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The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 of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o Primary School
DOI: 10.12677/AE.2023.131033, PDF, HTML, XML, 下载: 206  浏览: 42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屿航, 马金晶, 曹丽花, 李亚梅: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杨 超: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镇上坝完小,贵州 铜仁
关键词: 小学阶段生态文明教育困境与对策Primary School Stag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摘要: 我国当下小学阶段主要采用渗透的模式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其困境主要有生态文明教育碎片化的展开实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困难重重、教师队伍的生态文明素质亟待加强等问题。文章提出在小学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衔接性、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活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生态文明素质等对策,以期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在小学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primary school stage mainly adopts the mode of infiltration to imple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ts difficulties mainly inclu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fragmentation, the difficulties in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he urgent need to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quality of teacher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ntegra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o the dail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s, such as being targeted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cohesion, actively guiding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and practic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implementing various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o the dail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s.
文章引用:杨屿航, 马金晶, 曹丽花, 李亚梅, 杨超. 小学阶段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 教育进展, 2023, 13(1): 208-21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33

1. 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者中,认知是产生情感和培养意志力的基础,起着中介和协调的作用,情感和意志是实施行为的动力,行为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外在表现 [1]。基于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应该先建立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认知,其次将这种生态文明的认知内化为个人的生态情感价值观,培养坚定的意志力,进而将学习到的生态文明知识落实在日常实践中。因此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目标应该从构建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生态情感价值观、强化提高生态文明意志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等四方面入手。

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生态文明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以学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着力点,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初就开始学习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和内容,为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和实践打下重要基础,因而构建生态文明知识体系是生态文明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小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面对多元生态价值观,有必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认识自然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自觉遵守共生生态价值观的要求。意志具有支配行为的力量,将生态文明知识向生态文明行为转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培养小学生坚持从小事做起,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掌握其内涵和理念,使自身知识内化为意识和观念,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为了强化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生具备了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和价值观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才能发挥教育的价值。

2. 当下小学阶段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

目前我国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所采取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多学科课程的渗透模式,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课程之中,通过各门学科的课程实践,化整为零地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与目标。由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不仅与生物、语文、地理等课程直接相关,更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内容,使得该模式下的教育内容比较松散,组织上前后衔接缺乏连续性,不利于综合评价。但不需要设置专门的课程以及教师,减少了教育资源的占用,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能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另一种是单独设置一门学科课程的跨学科模式,是在各领域中选取有关生态文明的概念、内容等方面,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种模式要求生态文明教育独立成为一门课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与学科内容不衔接、内容杂乱不连贯、缺乏教育成效的评估等缺点。但该模式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多增加了一门课程,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专业的生态文明教师师资力量紧缺,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增加了负担。

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学习负担等情况,提高生态文明素养需要多学科的相互配合,单独开设一门课程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如今“双减”背景之下,在小学单独开设一门生态文明课程并不现实,因此更适合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实施多学科课程渗透模式。

3. 推进小学日常教育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

3.1. 生态文明教育碎片化的实施和展开

碎片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既不能有效塑造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也不能从根本上唤起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最终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产生实质性效果 [2]。根据调查显示:认为自身生态知识较好的学生仅有3%,认为自己基本不了解生态知识却有56%。而在生态知识的来源问题上,多数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没有系统介绍过生态知识 [3]。将生态文明教育碎片化地融入小学教育内容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生态知识,但对于学生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以及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并没有实质性的教育作用,不具备针对性,学生不能获得具体、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载体,由于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没有针对性地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知识,学生不能建构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体系,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3.2.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困难重重

生态实践活动作为生态教育效果的试金石,将所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内化成自身生态素养,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行动,这就是教育的目标和成效。然而受学科课程至上的影响,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科课程为中心,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获得与掌握,以考试内容为中心,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忽视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生态教育实践更是寥若晨星。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被视为无关紧要的环节,缺乏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另外一方面,少数学校知道必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然而缺乏必要的知识以及方法,存在着不知道为什么开展、怎么开展、开展什么、在哪开展的困境。

3.3. 教师队伍的生态文明素质亟待加强

现行大部分小学在职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主要通过政治学习和新闻等途径才了解“生态文明”这个词,而对其含义更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了。由于此前师范院校等高等院校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培养体系,如今高校也未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监督和管理机构,提供给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和途径也甚少,导致教师在职前职后很少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培训。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也比较低,受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困扰,严重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文明导向的充分扩展 [4],多数高校并未开设专业的生态文明课程,导致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建构完整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也导致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避重就轻,忽略了生态文明教育或者一笔带过,对提高我国公民生态文明素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队伍的生态素养需要及时补充完善。

4. 推进小学日常教育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探析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时期。小学是实施生态文明的重要关键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而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能否健康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推进小学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既能有效养成小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又能促进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

4.1. 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衔接性

系统化地融入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内容生动,各环节之间逻辑紧密联系,突出各阶段课程的特色与侧重点。一方面,在各阶段课程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在学生的不同成长阶段,要对应不同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和要求 [5]。如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处于启蒙阶段,以感知教育为主,从学生的周边环境出发,如学校校园、居住环境和周边地区等,目的在于普及环保知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养成文明环保习惯。小学高年级阶段以认知理解为主,帮助学生以更宽阔的视野去认识周边环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生态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的高度责任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另一方面,在各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要具有衔接性,以系统论的原则与方法 [6],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整体建构小学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保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前后衔接性。

4.2. 调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参加活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仍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环保实践活动对学生生态文明情感的提升。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应当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结合游戏法、角色扮演、野外观察法、问题探究法、活动参与法、情景参与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言:“在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之间,有一道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道鸿沟填满” [7]。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走出教室,进入自然环境,亲切感受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的影响。学校可利用节假日、综合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载体,依托校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等场所,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从亲身体会中获得实践认知体验,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包括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情感、生态文明意志、生态文明行为等。

4.3. 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保证生态文明教育有效融入

学校教育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了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对生态知识的驾驭能力较低,其自身的生态素质尚待提高 [8]。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小学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保障小学日常教育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融入,首先,提升教师的准入制度,在教师聘用上将生态素质纳入考核标准,从源头保证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加强师资培训是关键手段。对在职教师开展培训,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同时,提供给教师更多进修的机会和途径,在培训中增加生态文明相关内容,帮助教师构建更完善的生态文明知识结构体系,进而提高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最后,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共享平台,加强小学教师之间,以及与教育研究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拓宽教师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渠道,使得不同学校、不同阶段、不同科目的老师之间能够共享教学经验,提高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师教育联盟项目“师范专业认证引领的云南省一流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BFJSJY003);云南师范大学第二批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YH2020-A01);2021年度云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SZ2021-B02)。

参考文献

[1] 刘甜甜. 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5.
[2] 刁龙. 生态文明教育的碎片化困境与系统性重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7(24): 9-12.
[3] 马震华, 王书会. “低碳时代”高校德育生态化探析[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0(7): 54-56.
[4] 孙正林.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 教育研究, 2014, 35(1): 92-97.
[5] 高国希. 整体规划德育课程的理论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11(14): 24-28.
[6] 李定庆. 系统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11): 105-108.
[7] 安•谢•马卡连柯. 教育文集(上卷)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5.
[8] 林敏. 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湘潭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