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孟子对铸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指导性作用,其中他提出的“大丈夫”理想人格,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起到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当代青少年成长成才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将“大丈夫”思想精华与哲学相结合,应用到育人育才中,有利于坚定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培养和提高优良的道德品质;有利于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理想社会,培养品行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成才指明努力方向。
2. “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容
2.1. “大丈夫”具有“仁”、“义”、“礼”
孟子认为培养“大丈夫”理想人格,需要通过“仁、义、礼”这三种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成为“大丈夫”的先决条件。《孟子·告子上》中言:“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孟子认为宇宙在实质上是道德的宇宙,人的道德原则也就是宇宙的形而上学原则。“非仁无为也,非礼无为。”“仁”是要具有仁爱之心,“礼”是要具备高尚和合乎规范的礼仪。孟子认为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才是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远远高于外界的物质财富。他对身外之财不屑一顾,强调要有义气,体现在“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即便是在极度饥饿的关头,君子也不会接受嗟来之食。而对于士大夫更是如此,“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 “仁、义、礼”虽是“固我有之”,但却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追求和教化来习得的。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君子非常注重“仁”“义”“礼”三种品质,还非常注重培养独立精神,维护人格尊严,正道直行,不屈不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
2.2. “大丈夫”具有远大的志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君子得志的时候,带领百姓分享喜悦,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善其身,保持内心做人的根本。这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树立“大丈夫”理想人格,“立志”是其先决条件,唯有君子拥有崇高的志向,才能做到兼济天下。“志”可以作为人的精神支柱,这也是为何“有志者,事竟成”。《论语·子罕》中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有力地论证了“志”的重要性。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志”的思想,他在“志”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尚志”。“尚志”就是高尚其志,提高仁义礼方面的道德修养。“大丈夫”理想人格不求一己之富贵,不易其心,关心的是天下万民。即便是在不得志的时候,“大丈夫”也不自暴自弃,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和追求。由此可见,孟子所倡导的“大丈夫”精神,是根据自身境遇审时度势,积极改变处世的方式,但唯一不会改变的是对道义的坚守和对情操的陶冶。
2.3. “大丈夫”具有“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既是一种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也是一种对自我的约束和要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精神内涵,是“大丈夫”理想人格中道德气质的突出体现,同时也是“大丈夫”理想人格中最核心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圆满精神状态,这是一股积极向上的凌然之气,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强调“浩然之气”实则是将“义”理灌注到他所描绘的理想人格里。“集义”是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人格独立、知耻致命、任道担当的“大丈夫”形象从此出现在中国传统道德理想人格中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都体现了人具有主体性。道德层面也存在着主体性,这揭示了人在道德实践和道德认知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地位、价值以及能力,是具有主体性作用的 [3]。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遵循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这也是“浩然之气”基于性善论思想的原因,性善论认为一部分“善端”是天之所赐,另一部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获得,充分发挥人的道德的主体性。
3. “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弊端
3.1. “大丈夫”理想人格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中国的古代哲学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神秘色彩的共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的整体大环境决定的,“大丈夫”思想也不例外。许多西方哲学研究,都通过使用逻各斯进行解释、分析、论证,并且都有具体的条例和框架 [4]。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大多思想家、政治家强调“心领神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孟子对于“大丈夫”理想人格,也觉得“难言也”。虽然孟子有对“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具体描述,但这些描述大多都是基于精神层面来谈的,其意图是创造一个超乎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因此,“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教育对象是上层阶级和文人,普通人难以领会和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普适性,剥夺了普通人树立理想人格的权利。
3.2. “大丈夫”理想人格具有一定的封建色彩
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大丈夫”理想人格是基于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性善论本身就具有二元属性。此外,“大丈夫”思想既具有物质属性:“至大至刚”和“塞于天地之间”,同时也具有精神属性:“配义与道”和“集义所生”。“大丈夫”思想的二元本体观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唯物史观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不利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这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在封建色彩下走向狭隘与扭曲,甚至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悲剧。
4. “大丈夫”理想人格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党的二十大对广大青年提出了“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重要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待。在“大丈夫”精神的熏陶下,要鼓励新时代青少年要有理想主义追求、吃苦耐劳精神、善良儒雅之性和“三省吾身”功能。
4.1. 持志养气——新时代青少年要有理想主义追求
持志养气就是指通过努力拼搏,树立并坚持崇高的志向,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所谓“养气”,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一是靠坚定的志向,二是靠平日的善言善行来积累道义。欲想成为一个有志向和追求的成功人士,必先进行一定的磨炼,这样才会有相应的“气”——完满的精神状态。因此,“苦其心志”是持志养气的必经之路,也是古往今来成功人士的必胜法宝。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皆由平日养气时欠功夫,故不能不动心。欲求养气,不外“自反而缩,行慊于心”。育人育才中,要引导青少年把“养气”放在内外修行的重要位置上,培养他们的志向和追求,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信念和信仰都对养成正确的三观起到决定性作用,要帮助青少年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摒弃世俗邪恶思想,超越现实和自我。这对于当今的青少年成长成才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将孟子的“持志养气”思想融入课堂和实践,有助于青少年更好的理解如何成为品德高尚、思想端正的人,有利于为我国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主义追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4.2. 动心忍性——新时代青少年要有吃苦耐劳精神
动心忍性出自《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动心忍性就是指锻炼自己意志,尤其是在逆境中磨炼自己,不向挫折低头,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孟子常以史为鉴,借虞舜、殷相傅说等事迹来论证磨炼抗压意识对取得成功的重要性。古往今来,许多英雄都是在逆境下成为英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有的人经历挫折,毫不退缩,激发昂扬的斗志;而有的人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郁郁寡欢。因此,磨炼青少年的抗压和耐挫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这个物质生活相对充裕的年代,许多人极其容易误入歧途,须多加引导。在青少年育人育才中,要善于利于古往今来的人物事例,向青少年论证遇到挫折和产生压力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形成面对挫折和压力的正确态度,培养意志的果敢性、坚毅性和自制性、克服胆怯、刚愎、优柔寡断等不良品质。新时代的好青年要学会迎难而上,在逆境中不畏惧失败,才能肩负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继往开来。
4.3. 存心养性——新时代青少年要有善良儒雅之性
《孟子·尽心上》中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认为人性所固有的自然存在、社会的一切规律法规,都是天注定的。人可以尽可能利用天时,陶冶自己的修养道德 [5]。此外,孟子从“性善论”的角度出发,强调了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他认为人们的道德、智力都不是先天决定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习得进行改变,故人皆可以为尧舜。因此,孟子肯定了“人是发展着的人”。由于教育是扩充“善端”的过程,一方面教育要“存心养性”,把人先天存在着的“善端”继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要“求其放心”,在人生中把丢失了的“善端”寻找回来,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所以,在青少年育人育才中,要善于引导青少年挖掘自己身上已经存在的“善端”,并加以保持。对于那些原本没有的“善端”,要拓展自身的善性,利用饱读诗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用心发掘,成为一个善良儒雅之人。同时,学校教师也要引导青少年坚信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改变,最终也能成为像尧舜一样的成功人士。因此,要想培养青少年的“大丈夫”理想人格,要有善良儒雅之性,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扩充自己的善端,存心养性。
4.4. 反求诸己——新时代青少年要有“三省吾身”功能
孟子在描绘“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时,非常重视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内省功能,这就要求青少年在内省的基础上,一是要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自身意识的引领下,能够时时反省,主动地改变客观世界。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外观看人”,容易看到他人的缺点,但往往忽视了自身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容易轻易评价和指责他人,但却很少每日“三省吾身”。而当代青少年普遍又是“00后”,大多数为独身子女,容易缺乏自省意识,甚至出现推卸责任的行为。而中国的教育中,恰恰在自省的教育板块存在短板,很多学生遭遇困难时,不首先从自身寻找原因,总是将责任推卸给他人,这也是近年来学校事件频发的原因 [6]。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好青年,要励志成为君子,学会约束自己,克服指责他人的行为。要想成为真正的“大丈夫”,也需要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中监督和磨炼自己,用顽强的意志促使自己内外兼修,从而成为理想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反求诸己”思想有利于青少年构建更加科学的心智模式,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归因方式的改变,是将事件的原因归结到自身,而不是归结到外部因素,无形中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标准 [7]。此外,“反求诸己”思想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共通之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因此,在青少年育人育才中,更应该引导青少年改变心智,以“三省吾身”的态度时刻约束自己,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5. 结语
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对当代青少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想方设法引导青少年正确理解“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内涵和实现途径;鼓励青少年将“大丈夫”的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有助于他们树立远大的崇高志向和理想信念,培养吃苦耐劳、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完善和扩充自己的善性以及提升自我反省的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强烈的爱国精神,而且还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为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
课题支持:本文为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SJCX21_153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