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3.131024, PDF, HTML, XML, 下载: 209  浏览: 452 
作者: 张小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陕西 西安;沈 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Colleg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Training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进步对于人才综合竞争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步发展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各级别赛事的成功举办,对于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虽然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问题,诸多薄弱环节需进一步加强,成效亟待提升。本文对当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s’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 The successful holding of various competitions, as represented by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Internet Plu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boosting the wav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lthough many universities have made some progress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many weak links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the effectiveness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
文章引用:张小斌, 沈满. 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1): 154-15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24

1. 引言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筹规划、决策部署下,各项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结合双创示范基地等支持平台,探索发展新模式,引导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发挥联动效应,构建良性循环的双创生态,加强创业实训、技术咨询等支撑平台建设,促进创业培训孵化机构的转型升级,通过场地、人员、经费等切实鼓励并支持有发展潜力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现成果转化,迈向市场 [1]。

但近些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加之全球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国家在出台一系列措施创造就业岗位的同时,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沃土,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响应、落实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工作指导,提高学生的自身竞争力,引导学生摆正就业心态,以创业带动就业,激发和鼓励企业家精神,促进就业率的有效提升 [2]。

2. 开展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意义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 [3]。作为创新型人才汇聚及培养的摇篮,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国家、各省市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有效引导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课程体系打造、课堂教学创新、实验实践训练等环节重点改革,实现了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但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对我们的各行各业产生着强烈的冲击,掌握单一技能,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如果只拘泥于课本上的传统知识,不给学生灌输新鲜的理念、培养创新的思维、传授实际操作的能力,所培养出的学生将很难与社会的日新月异相匹配,从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窘境。这就对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优化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造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高度融合、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从而奠定牢固的基石 [4]。培养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与内在价值,引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掌握主动权,追求自身兴趣爱好与工作岗位的完美融合,提升工作效能。大数据、5G、人工智能,这些互联网时代孕育的“新鲜”名词,不仅是对高等教育全新的挑战,更是一场场新的机遇、新的契机,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与时代接轨的状态,不断更新理念、资讯,帮助大学生们掌握全新技能,提高综合竞争力,在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变革时,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绝不是单一个体的极个别现象,也并非个别院所、学校所面临的困难,而是一个日益突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全球经济大环境的长久低迷、新冠疫情等传染病对社会经济复苏的冲击,促使一系列社会矛盾在逐步恶化,这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的前行带来阻力,对社会的稳定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运用政策、资金的双向支持鼓励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水平,而且对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同样有着深远的意义。

3. 当下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3.1. 认识不足,课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尽管国家、各省市近些年积极出台各类创新创业支持政策,很多高校也“跟风”式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流于形式的现象非常普遍,只有文件的“纸上谈兵”,却没有具体落实到位的举措,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及整体规划,工作形式也很单一,主要以国家级、省级等创新创业项目立项、竞赛组织为主,缺少多样化的创业体验及氛围打造,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此外,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或课堂教学内容缺少前瞻性,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无法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课程体系的打造还处于“空中楼阁”阶段,更谈不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2. 资源匮乏,师资队伍需进一步打造

现有的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创新创业工作的整体规划,这主要是由于创新创业工作对于教师的学术背景、实践经历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局限于师资配备的现状,当下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由任课教师、辅导员兼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缺少企业管理经验,缺乏相关的创业实践经历,给予学生的指导有很大的局限性,理论与实践存在不能完美契合的问题 [5]。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学校整体的规划、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优秀校友等社会资源的调用等诸多方面。所以,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学生往往受益不足。

3.3. 意识薄弱,创业品质需进一步加强

重科研、轻教学,很多高校的薪酬、奖惩制度向科研倾斜,导致“重视教学工作”只是空中楼阁,从而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基础培养,创新创业氛围缺失。再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薄弱,很多在校大学生跟风式的参加相关竞赛、项目等,并非出于对创新创业的热爱,而是由于获奖奖项、项目证书等,在奖学金的评定、保研时会有加分、甚至直接保送的优厚条件,而当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依旧选择传统就业岗位,自主创业比例很低,很多在当时看来很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最终只是“浅尝辄止”,也是一种对于教育资源的浪费。

3.4. 拿来主义,创新精神需进一步培养

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让我们充分享受着网络资源带给我们的便捷。但同时,也滋生了人们的惰性,“拿来主义”的苗头愈演愈烈,各类报告、总结等文字材料的撰写中,不乏“复制”“粘贴”的拼凑,对于网络上的观点不加甄别的“据为己有”,让人们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动力,极其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凝练,让海量的网络资源成为辅助我们前进的助推器,使得大学生创新项目取得真正原创性的成果,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

4.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举措

4.1. 注重顶层设计,引导学生创新、创业

各高校应充分领悟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精神,注重顶层设计,在学校整体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纲领性文件的制定中,明确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时俱进,增强针对性与时效性,在后续实施、考核过程中注重绩效评价,来不断完善,从而形成适应自身发展、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让“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理念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4.2. 完善制度建设,促使学生敢想、敢做

弹性学制、双专业辅修制等一系列制度的保障,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促使学生敢想、敢做,对于具有创业意愿且被同行专家认定具有一定前景的项目、公司等,如学生有意愿中断学业,学校可给与“休学”的政策保障,同时,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学生通过科技竞赛、科学发明创造等途径获取创新创业学分,完善考核方式。

4.3. 健全机构建设,指导学生思考、行动

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专门从事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独立机构,如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等。由教务部门牵头,各二级单位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通力打造健全、高效运转的管理机构,全面保障创新创业工作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聘请专业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让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成为可能 [6]。同时,发挥知名校友的辐射作用,以身示教,通过报告、座谈会等诸多形式,或者组织学生实地走访校友企业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创新创业工作的独到魅力,对创新创业的前景产生积极的向往,完成“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过渡,激发主观能动性。

4.4. 优化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探索、发现

除“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国际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诸多路径外,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让创新创业的元素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创新创业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举办实践教学创新活动,使学生们可以“实践出真知”,打破培养环节的壁垒,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可以有机结合,实现教育资源的协同整合,打造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给予学生全方位、多元化、个性化的指导,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发现。

4.5. 强化资金保障,激励学生做大、做强

学校应给予创新创业工作专项经费的支持,在国家级、省级项目经费支持的基础上,鼓励校级、院级创新创业项目的设立、培育,充分利用资源,科学合理的保障各级项目有序推进,建设各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公共资源,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技术、场地、设备等的有力保障。同时,多方筹措,对于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项目,聘请专业人士进行评估,通过校方搭建项目与天使投资等的联系平台,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激励学生做大、做强。

5. 结束语

创新创业工作对于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继续探索创新,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辐射范围及开展深度,针对薄弱环节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有的放矢,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睿.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2(16): 97, 105.
[2] 徐科峰, 孙文堂, 吴同发, 等. 理工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冶金教育, 2017(3): 56-59.
[3] 吴伯志, 唐滢, 欧颖, 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再认识[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10): 20-25.
[4] 薛钦予, 张鑫, 商琪, 等.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 信息记录材料, 2019(2): 236-237.
[5] 马宁, 杨朝继. 高校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举措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11): 96-97.
[6] 贺腾飞, 刘文英. 创新创业教育高地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2(8): 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