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3.131035, PDF, HTML, XML, 下载: 207  浏览: 411 
作者: 魏 禹: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长征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路径Long March Spiri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Path
摘要: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自1934年10月,红军被迫进行了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党的领导人对长征精神的内涵皆有所论述,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继承和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新时代,长征精神显示出独特的价值。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探索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对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d culture of Chinese Communists an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piritual pedigree of Chinese Communists. From October 1934, the Red Army was forced to make a strategic shift to the Long March. Party leaders have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 which has been continuous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ndowed with new era connot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has shown its unique valu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mportant base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the key courses for carrying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Long March spir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魏禹. 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1): 221-22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35

1. 引言

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于个人、集体、社会、民族、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精神追求的基础,而精神可以保障物质生活的品质,助力于人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物质基础具备以后,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应当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更注重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没有教育的国家,缺乏教育的国家就是在过家家。作为无数家庭牵肠挂肚的大事,作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探索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2. 长征精神内涵的演变历程

2.1. 毛泽东对长征精神的界定

据《解放军文艺》1959年2月《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记载,毛泽东在通渭城东的一所小学校里召开过一次红军副排级以上干部会,在会上朗诵了《七律•长征》,用来激发广大红军战士的革命斗志。从《七律•长征》中,可窥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观条件。革命理想高于天。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才能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克服外部环境中的艰难困苦。中国人的骨子里,一直就流淌着奋斗的精神。历经千难万险,红军始终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必将得到实现,展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在1945年延安中共七大会议上运用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愚公移山精神”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缩写。在毛泽东看来,“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3] ”长征精神从革命战争年代产生,但毫无疑问,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同样具有理论价值。

2.2. 邓小平对长征精神的发展

对于长征精神,邓小平有自己的体会。邓小平的子女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文中曾回忆到,在长征途中,面对困难时期时,邓小平与干部的一次谈话,他讲道:“我们远离后方,在敌占区还能没有困难?我们整天背着几十万敌军在这里转,弹药、粮食、被服得不到补充,战士们不服水土,很多人生病闹疟疾,伤病员得不到很好的治疗,群众基础、物资供应都远不如解放区,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困难是事实,但是困难并不可怕。我们干革命就难免要同困难打交道,就要有克服困难的耐力 [4]。”漫漫长征路,如若没有坚强的毅力做支撑,如若没有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力和良好的耐力,是无法实现长征胜利的。因而邓小平同志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必然包含了耐力、意志力、毅力的内涵。此后,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在姓“社”还是姓“资”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检验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探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从他的言论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本人也是极具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

2.3. 习近平对长征精神的弘扬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长征精神进行了总结和界定。“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5]。”这是对以往党的领导人对长征精神论述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提出了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应有的内涵。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关于长征精神的不同表述。2021年2月3日至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将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联系起来。从2016年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长征精神的论述一直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其内涵,将其融入到各方面,使其更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综合各种讲话中习总书记对长征精神的论述,本文将长征精神分为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保持艰苦奋斗、坚持实事求是四个方面的内容。

3. 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3.1. 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价值引领作用

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增加高校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的重要举措,让长征精神注入学生思想,可以培育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6]。”将长征精神这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与教学结合起来,对于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明白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从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将青春与奋斗投入党和人民事业。青年一般是指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既受外部环境和不良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接受正面教育,形成可喜的局面,因而需要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青年步入大学阶段这个关键时期,开好思政课,将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保持艰苦奋斗、坚持实事求是的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用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讲述鲜活的案例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在案例中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培养起更加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而坚定“四个自信”。

3.2. 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教化育人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干扰中国的发展进程,我们必须在各方各面都保持谨慎的态度。在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青年由于其可塑性强的特点,极易成为各方势力、各种阶级的争夺对象。一些西方大国对我国青年进行思想渗透、文化渗透,使得青年中出现不良的思想倾向,出现个人极端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现象,直接影响到青年的成长成才,也对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提出了莫大的挑战,要求思政课承担起教化育人的重要使命,纠正和引导青年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其成长成为有骨气、有志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

4. 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探究

4.1. 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与教材

长征精神作为一种红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与教材,筑牢红色文化主阵地,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实现红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前提。在高校中,以西南某高校为例,学校研究生院官网开通《中国精神慕课》,将长征精神作为慕课课程的专题之一,为学生提供学习长征精神的网络平台,线上的课程与线下的课程紧密结合,并将学生学习过后的心得感悟作为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科研育人专题的学分获得依据。这是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

在课程教材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全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各类教育主体中的重要主体,承担着履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职责。随着政策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有机会参与中央统编教材的编写和修订。这些教师不仅按照要求全面把握教材的体系,也能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自身知识储备在教材的修订和完善方面做出贡献。因而培养这部分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是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途径。

4.2. 改善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层面,各学者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比如,张泰城从“教”与“学”两个主体和行为出发,认为红色文化教学主要包括“讲解–聆听”“引导启发–观察思考”“组织活动–参与体验”“点评–感悟”以及“激励–建构”等方式 [7]。张仁枫主要分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红色文化“互动式”教学机理,并探讨了利用案例分析、专题讨论、问题探究、学生提问、教师点评、课外拓展等环节和方式,实现红色文化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 [8]。以更加宽阔的眼界看待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是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要原则。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是改善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与方法的重要途径。

4.3.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发现问题是眼光,直面问题是勇气,解决问题是水平。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将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作为一个统一体,“以理晓之、以情动之、以恒持之、以行导之”是具有整体逻辑性的实践路径。在“致知”之后,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才能在实践中修正、发展、完善甚至推翻已有的理论,促进观念的更新。高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主导者,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构建长征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课堂实践平台、校园实践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网络共享平台“四维一体”的红色文化实践体系 [9],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于长征精神的认识,提高学生修养和知识素质,培育爱国情怀。

4.4. 长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挥其潜移默化性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我们每天所要见到哪些人、做那些事情,这些人和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与言行,因为人的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它会让学生无意识地模仿周围的人和事,所以如果周围的人经常做某些事情,那学生也会不自觉地进行模范。学校作为学生切身所处的环境,呆的最久的场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活动。因而在高校营造展现长征精神的场所,可以间接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实际的角度来讲,高校可以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改造,使其更好地发挥长征精神的价值,促进长征精神的时代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0-22(002).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33-436.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50.
[4] 毛毛. 我的父亲邓小平[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572.
[5] 习近平.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0-22(002).
[6] 习近平.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4.
[7] 张泰城. 论红色资源的教育教学方式[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5, 8(6): 138-144.
[8] 张仁枫. 高校红色文化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5): 32-37.
[9] 杜向辉.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综述[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20, 41(4):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