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发展
The Theo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摘要: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从诞生之初就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源于马克思,马克思经过不断的探索不仅从青年黑格尔派逐渐转向共产主义者,也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逐渐走向成熟。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理论来源出发,探究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主要内容,进一步说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从四个历史时期来阐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发展。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take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s the fundamental goal. The theo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comes from Marx. Marx not only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young Hegelian to the communist through constant exploration, but also made the theo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gradually mature. Starting from the theoretical source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Marx’s the theo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expounds its main contents, 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expounds the theor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from four historical periods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 ou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刘雪晴.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发展[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 458-46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63

1. 引言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弥久常新的话题,千百年来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但缺少对这一理论完整系统的解释。马克思从现实出发,考察了人的现实社会实践,对人的全面发展作了全面的、系统的诠释,并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指导。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主导性地位。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提供现实路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当前,要立足于新时代的背景下,共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更好地构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

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哲学家们对人的自由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然而他们只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忽略了人的现实性,从而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马克思穷尽一生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就是为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发展与丰富,这一理论的中国化实践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1.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诞生于欧洲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时期,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还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色彩,这种带有人本主义色彩的思想随着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的深入考察和对理论的不断探索逐渐褪色。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完成了思想上的超越,也为后继者所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并没有在著作里集中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但是人的发展理论从萌芽到成熟体现在马克思不同时期的作品之中。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致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2.1.1. 萌芽期

马克思在1844年创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对人的本质进行的新的阐述,并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环境下的劳动人民无法自由支配劳动,使得劳动逐渐成为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工具,这种异化的劳动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丧失了自身的类本质,只有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消除劳动异化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虽然马克思在文中并未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却通过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勾画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轮廓。但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还具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色彩,马克思还未将注意力转向现实中的人,所以,这一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处于萌芽阶段。

2.1.2. 发展期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期中,马克思发表了两篇代表的作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观点摆脱了费尔巴哈的影响,将人从抽象拉回了现实,并指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需要靠人的实践活动来了解人的本质。马克思在《提纲》中没有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但是实践的观点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实现途径,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已经初步形成。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批判和清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通过描绘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展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先进社会文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将成为现实,这也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正式形成。

2.1.3. 成熟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既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并将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要实现第三个阶段就要在思想上树立共产主义的观念,在物质上大力发展生产力,并通过教育和劳动提高人的自身能力,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也指明了实现条件和途径,这表明“人的发展理论”已经逐渐趋向成熟。

2.2.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容主要涉及需要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

2.2.1. 需要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1]。人的需要具有无限性和广泛性,这两个特性使得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者构成一个统一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需求,人类从原始社会对血亲与权利的渴望到资本主义社会对商品和金钱的渴望经历了由低层面到高层面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从生存到享乐不断递进的发展,由于面临的时代不同,根据时代的不同特征和不同发展,旧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新的需求又会不断产生,需求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 [2]。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也是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能力是连接人与本质力量的中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

人的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人的生产力还未得到提高,仍然处于水平较低的程度,这一情况限制了的人的能力的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由于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进入了机器大生产的时代,但因为人类受旧式分工的影响,机器逐渐代替人的地位,使得人的能力不能得到进步,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因为少了资本家的压迫,人的能力的将得到充分发展。

2.2.2. 个性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着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最高阶段的标准,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人类依附于血缘关系,不具有独立性,人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人的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群体中的族类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是受制于物的独立,是虚假的独立,物与人的主客体地位发生颠倒,使得人被物所统治,人类得不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个性被物的压迫所束缚。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物质极大丰富,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人的个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2.2.3. 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社会关系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揭示了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关系,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从现实出发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现实条件,只有人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社会关系才会得到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具有全面性,人在社会中进行实践活动时,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人与人交流的广泛性决定了社会关系的丰富性,随着社会关系的丰富,人的需求和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因此,社会关系的丰富是社会关系全面发展的前提。

然而社会关系的丰富并不意味着社会关系一定能得到全面发展,人是否能得到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社会关系,也需要对社会关系进行占有和控制。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社会关系虽然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是对人奴役的生产关系,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用金钱、社会地位、权力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这种衡量社会价值的手段巩固了少数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并不能实现对社会关系的占有和控制,只有人全部联合起来占有和控制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才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政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同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实现路径,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新时代下,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对推动构建我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直注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从抽象的人回归现实的人,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也为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提供了理论基石。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立足于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做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培育德智体美劳的时代新人。

3.2. 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实现路径

马克思在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时,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由生产方式和受教育条件决定的,他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3]。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实现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指导作用时,通常用坚定的信念和思想指引人们不断向前发展,使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力,运用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人们的道德素质。提高人们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包含着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树立坚定的理性信念,塑造健全的人格。理性信念的树立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人们积极向上,拥有良好的心态,成为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

4. 我国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发展,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根据发展过程中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的不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趋于完善和成熟,为构建我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实现途径。

4.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创新发展(1921~1949)

新民主主义时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也是党把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初步探索时期。在五四运动时期,当时各地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和各类社会先进组织,通过创立期刊来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民众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教育工作。1922年通过的《关于教育运动的议决案》中提出通过政治教育来提高青年人的知识。

在建国前夕,党内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对教育做出新规定,即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新教育代替过去的旧教育,逐步对旧教育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结合现有理论进行改革。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就成了重要任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未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一时期的任务主要是构建新民主主义新教育的内容、方法与体系,并将文化教育广泛地普及到人民群众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水平。

4.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创新发展(1949~1978)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依据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三育并重”,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方法,毛泽东还强调劳动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要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就要通过“三育并重”来打破传统僵化的教育制度,学生群众只有切身参与到社会劳动实践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4.2.1. “三育并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

新中国初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将注意力放在学习文化知识,开展扫盲运动、提升卫生工作和加强体育运动这四个主要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没有明确得提法。

1956年以后,毛泽东依据当时的国情明确提出了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徳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的教育,毛泽东在分析当时社会基本矛盾时,首次提出了教育方针并做出了明确表述,他认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4]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以明确。

毛泽东对青年学生群体做出了明确了的要求,青年学生群体在完成专业知识学习之后,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都要有所进步,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关心时事政治。

4.2.2. 劳动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

毛泽东特别强调劳动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毛泽东认为,青年学生群体必须参与到实际的社会劳动实践中,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1958年毛泽东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 的教育工作方针,在提出这一工作方针后,各高校开始将学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了学生上山下乡,勤工俭学等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劳动观念,也增进了学生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感情。

4.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创新发展(1978~20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改革开放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从邓小平“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三育并重”理论,在“三育”中增加了美育,提出了“四育”并举的新要求。

4.3.1. “三个面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养分支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邓小平将教育发展看作重要工作任务。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思想。

在新时期,“三个面向”的提出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养分支持。“三个面向”包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三个面向”具有时代性、国际性和未来性,它的提出揭示了这一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教育事业只有做到“三个面向”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在面向现代化时,注重把握当下的现实情况,在面向世界时,注重吸取国外教育先进经历,面向未来时,注重走好当前的道路,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深厚基础。

4.3.2. “四有新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邓小平延续了毛泽东提出的“三育”并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要求将这一思想贯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基础之上,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邓小平将教育看作人的发展的必要途径,他认为发展好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地培育“四有新人”。“四有新人”的提出是人的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邓小平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文化教育,强调真才实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做到心中有理想、做人重道德、谈吐有文化、行为重纪律,才是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4.3.3. 坚持四育并举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1996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在进行苏州教育时,必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并展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该文件对德智体美教育工作的培育指明了方向。

21世纪初期,素质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要求在开展素质教育时,认真实施素质教育过程,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教育工作做出了明确要求,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德智体美“四育并举”,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007年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再到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德智体美“四育”并举贯穿教育活动始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加入了对高中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新要求的提出更加能够切实的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发展的实际情况。这一时期的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发展渗透进了各个年龄段的教育工作中,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得到深化。

这些政策的不断更新,使得“四育”并举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在德智体中加入美的要求更加符合这一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4.4. 新时代的创新发展(2012~至今)

进入新时代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展开,这三个问题的提出规定了教育的性质、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在坚持立德树人和劳动教育的同时,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4.4.1. 立德树人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树人,就是坚持徳育为先和以人为本并重,培养有品德、有素养的人才。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部特征的发展。立德树人有助于帮助人们确立自我实现的目标。在当下的发展,青年群体容易出现信仰问题和价值问题,立德树人能够帮助青年群体坚定信仰,提升道德素质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

立德树人要求将注意力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教育实践时,必须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拥有健全的人格,将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根本保障。

4.4.2. 劳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中首次将“劳”写进了教育方针,提出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要求,“五育”的提出是对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6]。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应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劳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在高校中开展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体现,5000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中,中华民族运用自己的勤劳与才智形成了流传千年的劳动精神,将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能够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伟大。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7]。《意见》对劳动教育和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做出新的要求,旨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的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我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党在新时期的必然要求,具有时代性和必然性。

目前,劳动教育的实施面临着种种挑战,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注意劳动教育内容的多样化,认识到开展劳动劳动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须,避免重形式而轻内容,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28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33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530.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26.
[5] 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 [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8: 859.
[6]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 党建, 2018(10): 4-6.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0-03-2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