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视角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The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xed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DOI: 10.12677/AE.2023.131008, PDF, HTML, XML, 下载: 242  浏览: 851 
作者: 程 蓉:绍兴文理学院商学院,浙江 绍兴;张剑光, 何子怡: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高校混合式教学教师视角困境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xed Teaching Teachers’ Perspective Dilemma
摘要: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提升了教学效果,但依然面临诸多困境。本文从高校教师视角,总结了混合式教学模式面临的一些困境,如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接受度不高、主动性不足、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线上学习监管困难、互动环节效果不理想、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存疑等,并从教师投入和学校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Abstract: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is being applied more and more widel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t-hough it can make up som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o a certain extent, it still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teachers,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such as teachers’ low acceptance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lack of initiative, insufficient investment of time and energy, difficulties in online learning supervision, unsatisfactory effects of interaction links, and doubts about the authenticity of test result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from both teachers’ input and school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ixed teaching.
文章引用:程蓉, 张剑光, 何子怡. 教师视角下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困境与对策[J]. 教育进展, 2023, 13(1): 51-5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08

1. 引言

早在2011年,就有学者指出,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 [1]。2021年12月,在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混合式教学要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学新常态”。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更新迭代,在教育信息化2.0、双万计划和金课计划等宏观背景下,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推动混合式教育模式的落地,再加上各类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的建设完善,混合式教学已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逐渐的常态化,混合式学习也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流学习方式。技术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正在解构传统的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开创了个性化的教学新生态,相较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具有如下优势:提升教学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扩展学生知识面、增强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和满意度、获得较高水平的认知临场感、增强学生学习动机、自学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增加师生间互动频次、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等 [2] [3] [4]。总体来讲,混合式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但在高校推行的过程并不顺利,遭遇诸多困境,正在面临学习质量的“高原期”,甚至出现了“形式上的热闹,实质无效”的困境 [5]。综合学者的研究结论,混合式教学在高校实践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习自主性较低、学习负担重、线上自学难监测、考核机制片面化、网络优质学习资源不足、教师混合教学的能力不足、投入不足、个性体现不足、学生满意度和教学效果不达预期等 [6] [7] [8] [9],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混合式学习质量以及一线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采纳与应用,与混合式“金课”建设指向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困境,甚至是一些矛盾和悖论,之所以没有很好的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因为这些困境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高校教师视角出发,对这些困境进行归纳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混合式教学面临的困境

1) 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接受度不高、主动性不足

认知决定行为,高校老师对混合式教学的认知水平决定着他们对待混合式教学的态度以及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差异。认知困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混合式教学的意义认识不足,一是对混合式教学的本质认知不足。前者主要聚焦于混合式教学的价值维度 [10]。也就是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一些高校老师认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只是提升了教学效率和便利性 [11],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提升。尤其是一些积累了大量的传统教学经验并深受学生喜爱和认可的教师,没有必要重新学习并更改教学方式 [12]。因此,仍有较多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持观望态度。他们虽有对新的教育技术工具的畏难心理的顾虑,但更多的是对于投入较多精力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价值产生怀疑 [13]。从根本上来讲,教师的内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决定着他们是否愿意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14]。因此,需要从教学理念上对高校老师进行一场彻底的心里革命,使他们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更加明晰的认知。

对混合式教学的本质认识不足主要指的是一些教师曲解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真谛和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混合式教学“混”的对象有误解,一个是对于混合式教学的目的有误解。Goodyear (2013)强调,真正的混合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下教学与辅导方式的混合,不仅仅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 [15]。还可以理解成不同教学技术、教学方法、教学场所的混合 [16],亦或是教学空间与时间、教学方式与绩效评价等的全面混合和融通,也即广义上的混合式教学。但不少教师将混合式教学理解成了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线上教学与基于面授的线下教学的混合,即狭义的混合式教学。这种认知是将传统教学用信息技术在线上进行分场景呈现,有的学者认为线上教学是必备,线下活动是延伸 [17],有的学者认为线上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续曲” [18]。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并非“两张皮”,不是简单的技术混合和两部分的简单叠加,也并非单纯以信息技术部分“替代”或“补充”课堂面授教学 [19],也不是各种要素的物理“混搭”,而是化学“融合” [20],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效混合共生,属于“双线混融教学” [21]。Yen和Lee(2011)提出,混合式教学是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与再设计 [22],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展了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通过互联网技术把知识获取、讲授、师生互动交流、学习反馈等教学过程全面打通,尽可能的提高线上线下的融合度、匹配度和契合度,最终培育和演绎“教”与“学”同频共振的共同体生态链系统 [23]。

另外,混合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种真正高度参与性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24] [25]。践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习惯养成,打造个性化教学模式,并最终实现“教为不教、学为不学”的教育目标 [26]。也就是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学习,而并非是简单的用技术来辅助教学,用技术对“教”和“学”进行分割。由于对于混合式教学的本质和意义认知不足,导致在推行过程中流于形式,出现了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 [27],并导致了教学场景的“经验性”割裂 [28]。

2) 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足

投入困境指的是由于高校现有的“重科研轻教学”职称评审体系和混合式教学能力的高要求使得不少高校老师不愿意在教学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以应付的心态“穿着新鞋走老路”,仍以线下面授方式为主,要么把学生集中起来观看线上教学视频,要么让学生课后线上自行观看教学视频 [29]。一些学者研究发现,相比面对面授课模式,混合式学习要求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30]。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时间的延长,另一方面是高质量的混合式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备课。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在线下课堂上进行授课和讨论,还要在线上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身份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学习成效的激励者 [31]。尤其是线上辅导,为了引导学生学习和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问,需要任课老师长时间在线陪伴学生,这种线上学习难以做到线下的一对多,而是一对一的辅导,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课下休息时间,导致教学总时长大大延长。既然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任课老师还必须安排一定的线上教学时间,对于线上教学所占比例,不同的学者、高校和研究团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提出30%~79% [32],有学者提出25%以上 [33],还有的高校甚至明确规定至少50%。不管是多少时长,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线下教学时长不变,也就意味着总的教学时长是在教学任务规定的教学时长基础上再加上线上的教学时长,导致某门课程的总教学时长大大延长。挤占了课下时间,任课老师的线上辅导意愿就大打折扣,于是线上教学就变成了学生的单方面自学。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反应的“老师太忙没时间管我们”的问题比较突出 [34],不能及时给予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 [35],易使学生产生独自学习的孤独感和焦虑感,进而导致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下降,学习投入也会相应的不断减少 [36]。除了课中的面对面授课和课后的适时与学生互动、及时给予反馈,教师个人还需要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投入线上平台的构建和完善,设计线上课程的课件和微视频,而不是完全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要做到一专多能,既是“导演”“编剧”“摄像”“化妆师”还得是“演员”,需要精心准备和仔细打磨“剧本” [37],还得学会拍摄视频、编辑视频,无形中加大了教学工作量 [38]。

由于开展在线教学能力准备不足,特别是在教学法上准备不足的问题 [39],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要求、时间与工作量的问题,加上高校的课时计算、重科研轻教学的失衡评价等问题 [40],最终导致高校教师对混合式教学的态度不够积极,进而影响了混合式教学中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41]。

3) 线上学习监管困难

由于教师线上投入不足,难以做到时时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学生的线上“假学习”情况比较普遍。虽然学习平台可以生成一些后台统计数据,但大数据的数字痕迹能否有效地反映学习成果尚未得到令人信服的回答 [42]。

以线上视频的观看统计数据为例,视频观看多为次数或时长的统计,缺少观看有效性评价 [43]。学生到底有没有认真观看视频,理解和掌握程度怎么样,教师端无从知晓。虽然可以在线下课堂中通过提问的形式可以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但难以做到一对一反馈,线上学习也就沦为了随意学习行为。甚至还有部分学生过分依赖课件回放功能,学习责任心下降 [44],导致学生线上学习参与率高但完成率较低,线上的互动与讨论也只是部分自律性和学习自主性较高的同学参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有效的参与其中,线上学习效率大打折扣 [45]。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长年的应试教育让学生相对缺乏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的能力普遍较弱 [46] [47],传统学习定势与混合式学习融合困难,缺乏自主学习的坚持性 [48]。单纯的各类信息技术的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综上,信息技术可以赋能线上监督,但只能监督过程,对结果难以进行有效性监督,因此,监督的困境,导致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效果欠佳。

4) 互动环节效果不理想

互动环节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个性化培养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将内化的知识讲解给他人听等环节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9]。有效的互动是基于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老师的认可,在此基础上的互动才是有意义的、建设性的,但由于大多数老师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不多,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再加上学生的课前自学效果不理想,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设计,互动环节成了被动的应付老师的提问或是布置的讨论任务的虚假互动,师生、生生间交互浅层、讨论跑题、小组学习低效乃至课堂失语等情况成为普遍现象 [45],使得教学互动成了学生心目中的为了互动而互动的无趣行为。

此外,多数高校的教室布局依然是一排排课桌,无法适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讨论互动模式。而线上交流互动又缺乏现场教学的“温度”,长此以往,学生可能产生“麻木”状态。教学互动困境不仅仅是混合式教学模式面临的困境,也是所有教学模式面临的共同困境。

5) 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存疑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考试困境主要聚焦于线上成绩的真实性。尽管有不少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在混合式课程中的成绩明显高于纯面授课程和纯在线课程 [50]。但深入剖析原因后,这种结论的可靠性存疑。之所以线下考试出现分数偏低、大面积挂科而线上普遍好于线下考试,是因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总成绩构成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要高于纯线下课程平时成绩的比例,甚至有些课程高于50%,而其中的过程性评价诸如学生登录平台的次数、时长、发帖数、成果展示等因素主要依据后台统计数据进行评分 [51],多数学生是很容易获得高分的。有些课程还设置了每一章内容的线上达标测试以及期中测试,但相较于线下课堂的测试,线上测试更容易作弊,线上测试的抄袭现象比较普遍 [52],因此整体拉高了学生的平时成绩。而且线上测试多为选择题,分析应用的客观题较少,有利于学生考试答题的便利性和教师规避评分的复杂性,随之而来的是考试题目的难度相应的降低了,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值得商榷的。

Delialioglu和Yildirim (2008)采用准教学试验对比了混合式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两者在学习成绩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53]。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考试方式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也意味着教学模式与考试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3. 完善混合式教学的对策

1) 教师层面

Henrie等人(2015)的研究发现,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满意度没有直接影响 [54]。Merrill (2002)的研究也表明,脱离学生的教学设计,只讲究信息设计精致化的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产品,只会强化教师讲授式的教学 [55]。Dziuban等(2004)也提出不同教学模式并不会影响学生对课程体验的评价,课程、内容、教师、学习氛围等是影响课程体验的主要因素 [56]。如果不充实授课内容、提高所授内容的理论思想魅力,所有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改革都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7]。

因此,任课老师应该回归内容,在教学内容的质量和魅力上下功夫,通过优质的内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才能启动。与其在教学形式上花样翻新,不如通过修炼内功,真正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任课老师应积极拥抱信息技术,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借助信息技术打造高质量教学内容,“内容为王”,使得混合式教学模式真正赋能教师,而不仅仅是赋能学生。

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作用,将学生参与学习资源收集、分享、编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还可以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2) 学校层面

在现有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学体制下,高校老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明显动力不足,应该两条腿走路,首先,给一部分真正喜欢教学的老师松绑,采取有力度的激励机制,影响他们对技术的应用和对混合式学习的参与 [58]。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人师”。高校可以制定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与年底评优、职称评审、教学奖励挂钩,并加大奖励力度,真正激发教师“乐教”的内在动力,并最终将教学提升到与科研同等重要甚至高于科研的地位。

其次,高校还应从制度层面对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数量和学生课程总学时进行宏观把控,避免挤占学生和教师过多的课余时间。可采取总体教学时长不变,线上和线下由任课老师自有把握的模式,还可以采取线下教学时长不变,适当延长线上教学时间的模式。两种模式下都需要学校层面出台相应的制度文件,对教学时长和超出正常教学时长的奖励进行规范。

最后,在线上教学支持方面,高校可为任课老师提供方便直播或录制课程的智能教室,并提供线上平台网络技术支持,协助教师制作慕课、录播课、微课、高质量多媒体课件等,尽可能的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还要搭建好交流和学习的沟通渠道,让教师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资源、技术和经验,在不断地交流和学习中增强混合式教学能力。

4. 结语

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趋势,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拥抱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教师是混合式教学的主体,也是推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虽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并且有些困境来自于学生方面如学习兴趣不足、需求多样、自主学习能力欠缺、时间有限,但是,突破困境的关键却在作为主体的教师。高校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教学模式,借鉴混合式教学的成功经验,优化教学环境,提高在线教学效果,真正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本文为教师从事混合式学习课程改革等提出了可行性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其它课程将来开展混合式学习课程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Norberg, A., Dziuban, C.D. and Moskal, P.D. (2011) A Time-Based Blended Learning Model. On the Horizon, 19, 207-216.
https://doi.org/10.1108/10748121111163913
[2] López-Pérez, M.V., Pérez-López, M.C. and Rodríguez-Ariza, L. (2011)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Out-comes. Computers & Education, 56, 818-826.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10.10.023
[3] 柳娜, 黄薇, 陈若愚, 薛冰, 任玉荣. 深度学习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实践——以“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为例[J].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 42(20): 47-51.
[4] 赵延燕.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24): 63-64.
[5] 徐春华.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投入影响因素模型与干预策略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6] 姬佳林. 探讨“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专业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电脑与电信, 2021(7): 37-39+45.
[7] 郭鲁倩. 我国高校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 内江科技, 2021, 42(8): 31-32+34.
[8] 葛淑文. 宏观经济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反思: 问题和展望[J]. 教育观察, 2021, 10(2): 100-102.
[9] 解筱杉, 朱祖林. 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远程教育, 2012(10): 9-14+95.
[10] 李明. 美国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及问题研究[J]. 山东高等教育, 2019, 7(5): 70-75+81.
[11] Comas-Quinn, A. (2011) Learning to Teach Online or Learning to Become An Online Teacher: An Exploration of Teachers’ Experiences in A Blended Learning Cour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https://doi.org/10.1017/S0958344011000152
[12] 冯川钧. 高校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 2017(21): 82-85.
[13] 赵海鹏, 仇妙芹. 高校混合式教学教师胜任力现状、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9): 40-42.
[14] Brown, M.G. (2016) Blended Instructional Practice: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on Instructors’ Adoption and Use of Online Tools in Face-to-Face Teaching.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31, 1-10.
https://doi.org/10.1016/j.iheduc.2016.05.001
[15] Goodyear, V. and Dudley, D. (2015) “I’m a Facilitator of Learn-ing!” Understanding W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Do Within Student-Centered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s. Quest, 67, 274-289.
https://doi.org/10.1080/00336297.2015.1051236
[16] 王晶心, 王胜清, 陈文广. 基于TPACK的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胜任力模型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 2022(8): 26-34.
[17] 曹殿波, 党子奇. 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18] 郑静. 国内高校混合式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 36(12): 44-48.
[19] 冯晓英, 孙雨薇, 曹洁婷. “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 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 中国远程教育, 2019(2): 7-16+92.
[20] 刘徽, 滕梅芳, 张朋. 什么是混合式教学设计的难点?——基于Rasch模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10): 82-87.
[21] 李政涛. 基础教育的后疫情时代, 是“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5): 5.
[22] Yen, J.C. and Lee, C.Y. (2011) Exploring Problem Solving Pat-terns and Their Impact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Computers & Education, 56, 138-145.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10.08.012
[23] 王伟毅, 顾至欣. 混合教学模式下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实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J]. 教育与职业, 2020(21): 85-91.
[24] Smith, P. (2017) Blended Learning: It’s Not the Tech, It’s How the Tech Is Used.
https://www.huffingtonpost.com/entry/blended-learning-its-not-_b_6165398.html
[25] [美]迈克尔•霍恩, 希瑟•斯特克. 混合式学习: 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M]. 聂风华, 徐铁英,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26] 杨浩.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1): 69-75.
[27] 袁文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路径优化[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19(1): 6-11.
[28] 王静雅, 亓玉慧. 高职混合式教学: 指向深度学习的路径探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3): 64-70.
[29] 努尔麦麦江∙阿布都吾甫, 范琼.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突出问题及对策——以教师教育课程实践为例[J]. 黑河学院学报, 2021, 12(11): 87-89.
[30] Napier, N.P., Dekhane, S. and Smith, S. (2011) Transitioning to Blended Learning: Understanding Student and Faculty Perceptions.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15, 20-32.
https://doi.org/10.24059/olj.v15i1.188
[31] 于歆杰. 论混合式教学的六大关系[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5): 14-18+28.
[32] Allen, I.E., Seaman, J. and Garrett, R. (2009) Blending in: The Extent and Promise of Blended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loan Consortium.
[33] Means, B., Toyama, Y., Murphy, R. and Baki, M. (2013) The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and Blended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The Voice of Scholarship in Education, 115, 134-162.
https://doi.org/10.1177/016146811311500307
[34] 方俊涛, 孙颖, 刘爽. 学生视角下混合式教学满意度分析[J]. 高教学刊, 2021(5): 107-111.
[35] Laffey, J., Lin, G.Y. and Lin, Y. (2006) Assessing Social Ability i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earch, 17, 163-177.
[36] 吴祥恩, 陈晓慧. 混合学习视角下在线临场感教学模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7(8): 66-73.
[37] 朱显鸽. 优慕课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水利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为例[J]. 财富时代, 2021(10): 224-225.
[38] 徐敏, 金黎明. 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科技风, 2019(35): 56-57+59.
[39] Xiao, J. (2016) Who Am I as a Dis-tance Tutor? An Investigation of Distance Tuto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China. Distance Education, 37, 4-21.
https://doi.org/10.1080/01587919.2016.1158772
[40] 张倩苇, 张敏, 杨春霞. 高校教师混合式教学准备度现状、挑战与建议[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 43(1): 46-53.
[41] Jeffrey, L.M., Milne, J. and Suddaby, G. (2014) Blended Learning: How Teachers Balance the Blend of Online and Classroom Component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Research, 13, 121-140.
https://doi.org/10.28945/1968
[42] 桑德拉∙米丽根, 张忠华, 高文娟. 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学习评价方式[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 17(4): 45-57+185.
[43] 慎玲. 地方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 大学, 2021(35): 98-100.
[44] 杨善江. 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J].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 24(1): 92-96.
[45] 杨晓宁, 王维美.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问题及实践策略[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2, 26(4): 96-102.
[46] 张俊超, 刘茹. 不同类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异及其影响机制——基于H大学本科生学习与发展调查[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5): 58-65.
[47] 赵芳, 卢诚. 高校混合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J]. 教育观察, 2019, 8(7): 96-98.
[48] 钟海莲. 大学生自主学习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2.
[49] 周波, 赵冬梅. 以学为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问题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13): 145-147.
[50] 冯晓英, 王瑞雪, 吴怡君. 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 远程教育杂志, 2018, 36(3): 13-24.
[51] 李逢庆, 韩晓玲. 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 2017(11): 108-113.
[52] 刘晓静, 郑玉琪, 楼毅, 何晴霞.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英语语言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语言学导论》课程为例[J]. 现代英语, 2022(12): 99-102.
[53] Delialioglu, O. and Yildirim, Z. (2008)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Technology Enhanced Hybrid Instruction Based on Model: Its Effectiveness in Comparison to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Computers & Education, 51, 474-483.
https://doi.org/10.1016/j.compedu.2007.06.006
[54] Henrie, C.R., Bodily, R., Manwaring, K.C. and Graham, C.R. (2015) Exploring Intensive Longitudinal Measures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 Blend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ributed Learning, 16, 131-155.
https://doi.org/10.19173/irrodl.v16i3.2015
[55] Merrill, M.D. (2002)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0, 43-59.
https://doi.org/10.1007/BF02505024
[56] Dziuban, C., Hartman, J.L and Moskal, P.D. (2004) Blended Learning. Educaus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Bulletin, 7, 1-12.
[57] 石晶莹. “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之深层分析[J]. 教学与研究, 2016(9): 96-103.
[58] Georgina, D.A. and Olsen, M.R. (2008)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 of Faculty Self-Perceptions.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11, 1-8.
https://doi.org/10.1016/j.iheduc.2007.1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