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研究
The Study of the Marxist Mass View of History
DOI: 10.12677/ACPP.2022.116339, PDF, HTML, XML,   
作者: 白 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当代价值Marxism Mass View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革命性的对旧的人民群众观做出批判,并创立了新的科学的人民群众观。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具体实际巧妙结合,成为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指导路线,为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提供了行动指南。本文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背景及思想内涵,并详细阐述群众观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价值。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materialist view of history, Marx and Engels revolutionary criti-cized the old view of the masses, and created a new scientific view of the masses. Leadi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practice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he marxist mass view skillfully combined with Chinese concrete reality, become our party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to adhere to and carry out the important guidance lin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broad masses of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mass line, improve the work style provides the action guide.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Marxist mass view, and to elaborate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ss view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文章引用:白静.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研究[J]. 哲学进展, 2022, 11(6): 1986-199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39

1.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形成背景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围绕“人的本质、人民革命”的问题展开。马恩早期继承和吸收了西方人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中自由平等的思想,及早期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十分关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始终将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作为终身的奋斗目标,这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1) 萌芽时期:马克思上中学的时候,正值法国的七月革命爆发,马克思的思想开始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博士论文的发表。毕业后,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主编,当时的林木盗窃法案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他第一次认识到自由民主对生活的影响,因此,他开始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社会。在这一时期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还在通过对社会底层群体生活的关注中,树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奋斗目标。在《莱茵报》工作以后,他开始逐渐接触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思想,这为他的群众观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他便通过报纸为其利益对抗政府,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也逐渐开始萌芽。

2) 发展期:在马克思攥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过程中,巴黎工人举行了频繁的起义,巴黎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此时的马克思深入工人内部,同很多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对社会物质生活的认识又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 [1]。”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指出正是人通过劳动这种有意义的生命活动创造了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与劳动不可调和的对立,说明私有财产的存在必然造成异化劳动,必然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唯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消除异化劳动,而唯有通过工人解放,才能使社会从私有财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这也指出了社会物质基础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的形成具有重要性的意义。在《莱茵报》工作几年以后,马克思逐渐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的错误,之后便转向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他明确的指出了人的意识、观念对于任何社会存在物不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体只是实在的家庭社会。在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将批判国家向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深入,之后形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3) 成熟时期: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马克思在1845年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中的不合理内容进行了重新批判,对唯物史观理论中物质由精神力量决定的阐述进行否定,指出精神思想无法创造一切,社会发展只有劳动与物质生活才是其重要的推动力。1845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对以人为本的共产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对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2]。无产阶级革命是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为了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最终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特征并非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3],达到实现人自由发展的终极目的。通过分析,他们对共产主义胜利的决心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也进行了完善。论述作为革命阶级的无产阶级,一定能够将资产阶级所有制推翻,最终由无产阶级创造社会历史。

2.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内涵

2.1.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4]。”马克思主义认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这是由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人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社会实践,从而来实现个人的价值。人民群众其中主要是劳动群众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在社会中从事各种物质生产活动来满足基本的物质资料需求,由于分工产生的各种社会的交往体系,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结果的好坏由人民检验。中国古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就说明了人民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赞不赞成才是衡量实践成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2.2. 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

人民群众不仅仅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创造者。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社会实践,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物质价值又是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的物质基础,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的建设都离不开人民群众所创造的物质价值。因此,人民群众既是社会劳动成果的创造者,也是这些物质财富的享有者。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在阶级斗争中产生的,每一个想要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根本目的,会把谋取个人的利益表述成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无产阶级之所以能成功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他们让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得到满足,打碎了资本家压榨工人,把其当作谋求暴利工具的美梦,使工人摆脱了剥削压迫,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得到广大无产阶级者的拥护,从而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因此,唯有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出发,才能取得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始终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马恩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2.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科学想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不能再把社会历史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的行动,而首先应当研究劳动群众的历史,各国人民的历史 [5]。”纵览人类整个历史长河,人民群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他们,社会形态也不会发生改变。从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就在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及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究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表明,人民群众不仅可以创造社会历史,还可以创造社会关系,并继续推动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社会制度的更替,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群众的代表,他们始终肯定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他们始终坚信,唯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群众的支持,依靠和团结群众,才能实现社会变革,夺取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

3.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主要内容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群众的观点和看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主要包括:

第一,界定人民群众。从质量层面看,人民群众是指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历史向前迈进的群体;从数量层面看,人民群众占全体社会成员的大部分 [6]。马恩运用阶级分析法,从实现人的解放的立场出发,对“群众”概念进行了价值阐释。他们认为,工人阶级是全体被剥削劳动群众的唯一的和天然的代表和领袖,是唯一彻底革命的阶级,唯有无产阶级这一特殊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因为无产阶级生存的经济条件使它做好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准备。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在界定人民群众的不同于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不能与社会脱离,人民的存在具有政治特征和价值,人民群众是大部分在社会生活中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人民群众”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著作,是打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7]。

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唯物史观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是他们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而唯心史观认为,英雄创造历史,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超人创造历史,这就造成了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马克思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8] [9]。然而,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种条件的制约使得人民群众被统治被压迫,智慧和才能得不到发挥,创造历史的作用与积极性被压制。在恩格斯看来,资本家虽然拥有巨大的财富和资源,但真正的物质的创造者是工人,他们用勤奋的双手创造出物质财富;无穷的智慧创造出精神财富。唯有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才会最充分的展现出来。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蕴藏着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引起的,但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解决,必须靠人民群众的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革新、社会制度的新旧更替,都是由人民群众发动的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体,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都必须广泛的唤起民众才能取得胜利。

第四,人民群众是历史成就的见证者和共享者。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创造历史,而且见证了历史发展成果的产生。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财富的积累,并用来享受人生。人民在社会中生活,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建立了劳动与利益关系,他们不仅创造社会财富,还将享受社会财富,在创造历史及历史发展中享受成果。

4.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价值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旨在解放全人类,帮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他们将人类解放作为终身的事业和毕生的奋斗目标,正是这样的使命追求,使群众观从抽象的信仰走向具体的科学 [10]。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意志决定着历史发展方向。在我国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尽管对群众观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内涵是一脉相承的。从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将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是非成败的标准;到以“三个代表”思想为依托,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到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托,提出“以人为本”基本理念,要求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发展成果要由人民群众共享 [11];再到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矛盾,走群众路线,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群众观的核心就是始终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保持执政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始终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如今的网络时代可谓是群众参与的时代,是集民意汇民智的时代,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走好新时代的网上群众路线。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党的人民群众观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能变,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听民声,重民意,顺民心,让网络“议政厅”里“客常满”,让网络“议政厅”里“言必达”,让网络“议政厅”里“呼必应”。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正视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种问题和矛盾,助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切入整饬作风,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反腐败斗争,着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凝聚党心民心,让人民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得民心顺民意不是靠喊口号实现,而是要靠具体的行动来支撑,持续贯彻群众路线,克服“四风”问题,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风险”,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增强执政能力。

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核心就在于肯定了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群众的共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要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聚民心,凝民力,纳民智,推进社会主义进程;此外,国家的繁荣富强是由党和人民齐心协力创造的,因此人民群众有权利一起享受胜利带来的果实。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改革开放正处于全力以赴的关键时刻,要切实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有利于增强党的决策的合理性、民主性、科学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党组织与全体党员要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真正所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实事,积极解决各阶层群众间的矛盾冲突,满足维护好人民利益,在激发群众创造活力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提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8-15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11, 413.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5.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432.
[5] 史岩. 站在人民史观的立场上[J]. 红旗文稿, 2016(7): 28-30.
[6] 孟庆仁.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新解[J]. 理论学刊, 2007(6): 27-31.
[7] 郝贵生. 论群众史观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5): 24-27.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118-119.
[9] 郝贵生. 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中的群众史观[EB/OL].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ichao/2016/08/370320.html, 2016-09-01.
[10] 陈连军.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理论意蕴和现实启示[J]. 学术交流, 2014, 7(7): 48-51.
[11] 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 新华社. http://www.gov.cn/ldhd/2010-04/06/content_1574416.htm, 2010-04-06.
[1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