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养为本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化学课堂设计——以“爱护水资源”和“水的净化”为例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hemistry Classroom Design Based on Literacy—Taking “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Purification” as Examples
DOI: 10.12677/VE.2023.121020, PDF, HTML, XML, 下载: 167  浏览: 91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耿若涵, 程丹愉, 郭子怡, 许文慧, 王雅苹*:郑州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郑州
关键词: 传统文化素养为本Water Traditional Culture Literacy Based
摘要: 初中是化学启蒙的重要时期,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趋势。基于素养为本的理念,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爱护水资源”和“水的净化”为例,用诗词、古代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中国画为主线,打造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五段式”初中化学课堂。旨在将化学知识结构化,增加化学学科的人文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Abstract: Middle school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chemistry initiation, and teaching based on core literacy is the basic trend of chemistry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the ideas of literacy oriented, taken “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purification” from ninth grade first chemistry textbooks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as examples, introduced poems, ancient myths, historical stories and Chinese paintings as a thread, a “five-stage”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class integrated with traditional culture was designed. The classroom design can structure chemical knowledge, increases the humanistic nature of chemical subjects, and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explore knowledge,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mprove completely their literacy.
文章引用:耿若涵, 程丹愉, 郭子怡, 许文慧, 王雅苹. 以素养为本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化学课堂设计——以“爱护水资源”和“水的净化”为例[J]. 职业教育, 2023, 12(1): 128-13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1020

1. 问题的提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 [1]。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青花瓷图案”、“印刷术”、“祥云火炬”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滑雪大跳台的“雪如意”,无处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浪漫,彰显着中国人民独一无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给中国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而青少年正是我们国家坚定文化自信非常重要的力量。培育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自信,有利于积极引导青少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2022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初中生应具有运用化学知识对生活及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的意识,热爱祖国,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3]。因而,融合传统文化的化学教学是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和全方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爱护水资源”和“水的净化”为例,以诗词、历史故事和国画为主线,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2. 课堂教学设计

2.1. 教材分析

“爱护水资源”和“水的净化”选自于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和课题2。继第二单元空气、氧气等常见气体之后,本课题学习生活中常见物质水,既符合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又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本课题以水为研究对象,将一系列知识有序连接,有利于学生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净化水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下一节《水的组成》的学习做铺垫。

2.2.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水的分布、水体污染的危害和水体净化的常用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爱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学生已经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技能。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归纳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归纳总结出水净化以及区分软水和硬水的方法。另外,学生们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刚接触化学,对于化学学习有很强的研究兴趣和好奇心,喜欢亲自动手实验。

2.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树立爱护水资源意识,掌握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2.4. 教学目标

1) 通过调查水资源现状和爱护水资源的方法,形成节约和爱护水资源的习惯,感受化学给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2) 通过水的净化实验探究,能够初步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认识物质,初步体验实验探究过程。

3) 通过对软水和硬水的比较分析,能基于微观视角辨识物质的成分。

4) 通过“水之德”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Figure 1. The five-stage teaching strategy of “water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water purification” based on a mind map

图1. 基于思维导图的“爱护水资源”和“水的净化”五段式教学策略

2.5. 课堂教学策略

本课题采用“水之广”、“水之用、水之害”、“水之净”“水之别”和“水之德”五段式教学(图1)。每一段均以诗词、传统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课堂线索引出化学知识点,接着运用图片、视频、实验等方式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化学知识具体化,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最后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学习思路,掌握知识重点。

2.6. 教学过程

2.6.1. 水之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水之广)

《管子·水地》曾有言:“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4]。”自古以来,水被认为是万物之源,世人皆称其为一切生命所根植之处,万物莫不以生。这里用来形容水的存在和水资源分布很广阔,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亦是一切生命的孕育和维系的必需之物,江河湖海,无处不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如表1所示。

Table 1. Classroom teaching of “why is water”

表1. “水之何也”课堂教学

2.6.2.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之用、水之害)

《后汉书·皇甫规传》注引《孔子家语》 [5] :“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就是指船在水面上航行,水可以推着船前进,也可以使船翻倒在水中。通常用来比喻在平时,一样事物常常具有两面性。水同样具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又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淡水资源是非常稀缺的,污染造成水资源的损失,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本环节教师提前布置教学任务,课前学生分小组进行资料查阅,课堂汇报,师生交流讨论,合作完成图2图3,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知道爱护水资源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6.3. 一泓清水(水之净)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十三:“譬如一泓清水,有少许砂土便见。”一泓清水常用来形容干净澄澈的水也借以形容人心地纯洁善良。在此用于形容水得到净化后干净澄澈的状态。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且淡水资源有限,所以学生十分有必要学习水的净化。本环节借助“一泓清水”进行“纯水和天然水区别”的学习,借助古人净水和成语“澄沙汰砾”探究沉淀、过滤、吸附和消毒净水方法,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应用迁移,科学探究自制简易净水器。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表2所示。

2.6.4.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水之别)

战国·楚·屈原《卜居》 [8]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尺有所短,是指尺子也会有比寸短的地方,寸有所长是指就算是寸也会有比尺子长的地方。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相互之间都有可取之处。这里借指水有软水和硬水,软水和硬水又有所区别,软水和硬水各有各的长处和短处。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如表3所示。

2.6.5. 上善若水(水之德)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9]。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那水一样,表达水的高尚品德。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赞扬水,孔子说水是君子,

Figure 2. The mind map of “water can carry or overturn a boat”

图2.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思维导图

Figure 3. The mind map of “what do we do for protecting water”

图3. “爱护水资源,应当如何做?”思维导图

Table 2. Classroom teaching of “a pool of clear water”

表2. “一泓清水”课堂教学

Table. 3. Classroom teaching of “everything ha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表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课堂教学

将人类各种美德赋之于水。本环节教学由学生课前自主查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文化,通过文献记载,了解水的高尚品德,课堂进行展示汇报,在老师的指导下概括总结出“上善若水”的人生哲理,共同绘制思维导图4。学习“水之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价值观,能够使学生明辨是非、增强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内在修养。

3. 结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体现了中国人身上特有的一种精气神,一种骨气,一种风采,一种风度,一种风范。作为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子们,更应该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坚定自身文化自信,成为一个有内涵,有底蕴的中国青少年。本文查阅大量文化典籍和文献,挑选出与本课题相符合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以此为主线,带领学生领略一番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与之联系紧密的有关水资源和净化水的化学知识,感悟水的高尚品德,丰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教学设计意图打造以素养为本深度融合传统文化的化学课堂,以生动有趣的对联、诗词、传统神话故事和中国画为引,介绍水资源的分布,呼吁学生树立爱护水资源、防治水体污染的意识,开展一系列“水的净化”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

Figure 4. The mind map of “the good is like water”

图4. “上善若水”思维导图

观察探究、交流探讨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最后以“上善若水”为引,鼓励学生成为一个拥有“水之德”的人。课堂设计全程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德育、智育和美育。

致谢

感谢王少卿和高海荣老师对本论文提出的宝贵建议。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1B150021);郑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DCZ2021020)。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霍小光, 张晓松, 华春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述评[J]. 理论导报, 2016(5): 32-34+52.
[2] 马玉娜. 青少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J]. 新重庆, 2018(1): 31-3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 2022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4] 许启贤. 中国古人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9, 13(4): 44-49.
[5] 王利明. 读书人的家国情怀[J]. 财经法学, 2016(2): 5-10.
[6] 古人是如何净水的[J].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1(6): 61.
[7] 沈国琴, 郭丹英. 茶壶套(桶)——兼谈古人如何给茶水保温[J]. 收藏家, 2022(1): 77-82.
[8] 吴云鹏.《史记》熟语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 2010.
[9] 胡静. 老子“上善若水”的哲思[J]. 希望月报(上), 2007(9): 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