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与威廉斯两种文化工业理论之哲学初探
A Philosophical Primer on Two Theories of Cultural Industry, Adorno and Williams
DOI: 10.12677/ACPP.2022.116336, PDF, HTML, XML, 下载: 234  浏览: 423 
作者: 陈彦洁: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文化工业西奥多·阿多诺雷蒙德·威廉斯Cultural Industry Theodor Adorno Raymond Williams
摘要: 文化工业是由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用于解释和批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的文化商业化以及工业化现象。这里的文化工业是被作为商品和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出现的,“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作为一种历史发展之产物,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与以威廉斯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对文化工业现象之态度却全然不同。阿多诺作为文化工业概念的提出者,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受到学界普遍关注与研究,但面对文化工业是否只有负面影响的质疑,伯明翰学派对文化工业的诸多方面做出了正面的肯定回答。对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工业理论之研究有助于学界更全面认识文化工业的产生、发展及影响,也有助于更好引导我国的文化发展方向。
Abstract: The cultural industry was developed by the Frankfurt School to explain and critique the commer-cialisation and industrialisation of culture in the capitalist system. The cultural industry here emerges as an instrument of commodity and ideological domination, “a depthless, schematic, easily reproducible, mass-produced cultural product produced in an industrial society, intended for con-sumption by the urban masses and disseminated through the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the market”. As a produc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Frankfurt School, represented by Adorno, and the Birmingham School, represented by Williams, had very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the phenomenon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dorno, as the originator of the concept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his critical theory of popular culture,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research, but is the culture industry really only negative and only painful, while the Birming-ham School has come to a positive conclusion about the many aspects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A study of the two different theorie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will help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g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will also help to better guide the direc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文章引用:陈彦洁. 阿多诺与威廉斯两种文化工业理论之哲学初探[J]. 哲学进展, 2022, 11(6): 1970-197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36

1. 引言

“文化”与“工业”的结合,是在工业革命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当传统媒介逐步被电视、互联网、收音机等新型传播手段所代替,新的文化消费方式也相继应运而生。法兰克福学派以及伯明翰学派作为两大集中探讨文化工业理论的学派,对文化工业却做出了迥然不同的评判——前者以研究高雅文化并批判文化与技术结合作为基调,后者则赞扬了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分析其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与威廉斯关于文化工业的论述及理论形成背景有助于全面认识文化工业概念。

2.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彻底的批判

作为文化工业概念的提出者,阿多诺在与霍克海默合著的《启蒙辩证法》(1947)中指出,“文化工业的技术,通过祛除掉社会劳动和社会系统这两种逻辑之间的区别,实现了标准化和大众生产” [1],对文化工业的形成背景及其特点作出了界定,即由于工业文明和经济运作规律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文化以一种技术更新且范围更广的方式传播,在资本逐利的本质作用下导致文化成为商品并呈现批量化、模式化的特点。而《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的副标题“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则阐明了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即文化工业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对大众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是变了质的启蒙。

2.1.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理论特点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诞生于全球经济危机加剧并引发战争的动荡时期,法西斯极权统治之下的德国十分强调集体主义且主张降低对个体的关注,加之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导致社会矛盾愈发激烈。同时,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等人在流亡美国的途中观察到当时美国的商业化文化并感受到强权化统治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福特制盛行的年代,德国诞生了众多优秀的哲学家,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德国思想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分子将对社会现状的反对以理论批判的方式呈现于各界,具有极强的社会历史特点。

阿多诺对于文化工业是持批判态度的。他认为在工业文明与消费主义的背景之下,文化已经成为资本主义体系在娱乐方面的体现。首先,阿多诺通过提出技术拜物教理论批判致使文化产品被批量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在工业文明社会人们对于技术的依赖趋势不断加深并且不可逆转,对于理性的极度崇拜成为控制人的工具,具有极强相似性的文化产品充斥在娱乐界和传媒世界,同化了人们的思想、隔绝了不同的声音,人也因此成为单向度的人,这样的现象进一步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物化。其次,这一阶段的文化具有了商品性质且如同其他物质消费品一样能够被马克思所提出的商品的交换原则所容纳。阿多诺认为这一变化的本质归因于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资本的逻辑,他强调正是由于其制度的运作规律导致技术替代了封建社会的宗教神话而成为新的“神”。

“大众欺骗的启蒙”正如该章副标题所述,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以欺骗的手段操控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这种文化常以自由选择且轻松快乐的外表吸引人们关注,但本质仍然是通过刺激消费获取利益 [2]。长此以往这种新型的意识形态统治工具另人们失去思考主体性并不自觉陷入消费主义的漩涡。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是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受到物的支配和制约的人们最终导致对主体的追求走向错误之路,形成价值观的混乱。主体性代替主体成为最终目标,人们将对财富和地位的追求当作是对个人主体地位的追求。西方工业革命后,人们的价值观念转向了钱本位,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为金钱和利益的关系,人也只是实现这一追求的工具和手段。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人类社会也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而现代社会无止境地对金钱的追求必然会导致人性的异化。

2.2. 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意义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提出在学界所形成的影响无疑是广泛且深刻的。阿多诺通过分析文化产品的特点与本质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人的统治新手段。他关注人的主体性及自由,批判统一化的文化产品抹杀了人们的审美多元性的思考对文化发展起到借鉴作用。但同时他对文化工业的彻底批判受到当时社会历史的影响,将一切责任归因于科学技术而忽略科技的积极作用的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且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需要辩证地看待。

3. 威廉斯的文化工业理论——实用的考量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态度不同,伯明翰学派对于文化工业则以更细致、更辩证的角度出发。威廉斯更加注重对文化产品进行分类,探讨其中哪些是好的,以及应该怎样创作更多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文化产品。威廉斯的理论集中体现在《文化与社会》中,他从多方面论述文化工业并非只有消极影响,也为解决当时西方社会中存在的诸多困境之调和作出一定贡献。

3.1. 威廉斯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威廉斯作为伯明翰学派“新左派”的核心代表人物,在20世纪初英国社会生活整体稳定、工人阶级发展壮大的特定经济环境和历史背景之下,基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文化的概念进行新的解释并将文化唯物主义推向兴盛。首先,关于文化的基本概念,威廉斯将该概念的发展分成“工业”、“民主”、“阶级”、“艺术”及“文化”五个方面 [3],他认为文化的发展和表现方式总是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相关。威廉斯指出文化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是平常的”,是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的精神财富。文化是属于大众的,人类并非是单纯的乌合之众,普通的个体也有权利参与到文化产品的塑造和欣赏中 [4]。此论断将属于多数人的大众文化与阿多诺所说的高雅艺术区分开来,不仅开拓了学界的事业,也对文化的不同功能进行了明确区分。其次,威廉斯在承认文化具有阶级属性的基础上,区分其不同功能特点并批判了狭义的阶级文化论。他指出,代表个人观念的资产阶级文化与代表集体观念的工人阶级文化同属于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而不能割裂二者来理解,与此同时他强调了工人阶级文化是对整体文化的丰富和补充 [5]。

3.2. 威廉斯文化工业理论的意义

文化唯物主义观点是威廉斯对新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解读并在研究马克思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他以探讨在上层建筑范畴中文化起到的作用为主要内容,从而论证文化除了经济基础功能外已具有主观能动性,需要人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代文化。而对于文化在社会历史中的能动作用,威廉斯指出文化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伴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精神财富也被生成,能够作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及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支特殊力量,其动态发展的特点使得文化必须与时俱进,这也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相符。威廉斯虽然以更加全面和审慎的态度看待文化工业,但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我们应当看到其过于局限性的思想导致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并未得到更好的相关性探讨。另外,威廉斯过于夸大文化的作用且忽视经济的发展,因而其理论有失偏颇。

4. 比较分析——两种不同的声音

文化工业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也是人确立其主体性、拥有自由选择能力的精神基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康德的文化哲学观从理论上作出了肯定,他认为文化是能够促成人类解放的强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也是时代精华的精神结晶。阿多诺与威廉斯两位哲学家面对文化工业现象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无疑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阶级意识、民族利益强烈相关,需要学界对比研究以全面了解文化工业现象。

4.1. 时代背景、依托不同

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于二战刚结束动荡时期的德国产生,当时的社会被法西斯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阴霾笼罩着,工业革命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战争动荡形成严重割裂感,促使法兰克福学派各学者将对现实的观察映射于理论,认为文化工业是蒙蔽大众的工具,是资本主义逻辑以及消费主义在文娱界的体现。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态度是消极被动的,他们将文化工业所带来的困境与宗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相提并论,看到工业技术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渗透进各个领域,似乎一切都具有其商业性质,由此他们得出人们对技术的极致追求反而会令其陷入被技术统治的漩涡,形成技术拜物教现象。从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到深挖统治者控制大众的方式并对其进行剖析,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如今的文化工业作为一种被统治阶级操控的工具与曾经被用来奴役民众思想的宗教无异。

威廉斯的文化工业理论则诞生于20世纪中后期即自由主义出现、资本主义发展后期且后现代思潮涌现的时代背景中。针对当时学界出现的以“经济决定论”作为基础理解文化的理论偏差,威廉斯提出文化唯物主义一系列论断并对文化的概念作出新界定以用历史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化的功能及意义 [6]。战后英国社会各领域出现的诸多新变化也是威廉斯对文化工业作出新的解读的重要影响因素,科技革命加速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通信技术方面表现为现代传媒的发展,在社会福利方面则表现为新福特制度,另外后现代主义思潮在适应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对社会现状作出批判性反思的要求进一步促进了理论界对自由民主等观点以及重新思考社会出路必要性的重视,虽然福利国家的出现在表层上暂时缓解了工人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但其背后的资本逻辑与本质并未改变。由此,文化工业作为依托现代媒介以及后资本主义而产生的新现象也成为英国新左派代表人物威廉斯的理论切入点。

4.2. 对技术的态度不同

科技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各领域相适应的过程需要充足的时间,新技术的出现到普遍运用或全面接纳也是社会文明演进的体现。身处于工业革命的两个不同阶段致使阿多诺与威廉斯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及态度产生巨大差异,这与他们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的科技运用水平不无相关。

身处前工业时期的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韦伯以及齐美尔等人的思想而产生了其独特的技术批判理论,他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非但不能造福社会甚至成为控制人类的工具,其创造的世界也是一个异化的世界。而后,阿多诺在技术批判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对启蒙理性的批判理论,他指出启蒙理性以科技作为支撑构成了现代欧洲启蒙运动。而以启蒙作为类比对象,他肯定了理性一方面作为能够帮助人们摆脱对自然的恐惧并学会利用自然的功能,但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理性加速膨胀并逐渐走向了自我否定,或者说,技术理性作为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变成了统治人类的工具。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对技术理性的批判其最终目的则指向对社会现状下人们困境的出路之思考,然而他们将大众比作只会被技术理性营造出的假象所蒙蔽的乌合之众,忽视了人的主观选择性的猜想无疑是极端的。

威廉斯则重新审视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他对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将文化工业的产生及影响全部归咎于科技的观点进行了批谬,指出技术和文化都有其正面作用。威廉斯在洞察科学技术逐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基础上创立其现代技术实践观,他认为应当在社会语境和实践活动中去考察科学技术及其本质,他还胪举电视这种新媒介是如何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共同发展中被广泛应用的例子,以证明技术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7]。另外,威廉斯认为现代传媒技术的一大明显优势就是令私人与公共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一方面促进信息以更高效的方式传播,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习惯。

4.3. 对文化的理解不同

阿多诺与威廉斯在审视文化的角度上有所不同。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是以精英阶层为视角审视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他们首先洞察到伴随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文化与商业结合的现象。现代科技意味着高效、批量化以及模式化生产,“只有真实的艺术作品才能避免对既存事物的单纯模仿”表明阿多诺是站在高雅艺术的角度审视文化,他认为文化是小众的,与世隔绝的、脱离世俗的,因此他得出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实实在在对立的结论。而威廉斯对于文化的考察则更加审慎及实用化,在其著作《文化与社会》中,威廉斯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文化的概念,强调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民都有参与创造与欣赏文化作品的权利。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威廉斯从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角度,对于文化一词的用法归纳了三种内涵。第一,文化除了赋予事物以表达含义外,也是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缩影,它象征着社会文明的迭代。第二,文化有代表艺术作品的一面,在这里它代表能够带给大众以欣赏价值的电影、音乐、节目等,与法兰克福学派所探究的文化工业有相似之处。第三,文化也可以代表社会整体的生活方式,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同时不可抽离于现实世界 [8]。

二位学者对于文化受众的理解有所不同。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认为,如今的文化工业将文化编制为单纯的商品而消弭其思想和精神内涵,使大众沉迷于消费和娱乐的快感而远离文化所应具有的认识论功能,它使消费主义取代政治意识形态对大众的压抑和控制,成为更加精妙及隐蔽的统治意识形态。艺术创作转向一味以感官刺激为表现形式迎合大众,但这只能使大众获得虚假且短暂的快乐,久而久之大众则愈加沉迷于这种快乐中,主体性以及审美的多元化消失,选择也被工业文化所控制。“即使有时候公众偶尔会反抗快乐工业,这种反抗也是软弱无力的,因为快乐工业早就算计好了”。与法兰克福学派不同,伯明翰学派提出了积极受众的观点。他们反对法兰克福学派将大众定义为“乌合之众”的观点,认为文化工业的受众具有主体性与选择权,有能力抵抗不正确的文化产品。威廉斯提出社会各成员均有参与文化创作的权利,并对大众文化和共同文化做出区分以表明其认为不同种类的文化皆有存在意义的观点。

5. 辩证看待两种不同声音

斯特里纳蒂在《通俗文化理论导论》中认为“大众文化是通俗化,它是由大批的工业技术生产出来的,为了获利而像大批消费公众销售的。它是商业文化,是为大众市场而大批生产的”。文化被作为商品和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而出现,像工业一样被标准化地量产出来。它被法兰克福学派首次正式使用,这里的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相似,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的,而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化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雷蒙·威廉斯则对文化工业在新的时期里作出了有关概念对象等方面不同于提出者的解读。对于两种不同声音的解读,我们需要辩证地其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全面把握文化工业的作用及影响,认识到文化工业与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并从中汲取经验,不断将该理论臻于至善。

大众文化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在威廉斯的理论看来,文学创作是各界人民共同生活并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无论是雅量高致的艺术作品还是通俗易懂的民间艺术都代表着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文明程度。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精神需求的文艺创作及其值得传承和发扬的部分,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使其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并深入人心。

文化工业的消极影响亟待引起重视。如在互联网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的当下,我国文化传播之相关监管体系仍需改善。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全球化运用,一定数量的西方消费主义思想以及腐朽价值观较以往于更大范围内传播,网红文化等新实质为营销手段的文化对青年人的消费观念及价值思想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针对当前网红经济一味追求流量而不择手段博取关注甚至违背道德的行为,应当建立更加规范的网络监管制度,为网红营销行为划清底线,使网红经济合理合法发展。另外,应当进一步优化大数据生态体系的建立,形成更准确、更高效的商业竞争环境,避免规模化的统一推送助长消费者的焦虑心理。

6. 结论

文化作为精神文明传承的方式,在今日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已成为必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将有益文化发扬的同时创造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M]. 洪佩, 郁蔺月峰, 译.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2] 李国成. 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再考察[J]. 文学研究, 2022, 8(1): 211-223.
[3] 欧荣. 走向共同文化: 雷蒙·威廉斯的文化思想再探[J/OL].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52.C.20221026.1731.010.html, 2022-11-09.
[4] 郑莉. “文化是平常的”——雷蒙·威廉斯关于文化的论断及价值[J]. 天府新论, 2022(3): 152-159.
[5] Williams, R. (1960)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Doubleday, Garden City, 327.
[6] 董慧, 赵航. 城市与共同文化: 雷蒙·威廉斯共同文化理论的批判性价值[J].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2021(2): 313-324.
https://doi.org/10.16762/b.cnki.mkszyzxyj.2021.02.027
[7] 薛稷. 审思雷蒙德·威廉斯的现代技术实践观[J].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2(6): 2-13.
[8] [英]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 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 刘建基,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