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欺骗话语使用的反思和策略
Reflection and Strategy of Deception Discours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3.121024, PDF, HTML, XML, 下载: 184  浏览: 306 
作者: 滕满春: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欺骗话语教育理性幼儿教育Deception Discourse Education Ration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摘要: 欺骗话语是阻碍幼儿健康成长的一块劣石。然而欺骗话语早已在幼儿欺骗教育的目的、意图与内容上大张声势。原因在于幼儿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理性、缺乏应有的三考虑、忽视欺骗本身具备的社会性和欺骗话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借此,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重申欺骗话语的内涵,在明确欺骗话语的意图下,对欺骗话语的使用方式和结果预估下足功夫。这不仅是提升幼儿教师教育素养的有效策略,也是幼儿在理性教育下快乐成长的应然选择。
Abstract: Deception discourse is a bad stone that hinders children’s healthy growth. However, deception discourse has already played a big role in the purpose, intention and content of children’s decep-tion education. The reason is that preschool teachers lack basic educational rationality, due to three considerations, and neglect the sociality of deception itself. Deception discourse is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Therefor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e should reaffirm the connotation of deceptive discourse, and under the clear intention of deceptive discourse, we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estimate the usage and results of deceptive discourse. This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improve pre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al quality, but also a natural choice for children to grow up happily under ration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滕满春. 幼儿教育中欺骗话语使用的反思和策略[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 169-17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24

1. 引言

幼儿教育欺骗话语:一种存在于教育实践中、由成年人对幼儿使用,以达到教育目的的言语形式。确切来说,包括说话者有意或无意欺瞒事情真相、诱导对方朝向自己的目的而思考、行动的所有言语。教育欺骗话语实施可以在一个成人和一个幼儿之间、一个成人和多名幼儿之间、多名成人和一个幼儿之间、多名成人和多名幼儿之间进行,且限定在带有欺骗性质的话语体系内。在目前的幼儿教育场域,不合理欺骗话语的使用盛行,尽管是经过高等教育的行为主体(教育者们),仍然对这一司空见惯的教育陋习秉承谦卑的态度,这无疑是违背教师职业操守的危险之举。

2. 幼儿教育中欺骗话语的分类

实际上遵守正义规则并不总是符合每个人的私利,仅是出于维持社会的考虑,休谟认为,道德教育者们必须尽力夸大遵守正义规则的好处,以使“高贵的谎言”深入人心 [1]。在幼儿教育场域,无论是在讲求良好亲子关系的家庭,试图构建和谐师幼关系的幼儿园,或对幼儿成长存在特定预期目标的社会,欺骗话语的使用都屡见不鲜。

2.1. 根据欺骗话语的目的

谎言,有避免伤害别人而做出的没有恶意的谎言,有为损害他人而讲的恶毒的谎言,大多数成人会区别这两种具有截然不同道德意义的谎言 [2]。但凡有幼儿存在的场域,幼儿总被看作一个弱小、需要成人特殊保护的群体,因为弱小,所以需要保护,也因为弱小,所以容易会受到伤害。基于保护幼儿心灵免遭伤害,按照欺骗目的对幼儿教育中的欺骗话语进行分类,第一种分类是基于美好事实的欺骗话语,第二种是基于逃避事实的欺骗话语,第三种是基于恐吓性的欺骗话语。

基于美好想象的欺骗话语,指欺骗话语的实施目的是基于美好希望和想象,朝着美好的期许和想象出发,是为保护幼儿纯真,让幼儿生活在友爱世界里的一种欺骗言语。逃避事实的欺骗话语,强调教育者以逃避回答幼儿问题为目的而使用的欺骗言语,是建立在牺牲幼儿相关事件知情权的基础上的一种欺骗言语。所谓基于恐吓性的欺骗话语,是一种力图通过吓唬幼儿来达到教育者目的的欺骗言语。张博认为恐吓教育比“棍棒教育”更糟糕。恐吓教育损害儿童自我意识和良好人格的发展,恐吓教育使成人丧失教育力量,恐吓教育是对儿童实施“软暴力” [3]。从教育者使用欺骗话语来进行教育的目的出发,在基于三类欺骗话语的目的下,我们将一同走进教育者的世界,走进幼儿的世界,去认识欺骗话语在幼儿教育中产生的影响。

2.2. 根据欺骗话语的意图

我们承认本能或无意识有其任性的一面(恶),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本能与无意识又有其趋向有序的一面(善)。在与幼儿相处的过程中,成人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在幼儿教育中这种主体意识彰显突出。当成人的意图与幼儿的行动发生冲突时,欺骗话语会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工具顺势而生,此时成人会凭借自己渊博学识、深厚阅历和丰富经验实施自己的欺骗话语,即有意的欺骗话语是教育者朝向一定的意图并凭借自己已有的学识和经历来教导幼儿完成一定任务的欺骗言语。有意说谎是个体有意识的行为,通常有明显的欺骗目的,这种类型的说谎和个人的品行有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道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对比有意欺骗话语,在幼儿教育活动里,基于教育者自身学识和经历影响,教育中的无意欺骗话语会是非常习惯性的存在,无意的欺骗话语也会在教育活动中频繁发生,但无意欺骗话语在教育幼儿的目的性上会较弱,认识两种意图下的欺骗话语教育对于教育者放手教育幼儿会有一些独特的价值。

2.3. 遵循欺骗话语的内容

欺骗话语根据内容大致分为知识类欺骗话语和经验类欺骗话语。知识类欺骗话语强调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活动中将科学的知识以不恰当的方式传达给幼儿,造成幼儿对科学知识的误解,对谬误认可的一种欺骗言语形式。经验类的欺骗话语是代际间传递下来欺骗幼儿的欺骗言语的凝结,经验类欺骗话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每个地区由于文化环境不同,地区之间形成了不一样的经验类欺骗话语。当某个欺骗话语由老一辈的人们不断认可、学习并把他们用在下一代的教育上时,实际上这种欺骗话语就已经成为代表某个地区的一种文化形式。教育者们或许也把自己年幼时听到的欺骗话语看作成人戏耍自己的行为,这种经验类的欺骗话语在又一代人身上又被重新传递,接着影响下一代可能都尚未出生的幼儿,不知道何时结束。杜威说,一个人应能利用别人的经验,以弥补个人直接经验的狭隘性,这是教育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看到经验类欺骗话语带给教育者在教育上的成效,也要保证幼儿在经验类欺骗话语的教导下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代际间传递下来的经验性欺骗话语的威力有时候显现得很强劲,教育者要把握好情况适时使用,我们要保证幼儿在这样的教育下成长起来是美好而自由的,坚韧而勇敢的。

多数欺骗话语使用都是从教育者本身的环境出发的,与教育者的处境息息相关,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教育期待,完成自己的教育任务,具体是否符合幼儿教育的理性准则,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经历去探索。

3. 欺骗话语下的教育反思

3.1. 欺骗话语教育应具备教育理性

欺骗行为包藏着或善或恶两个目的指向 [5]。探讨欺骗话语使用前提的教育理性,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欺骗并不是一个绝对不妥的行为,我们探讨的核心也不在于教育中是否存在欺骗,而在于使用欺骗话语的成年人是否基于一种教育理性去使用它。

基于教育理性去应用欺骗话语,我们需要注意几点。首先,作为欺骗话语使用主体的成人,必须将欺骗话语使用从功利性转向人文性,明确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性。一直以来,幼儿教育都饱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应试教育三座大山的钳制,应试教育尤其在幼儿大班中显示得更加明显,如学前教育界幼小衔接问题备各界关注,为破解入小学门槛高的问题,幼儿园之间小学化倾向出现不同程度的效仿,为使幼儿教育事业向善向好发展,在幼儿教育中欺骗话语的使用者必须将功利性转向实用性。其次,教育者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教育素质,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较高的教育素养,一定程度上对教育者实施欺骗话语教育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教育者会在明确欺骗话语内涵的基础上进而剖析欺骗话语的使用意图,审视欺骗话语的使用方式,预估欺骗话语使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是否使用欺骗话语,教育者们可以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亲子绘本阅读等探究活动,以期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最后,打通家园合作的阀门是必要的。教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人作为一种群居性动物,为更好在家庭、社会和学校之前做得更好,打通家园合作,形成良好的家园共育机制,提高教育成效,需要家长和老师乃至是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3.2. 欺骗话语教育需要“三考虑”

幼儿因为其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特殊,他们对是非的把握能力欠缺。成人在运用欺骗话语去教育幼儿时,需要教育者从三个基本维度考虑,一是要考虑欺骗话语,二是要考虑幼儿,三是要考虑教育者本身。欺骗话语,是从根源上深入考虑欺骗话语存在的理论基础。考虑幼儿,是对幼儿关于欺骗话语的接受和消化能力的思考,利于教育者遵循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去运用欺骗话语发展幼儿。作为教师,其身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考核的,教育者拥有专业的教育幼儿的知识,会用更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教育幼儿。考虑教育者本身,是让教育者铭记自己作为欺骗话语实施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在尊重科学和尊重儿童幼儿的基础上去完成教育任务。欺骗话语在幼儿教育的实施,受职业升迁和幼儿教师个体素质差异影响,给幼儿教师钻欺骗话语教育提供了空子,把教师应有的教育理性抛在脑海,忘记教育的准则和方向。对幼儿教育中使用欺骗话语的反思,对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有深刻的意义。

3.3. 欺骗话语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

与自私性谎言评价不同的是,社会文化一般对亲社会谎言持有认可的态度,而且认为它具有积极和正面的意义 [6]。长久以来形成的欺骗发展壮大成了很庞大的欺骗话语体系,欺骗话语就变成了我们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推广到所有社交过程中,都有一种巧妙的欺骗,这种欺骗话语属于调节我与他人而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杨贤江先生曾说,自有人生,便有教育。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在其日记中写道:“谁也无法在讲真话的同时过着真正的人生,哪怕是两分钟也不能” [7]。这句话道出了生活中人人会说谎的现实。同样,自有人生,便有谎言,说谎是个体从个性化转向社会化的标志之一。谎言的根源从大的方面来说,主要是为了趋利避害,有时是为了追求刺激。趋利避害是生物界繁衍进化最本质的根据,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最根本的内在推动力,也是话语的根本原则 [8]。

欺骗话语社会文化的表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欺骗话语来源于社会生活。欺骗话语的社会性,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欺骗话语是社会中常见的一种为了达到目的而实施的欺骗言语形式,不管是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中还是学校教育实践里,一定的欺骗话语存在都得到绝大多数人们的认可和遵循。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中约定俗成地,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文化形式,营造出一种欺骗话语存在的氛围,社会文化的凝聚是产生欺骗话语的基础。在某个社会文化氛围内,人们乐于使用欺骗话语解决同样的问题,以至于欺骗话语的使用都可以达到代际间传递的程度,此时的欺骗话语就慢慢成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欺骗话语就表现出了其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二是欺骗话语作为一种经过长时间发展而不断注入新内容的话语体系被一次次赋予新的含义和使命。每一个体都想要尽最大努力地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是人类的天性。然而,人类又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习惯,这就需要自我控制的参与。当欺骗话语在某种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其也具备了欺骗话语的一些独有特征,必定也将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欺骗话语主要侧重在社会的交往中,目的在于获得奖励和逃避惩罚两者之间做出取舍,如果个体想要去得到一个奖励,则会将欺骗话语作为一个工具去帮助自己完成的奖励的目标,当个体想要逃避一个预知即将面临的惩罚,他可能将欺骗话语看作一个手段,成功使自己避免惩罚。欺骗话语也反过来影响社会文化的存在,相互联系,彼此作用。

4. 基于教育理性的欺骗话语使用策略

4.1. 判断欺骗话语内涵

判断欺骗话语的内涵,即使用者要明白某欺骗话语的本质是什么,包括该欺骗话语的目的本质、形式本质等等,只有把握了欺骗话语的真实本质,教育者才会更加谨慎考虑该欺骗话语是否可以帮助他完成相应的一些教育任务。再者,欺骗话语是一个动态存在话语体系,其不同的类型具备不同的出发点,教育者要知道自己即将使用的欺骗话语是什么类型的欺骗话语,是恐吓类的欺骗话语,还是基于美好想象的欺骗话语,或者是逃避事实的欺骗话语,教育者要思考清楚。考虑清楚欺骗话语的本质目的和欺骗话语的类型后,教育者要能过预估欺骗话语的外延,即某个欺骗话语的使用后果大概是什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个欺骗话语体系下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总的来说,学会判断欺骗话语的内涵和外延,是一名合格教育者正确使用欺骗话语的前提和基础,盲目使用欺骗话语可能会给幼儿带来伤害。

4.2. 明确欺骗话语的使用意图

在判断欺骗话语内涵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来探讨欺骗话语的使用意图。首先,我们需要对欺骗话语本身进行价值判断,即欺骗话语本身是中性的,在教育场域中存在善的欺骗话语,也存在恶的欺骗话语。明确欺骗话语的使用意图,就是要先确定某一欺骗话语的使用出发点是基于善的还是基于恶的。基于善的欺骗话语一般情况下都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因为这种欺骗话语是一种亲社会欺骗,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发展的。基于恶的欺骗话语是教育各界所不能容忍的,基于恶的欺骗话语是一种反社会、利己的欺骗话语,会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我们提倡并遵循基于善意的欺骗话语,亲社会欺骗话语能帮助教育者提高工作效率,创设良好温馨的师幼互动机会,促进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在面对未知事是的幼儿时,成年人的欺骗一般都是出于某种善意的,介于代际间的不断传承和不同时代的结合,有些欺骗话语还展示出了地区的特色和风格。但最终的意图都指向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成才。如帮助幼儿尽快形成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乐于助人的品质,勇敢的拼搏精神等等。

4.3. 审视欺骗话语的使用方式

幼儿作为教育界特殊的群体,因为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教育者在实施欺骗话语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欺骗话语教育的方式。欺骗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形式,主要通过语言的传递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口头语言是唯一的工具,语言的声调、音量和音高等都影响欺骗话语在幼儿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力量。当教育者决定采取欺骗话语去实施教育,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语气和音量,温柔与平和的语气会让幼儿感觉安全和舒服,幼儿会愿意去集中注意力聆听成人想要表达的事情。合适的音量对幼儿来说,有利于保护幼儿耳膜和听力的发展。把基于善的欺骗话语作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通过合适的媒介传播和表达欺骗话语将会发挥更大的教育益处。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时刻警觉起来,反思自己的欺骗话语的使用方式,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丰满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4.4. 预估欺骗话语的使用结果

泰勒的目标模式强调在实施教育前,教师首先要确定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教育的结果就是围绕树立的目标而开展的,所以教育行动都是为了顺利达到预定的目标进行的。当个体的机体发展到一定程度,一旦出现说谎动机,说谎行为顺其自然地就产生了 [9]。

幼儿教育中欺骗话语的使用也如此,但是成人在实施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某个欺骗话语的使用结果,只有考虑清楚该欺骗话语使用在幼儿身上将会出现结果,教育者才能更好权衡利弊地去决定是否使用这个欺骗话语去实施教育活动。一般说来,欺骗话语在幼儿教育中的使用会形成两种对立的结果,一种是对幼儿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结果,一种是阻碍幼儿发展的坏的结果。

基于美好事实的欺骗话语会给幼儿创设良好的情绪体验的环境。如其中的情感类欺骗话语的使用,亲密关系的人离世,成人可以选择欺骗话语去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缓解幼儿情绪,帮助幼儿及时建立安全感,避免幼儿过早感受不好的情绪体验。恐吓类的欺骗话语的使用要多加斟酌,因为不当的恐吓性欺骗话语,在带给教育者利益的同时,会给幼儿神经的发展、肢体的发展、大脑的发展等产生副作用,在幼儿心理安全感的建立、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知识类的欺骗话语也是扼杀幼儿理解并掌握科学知识、常识的一大利剑,对于幼儿的发展,我们一向坚持正面引导,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3到7岁的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正处在具向性阶段,如幼儿教师的舞蹈教学必须使用镜像教学一样,所以,教育者要警惕知识类欺骗话语的使用。

5. 结语

作为纯粹的教育者,应该始终坚持以教育发展幼儿,清楚看待短暂式的利益,学会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幼儿。人文关怀是最有力的武器,当教育者开始坚持以幼儿发展为导向时,教育就开始从功利性转向了人文性,人文性帮助教育者打破传统束缚,理性看待欺骗话语,人文性帮助教育者减少欺骗话语使用,绽放诚实之光,提醒着教育者坚持把爱看作教育幼儿的前提,科学看作教育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亮升. 道德教育意味着灌输“高贵的谎言”吗?——对马西亚•巴伦观点的质疑[J]. 广西社会科学, 2019(9): 165-170.
[2] 刘晓东.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应避免成人化倾向[J]. 山东教育, 2002(5): 2.
[3] 张博. 不要让“恐吓教育”成为习惯[J].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4(11): 54-56.
[4] 刘秀丽. 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从心理理论视角透析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04: 10.
[5] 王占魁. 说谎、自欺与诚信教育的重建[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5-18+191.
[6] Talwar, V. and Lee, K. (2002) Development of Lying to Conceal a Transgression: Children’s Control of Expressive Behavior during Verbal Dece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6, 436-444.
https://doi.org/10.1080/01650250143000373
[7] 徐丽. 悲伤共情影响青少年和成人亲社会说谎的发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8] 羊芙葳. 谎言的识别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0.
[9] 张艳, 徐东. 幼儿撒谎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2(7):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