归的美育策略探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 49-52.
[5] 苗青.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探索[J]. 河南教育(高教), 2018(4): 31-33.
[6] 赵辉. 高校全过程育人融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态研究[J]. 职业, 2021(20): 72-73.
[7] 王成端.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 28(6): 7-11.
[8]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9] 盖逸馨, 邢林艳. 校友资源协同高校“三全育人”发展研究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2): 121-125.
[10] 朱平. 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协同与长效机制的建构——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考察[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2): 96-101.
[11] 王胜本, 刘旭东, 李鹤飞. 新时代高校服务育人: 重要价值、优化图景、推进路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 287(11): 53-59.
[12] 丁敬耘. 高校辅导员依托朋辈心理助人队伍开展心理育人工作的探索[J]. 教育观察, 2022, 11(14): 22-24.
[13] 魏强, 李苗. 高校科研育人论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7): 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