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专业建设中教师的参与动力及其培育
Teachers’ Motivation and Its Cultivation in the Participat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DOI: 10.12677/VE.2023.121017, PDF, HTML, XML, 下载: 157  浏览: 45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廖继武: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肇庆
关键词: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参与动力教师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Teachers
摘要: 普及课程思政已是大势所趋,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激发教师参与动力才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校外环境、校内环境以及专业本身形成的拉力是吸引教师参与的外部动力;教师自身对事业的追求、职业成长等成为推动教师参与的内部动力。国家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教学任务、对高校的考核等是影响外部动力的主要因素;个体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个体教学水平、个体积极性、外部环境等是影响内部动力的重要因素。营造重视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全社会氛围、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任务分解与落实到教师主体、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认知水平与教学水平、优化课程思政的外部环境等措施可以有效培养教师的参与动力。
Abstract: It is the general trend to populariz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ers are the main builder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f they are motivated to participate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ll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forms of teachers participating i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re various. The external motivations for teacher sare from the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pull from the specialty itself. And the internal motivations that promote teachers participation are from both teachers’ pursuit of career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external motivations are the state’s attention degree on youth education, the training task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assessment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internal motivations are the teacher’s cogni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teaching level, the enthusiasm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measures that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teachers’ motivation include: creating a social atmosphere where all people emphas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eenagers, decompos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task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r every teacher, improving teachers’ cognitive level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eaching levels, and optimiz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文章引用:廖继武.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中教师的参与动力及其培育[J]. 职业教育, 2023, 12(1): 102-110.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1017

1. 引言

“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与“树人”同等重要,“立德”为先决条件,立好“德”才能树好“人”。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加强与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也应运而生,首先在上海开始探索,随后应用、推广至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随着课程思政在学校教育中的全面推进,理论探索与总结也不断涌现,学者们梳理了它的基本内涵、主要特点、基本规律、功能定位、基本原则、基本问题和建构路径等内容 [1]。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存在教学理念狭隘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式单一化等问题 [2],需要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3]。课程思政专业是高校结合专业教育与专业特质开展的思政教育,要树立融合性理念,寻找交汇点,逐步推进实施 [4];需要对专业课进行重构设计,契合教学内容,赋予课程价值性 [5];需要抓住课程多样性与育人一致性的特点,构建各门课程相互协同的思政育人课程体系;需要建成从课程到专业、从教师到课程组的,由点及面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模式 [6]。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专业实施主体,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教师参与还存在教师教学理念、能力、情怀堵点有待疏通,体制机制痛点有待改进,思政元素如何挖、怎么融,课程思政体系怎么建等难点亟待解决 [7],应从推进机制、制度保障、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着力破解教师的参与障碍 [8]。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要考虑到教师的年龄、学科、学历以及职称等因素 [9]。高校可通过强化认知认同、加强情感认同、凝聚价值认同、增进行为认同等策略来加强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 [10];通过认知维度的融合与转化、教学手段的综合与尝试以及教学氛围的创设与维护来提高教师在课程思政创新过程中的学习能力 [11];通过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认同、政治情怀和政治信仰来提高教师的必备政治素养 [12];通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素养、深化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13]。

课程思政从实践到理论已经成为热点,这是教育回归本质的表现。已有研究多从专业角度探讨如何进行思政教育改革,且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分析居多。教学方法由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由教师确定,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还在教师。学者们认识到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重要性,重点探讨如何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14]。教师参与是前置条件,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动力不足,教师能力提高较难推进。本文从课程思政专业建设视角,针对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动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2.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主要从学院、专业、课程、课堂四个维度进行建设。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是将课程思政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系统建设,将思政教育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与全领域。它是中观视角的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课程思政建设工程必不可少、极为重要的一环。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高校教育是以专业教育为基本实施单位,以专业为单位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专业教育是承担“立德树人”最终任务的核心功能单位。学校、学院工作均围绕专业建设展开,课程、课堂建设在专业培养目标的指引下进行。因此,专业是高校落实课程思政的枢纽环节,它直接关系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劣成败。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需要专业教师的全体参与。课程思政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落实协同育人目标的有效手段。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有效工具,可以更高效地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场地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能更隐性地在专业教学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专业教师才是支撑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的主要力量。

3.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中教师的角色

3.1.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任务的承担者

大学专业是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体系,涉及本门学科的众多知识与多个环节。大学专业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专业人才,达成培养目标,教师在专业与学生之间起着知识传播作用。静态与枯燥的专业知识通过教师的备课、传授,成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在课堂教学、讲座、实践教学中,教师承担着知识传播的作用。思政专业建设中的思政元素、思政内容,需要教师挖掘、组织。思政元素、思政内容具有相对隐蔽性,学生不会主动获取;加之学生认知能力的制约,不能有效发现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与思政内容,只能通过教师将专业知识中隐蔽的思政元素与思政内容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思政专业建设中,教师除了承担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承担思政专业建设的任务。

3.2.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方案的设计者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也需要从课程、课堂层次以及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基层设计。按教育部最新要求,课程思政要全面铺开,要在所有课程中推行,要求所有教师参与。从课程思政专业的顶层设计到课程、课堂层次的基层设计,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挖掘出隐性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并将之不显山不露水地传授给学生,需要教师从思政视角对专业教学进行总体谋划、对思政课程合理安排、对思政课堂精心设计。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事前教师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成功的课程思政设计才能保证建设方案的顺利实施。

3.3.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活动的执行者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的首要工作是设计,关键环节是执行。良好的建设方案需要有行动力的教师去执行,没有执行,优秀的设计也只是一个文本方案,发挥不了“立德树人”的作用。课程思政专业建设要完成建设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每门课程的教学,每次课堂的教学,课程教学、课堂教学都是由教师完成。教师事前要设计好课程与课堂的思政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将设计好的思政教学内容有效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接受与理解思政教学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政内涵,达到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正确的政治态度的要求。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接受程度,决定于教师如何将之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的具体活动都是由教师来执行,有了教师的有效执行,才使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得以落实。

4. 教师参与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的动力

4.1. 教师参与的形式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的承担者、设计者与执行者,以多种形式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流形式是项目制,即以教研课题形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以教研课题组负责人或课题组成员身份参与,课程思政专业课题组成员可能是思政课程、思政课堂课题的负责人,课题组是当前课程思政专业建设中教师参与的主要形式。在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开以后,课程思政将成为高校教学的普遍形式与日常内容,专业教师将在专业负责人的统一安排下,以教研组成员的身份参与,教研组将成为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课题组将成为辅助形式。不同专业之间、专业教师与专职思政教师之间将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他们可能共同组成教研组、教改项目组对课程思政进行创新与改革,新型教研组将成为教师参与的新形式。

4.2. 教师参与的动力

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参与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环境与教师自身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包括校外环境、校内环境以及专业本身形成的动力,这些因素吸引教师参与课程思政专业建设,成为外部拉力。教师自身对事业的追求、职业成长等成为推动教师参与的内部动力。应从内生动力和外部助力两个方面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15]。

4.2.1. 外部动力

校外各种因素形成的外部动力拉动教师不断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因素:一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需要更加强化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任务。根本任务促使教师更加重视思政教育,更加专注思政教育,促进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加入思政内容,或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课程思政建设。二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与引导,通过各种会议传达课程思政的要求,通过各种考核促成思政进校园、入课堂,使教师被动加入课程思政建设。三是高校之间的竞争,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等越来越体现在思想品德方面,迫使各校重视、推进思政建设,这种竞争传导到教师层面则成为拉动教师参与思政建设的动力。

高校内部的各种因素也是拉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主要动力:一是高校的自我改革,改革才能实现发展目标,课程思政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育主管部门推动下,高校更愿意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学改革。与此适应,学校的政策、资源向课程思政倾斜,吸引教师申报、参与课程思政改革项目。二是高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课程思政是专业建设的有机内容,高度契合国家发展需求,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载体,可成为专业特色或专业特长,促使各个专业加入课程思政,吸引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三是培养学生的内在需求,德为学之本,无德即无才,课程思政能够很好解决学生培养的根本问题,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学生培养工作要求有课程思政,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是回归到培养学生的正确轨道。

专业教育内含思政教育内容,要求教师不可回避课程思政。各个专业都蕴含一定的思政内容,如旅游管理专业就有以国家优秀文化与优美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学》等课程,它们是培养爱国爱家的学习素材。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一般是到风景名胜区进行,这些场所能够充分展现国家的美好,对学生产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其它专业也或多或少蕴含思政内容,如生物学、医学包含对生命的尊重,文学包含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历史学包含对英雄的崇拜等内容。专业自有的思政内容是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完成专业教学,教师必然要投入思政教育。

4.2.2. 内部动力

教师个人成长是推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主要动力。提高教学技能才能站稳讲台,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为了达此目标,教师必需不断提高教学技巧,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进。专业教学中加入课程思政,将内容迵异的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融合在一起,以隐性形式传授给学生,需要教师在方法上不断改进。成功地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内容中,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都是极大的改进,是教学技能的极大提高。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可以获得学校的资助(学校一般以教研项目的形式给予资助)与认可,并能产生教(科)研成果,丰富教师的教学经历与职业成就。

对学校、学院工作的支持是教师参与的重要动力。学校、学院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与跳板,教师的个人成长与学校、学院的发展深度捆绑,教师深知学校、学院平台对自己的影响程度之大。支持学校、学院的工作,让学校、学院发展得更好,才能使教师有更好的发展平台,才能助力教师取得更大的成就。支持学校、学院的工作就要对学校、学院的重点工作倍加关注,对学校、学院要求的工作、倡导的项目尽力参与,贡献自己的力量。课程思政目前是各校每个学院全力推进的教学改革,要普及到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教师在知其目的后自然积极参与。

对工作环境的融入是教师参与的动力之一。专业教育是协同育人,不同教师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专业课程教学。教师在专业教学工作中教授的课程不同,但任务与要求是统一的,工作环境也一致。同一教学院系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领导风格、工作制度、考核制度等方面均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工作态度、工作气氛、精神风貌等是相互影响的。由于工作中存在考核,同事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同事成为参照系。当其他教师从事了新工作,完成了新项目,教师本人就产生参与的愿望。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师中推广,学院的工作氛围将促使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思政。

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动力是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的综合。内、外部动力的形成不同,影响因素有异,在促进教师参与课程思政过程中的作用也有差别。课程思政主要是由上而下推进的教育改革活动,学校、教师的参与更多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因此,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动力更多是来自学校及外部环境,即以外力为主。教师完成课程思政改革则主要靠教师本身的认识、观念、行动等,即主要靠内力完成。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内、外力在教师参与中的差别,要充分调动教师的内部动力,合理运用外部动力,有效推动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16]。

4.3. 影响教师参与的主要因素

4.3.1. 影响外部动力的因素

国家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外部动力的关键因素。“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国家考量青少年教育的根本问题。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要服务于国家利益,服务于民族振兴,将青少年教育提高到任何高度都不为过。只有全社会重视青少年的教育,校内外因素必然围绕“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发生作用,使外力作用更为强烈,对教师的拉动作用就越发明显。

“立德树人”的高校教学任务是影响外力的重要因素。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旗帜鲜明地先“立德”,任何专业教学中都要先强调“立德”,将“立德”作为“三全”育人的首要目标与基本内容。打破高校内部专业教育的狭隘观念,在专业教学中树立首要目标是“立德”的要求,必然促进校内因素向思政教育集中,使校内因素引发的外力强烈作用于专业教师,极大激发校内因素产生的拉力,指引教师大力参与思政教育。

对高校的考核也是影响外力的有效因素。对高校的考核中加入课程思政建设指标,并与高校的绩效挂钩,必然会在高校上下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教育部最新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将“党的领导”作为一个大项指标,遗憾的是没有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指标纳入其中,课程思政才是贯彻党的领导的最好载体。它不仅影响学校对课程思政的推进,也影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参与。

4.3.2. 影响内部动力的因素

个体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是影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内力的首要因素。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认识,影响他们投入课程思政的热情与积极性。教师如果认识深度不够,在教学中则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不能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紧密结合,不能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来引导学生。专业教师对高校思政理论的内容不熟悉,部分留学归国教师认为国外没有思政类课程,认为课程思政教育是可有可无的,这是教师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17]。这些均是造成教师参与性不强的制约因素。

个体教学水平影响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成效。课程思政是教学改革活动,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改革能力。教学水平高、教学改革能力强的教师较易发现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轻松把握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切入点,能够将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18]。这类教师更愿意参与到课程思政当中,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个体积极性影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参与程度与持续时间。工作态度积极的教师更有教学改革的热情,更愿意探索未知的领域,更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他们参与课程思政的热情更持久,参与课程思政方式也更多样;更主动去熟悉课程思政的内容,更积极去探索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反之,工作态度消极的教师则按传统的专业教学方法,传授专业内容,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

外部环境从多方面影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动力。重点是教师之间的协作环境,教师参与项目的课题组氛围、教研室的运行制度等对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内部动力的影响较大。教师之间协作活动频繁、协作程度紧密则具正向影响。教师参与教科研项目多,课题组内相互学习与经常性讨论也具有正向影响。教研室运行有力,教研活动具体而规范,对教师参与有正向影响。

5. 动力培育

5.1. 外部动力培育

5.1.1. 营造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政教育的社会氛围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需要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的教育与成长。使青少年在政治上可靠需要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来完成,更需要通过全社会的全力参与和鼎力支持。思政教育不光是教育部门的当然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应有任务。学校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对课程思政的要求,社会各个部门要为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主动参与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5.1.2. 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任务分解与落实到教师主体

高校教学任务由具体的专业教学承担,专业教学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执行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课程思政融入方案,在教学目标中设定课程思政目标,专业课程遴选时明确本专业的重点思政课程,在每门专业课程中设计若干思政课堂。对思政课程、思政课堂进行专门的教学督导,督促教师贯彻课程思政的要求,将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真正落实到每位老师、每次课堂。

5.1.3. 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师的日常考核

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将师德师风作为重点指标进行考核,对于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的教师应当一票否决,全力保障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3],使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做出表率作用。在教学竞赛、教学名师、优秀教师评比的标准中都要设置课程思政的相关指标,使课程思政成为各项评比活动的必有内容。通过考核标准的引导强化教师执行课程思政的行为与能力。

5.2. 内部动力培育

5.2.1. 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认知水平

提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知,需要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激发教师的思政教育主体意识 [19]。教师要认同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将育人意识融入自我的日常修养,将之转化为一种教育教学习惯,落实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成为一种自觉行动,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要主动加强学习思政教育,做到自动、自觉参与思政教育。院系要组织相关培训,将课程思政建设提高到制度层面,强化教师的认同感;要定期组织教师相互交流与学习,包括本专业教师之间,本专业教师与思政专业、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等。

5.2.2. 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

选拔专门思政工作人员进入专业教研室,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以竞赛、征文等方式促进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终身学习,尤其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掌握思政的基本原理。教师要通过读书看报、浏览新闻资讯等方式关注国家大事;通过专题研讨,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水平和政治站位。设立专业课程思政名师的成长路径,以培养“政治素质 + 道德素质 + 专业能力 + 科研能力”为出发点,构建“以合格教师为基础——骨干教师为条件——校级名师为榜样——省内名师为标杆——国家名师为目标”的发展通道和培养路径 [17],促进高素质课程思政名师的成长。

5.2.3. 激发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首先要让教师了解课程思政,让课程思政成为大学专业教育的常规教育与必要内容,使每位专业教师像思政教师一样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在教学比赛、优秀教师评选中将课程思政作为专项指标,在教研课题申报中将课程思政作为单设项目,在各种评先评优中向有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师倾斜。再次要搭建课程思政建设平台,如与思政教师共建教研室,发挥思政教师的引领作用,让专业教师随时能够与思政教师进行交流,及时了解思政教育的最新动态,有效减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阻力。

5.2.4. 营造普及课程思政的外部环境

学校层面要单设课程思政教研项目,并且常态化,引导教师持续参与;对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将课程思政方面的教研活动次数与教研总次数做出数量要求;教研课题申报必需以团队形式申报,并要求团队成员实质性参与,结题成果要求列出成员的成果。教研室层面要组建专门的课程思政团队,以课程思政团队为抓手,培养一批本专业课程思政骨干教师,再以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协作,形成整个教研室课程思政教研活动的常态化态势。

6. 结论

课程思政的普及已成为共识,思政学院、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课堂已成为学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四大抓手,思政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枢位置,建设好思政专业对整个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的承担者、设计者与执行者,他们的积极参与才能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其参与动力来自于外部环境与教师本身两方面:外部动力包括校外环境、校内环境以及专业本身形成的外部拉力;教师自身具有的事业心、个人成长等成为推动教师参与的内部推力。在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推拉作用下,教师不断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参与动力存在差异,影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动力的因素因内、外部动力而不同。国家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外部动力的关键因素,高校内部的各种因素成为拉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主要因素,对高校的考核是影响外部动力的有效因素,三者构成影响外部动力的主要因素。个体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是影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内在动力的首要因素,个体水平影响教师的教学改革活动,个体积极性影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参与程度与持续时间,外部环境对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动力有多方面影响,四者共同影响内部动力。教师参与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的动力更多来自学校及外部环境,即以外部动力为主,课程思政的良性发展需要内部动力的持续作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动力的培育需要内、外两个维度的共同发力:外部动力培育需要进一步营造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氛围,将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任务分解与落实到教师主体,将思政教育纳入教师的各类考核与评比中等;内部动力培育需要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认知水平,提高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激发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营造普及课程思政的外部环境等。课程思政建设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目前各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情况远未达到既有要求,只有积极培育好教师参与动力,才能完成各级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致谢

2020年度肇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思政专业“旅游管理”项目的支持。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肇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思政专业“旅游管理”项目(肇学院〔2020〕95号)。

参考文献

[1] 付文军. “课程思政”的学术探索: 一项研究述论[J]. 兰州学刊, 2022(3): 30-39.
[2] 高宁, 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 中国大学教学, 2020(9): 17-22.
[3] 蔺建英. 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机制构建——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50): 165-168.
[4] 丁晓东. 专业思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8): 26-28.
[5] 李红霞.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重构设计[J]. 人民论坛, 2020(33): 69-71.
[6] 于歆杰, 朱桂萍. 从课程到专业, 从教师到课组——由点及面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模式[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3): 92-98.
[7] 蒲清平, 何丽玲.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趋势、堵点、痛点、难点与应对策略[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2(5): 105-114.
[8] 罗仲尤, 段丽, 陈辉. 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1): 138-143.
[9] 王丽, 李雪, 刘炎欣, 等.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建议[J]. 高教探索, 2021(9): 67-74.
[10] 罗兢雅, 李立硕. 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9): 43-45.
[11] 何源. 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 江苏高教, 2019(11): 80-84.
[12] 王淑荣, 董翠翠. “课程思政”中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的四重维度[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9(2): 129-137.
[13] 蒋占峰, 刘宁. 高校教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逻辑进路[J]. 中国大学教学, 2022(3): 70-76.
[14] 岳宏杰. 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11): 66-71.
[15] 李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5): 137-144.
[16] 邓爱民, 龙安娜, 李鹏.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1(4): 101-109, 144.
[17] 何勇, 刘玲, 史习明. 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实现路径——基于东中西部319名本专科旅游教师的问卷调查[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35): 74-78.
[18] 闵冬梅.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 40(1): 243-245.
[19] 汪衡珍, 阳慧珍. 旅游专业课程思政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研究[J]. 旅游与摄影, 2022(1): 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