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The Value and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E.2022.1212843, PDF, HTML, XML,   
作者: 鞠佳霖: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路径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Path
摘要: 红色文化是从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过程中发展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完成旷日持久的反侵略斗争努力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和美以及进入新时代奋力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伟大历程中凝聚而成。实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丰富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命感提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拓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具有重要非常重要的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包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面,以及赓续红色基因方面。
Abstract: Red culture has been developed and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struggle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1921.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great proces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completing the long struggle against aggression and striving to build a new China led by the proletariat, carrying out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achieve a more prosperous and beautiful life for the people, and entering the new era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Party.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lead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and adhere to the direc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nrich the resourc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sense of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o expand the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ways to integrate red culture into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e strengthening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novating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and ceaseless red gene.
文章引用:鞠佳霖.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教育进展, 2022, 12(12): 5540-554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12843

1. 引言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各国文化精华过程中凝结而成的思想成果,蕴含着党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等优良作风和品质,与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1] 在高校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途径,在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我国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红色文化的融入。

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2.1. 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把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

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对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我国教育工作中一直重点关注的一部分。现阶段,开展新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中央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科技人才要重点培养,支持他们挑大梁,并提出在支持计划、支持规模、支持方式等各方面做出努力。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内容、工作形式以及工作体系方面都做出了重要指示。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正确方向指导,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根本遵循、指导思想。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形成的,在党成立的一百多年时间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党的奋斗历程密不可分,体现了党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政治立场,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具有一致性。红色文化中各种精神如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抗役精神等是红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等优秀品质,震撼人心的红色起义、动人心魄的万里长征、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等红色事迹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体现。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不断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对于坚定高校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信念、坚定高校学生抵制资本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坚持科学正确的社会主义的立场、增强大学生坚定坚持党的领导政治自信,坚定以马列为指导的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等具有重要作用。

2.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感

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的,但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运用的教育资源存在各个学习阶段有重叠重复部分,所利用资源比较老旧等问题 [2]。红色文化包含物质资源、精神资源等,高校可以利用各地的红色文化遗址,给学生讲授红色故事,传达红色精神,有效提高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同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育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校要承担起更加艰巨的育人任务,高校育人、高校育才是高校教育内在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每一个高校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世界处于格局快速变化的新时期,中国处于实现复兴的重要阶段,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高校为党、为国培育人才意义更加深远,对中国而后一个世纪发展作用重大。不断传承红色血脉,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课程体系成为高校光荣使命。红色文化是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产生的先进文化,其天然具有教育鼓舞人的特殊功能,高校可以充分借鉴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提高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育人方面的特殊功能,使红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田,使学生自觉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2.3.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进行教育最为古老的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如此。根据列宁灌输理论,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强制直接灌输方式,较为缺乏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加其趣味性是必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独立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放在平等位置上,双向交流沟通,减少单向强制灌输。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需要高校不断创新,将其实现更好开发利用。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采取恰如其分的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固然非常重要,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改进同样不可小觑,需要增加趣味性。强制性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社会需要采取更加多样化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从教学细小之处着手,在教学细小之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红色文化中包含许多红色故事和红色事迹,通过把红色故事和红色事迹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趣味横生,增强其教育性。通过观看相关红色影视作品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双向互动,和学生心理产生共鸣。信息时代,网络早已渗透到高校学生生活各方面,“信息茧房”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加强红色文化融入网络媒体、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4. 加强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力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国家发展模式以及生产力布局深入调整,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特征下,文化多样性尤为突显,价值多元性更加鲜明,各种社会思潮借助网络时代信息传输便捷化特性涌入中国大众社会,尤其是思维自由活跃的高校,冲击青年学生固有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造成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理解产生差异。一方面,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互联网点线交叉相连方式,人们之间社交距离缩短,信息传播便捷,交流更加方便,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红色文化高尚道德情操以及先辈革命理想传播认同。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进入人们生活的各种思潮纷繁复杂,裹挟新自由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想侵蚀青年学生思想,有悖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高尚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庸俗化看待,造成部分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理解存在着一定偏差和误区。红色文化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精神,这些精神蕴含先己后人、迎难而上、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等深刻内涵,具有动员鼓舞人民群众重要作用。红色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对于赋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青年学生是国家朝阳,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品质是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价值认同底气所在,研究红色文化赋能青年学生价值认同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3.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是人创造了环境,但是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也同样不可避免受到环境的反作用影响。马克思强调环境对个人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营造适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必须加强相关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首先,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校园文化专项资金,加大对校园文化雕塑、校园文化标语、展览海报等投入。建立红色文化研究资助政策,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与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热情,促使其探索两种文化融合最佳方式,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效能,最大限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其次,高校应充分发挥社团在学生群体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开办相关社团,使其自觉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织学生走进江西安源路工人运动纪念馆,活动中组织学生聆听关于安源精神相关讲座以及做好相关“融”字文章等,潜移默化增强其学生红色初心。红色文化社团可以定期宣传党的光辉历史以及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事迹,也可以进行红色电影等影视作品放映,吸引高校学生参与这些活动,提高其对红色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使命感与责任感。最后,组建高校新媒体团队,加强红色文化宣传。除传统高校官方网站平台,高校应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在多平台上进行红色文化内容传递,加强与学生互动交流。平台建设离不开运营者维护,高校需要开展新媒体运营培训,培养运营新媒体工作人员,使新媒体运营更加专业化,增加其内容的趣味性,扩大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3.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深度融入红色文化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应该注意多样性和创新性,重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有机统一,深度融入红色文化 [3]。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创新线下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红色影视作品欣赏、邀请专家老兵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举办红歌比赛以及红色故事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及创新活动方式等。如江苏科技大学在大学校园进行长征打卡活动,把校内不同建筑物设置为长征路上不同地点,引导学生完成相应挑战,感悟长征精神,这是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尝试。类似活动还有中国药科大学全校师生为致敬长征精神拼出长征路线图等,形式丰富多样。同时,不仅要注重课内教学,更要重视课外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并且在参观基地以及参加各种工作会议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等实体教育基地是我们的红色基因库,蕴含丰富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一些特殊的时间,如建军节、建党节、伟人生日等,高校可以举办相关特色纪念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遗址、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熏陶,洗礼其心理,使高校学生产生心里共鸣,达到弘扬革命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目的,使大学生能够受到红色文化良好熏陶,有益于其正确“三观”树立,有利于其树立理想,并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其次,要充分利用好线上红色文化学习平台。学校官方网站、官方抖音帐号、官方快手帐号、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号要坚持定期推送红色文化知识、红色文化故事等,举办相关红色文化知识竞赛,设立相关奖项,提高高校学生参与热情。福建高校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暑期“探寻红色文化基因,感受乡村蝶变”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基层、贴近基层,感受家乡变化,坚定理想信念,为家乡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光”与“热”。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APP组织学生观看时政、党史等,组织好学生观看青年大学习视频等。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即时性、大众性等特点,及时关注时政信息并传递给学生,发挥网络信息优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文化更加具有深度。

3.3. 注重培育时代新人,赓续红色基因,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养成具有独特意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精神追求。培养实现中国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青年新时代也对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注意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特点,不断加强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代高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在各个时代,我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教育,新时代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青年,推动我国强国、强军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红色文化故事、革命文化精神、先进文化事迹加以联系,实现红色文化血脉的赓续,红色文化的发展传承。高校在进行课堂教育时要注重教育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基本遵循,从点滴细小做起,珍惜短暂青春,不断奋斗,在践行个人层面八字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积极宣传价值观,让更多人更加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如扬州大学利用美育课堂传播红色音乐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在点滴中对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增强大学生信仰。青年人理想汇聚成一股不可逆转的合力,推动中国梦成为现实,青年人拥有激情、精力和热爱,并拥有足够冲劲去奋斗,不断追逐理想,并为实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不断努力。红色文化中蕴含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融入对坚定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同样不可忽视。高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人文关怀,根据图书借阅、贴吧论坛掌握学生舆论动向,避免高校学生思想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坚定其理想信念。

4. 结语

红色是中国最鲜亮的底色,而以红色为底色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独具特色的文化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高校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承担着为中华民族培育更加高素质下一代的重担。加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并实现自身不断发展,不断整合、传承红色文化,引导高校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争做新时代先锋,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 求知, 2021(4): 4-10.
[2] 蒋笃君, 魏锦萍. 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 38(11): 28-33.
[3] 王馨, 李雪萁. 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10): 25-27+125.
[4] 邹明慧, 朱浩.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 22(6): 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