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Rule of Law Education for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Thought and Politics Course Integration Threshold
DOI: 10.12677/CES.2023.111006, PDF, HTML, XML, 下载: 155  浏览: 254 
作者: 李 敏*, 李红玲#: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李业刚: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思政课一体化大学生法治教育Integration of Civic and Political Science Courses College Students Rule of Law Education
摘要: 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式,螺旋上升地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在目前的思政课教学中研究相对不足。思政课一体化是我国现行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法治教育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模式下法治教育的新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教师队伍专业性不足、课程内容重复及授课方式单调等问题,基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路,构建起师资结构合理、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得当的三位一体的全新育人路径,形成大学生法治教育新格局。
Abstract: lege students is relatively under-researched in the current teaching of Civ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courses. The integration of Civic and Political Science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 mode in China, and rule of law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vic and Political Science courses, so it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new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under the integrated education mode of Civic and Political Science courses.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repetition of course contents and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idea of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the Civic and Political Science course, a new three-in-one education path with reasonable teacher structure, rich curriculum system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is constructed to form a new pattern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李敏, 李红玲, 李业刚. 思政课一体化视阈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1): 30-3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1006

1. 引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1]。这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思政课中法治教育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如何突破思维定式,螺旋上升地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以一体化的思维重新审视大学生法治教育,提升法治育人效果势在必行。

2. 思政课一体化下法治教育的内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想法新思路。其中,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观点引起了激烈的讨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

2.1. 思政课一体化的缘起

思政课一体化源于德育一体化,两个概念有相似之处,在内涵上有相当大的重叠。德育不仅是指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基于品德形成思维模式,提高育人实效。思政课一体化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是一种综合性教育模式,它是以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理念为引领,直面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 [3]。虽然不同阶段的思政课目标不同,但其教学内容都是根据“立德树人”目标架构的,这也是我国大中小学办学的鲜明特色。因此,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也始终发挥着先导性作用。思政课一体化作为德育的主渠道,更是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步骤。

2.2. 法治教育一体化的提出

进入新时代,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法治中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应运而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2016年6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发布,明确了要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同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将小学和初中的《品德与生活》和《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且在小学和初中专门编写了一本法治教育专册,教材名称的更改和法治内容的增加都传递出国家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信号。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储备军,势必要求通过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成为事关长远的战略任务。法治教育一体化的理念符合新时代法治思想育人目标,得到广泛关注。

2.3. 两个“一体化”之间的内在关系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师队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把握层次性、渐进性和差异性,探索全新的教育路径,更好的实现衔接和递进。

第一,两者具有相似之处。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培育担当复兴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了在新时代下更好的满足育人需要。两者都遵循整体规划、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规律,更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第二,法治教育一体化是思政课一体化的应用与延伸。在思政课一体化下,法治教育的学段隔阂被打破,通过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与心理发展特点,统筹整合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方资源,实现优化衔接与融合,从而使法治教育实现阶梯式递进。第三,法治教育一体化可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框架,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潜移默化地形成法治意识,“能够促使社会个体自觉地将法律法规融入个人意识形态,成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4],自然而然想到依法办事,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最坚固的法治防线。

3. 思政课一体化下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作为涉足社会的成年人,大学生对世界、生活和价值观有独立的看法,但如果不经过良性的教育指导极易走上“歪”路。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中的恶性案件越来越多,充分说明大学生法治素养还有待提高、高校中的法治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

3.1. 教师队伍专业素养不足

首先,思政课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目前,大学生法治教育主要是以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主渠道,主要由思政课教师讲授法治教育的内容,思政课教师主要毕业于马克思主义及其相关专业,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学习,导致思政课在法治教育方面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法律专业知识中的概念、原理时,就会照本宣科,表现出“力不从心”。当有学生遇到现实法治问题时,教师由于自身专业能力不够,很难给予学生准确的指导。更有个别教师的法律意识淡薄,依法维权意识欠缺,进而大大削弱了法律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威信。其次,思政课教师与其它学段教师沟通较少,协同性不足。在进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时,首先要做到教师之间的互融互通,可以让教师熟知各学段的课堂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思想特点等,更利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但是目前来看,并没有将一体化建设落到实处,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沟通较少,大多数的教师由于时间、空间等限制,也并未参加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研活动。这直接限制了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影响纵向协同育人的效果。

3.2. 教学内容未能衔接递进

首先,大学学段封闭割裂,连贯性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大学学段教学手段和考评制度的不同,大学与其他学段的教学内容都相对独立。究其原因是在中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中,由于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在教学内容上更注重掌握理论知识,应对升学考试,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忽视法治教育,认为修满学分即可。其次,与其他学段教学内容存在低效重复。例如,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高中《政治与法治》必修三教材第三单元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六章中都有阐述。教材内容中知识点的简单重复,不能契合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导致大学生产生接受疲劳,难以激发起学习兴趣。最后,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生活性和实践性不强。2022版大学法治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六章的内容均是法治理论知识,主要阐述国家法治进程、法治相关政策等,从国家宏观角度去传授法治知识,并不能很好的启蒙学生的法治意识,因而对他们在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指导和教育作用不足。

3.3. 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

首先,教学方法具有局限性。目前,大学中传统教学方法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整节课都以教师的“灌输”为主,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路径,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其次,为了应付学校以及各种考核,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过程包括阅读、写作和记忆,忽视了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过程。最后,通过对一体化的原则界定以及学段认知及接受能力的考量,建构良好的法治进阶基础,使小学、初中、高中可以从体验式、启发式、说理式教学方法逐层递进,从而达到更好的法治教育效果。大学是法治教育的提高阶段,大学生身心基本成熟,他们思想领先,创造力强,如果再继续采取以上教学方法会让课堂枯燥乏味,不利于大学生接受新知识,不利于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以及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能力的提高。

4. 思政课一体化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针对思政课一体化下的路径探索,有学者指出,“有效的课程教学是师资力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三位一体综合建设的结果。应当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创新等角度出发,探索有效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 [5]。如果说课程内容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石,那教学方法就是动力源泉,而教师就是整个过程的主导者。只有“三管齐下”,才能达到最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4.1. 以专替兼提升教师队伍特色化

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法治教育的培训。通过引进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完善思政课教师的配备体制,从而提升配备比例。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提升综合素质,构建法律知识结构,加强法治修养,提高法治实践能力。其次,打造一体化建设机制,通过纵向学段和横向学校之间的研修学习,共享教育资源。以某一法治教育模块为例,邀请各级学段的教师参加教学示范活动,加强各级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相互了解,打造高校与中小学互助共赢的法治教育教学共同体,在合作中强化一体化意识。最后,引进专业性人才。可以借助法律事件等,邀请检察官、法官等法律工作者与思政课教师交流学习。或者思政课教师可以外出参加研讨和开展司法实践活动,积累法治教育经验。

4.2. 在循序渐进中体现课程内容层次化

首先,教材内容把握层次性。思政课中的法治教育要遵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逐层推进的方式,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程度有针对性的传授知识,从而使教材内容体现层次性的特征。从小学、初高中再到大学阶段,从“日常行为准则”,“法律常识、法律知识”再到“法治思维、法治信仰”,学段的变化也反映了法治教育内容从理性认知逐步扩展到情感认同,从而使各学段互相渗透,互相加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也符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学习程度定位为“初步了解、初步树立、初步具备”的要求。其次,通过集体备课方式,避免教材重复。最后,结合大学生特点,尽量做到法治教育内容生活化,具有日常性和普遍性。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以大学生为主体,讲解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紧贴学生的现实需求,要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根本,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法治的保护和关爱,进而形成对法治的认同。

4.3. 在守正创新中促进教学方法差异化

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遵循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路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 [6]。首先,我们应该善于在思政课上创新教学方法。新的法治教学模式,如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案例的教学和基于项目的教学,可以广泛使用,把思政课教学内容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其次,善于研究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法治的魅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法治夏令营、法治演讲比赛,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将法治信仰镌刻在大学生心中,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最后,最后,应充分探索显性和隐性教育的结合。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效能,将法治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校园内常见的宣传网站、宣传栏,以及公众号对法律知识开展宣传等方式,能促使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同时要注重新媒体的育人效能,大学生对网络热点案件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推动思政课与信息技术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基金项目

2020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20CKSJ12)的阶段性成果;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自然语言处理案例库建设》(SDYAL21127)的阶段性成果;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建设项目立项“研究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培养的探索和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第3卷.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331.
[2]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3] 韩震, 何志攀. 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路下的思政课建设——访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21, 7(1): 1-10.
[4] 李红玲. 当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5] 杨威, 管金潞. 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课程目标体系[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9): 69-75.
[6]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