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应对:智能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Valu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igent Media
DOI: 10.12677/ASS.2023.121046, PDF, HTML, XML, 下载: 187  浏览: 35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航宇: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智能媒体网络信息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Intelligent Media Network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Value Guidance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中推荐算法等智能技术与新媒体融合重构了媒介的生态与信息传播方式,智能媒体时代已然到来。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空间的主要参与者,基于智能平台的网络新闻获取、网络学习、网络社交以及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青年大学生身处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思想、价值与文化认同多元影响着其价值判断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传递教育的主体地位正遭受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任,必须回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对错与抵御不良价值观侵蚀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引领能力。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integration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mobile Internet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and new media reconstructs the media ecology and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mode, and the era of intelligent media has com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main participants in the Internet space. Online news acquisition, online learning,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and online games based on intelligent platforms have become their daily lives.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a complex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their value judgment ability is affected by the diversity of ideology, value and cultural identity. As the main body of value transmission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eing challeng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It must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distinguish right from wrong and resist the erosion of bad values,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value judgments.
文章引用:刘航宇. 挑战与应对:智能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 332-33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46

1. 引言

互联网与媒介技术协同发展的当前时代,网络空间成为了人们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空间。网络空间是现实生存空间的延伸,基于网络中的媒体平台,人们在互联网中进行经济活动、娱乐社交、政治参与以及学习教育活动。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算法等技术不断发展,传统媒体时代已过渡到媒体智能化时代,新媒体平台逐渐向智能媒体平台过渡。智能媒体时新的传播环境成为了网络中复杂现象生成的新动因,导致了网民在价值观上受到复杂影响,产生诸多偏差。大学生作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群体,在媒体智能化的影响下,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道德价值观也受到网络信息传播环境的影响出现偏差。智媒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如何做好价值引导,捍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无疑是当前需要引起重视的重要课题。

2. 智能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

在信息资讯能够基于网络随时生成的当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技术使互联网实现了信息大规模搜集与信息及时处理、分析与分发。媒介产业逐步升级发展,媒体平台逐步智能化,智能技术与媒介相融合的智能媒体平台成为网络中新媒体平台的主流。智能媒体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特点,传统媒体平台中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开放性、共享性、平等性、即时性以及信息海量性这些特征在智能媒体时代都得到了变化。

2.1. 个人定向传播

智能媒体平台的一大应用特点就是推荐算法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使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信息成为现实,网络信息流通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信息传播呈现了明显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特点。网络议程的设置逐渐不再由人把控,过去中心化的议程设置是官方新闻机构从各种新闻信息中选择值得传播的内容,并且在特定时间向大众传播,是一个由人把控的过程,目的是满足信息传播的社会价值。但是推荐算法技术的普及,“物”逐渐把控了每个人的议程设置权,每个人接收的新闻信息各不相同,于是信息传播不再由权威决定,而是由只关心用户兴趣与标签的算法决定,这也使信息传播在社会价值性上趋向多元化,加剧了社会舆论的不稳定性。

2.2. 信息接收茧房化

智能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逐渐趋向个体化,随之而来的是信息茧房效应泛滥。传统媒体时代,无论是实体报纸、书籍与杂志还是电子新闻信息都是由固定机构面向大众出版发行的,每个人都接收的是同样的内容,信息传播是群体化的。而在智能媒体背景下,不同内容的信息会由智能算法筛选分发,个性化推荐在个体面前,信息资源逐渐不再具有公共性,信息接收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一对一”传播。在这种环境下,信息传播越是被算法推荐内容所裹挟,个体越是受到茧房的包裹,从而对兴趣外的东西越发排斥。不仅如此,基于各类网络平台的社交功能,当前推荐算法也实现了群圈推荐,各种社交平台会向用户推送“同类人”聚集的网络群圈,使有相同兴趣爱好的聚合在一起,更加收紧了网络个体在信息获取上的茧房。

2.3. 把关人的缺位

智能媒体时代,信息把关权完成了转移,网络信息的价值观呈现多元且无序的状态,使得社会群体价值观念分化严重。基于智能媒体平台强大信息分发能力,人们逐渐实现了主动寻找信息到等待信息“投喂”的传播方式的转变。平台利用算法背后是攫取用户关注度与消费黏性的商业逻辑,在这套逻辑下,用户“想看”与“沉迷”的是最好的信息。而往往“人们所表现出来的信息需求,常常是猎奇心重,对低俗内容较为敏感,这类低质量信息往往点击量较高” [1]。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担当把关人的角色,他们会挑选认为有益于大众的信息进行分发,这有利于用户接收信息的平衡性。但是当前信息把关权转移到了机器身上,只要不违反法律,算法都可以将其视作可以分发的合理信息,全然不管诸多缺乏人文关怀以及低俗与极度娱乐化的内容传播。

3. 智能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多元化与价值判断的偏差

在智能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借智能媒介传播表现出了信息的复杂去中心化传递、把关人缺位、信息茧房以及群圈壁垒等特点。复杂的网络媒体环境极易使大学生滋生诸多不良价值观,弱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引导方面具有了现实紧迫性。

3.1. 去中心化多元价值传播损害大学生价值判断力

价值判断能力是个体在不断社会实践中深化入心理而构建起来的,其构建包含了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而当前的智能媒体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方法多元,而人的主体理性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显得难以应对。所以智媒平台中推荐算法所实现的信息引导功能着重于“迎合性”,针对网络成员个体的数据点对点传播便创造出独属于个人的“信息茧房”。“媒介的变化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能力以及思想结构能力以及思想结构” [2],个性化推荐算法的传播模式所带来的是认知的碎片化,这样使大学生处理信息时理解片面、思维分散,影响其思维认知能力,认同性构建失去主体批判能力,沉浸在个性化推荐化所带来的趋同内容中。同时,网络上缺乏权威性的价值内容、各种思想观点能够借助智能媒体平台的强大信息搜集与分发能力链式传播,让网络场域中充斥着各种主观价值内容。而为了能够在各种价值冲突中能够坚守自我,必须依靠新的中心,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的核心来源便较为容易去依靠网络中的“权威”,依靠各种意见领袖们的思想,致使其价值观出现偏差。

3.2. 交往圈层化导致大学生的盲从化价值观

一个人认同什么样的价值,离不开具体的社会群圈环境,群际关系联系着群体认同,在过去媒介技术较为传统的时代中,诸多社会共同体的构建相对单一,结构简单。而当前智能媒体平台赋予了人们更深刻的链接,基于平台的“相似度矩阵”算法的“同类人”聚合功能,现在的网络成员可以更方便的寻找“同类”,所以基于智能媒体平台以“趣缘”“社缘”为核心构建网络群圈的交友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度很高。

当前诸多智能媒体平台拥有者强大的社交功能,一定的兴趣爱好、社会关注与价值观念的大学生很容易通过平台的引荐以网络个体联合的形式组成圈层性共同体。平台给予传统意义上的交往圈扩展化的发展,而大学生具有的渴望表达与他人认同的心理特性,这往往驱使其参与构造自身认同与归属的边界,这便激发了大学生找寻有共同“标签”(爱好,三观等)的人共同成立网络群圈。网络群圈在文化边界上界限往往表现的较为明显,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爱好而设立,而价值界限上往往较为隐匿,因为在爱好之下,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社会背景的群圈成员,利用平台的“群组”功能组成了封闭的群圈。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封闭环境中,一种固化的信息与观念被重复传播,那么自我价值认知与价值选择往往会混乱。出于能够保持在群圈中获得继续存在的条件,大学生往往会拥护与依附特定的价值观。饭圈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群圈文化,其内部成员强大的动员力可以驱使粉丝进行一系列为偶像争取人气的线上线下活动,并且饭圈中的粉丝共同认同追星的价值理念。而这些“圈子”借由各种平台进行交流与活动组织,其价值理念也具备独立性与危险性,如若其价值不良或者与主流产生冲突,群圈中的人也不会抛弃他们的认同的价值,会转而否定正确的价值观。

3.3. 网络传播复杂性致使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的弱化

所谓价值认同,是“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3] 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在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身处媒介与意识形态深入互动的网络场域,智能媒体利用着崭新的媒介技术正在不断向社会成员输送着诸多包含意识形态元素的内容,“媒介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而且是塑造人们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同时,意识形态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媒介制度、体制,决定、推动或制约着传媒改革。” [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发展道路上仍然存在各种矛盾,有的矛盾在价值与思想领域上有突出表现,在网络空间中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各种意识形态元素的思想(新自由主义、新儒家思想、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与信奉这套价值理念的人构建的群圈。媒体平台给予了主流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和敌对意识形态复杂互动的空间,其相互影响又冲突,最终构建了网络参与成员复杂的价值性认同。

正如哈贝马斯所提到的核心观点——“科学技术就是意识形态”,科技不仅在生产力基础上推动社会发展,同时观念上更是意识形态构建传播的基础。显然,当前官方话语与民众心理认同并不是过去简单构建的关系了,因为媒介市场化与网络的发展不免带来了诸多传播上与价值观上的矛盾,政治倾向与市场利润,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领域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当代青年大学生处在这个新的媒介智能化时代,主流政治力量与资本的算法力量博弈,主导意识形态和多元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之间充满矛盾时代,构建主流价值观障碍重重。

4. 应对智媒时代的挑战: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

“媒体便利跨越时空的互动、影响个人用来代理他人的方式、影响个人对他人做出回应的方式以及影响个人在接受过程中行动与互动的方式。” [5] 大学生身处于智媒时代不同文化价值的冲突的大背景下,需要的是慎思明辨以及严密理性分析对真假、善恶、美丑认真地甄别获得事物的本质认识的能力,需要走出狭隘、抛弃迷惘,构建对主流价值的认同,而对大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过程,最终应当回到学校教育,回到思想政治教育去。

4.1.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智能媒体时代,高等教育的生态逐渐发生改变,推荐算法等智能媒介技术源源不断向大学生推送网络上丰富的思想与学习资源,作为知识性教育的高等教育职能在这种环境下也逐渐发生改变,有的老师会配合网络资源,将诸多知识传承权力让渡给媒体平台。但是高等教育不仅仅只有知识教学这一职能,高等学校的育人性质是通过其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表现出来的,学习了多少知识不能代表大学生成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大学生合格的政治素养、思想准备与献身精神都应该是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同时在文化与价值观传承上,高等的责任与地位是绝对的主导,但是思想与文化的内容教授,不能让渡给智媒平台,让渡给推荐算法,算法不具备合格的文化职能,这一切都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主导的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征、是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导教育手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其通过理论教育进而传导思想,影响教育客体的主观价值取向。价值是人类的专属,而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价值关系,一切实现人类价值的教育都是价值教育 [6]。一定社会体系下的人必然遵循一定的价值判断体系,这套体系指导着特定环境下人们的交往活动,而教育正是传递价值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价值引导与情感说服为主要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上的社会化教育,使被教育者具备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价值判断能力,进而被教育者能够根据自身的价值判断正确处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在当前复杂而多元的智能媒体环境下,推荐算法向大学生输送诸多消极腐朽的内容,助长大学生滋长不正的价值观,使他们秉持错误价值判断,这些问题不容小觑。对此高等教育应当更重视对学生价值上引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在网络空间中不被错误的、腐朽的思想文化侵蚀。

4.2. 认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能力导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所谓价值判断,是“基于主体的主观价值取向,对一定客体作出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对价值等级进行排序的活动,经验、理性、感性、情感等诸多因素共同造就了价值判断” [7]。当前的媒介传播环境中,思想与文化多样化,智能媒体平台不断向大学生推送着不同的人与团体的各种意见与看法,是与非、对与错往往令他们难以决断。而大学生思想上具有活跃性,他们看到的或者是听说过的各种思想、理论、学说都会在内心产生各种反应,逐渐构建起自身所信奉的一套价值体系,而这套价值体系往往不尽合理,因为大学生思想上的成熟与严肃性还并不够,所以这便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教授大学生当前社会环境下,什么是正确的,应该拥护与坚持什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缜密的理论教育,解释各种社会思想与学说的生成动机与社会背景,解释错误的观点之所以错误的原因,去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坚定的原则,在网络空间里不受繁杂信息的影响。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培养大学生抵御不良侵蚀的能力。坚定信念养成不受一蹴而就的,大学生思想是有波动性的,大学生在理论与思想引导的教育下知晓了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但不一定就能构建坚定的思想信念,但难以保证大学生不受到网络上诸多错误思想解构与舆论的影响而左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培养与提升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网络环境中充斥着诸多不良的风气,人们对诸多不良内容的追捧使其算法上具有了推荐优先级,这些内容很容易进入大学生的视线,流量时代,进行着诸多无下限的创作往往更吸引受众,这些都在侵蚀着大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对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对好与坏、善与恶的比较,对照着历史与现实,现在与长远,教授学生观察与分析各种网络内容,让学生逐步能够自我把握对待网络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并且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教授学生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对每一种社会现象能够鞭辟入里的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坚守自我信仰。

4.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判断教育能力

一个人对外在事物进的价值识别和价值选择必然会涉及到价值的冲突与协调,这往往依赖于其信仰什么、拥护什么的立场,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引导青年大学生价值立场的主阵地。在当前智能媒体的背景下,媒体平台中隐匿化、普遍化传播的多元价值伴随着推荐算法的加持不断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教育主体的地位,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应对挑战,找寻提升自身价值引导与判断能力的路径。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扬弃大灌水式的教学手法,增强时效性,价值教育是一个及其依赖交互的过程,教师如若作为单纯理论搬运的教育主体,那么“独角戏”一般的授课势必是效果不佳的教育。而价值教育必须要有效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迷惑点,“立足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的基础上,紧贴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靶向治疗’” [8]。社会时时刻刻发生着许多事件,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每天都会通过各种智能媒介接受大量的信息,各类媒体平台的热点也是他们讨论的热点,引发大学生价值判断上的理论需求与迷茫点的澄清。大学生尚未踏入社会,对各类事件的官方回应、社会态度以及应当采取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理解上的不足,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着重强化的点,以新颖的材料与案例与时俱进,激发大学生的共鸣,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融入互联网,注重提高教育团队的媒介素养。新媒体平台中丰富的思想与人文资源决定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过程,其教育对象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进行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对此,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与其他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在认知与使用各种网络媒介上具备一定的知识,缺乏对智能媒体的有效认知在当前是无法把握好价值传递的工作的。现实场域中,思政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应利用媒介能力坚守主流话语权,建立在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参与的网络环境中的思想热点与网络文化“符号”,并且针对其中价值观不合理的方面加以引导与澄清。在虚拟场域中,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应当肩负起话语权职责,深入到智能媒体平台中与主流媒体配合共同打好平台上的价值观攻坚战,在各种争议话题或是社会事件中发声,避免学生在网络场域中的思想引导权落入各种“大V”或“公知”手中。要想在现实与虚拟两个场域双向协同,做好大学价值引领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必须主动成为媒介的使用者,超脱传统的教育手段,做大学生价值引导的话语旗手。

基金项目

青科大廉政文化研究中心年度课题研究项目:“价值共识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廉洁文化教育研究”(LZ202112)。

参考文献

[1] 宋建武. 智能推送为何易陷入“内容下降的螺旋”——智能推送技术的认识误区[J]. 人民论坛, 2018(17): 117-119.
[2] 尼尔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M]. 章艳, 译.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5: 214.
[3] 贺善侃.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与冲突[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3(5): 102-107.
[4] 李继东, 胡正荣. 中国政治意识形态与传媒改革: 关系与影响[J]. 新闻大学, 2013(4): 10-16.
[5] 约翰•B.汤普森. 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 高铦,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5: 46.
[6] 张广斌. 人工智能时代的价值教育: 定位、内涵与样态[J]. 南京社会科学, 2019(9): 139-144.
[7] 李海峰, 缪文升. 挑战与应对: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应重视价值判断教育[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2): 48-54.
[8] 王胡英, 鞠达苗. 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6):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