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课程与思政“两张皮”的问题 [1]。岗位任职课程,作为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三大课程平台之一的任职专业平台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面都具有鲜明特点,决定了其在课程思政落实上的独特优势和特殊要求,本文依托在《射击原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经验,对在岗位任职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对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岗位任职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价值。
2. 课程思政内涵分析
2.1. 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德育工作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 [2]。“高校思政会”后,教师的育人、课程的育人不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的,不再是教师无意识的行为,而是变成了所有教师的自觉行为,也不再全是教师自发的行为,而是变成了有组织的行为。可以说,“高校思政会”是新时代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总动员和发令枪。
为落实习主席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推动高等学校立德树人职能发挥,教育部在2020年5月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1]。
“课程思政”反映了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是对教育基本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回归。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体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是对育人的教育终极目的的追求,研究促进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育的交叉融合的方法,已成为国家教育大政方针导向和各高校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2.2. 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
习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予以了明确: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习主席关于课程思政的讲话精神为遵循,可以发现,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和精髓要义,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好“所有课程”主渠道,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局面 [3] [4]。
2.3. 课程思政在军队院校的具体要求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从“军校”的职能看,作为培养人的“校”,这是军校同样应该明确和坚持的标准。与此同时,为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军校“军”的性质,应在此基础上,坚持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聚焦军队院校使命特点,在精准对接课程思政关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三项内容的基础上,聚焦习主席关于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要求,围绕“四有”进行精细化和针对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尤其是特色比较鲜明的岗位任职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上,应以课程思政三项重要内容为基础,聚焦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有关要求,围绕课程内容和特点,进行针对性挖掘、体系化构建和多元化实施。
3. 在岗位任职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考虑
3.1. 岗位任职课程基本问题分析
军队院校现行本科教育体系,一般遵循由通识向精通递进的学习规律,划分通用基础、学科基础和任职专业三个平台,通常按照四年制学习时段依次进行具体课程设置。岗位任职课程,即以军校学员毕业第一岗位任职需求为目标,在军队院校学员大四阶段开设的专业类课程。
以大学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岗位任职课程在学员四年军校学习阶段学习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分布学时上看,岗位任职课程占用学时接近五分之一。岗位任职课程,一般以学员毕业第一岗位任职需求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具有较为鲜明的兵种特色、较强的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综合理论基础需求等特点,从课程内容上看,岗位任职课程区分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岗位任职三种类型,紧贴学员毕业岗位第一任职能力需求,教授学员关于装备原理、装备操作、日常训练、平时维护等相关知识;从知识架构上看,岗位任职课程,是以学员大一、大二期间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基础,对接岗位需求进行的基础理论向专业理论的转化、理论知识向应用实践的转化,是落实实战化教学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岗位任职教学课程在军校学员本科课程体系中占着重要位置,其承接通用基础和学科基础学习,是学员通识基础类学习的深化和专化,同时对接学员毕业第一岗位任职,关乎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转化和形成,可以说,军校学员本科学习成效如何,岗位任职教学阶段的课程学习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3.2. 在岗位任职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特殊要求
岗位任职课程与地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军校基础类课程相比,其课程思政开展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在:
1) 课程理念上,由于课程开设时段和课程定位原因,大部分岗位任职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均强调学员第一岗位任职能力培塑。据统计,在某军校任职专业平台必修课程中,以“培养学员第一岗位任职能力”“助力学员踢好部队头三脚”等作为课程教学主目标的占比90%以上。在岗位任职课程的课程思政设计上,应同样遵循其课程理念,关注学员第一岗位任职能力转化过程中所需的能力素质、道德品行、精神素养等内容,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课程理念与思政理念的贴合性和同向性;另一方面,由于课程理念,这类课程的知识设置更加偏向能力转化,对于知识点思政元素的挖掘也更加便利。但是,岗位任职课程一般为以学院为单位的统开课程,所以各岗位任职课程之间的思政元素挖掘,需要进行统筹和分工,避免交叉重复。
2) 课程内容上,岗位任职课程一般在大四阶段展开,课程内容必然紧贴学员毕业任职,围绕兵种需求设置,因此岗位任职课一般具有比较鲜明的任职特色。在课程思政设计,尤其是知识点思政元素挖掘上,可以聚焦兵种优良传统,进行体系化构建,这样一方面可以提升课程思政体系化设计和构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与其他类别课程思政元素重复而导致的学员“审美疲劳”。
3) 课程组织上,岗位任职课程更侧重学员学习效果的应用转化或实践能力培养。随着新版《院校教育条例》的调整,为战育人的导向进一步被明确,培养实战化、应用型军事人才越发受到重视,具化到岗位任职教学组织实施中,则更加强调“能用、会用”的转变,实践操作比重进一步加强。这为课程思政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岗位任职课程的课程思政可以摆脱传统理论教学中,由教员单独进行的“知识讲授–知识点与思政点对接–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实施”,转化为有学员参与的“学员实践作业–教员适当引导–学员自主发现思政元素–教员课程思政”。这进一步提升了课程思政的生动性、参与度和可信度。
3.3. 在岗位任职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思路
顶层设计方面,聚焦体系化构建,以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以“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为总目标,统筹岗位任职课程“课程思政元素”各子目标点,构建岗位任职课程“大思政”体系。也就是以“四有”为统揽,给每门岗位任职课程一个课程思政的“分工”,既突出军队院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鲜明特色,同时也避免了各岗位任职课程思政元素的交叉重复。在此基础上,发挥岗位任职课程教学目标针对性强、教学内容紧贴实战的优势,将每堂课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整合,聚焦兵种优良传统、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立身做人价值观、兵种岗位价值观等系统概念,围绕单门课程,进行系统解读,构建课程思政“子体系”。
方法路径方面,聚焦多维度培塑,依托多元化信息教学手段,构建“课堂讲解+微课解读+拓展深化+感悟研讨”的多维度培塑路径模式。坚持课堂讲解主渠道,结合课程知识点,深度挖掘与之相关的思政元素,建立专业教学课程思政案例集,为教员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素材;坚持用好系列微课资源,遴选兵种经典战例、兵种艰苦创业案例,打造系列微课资源,对相关思政元素进行深入解读,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供学员进行学习理解;坚持多元化拓展深化,用好实践教学、部队实习、实地参观等手段,引导学员实地感悟兵种优良传统、培塑战斗精神;坚持实时感悟研讨,利用课前、课间、课后等碎片时间,与学员实时交流,掌握学员实时感受,树立正确导向。
聚焦率先化垂范,倡导躬行不言之教,建立教员行为规范与倡议,注重教员身教、垂范作用发挥。没有不带观点的教学,就算不刻意进行课程思政,教员在讲台上对知识的讲解,甚至包括一言一行,都在向学员传递着除获取知识之外的其他信息。尤其是岗位任职课程,涉及装备前沿、实战应用较多,如果教员不是带着大国自信、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去讲授,那么再精彩的课程思政,也是失败的,无法让学员相信的,反之,教员课堂正能量的讲授,也能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和可信度。因此,应该树立“好的课程思政的前提是一门好课、一门正能量的课”,不是简单的“在专业课中加5分钟的思政教育”,而是“时时需思政、处处在思政”,真正实现三尺讲台无杂音。
4. 岗位任职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
以《射击原理》任职课程为例,对岗位任职课程开展课程思政进行具体分析:
4.1.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是面向生长军官本科培养层次所有专业学员,在第七学期开设的必修课程,属于人才培养方案岗位任职平台岗位任职课程。该课程以培养指技融合型作战指挥人才为目标,旨在让学员理解射击原理在信息化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掌握射击原理的基本理论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射击实践问题。使学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射击原理的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射击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初步了解射击原理在兵力部署、射击指挥、战法运用与创新等实践中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
4.2. 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射击原理》课程内容与实战应用紧密相关,在思政元素挖掘上,具有一定优势,很容易与岗位能力、战斗精神结合起来,找到课程知识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为此可以更近一步,在课程思政设计上,进行体系构建,围绕兵种32字优良传统进行设计。形成以“课程教学内容 + 兵种优良传统”两条主线为牵引,实现每一个知识点与具体优良传统进行精准对接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的体系性、系统性、针对性。
4.3. 课程思政组织实施
通过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的具体实践发现,在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中,“课程知识–典型案例–兵种传统”的课程思政思路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性思路,要实现课程思政真正如盐入味、润物无声,需要进一步细化,尤其是做好知识与思政的承接和过度。应拓展为以“课程知识–知识应用–实际案例–案例挖掘–思考研讨–兵种传统–价值升华–回归课堂”为基本流程的课程思政设计,具体如图1所示,真正实现知识到思政的平滑过度,尤其是思政后回归课堂教学的过度更要特别注意,避免“两张皮”的出现。

Figur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peration scheme of the course
图1. 课程思政实施流程图
在《射击原理》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好的方法,可为其他课程提供借鉴:① 可以通过实时研讨题的方式,作为知识点到思政元素的过渡方式,通过教员的适时引导,让学员自主思考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增强课程思政的可信度。② 对于思政元素难以挖掘或者难以找到巧妙过渡方式的章节,可以通过“猜猜TA是谁”的游戏方式进行过渡,即通过教员逐条发布线索,学员根据线索抢答,并对答对者给予适当平时分等奖励,调动学员积极性,在线索中穿插需要让学员了解的思政内容,并在答题结束后,结合该部分线索进行升华和深化。③ 特别注意“身教大于言教”的作用,通过与学员交流发现,教员是否认真批改作业、课前师生交流情况等细节,十分影响学员对教员的认可度,而认可教员是认可课程思政的前提。
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72071209)。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