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Analysis of Marx’s Thought of “Human Liberatio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3.121036, PDF, HTML, XML, 下载: 200  浏览: 40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肖建国, 朱 君: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马克思人的解放当代价值Marx Human Liberation Contemporary Value
摘要: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主题,是马克思全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将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论渊源出发,通过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中人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劳动解放等思想内涵进行阐述,探析其当代价值,为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来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依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实践指导,以期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
Abstract: As the theoretical theme of Marxist theory, Marx’s thought of “human liber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othold of all Marx’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from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Marx’s “human liberation” thought, and analyze its contemporary value by elaborating on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human political liberation, economic liberation, and labor liberation, etc. in Marx’s “human liberation” thought, so as to provide the ideological source for realiz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thought, and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building a global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to achieve the common liberation of all mankind.
文章引用:肖建国, 朱君.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J]. 哲学进展, 2023, 12(1): 194-19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36

1. 理论渊源

任何伟大思想或理论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人的解放”思想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自人类社会存在以来,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对人的问题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思考和全方位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激化、工人阶级觉醒和工人运动高涨的时代背景下,以文艺复兴时期思潮、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和英国古典经济学为主要理论来源的基础上形成的伟大思想。

通过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进程分析可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欧洲中世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生产力水平提高,但整个社会处在封建专制和教会神权的统治下,人们急于冲破这些思想禁锢,于是出现一批以但丁、莎士比亚、达·芬奇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对封建特权和教会神权发出质疑,以人本、自由和平等为主要观点来追求“人的解放”,虽然其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产生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康德认为人是感性和理性二者的结合体,要想达到人的自由必须要摒弃感性成为一个完全理性存在者。黑格尔对人的解放的探讨以“绝对精神”为出发点,他将劳动作为人的本质,认为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解放。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费尔巴哈并不认同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说法,他反对将人绝对地精神化、理念化,将自然人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出发点,促进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形成。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出现了以圣西门、傅里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认为他们的思想虽然存在空想性,但其对于未来理想社会中自由的人的构想有一定的合理性,马克思汲取他们思想中合理的部分,形成了初步的“人的解放”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劳动价值论的提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为马克思找到了实现“人的解放”的具体条件。以上不同时期思想家们在追逐“人”自由、解放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都为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发展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

2. 思想内涵

2.1. 人的政治解放

马克思认为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历史前提,也是基本途径之一。他所说的政治解放并不是所谓的资产阶级政治解放,虽然较以往的专制统治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其仍然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与不彻底性,无产阶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反而是被新的政权所统治。马克思指出:“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 [1] 因此,马克思指出,首先需要建立起能够组织和带领人民群众开展革命的无产阶级政党,更好地将群众力量集结起来,才能够始终保持无产阶级的先进性,这是开展政治解放的前提与基础。其次,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要想获得真正的政治解放,就必须组织人们拿起保卫武器,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当然马克思认为如果能够通过和平的手段达到目的最合适,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自人类社会阶级产生以来,不到最后一刻,统治阶级始终将政权握在手中,不愿主动放弃。无产阶级为推翻封建专制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达到自由解放,只能通过暴力的形式才能实现。最后在获取政权后要建立属于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专政,但马克思这里所指的无产阶级专政并不像资产阶级专政那样利己,他指出由于新的政权刚刚成立,社会中难免存留旧社会中的痕迹,为了保障国际的安全,人民的利益,并组织无产阶级进行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建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无产阶级进行专政。唯有这些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利都得到较为彻底地保障,无产阶级走向解放的渐进性成果才能得以巩固,全人类的最终解放才能得以逐步开展。

2.2. 人的经济解放

在实现人的解放过程中,马克思虽然关注政治解放,但他认为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所谓的人的解放,因为人作为独立个体,需要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自由平等,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充沛的生活物质资料来满足其生存发展。因此,马克思更关注经济解放,只有经济得到解放才能进一步实现人的解放。首先,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之一,正是因为这一基本矛盾运动,人类社会才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二者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实现经济解放的前提条件是使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发生作用。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2] 这里他所提出的“现实的手段”就是指以提高社会生产力为主要目的的经济解放,并且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时,经济解放才得以实现。其次,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而分工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也反映着当下的生产关系,即分配制度。资本主义社会正是存在私有制,劳动者处在被资产阶级压迫的环境下,无法得到解放。因此,马克思指出要想实现经济解放,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旧式分工,建立公有制和合理的社会分工。而马克思这里所指的公有制是指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位公民都是自愿劳动者,人们可以自由、自愿的选择劳动活动,并且都能享受到这个社会中的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不再为生存所限制,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

2.3. 人的劳动解放

马克思强调:“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3] 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劳动是一种基本的、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解放作为人的解放的一种方式,一直被劳动者所关注。因此,处在不同的时期,人们对劳动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展劳动活动是为了获取生活资料,通过用自己的劳动获取劳动产品的过程虽然也存在交换现象的发生,但并没有异化。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随处可见,劳动是人被迫进行的强制劳动,“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 [4],这种劳动就是异化劳动。劳动者在异化劳动过程中并没有产生自由享受的感觉,只有痛苦和不堪,而资本家通过剥削与压迫劳动者,在完全没有产生劳动这一动作的同时却收获到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并占为己有。这是马克思极其批判与反对的,他认为应当取消异化劳动,人们的劳动应当是自愿的,在劳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快乐的,非被迫劳动而是主动劳动。与马克思异化劳动观点相对的是自由劳动,他认为劳动本身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的,一种出于自我意识和自愿的活动,一种出于人的本质需要的活动,而不是异化的强迫劳动,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不违背伤害所有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的情况下自由的、自主的、自愿的选择自己想要的劳动职业,开展劳动活动。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够实现人的劳动解放,人们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并进一步推动人的解放的实现。

3. 当代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无论在经济、科学技术还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显著的提高,这些成就都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没有改变,社会矛盾也依然存在,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仍然受到限制。因此,研究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理论和实践价值。

3.1. 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来源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最终目标,同样,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也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路径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人类社会的解放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但在当代社会,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制约限制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因此,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在社会中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培育,价值观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总体认识,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体现了人们在一段时间内的价值追求,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学习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价值选择,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其次,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不被动地受环境和他人的支配而具有意志与行为自由,也是指在自由状况下充分展现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5] 由此可知人的个性发展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我们更要抓住培养个性发展最基本的途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培养人的个性发展,并在教育过程中,秉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积极开展和开发社会实践类活动课程,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活动不仅能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同时也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由此,我们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以其最终目标为指引,在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同时进而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2. 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始终将“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寻求人民群众的自由解放,这里的解放不只是从资产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更是在政治、经济、劳动等各个方面达到全方位的解放。这一思想为我国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 这一重要思想。该思想始终强调要人民的主体地位、并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的思想中“人”始终强调的是处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习近平总书记也继承了马克思这一正确观点,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的“人”指的是中国人民,体现了他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最高的位置,保障每一位中国人民的个人利益。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人民群众没有彻底的人身自由,人的本质发生了明显的异化,因此马克思提出“人的解放”这一思想来寻求人真正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思想始终将人民群众放在中心位置,充分保障人民民主,致力于每一位人民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3. 为构建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实践指导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一个世界,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全球逐渐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化的出现为实现马克思“人的解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包括大国对抗、生态危机、财富不均、社会动乱等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地解决,这也成为在追求“人的解放”过程中的巨大阻碍。因此,立于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马克思始终认为要想实现“人的解放”,这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某个国家的事情,需要全世界所有的无产阶级劳动者集合起来,汇聚其共同的力量,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带领广大无产阶级者实现人的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在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想解决当前世界各个国家的困境,就必须要调整当前各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拒绝以邻为壑、自私自利的狭隘政策,以促进全球各个国家生产力水平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目标,创造团结、友善、互助的国际关系,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将人们从束缚中解救出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在当代实践价值的体现,也是在以牺牲人类长远利益而满足当前利益的紧迫背景下谋求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应然途径。

4. 总结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各个方面,也是人类重要的理论来源,这一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是迄今为止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体系之一。作为马克思奋斗一生所探讨的思想,其思想内涵也十分丰富,为人类探索自由与解放指明了道路与方向,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实践。需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继续挖掘其内在价值,以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懈奋斗。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健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长效机制研究”(20BKS140)、2022年度江苏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研究”(2022SZZD0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28.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74.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96.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24.
[5] 陈新夏. 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 34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 2016-03-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