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彝文化走廊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内容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the Tibetan-Qiang-Yi Cultural Corridor
DOI: 10.12677/MSE.2022.114084, PDF, HTML, XML, 下载: 150  浏览: 26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李昱瑾:四川开放大学,四川 成都;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藏羌彝文化走廊文化交流合作Tibetan-Qiang-Yi Cultural Corridor Cultural Exchange Cooperation
摘要: 受疫情及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影响,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该区域民族众多,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存在经济结构不平衡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积极推动藏羌彝文化走廊在地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对展现该地区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具体内容入手,探讨如何拓展视野、拓展思路、勇于探索,在该区域加强跨区域、跨产业、跨部门合作,推进区域融入到“一带一路”建设,对藏羌彝文化走廊文化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Abstract: Affected by the epidemic and complex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Tibetan-Qiang-Yi Cultural Corridor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the national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There are many ethnic groups and rich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is region,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unbalanced 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sufficient effor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We should actively promot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ibetan-Qiang-Yi Cultural Corridor at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and th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owing the image of civilization, democracy, openness and progress in the reg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It discusses how to expand our vision and thoughts, and how to explore bravely, strengthen cooperation cross region, cross industry, and cross sector, and further promote regional integration into the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 This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he Tibetan-Qiang-Yi Cultural Corridor.
文章引用:李昱瑾. 藏羌彝文化走廊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内容研究[J].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2, 11(4): 719-725. https://doi.org/10.12677/MSE.2022.114084

1. 引言

早在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便联合印发了《藏羌彝文化走廊总体规划》。作为第一个国家级的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核心区域覆盖了川、贵、云、藏、陕、甘、青等7省(区)的11个市(州、地区),超过68万平方公里,涉及藏、羌、彝等民族地区人口数量超过760万 [1]。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变化,如何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如何推进以该区域为代表的民族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彼此文化交流,推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需要建设者拓宽思路,勇于创新,最大化实现各种政策的优化组合,借助发展机遇,推动文化交流 [2]。

2. 藏羌彝文化走廊促进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战略机遇

2.1. 国家战略为该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创造开放发展舞台

自古以来,“丝绸之路”便是促进我国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通道,藏羌彝文化走廊更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登上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作为中国响应全球化发展而提出的交流合作框架基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既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化下的内在需求,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与空间,同时也是我国为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所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对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区域所依托的城市枢纽如成都市、贵阳市、昆明市、拉萨市、西安市、兰州市、西宁市等都是国内重要的经济文化重镇,以成都为例,蓉欧快铁的开通,强化了欧洲与西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藏羌彝文化走廊地区与沿线国家搭建的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性合作机制,将推动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2.2. 民族政策为该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和谐发展环境

2021年8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上指出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其中,对“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3] 等提出了要求,对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意味着我国对促进包括藏羌彝文化走廊在内的诸多民族地区的新发展做出了指示。结合其他民族政策,可以看到,该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遇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4]。

2.3. 内外形势为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融合发展平台

当前,受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缺乏动力。俄乌冲突后,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及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对扩大内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融合发展平台。

3. 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多维视角

3.1. 生态安全维度

藏羌彝文化走廊是在川西高原、滇西北横断山高山峡谷、滇西高原区和藏东高山峡谷区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资源虽然富集,但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生态保护区以及生态发展涵养区域 [5]。在推进走廊区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对资源的有效保护,将高效利用作为工作开展的核心驱动力,形成绿色、可持续、良性发展格局。

3.2. 边疆稳定维度

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内有我国多个民族聚居区,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动的结合地带。该走廊同时也是我国向南亚、东南亚发展的一条主要文化通道,是我国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最前线。以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为抓手,提升区域总体治理能力,对构建稳定安全祥和的边疆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民族团结维度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藏羌彝文化走廊地区是一个众多民族聚居,并且族群南来北往、迁徙比较频繁的一个流动性的场所,民族种类数量众多、支系分布复杂,原生民族文化形态保留比较好。推动走廊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促使其成为族群间、区域间的沟通桥梁以及联系情感的纽带,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和推进民族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4. 乡村振兴维度

藏羌彝文化走廊地区乡村富集,要进一步推动走廊区域建设,需要发挥区域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推进乡村振兴。

4. 促进藏羌彝文化走廊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途径

藏羌彝文化走廊区域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如:世界遗产23项,占全国56项世界遗产总数的41%;中国历史文化名城31个,占全国14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录总数的2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13项,占全国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总数的3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56处,占5058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总数的21%;5A级旅游风景区58项,占全国306个5A级景区总数的19% (见表1)。得天独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条件,为区域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4.1. 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 政府—社会同襄共举

在藏羌彝文化走廊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尊重民族地区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与现状,如部分地区曾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下,既有土司、僧纲世袭制,又有流官制度,受宗教、封建管理制度影响较大,传统农牧制下的思维理念与民族问题相互交织,若政府与社会力量不能深度合作,同襄共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面临巨大阻力。应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走廊区域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从税收优惠、投资扶持、金融扶助、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增强社会发展信心。同时,推动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力量发展,适当考虑在某些领域引进外来资本,以提升农牧民的生活质量与文化素质为目标,培养当地人民自主发展能力。

Table 1. List of importan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Tibetan-Qiang-Yi Cultural Corridor

表1. 藏羌彝文化走廊重要文旅资源一览表

数据来源:根据各地公开资料搜集整理,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11月。

2) 总结并推广建设经验

应将走廊地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突出成绩进行经验总结并推广开来。这种推广不应当局限在走廊地区或是国内,应向国际社会广泛推广,也可以通过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如教科文组织等)的合作,间接将走廊区域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推广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增强藏羌彝文化走廊国际影响力。

4.2. 加大演艺文化作品创作力度

加大演艺文化作品创作力度,依托文化交流的多种形式,实现民族文化交流互动,从而提升国内外对藏羌彝文化走廊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认识、理解与接受。

1) 培育“双高”演艺文化作品

为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凸显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强化走廊地区民族文化的对外影响力,走廊地区可依托丰富文化资源,以藏、羌、彝、苗、白、回、纳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丰富的民族文化素材为基础,创作知名度与美誉度“双高”的演艺文化作品。文艺工作者在扎根民族地区时,应充分了解民族文化,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努力创造富有深厚文化底蕴、丰富民族特色、强烈时代气息的演艺文化产品,丰富走廊地区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扩大走廊地区对外影响力。

2) 区域内打造演艺文化品牌

培育发展“一地(县、镇、村)一品”,以作品为基础,在营销、包装、推广上下工夫,使作品从高原村寨、丘陵边区走向世界,融传统和现代于一体,将原创乡土精髓和民族文化经典整合重构,展现藏羌彝文化走廊浓郁的民族风情,打造区域文化名片。推动走廊区域文艺精品走出去,使中外公众获得直面藏羌彝民族文化精髓的机会,提升民众关于藏羌彝民族文化的认知,也为不同艺术门类的创作者提供了素材资源,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4.3. 加强文化产业协作发展

集合走廊区域优势力量,由政府牵头,建立联动机制,合理规划产业项目,积极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如在“规划 + 项目 + 主体”模式下,以国内资本为主体,合理、合规、有序、适当地引入外来资本/资源,共同推进藏羌彝文化走廊重点项目的申报、落地,全方位合作,不乱抢、乱建,谋求协作、共赢、共生。同时,以项目投资为契机,搭建中外交流合作与贸易的新平台,为藏羌彝文化走廊的项目合作与投融资拓展新渠道,推动建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健康国际形象和特色品牌体系。

走廊区域可聚焦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工艺美术业及文化创意新业态,推进数字化发展及产业融合,优先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族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及新型民族文化产业集聚区,如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特殊主题文化产业带等 [6],形成统一开放的文化场域,在政府引导的前提下,尊重企业主体,鼓励社会参与,扩大市场开放程度,活跃文化消费市场,不断促进消费升级。

4.4. 加快优势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推广

1) 加快优势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a) 统一部署,推进区域优势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藏羌彝文化走廊多民族特征突出。要加快走廊区域优势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首先,要统一认识,规划部署,建立普查体系,梳理不同民族的发展史及文化史,全面掌握情况,对优势传统文化范围进行划分。

其次,要细分对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方面,对于区域内人口基数较少且传统文化挖掘不够充分的部分民族,保护重点在于对其的认识与了解。可联合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登记、鉴定、装订、归档、存储等工作,为推进区域优势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对于藏、羌、彝等少数民族中的比较多数,其具有与世界对话的资源基础,应加强区域联动,确立保护标准与具体操作细则。

b) 加大投入,引入各项资金落到保护工作实处

走廊部分地区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与封闭地缘关系影响,当地人民安于现状,部分地区资源丰富却发展缓慢,从中央到地方,都应当重视文化走廊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这是解决走廊区域优势传统文化保护的根本所在。一方面,政府应给予资金保障,设立专项资金或重点扶持范围,有计划、讲重点、分批次地加大对该区域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解决最基本的保护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同海内外一切致力于走廊地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社会力量的合作,有条件、分立场、讲原则地引入各项资金落到保护工作实处,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甄选,以免出现不必要的社会与民族问题。

c) 文教结合,深度推进走廊区域传统文化保护

走廊地区地处西部,部分地区深处偏远乡村,文艺工作者及民族文化接班人(传承者)人严重缺乏,且部分民间艺人综合素养不高,专业技能不强,有些文艺创作展演、手工艺制造还停留在原始阶段。一方面,应加大对区域教育文化事业的扶持和投入,与区域内文化建设工作结合,培养接地气、实用型、高素质综合人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创造条件,采取实质措施鼓励中外优秀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科技人员到走廊地区工作;构建高素质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队伍,促进文教结合,推进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2) 创新优势传统文化的推广方式

a) 举办新式文物陈列展

藏羌彝文物陈列展,不能只做“沉默的诉说者”,作为走廊区域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的代言人,可借助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及3D复原技术等科技手段,加强云展览、云讲解,促进海内外民众获取走廊区域民族历史文化知识,提高观展民众积极性,增强互动性。

b) 举办主题文艺节事活动

以独特民族文化为内涵,采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举办主题文艺节事盛典。该类活动,是介于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间的独特纽带,是多边贸易互动的重要渠道,对于提高走廊地区民族文化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民族融合意义重大。

主题文化艺术节类目繁多,如综合性的藏羌彝文化走廊艺术节,或根据不同艺术门类举办的专门节事活动,如藏羌彝国际音乐节、藏羌彝民族戏剧节,还有走廊区域内不同民族特有的节事活动,如彝族国际火把节等。不仅如此,走廊地区的民族食品、药品、服饰、首饰、家具、器皿、民居建筑、雕塑绘画等的制作手法与工艺技术手段,也可以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题。如以走廊地区的藏茶、藏药、藏饰、藏画、羌绣、剪纸、彝漆的技术工艺为主题,遴选精品,举办专门的工艺展,既可以紧扣中外民众的兴趣点,体现走廊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又能以复杂的民间工艺技艺为基点,促进多地区民间工艺交流互动,对于提升走廊地区文化及技艺的综合影响力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c) 重视利用现代传媒系统

加强对现代传媒系统(如: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网络文学、动漫、游戏及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媒体)的运用,对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的交流传播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创作优秀的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推出“藏羌彝文化游路线”,将优秀作品的拍摄地、创作地作为旅游观光的著名景区,潜移默化地宣传走廊地区民族文化特色。

4.5. 推动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1) 聚焦文化,加快优势资源产品转化

一方面,将走廊地区独特的历史、人文、自然等文化元素融入产品中,以重要人文景观为载体,增强走廊区域文化生态旅游的对外吸引力。另一方面,以各种宣传活动为契机,利用旅游促销手段展示走廊地区独特的历史、人文、自然、技艺特色。可结合前文所述文化艺术主题活动,打造史诗级《多彩藏羌彝》项目。另外,还可以结合前文所述利用现代传媒系统,创作文艺精品,比如戏剧、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绘画、音乐等,经过公演、公映、展览、推广,最终在海内外掀起走廊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热。

2) 细分市场,创新文化体验消费项目

藏羌彝文化走廊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应对走廊地区文化生态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培育一批融合性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创新民族文化消费场所体验形式,培育民族文化消费体验项目,发展营地游、自驾游、自助游、定制游等。

3) 构建品牌,塑造“一带一路一串明珠”

由于走廊区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加强产业协作,共谋生态改善,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对外交流方面具有相同的诉求,因此,文化走廊区域应迈出文化生态旅游联合发展的第一步,推进多地资源整合,鼓励海内外资源通力合作,促进相关区域文化生态旅游在资源、信息上共享,强强联合,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打造一张藏羌彝文化生态旅游名片服务,也为藏羌彝文化走廊在世界市场上打造“一带一路一串明珠”目标服务。

4.6. 加快文化人才的交流互动

1) 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或峰会论坛,进行充分的政策沟通与学术讨论,确立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使全世界充分意识到藏羌彝文化走廊独特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价值。

2) 互邀高水平专家访问

在走廊区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要注重与多边国家互邀相关领域的高级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建立藏羌彝文化走廊专家智库,合作项目建设落地,不管是基础人文科学的理论研究,还是产学研一体的配套项目,抑或是技术工艺研发合作,最后必须要有合作成果,这是密切高层专家学者互访,促进专业领域建设发展的基石。

3) 加快文化人才培养

一方面,可由政府、高校或者市场主体牵头,将国外相关领域友好代表专家“请进来”,听取他们的建设意见,但要注意“以我为主,西为中用”。另一方面,要将走廊内优秀的青年人才“送出去”,可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牵头,设立藏羌彝文化走廊人才培养项目,扶持优秀青年人才走出国门,学习西方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技术、产业方面的先进经验,“择优而取,师彼长技以复兴”;还可以由藏羌彝文化走廊内的主要高校牵头,搭建与国外相关领域知名高校的友谊桥梁,合作办学,为联合培养相关领域内的中外优秀青年人才服务。

5. 结语

藏羌彝文化走廊,东融华夏文明,西通中西亚文明,北联“丝绸之路”,东南结“南方丝路”,中部为“茶马古道”核心区,作为多民族多族群交流合作之地,该区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既要建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下,又要尊重民族、地区的不同历史特点和人文特性,既要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又要在“一带一路”及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及其他事业、产业发展,对文化事业及产业工作者而言,任重道远。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16ZDA155)。

参考文献

[1] 杨明洪. “藏彝经济走廊”开发建设与协调发展[J]. 开发研究, 2018(5): 71-79.
[2] 蔡威. 藏羌彝走廊研究综述[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 30(5): 7-14.
https://doi.org/10.13934/j.cnki.cn51-1729/g4.2021.05.003
[3] 新华社. 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 2021-08-28.
[4] 方永恒, 宋婉怡, 张倩.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政策协同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1, 40(4): 24-31.
[5] 陈井安. 推进藏藏羌彝文化走廊建设[J]. 四川党的建设, 2017(18): 15.
[6] 胡洪斌, 江宇. 区域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带的发展进程与演进逻辑——从“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到“西南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带” [J]. 理论月刊, 2022(6): 92-97.
https://doi.org/10.14180/j.cnki.1004-0544.2022.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