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现代汉语中“这”与“那”常形成对举格式,例如:
(1) 都是些零星的岁月,不成篇章,却这里那里的,俯拾皆是。(王安忆《长恨歌》)
(2) 今年还过得去,到了明年开春,这事那事就来了。(张贤亮《灵与肉》)
(3) 在炉前这看看那瞧瞧,用心琢磨着。(《福建日报》1960年)
(4) 金奖银奖不如用户夸奖,这好那好不如百姓说好。(《人民日报》1999年)
上面划线部分可以概括为“这A那B”格式。该格式由“这A”与“那B”前后两部分对举构成,“这A”与“那B”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当“这A”与“那B”是短语时,可以是偏正结构,也可以是主谓结构。关于“这”“那”形成的对举格式,学者大多从“这”和“那”本身的意义展开研究,较少对格式整体进行分析。本文基于BCC语料库,对“这A那B”对举格式的构成及语义特点进行分析。
2. “这A那B”的构成
2.1. 变项A、B
2.1.1. A、B的音节特点
在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分别输入“这N那N”(N为名词)“这V那V”(V为动词)“这A那A”(A为形容词)“这Q那Q”(Q为量词)“这R那R”(R为代词)与“这MQ那MQ”(MQ为数量短语)检索式,在“多领域、文学、报刊、对话”四个子库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格式,共计876例。同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这”“那”单字条目下收录的多字条目,在BCC语料库四个子库中分别对“这个那个”“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些那些”“这样那样”进行检索,经过筛选后共计10,836例。上述11,710条用例中A与B音节数不同的仅有两例,分别是“这制片人那明星”与“这续集那第23,456部”,其余用例中A与B的音节数均一致。同时,我们对语料中A、B的音节数进行统计,发现“这A那B”格式中变项A、B以单音节为主,双音节和三音节较少。其中A、B同为单音节的语料11,367例,同为双音节的语料331例,同为三音节的语料10例。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Table 1. Count of syllables for variant A and B in “zhe A na B” format
表1. “这A那B”格式变项A、B的音节数统计
2.1.2. A、B的语法性质
从“这A那B”格式的内部构成来看,“这A”“那B”包括词和短语两种类型。“这A”“那B”成词时,包括“这个那个”“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些那些”“这样那样”,以上均属于指示代词的对举,变项A、B除“么”为后缀外,均属于名词性成分。“这A”“那B”为短语时,变项A、B的语法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下面我们对不同性质的A、B进行分析。
1) A、B为名词性
A、B为名词性时,包括名词性语素、名词、量词、代词和名词性短语。例如:
这机那机 这妃那妃 这基那基 这宴那宴 这社那社 这业那业 这税那费 这山那水 这会那会 这家那家 这公司那机构 这指标那材料 这方面那方面 这问题那问题 这关系那关系 这件那件 这点那点 这位那位 这批那批 这一堆那一群 这一张那一张 这一下那一下 这一时那一时 这一小撮那一小撮 这一回事那一回事 这啥那啥 这什么那什么 这这那那
A、B为名词性短语时,主要是由数词“一”和量词组成的数量短语,数词“一”往往可以省略。数量短语中间可以插入形容词,如“一小撮”,后面也可以带中心语,如“一回事”。此外,“这A那B”格式还包括由“这”“那”重叠而成的“这这那那”。
2) A、B为动词性
A、B为动词性时,包括动词和动词性短语。例如:
这吃那喝 这拍那照 这怕那怕 这跑那跑 这剪辑那拼凑 这要求那要求 这担忧那担忧 这看看那瞧瞧 这写写那涂涂 这按按那按按 这串串那串串 这不行那不行 这不是那不是 这没有那没有 这不会那不会 这追星那追星 这罚钱那罚钱 这有事那有事 这打倒那打倒 这做不了那做不了 这瞧不起那瞧不起 这怎么办那怎么办
A、B为动词时,多数为动作动词,如“吃、跑、拍”;少数为心理动词,如“怕、担忧”。A、B为动词性短语时,有单音节动词重叠式,如“看看、瞧瞧、写写、涂涂”;有状中结构,如“不行、不是、没有”;有述宾结构,如“罚钱、追星”;有表否定可能性的述补结构,如“做不了、瞧不起”;也有由疑问代词与动词组成的短语,如“怎么办”。
3) A、B为形容词性
A、B为形容词性时,包括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例如:
这脏那臭 这好那好 这难那难 这疼那疼 这无耻那悲哀 这落后那落后 这难受那难受 这酸痛那酸痛 这感兴趣那感兴趣 这不行那不对 这好吃那好吃 这不够那不够 这不好那不好 这不舒服那不舒服
A、B为形容词性短语时,多是由否定副词“不”修饰褒义形容词形成的状中结构,如“不好、不对、不舒服”等。
2.1.3. A、B的语义关系
“这A那B”格式中变项A、B的语义关系主要有等义、近义、类义、反义、宽泛类义五种。
1) 等义关系
A、B同形时,为等义关系。例如:
这事那事 这个那个 这工程那工程 这怕那怕 这按按那按按 这瞧不起那瞧不起 这好那好 这酸痛那酸痛 这感兴趣那感兴趣
2) 近义关系
A、B语义相同或相近,属于近义关系。例如:
这流那派 这毛病那缺点 这气质那品质 这组那队 这家那户 这拍那照 这藏那掖 这没收那收缴 这规定那限制 这看看那瞧瞧 这痛那疼 这漂亮那美丽
3) 类义关系
有些“这A那B”格式中变项A、B语义既不相等、相近,也不相反,但反映同一类事物、表示同一类概念,具有类义关系。例如:
这税那费 这山那水 这师那旅 这公司那机构 这港口那运河 这名誉那称号 这主任那委员 这吃那喝 这丢那倒 这剪辑那拼凑 这写写那涂涂 这酸那痛 这脏那臭
4) 反义关系
A、B的语义相反相对,属于反义关系。仅有如下三例:
这高那低 这出那进 这歉收那补回
“高”与“低”属于相对反义词,“出”与“进”、“歉收”与“补回”属于绝对反义词。
5) 宽泛类义关系
有些A、B不具有上述四种语义关系,但两者的语义并非毫无关联,而是同属于更加宽泛的类义。例如:
这事那人 这折扣那团购 这汇报那监视 这旅游那拍照 这无耻那悲哀 这重要那紧迫
“事”与“人”同属于事物,“折扣”“团购”都与购物有关,“旅游”“拍照”都与旅游有关,“无耻”“悲哀”同属于贬义形容词,“重要”“紧迫”表示比较事情比较紧急,需要优先考虑。
2.2. “这”和“那”的所指
现代汉语中“这”和“那”是指示代词,可以表示实指,也可以表示虚指。关于“这”“那”的对举使用,已有较多研究。吕叔湘指出“这”与“那”对举,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事物 [1]。田宇贺认为“这”和“那”对举连用时具有虚指功能 [2]。刘君陶指出“这”和“那”对举时具有模糊、不定指的特点,需要具体的语境赋予它们含义 [3]。我们认同田宇贺的观点,“这”与“那”单用时分别表示近指和远指,对举连用后所指对象处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连续性,无法确定具体所指。如例(2)中“这事那事”的“这”和“那”指代所有发生的事,言者无法确定其所指为某一具体事件;例(3)中“这看看那瞧瞧”的“这”和“那”指代动作对象,该对象位于“炉前”这一范围之内,难以确定为具体的事物;例(4)中“这好那好”的“这”和“那”指代事物的各个方面,并非具体确定的某一方面。
因此,“这A那B”格式中的“这”和“那”具有虚指功能,指代的是某一范围内的众多事物,没有具体所指对象。
3. “这A那B”的结构义
王峰指出对举格式前后两部分构成一个整体的语言使用单位,或者拆开来不能独立使用,或者虽然能够独立使用却不具有格式整体所具有的语义语法功能 [4]。“这A那B”格式具有上述特点,“这”与“那”对举连用后指示某一范围内的众多事物,因此格式整体具有周遍义。通过前文的分析,变项A、B包括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种语法性质,“这A那B”格式相应包括“这NP那NP”“这VP那VP”“这AP那AP”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格式具体含义不同,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3.1. 指称事物量多
A、B为名词性成分时,“这NP那NP”格式由两个偏正结构对举而成,“这”“那”的指代对象为A、B所指事物,格式整体具有指称性,通过指称众多事物来表达周遍义。例如:
(5) 咨询业广告业等等这业那业都属于服务业,咱们国家服务业的税收相对是挺狠的。(赵强《谁比谁傻》)
(6) 因之这里那里各处走动,倒似乎比别人忙碌了些。(沈从文《长河》)
(7) 我劝你们新兵训练期间别去瞎花钱买这霜那蜜,没用。(赵凝《眨眼睛的圣诞树》)
(8) 他大卫·韦的才智怎样?让那帮庸碌的这教授那讲师比下去了吗?!(严歌苓《陆犯焉识》)
(9) 刚才的情况你都看见了,跟她要钱,这个难啊——这理由那理由地全来了。(张险峰《再婚家庭》)
(10) 哪间病房气氛不大好,这位那位病员情绪不行了,就都来找他。(《福建日报》1994年)
(11) 我那村庄的山上,毛竹东一根西一根,小径竹这一丛那一丛,不成林也不成片。(南强《野趣》)
例(5)中“这业那业”指属于服务业的所有行业;例(6)中“这里那里”指各个地方;例(7)中“这霜那蜜”指所有护肤品;例(8)中“这教授那讲师”指所有教授和讲师;例(9)中“这理由那理由”指拒绝的理由之多;例(10)中“这位那位”修饰病员,指病员数量多;例(11)中“这一丛那一丛”表示小径竹数量多且分散在山上。
分析语料可见,上述表示事物众多的“这A那B”格式前后常出现表示多量义的词语,如例(5)中的“这业那业”和例(10)中的“这位那位”后面出现了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都”,例(9)中的“这理由那理由”后面出现了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全”,例(6)中表示周遍的指示代词“各”与“这里那里”相应,例(8)中“这教授那讲师”前出现集合量词“帮”。
3.2. 陈述动作次数多
A、B为动作性较强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时,“这VP那VP”格式叙述动作行为多次发生。王峰、古川裕指出动作的反复发生会伴随动作对象的反复出现 [5],上述“这VP那VP”格式在表达动作多次进行时,也伴随着动作对象的多次出现,因此格式整体也具有动作关涉对象众多之义。此类“这VP那VP”格式通常可以变换为由动宾短语对举而成的“VP这VP那”格式,“这”“那”指示动作关涉的对象。例如:
(12) 三步一停,五步一止,这拍那照的,好不热闹风光。(《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13) 看你俩成天这吃那喝的,等你们来了我俩领你俩继续吃。(BCC对话语料库)
(14) 这扣那扣,名义上社员分了不少,实际上分到手的没有几个,弄的社员很狼狈。(《人民日报》1956年)
(15) 都是为了赚钱,一点病就这检查那检查,开药开贵的还治不好,现在都不敢去医院让他们宰。(BCC对话语料库)
(16) 不知道怎么的,这摸摸那蹭蹭的就到那么晚了。(微博)
以上划线部分“这VP那VP”格式均可以变换为“VP这VP那”格式,例(12)中“这拍那照”指“拍照”这一动作多次进行,拍摄对象众多;例(13)中“这吃那喝”表示“吃”和“喝”两个动作多次进行,所吃所喝的东西众多;例(14)中“这扣那扣”表示“扣”的次数很多,“扣”的事物很多;例(15)中“这检查那检查”表示进行多次检查,检查内容很多;例(16)中“这摸摸那蹭蹭”表示“摸”和“蹭”两个动作多次进行,动作涉及的对象众多。
3.3. 陈述性质状态
A、B为动作性较弱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时,“这VP那VP”格式对某种状态进行陈述来表达周遍义。例如:
(17) 这怕那怕,说到底是私心作怪,只考虑自己利益得失、却忘了人民利益取舍。(《人民日报》2016年)
(18) 许多村干部说:过去这担忧那担忧,现在心里踏实多了。(《人民日报》2002年)
(19) 好好的年这不行那不行的还过不过了,差不多就行了。(微博)
(20) 数学已经进入了一种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状态,做起前面的作业发现这不会那不会。(BCC对话语料库)
例(17)与例(18)中的“这怕那怕”与“这担忧那担忧”是对人物内心状态的陈述,两者可以变换为“怕这怕那”与“担忧这担忧那”,“这怕那怕”指怕的事物众多,“这担忧那担忧”指担忧的事物之多。例(19)与例(20)中的“这不行那不行”与“这不会那不会”是对事件进行陈述,“这不行那不行”表示规矩、限制之多,“这不会那不会”指不会的数学题目很多。
A、B为形容词性成分时,“这AP那AP”格式对众多事物的性质状态进行描写表示周遍义。例如:
(21) ……又是激动又是难过,全身这酸那痛,特别是这背这腰啊。(微博)
(22) 现在,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这难那难,忙得满天星斗,往往事与愿违。(《人民日报》1994年)
(23) 既然这优越那优越,为什么我国的经济不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呢?(《人民日报》1990年)
(24) 西部这落后那落后,最终是人才不足的落后。(《人民日报》2000年)
(25) 大学时,我们往往盼望离开,认为这里这不好那不好,离开后,才会发现曾经拥有的是多么幸福。(微博)
(26) 老板也许会说你这不行那不行,实际上自己也是有很多优点的,只是老板没有发现而已。(《文汇报》2004年)
例(21)中“这酸那痛”指酸痛部位之多,例(22)中“这难那难”指思政教育工作存在困难的方面很多,例(23)中“这优越那优越”指我国各个方面都处于优越水平,例(24)中“这落后那落后”指西部落后的方面很多,例(25)中“这不好那不好”指学生对学校很多方面感到不满,例(26)中“这不行那不行”指员工缺点很多。
4. 结语
以上分析可见,“这A那B”对举格式中变项A、B以单音节为主,语法性质包括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三类,语义关系有等义、近义、类义、反义、宽泛类义五种;常项“这”和“那”对举连用后具有虚指功能。“这A那B”格式整体具有周遍义,根据变项A、B语法性质的不同,格式具体的结构义有所不同,包括指称事物量多、陈述动作次数众多、陈述众多事物的性质状态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