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印度古代美学踪迹——《湿婆三面像》
In Search of Ancient Indian Aesthetics—Three Faces of Shiva
DOI: 10.12677/ARL.2023.121005, PDF, HTML, XML, 下载: 270  浏览: 967 
作者: 赵茹卿, 杜 兵: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湿婆《湿婆三面像》印度古代美学美学踪迹Shiva Three Faces of Shiva Ancient Indian Aesthetics Aesthetic Trace
摘要: 湿婆作为印度教所供奉信仰的神明,由哈拉帕文化与雅利安文化融合而产生,最后成为印度三主神之一,其形象本身就代表着印度古代美学。现存创作于公元7世纪初的《湿婆三面像》向我们展现了古代印度的湿婆形象,同时通过三个面相传达出印度古代美学韵味,即毁灭与破坏、生殖与创造、睿智与沉着,寓意正反两极终将达到和谐统一。
Abstract: As a deity worshipped by Hinduism, Shiva emerged from the fusion of Harappan culture and Aryan culture, and finally became one of the three gods of India, whose image itself represents ancient Indian aesthetics. The existing Three Faces of Shiva, created in the early 7th century AD, shows us the image of Shiva in ancient India and conveys the aesthetic charm of ancient India through three faces, namely destruction and destruction, reproduction and creation, wisdom and calm, implying that opposites and opposites will eventually reach harmony and unity.
文章引用:赵茹卿, 杜兵. 寻找印度古代美学踪迹——《湿婆三面像》[J]. 艺术研究快报, 2023, 12(1): 27-31.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3.121005

1. 绪论

原藏孟买附近的象岛石窟寺内现存一座高5.44米、宽6.94米的石刻雕像——摩希萨木尔提(Mahesamurti),意思是湿婆大神的三种面貌。早有学者对湿婆的面相进行研究,如张法学者的《湿婆的多种面相与印度美学的特色》、张乐学者的《印度教大神湿婆造像研究之三面相》,但对其中蕴含的美学思想解析却过于学术化,显得僵硬。该雕像作为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范例,笔者希望带领读者从这尊三头半身造像中寻找一些印度古代艺术美学的踪迹。

2. 引言

湿婆大神象征着宇宙的创造、保存、毁灭的变化之道,由于学术界对《湿婆三面像》内涵的不同界定,也有学者认为《湿婆三面像》代表了古印度哲学里的三德,鲍月学者认为宇宙本体(自性,Svabhava/Prakrti)被称为“德”(Gunas),分有萨埵(Sattva,即喜德)、多磨(Tamas,即暗德)和罗阇(Radjas,即优德)。萨埵偏向于探究事物的本原,多磨偏向于惰性和不敏感性,罗阇则倾向于运动、贪婪和嗔怒。即男相为罗阇(Radjas,即优德)、女相为多磨(Tamas,即暗德)、本相为萨埵(Sattva,即喜德) [1] 。

印度美学具有虚灵性和时间性的rasa (审美之味),湿婆三面相也称为“永恒的湿婆”(Sadashiva),梵文为“Trimurti”,有时亦称为“Maheshamurti”。如图1,本文将通过对《湿婆三面像》三个面相的研究寻找印度古代美学踪迹。

Figure 1. Three Faces of Shiva at elephant island grottoes

图1. 象岛石窟的《湿婆三面像》

3. 寻找男相美学踪迹:流“变”空灵

《湿婆三面像》右肩灭亡相(Bhairava)是一个男性面容——林伽,象征了湿婆林伽的毁灭与破坏性。男人那粗旷的脸部线条体现着他的力量,眉头紧锁间涌现一股顿挫感。嘴唇微张,似下一秒便要跃起呵斥。发冠上所簪头骨刻绘精细,连身上缠绕的蛇都带有一丝煞气,似有剧毒,这般人间毒物却听从于男人的命令。虽石雕只有半张脸,但却极赋魅力,属湿婆毁灭像,即舞王像。

吠陀风暴之神鲁陀罗作为湿婆的前身,使湿婆得到了它的力量。湿婆毁灭相抬手间兴起灭亡之火、复仇之火,这朵莲花火焰将使一切化为虚无,舞动之间召唤间顿起乌云。额间第三只神眼中可喷射神火,能够烧毁一切,手持三叉戟召唤闪电降临,他的发辫随着舞蹈飘散飞扬,宇宙本身被表现为环绕在后的光环,湿婆所跳的宇宙之舞展现了他的五种活动:创造、维护、毁灭、隐迹和显迹。

湿婆之舞的美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二是“离”、三是“和”。“交”即湿婆之舞中演化为湿婆手足的舞相,抬手间宇宙阴阳交织变化;“离”即指湿婆舞动的双足,彰显着生命历程就是不断地入幻相之世又不断地离幻相之世的智慧之舞。在这一意境中,双足之舞与四手之舞相互注解,合而为一;“和”即圣河的波澜与宇宙之舞之间的互动与关联,湿婆舞动之际便是天上的生命与重生与地上的生命与死亡。

在印度人的观念中,宇宙不断地诞生,又不断地毁灭,不同的神话,都讲述着这一印度人的宇宙共识,在梵天的神话里,当清晨梵天从睡梦中醒来,睁开眼睛,宇宙和一切事物,就在这一时刻产生了,到黄昏。梵天人睡,闭上眼睛,宇宙就进人毁灭,这样,梵天的一天,就是世上一个宇宙的产生与毁灭,梵天一天天的醒又睡,睡复醒,一个一个的宇宙就这样不断生又毁,毁复生。不过,梵天的一天等于世上的43.2亿年。宇宙从诞生到毁灭的运转是有规律和节奏的,这规律和节奏就体现为湿婆的舞蹈 [2] 。在与湿婆相连的整体中,湿婆之舞以死亡之灭的一刻为焦点,向前和向后展开,向前回首何以灭,向后展望灭后新生,形成了宇宙的整体观——从可以代表(梵天之)生、(毗湿奴之)住、(湿婆之)灭的时间全体,从而升华为整个印度思想的象征 [3] 。印度的时间是轮回之圆,佛教(空)推崇抛弃肉身、毁灭凡骨,追求精神领域的超脱,实际上是一种毁灭的美、带有土腥味的美。湿婆毁灭相的神火可将世间一切都焚烧殆尽。印度美学认为神的形象是虚无的、是空洞的,哲学求真,宗教求善,介于两者之间的古代印度追求的是幻象情绪中的深境,是一种时间流变性的美学。作为可以转换的毁灭相,自身带有虚无的空灵感。

以毁灭与破坏描述美的变迁,空灵的超凡入圣。

4. 寻找女相美学踪迹:虚“味”创造

《湿婆三面像》左肩温柔相是(Vamadeva)一幅女性面容,象征了湿婆生殖、创造的一面,面相妩媚、恬静,发饰与花卉雕刻增添女性的妩媚。其特征便是左侧像所持莲花(莲花在印度宗教中,包括印度教和佛教密宗,有两种含义,其一象征女阴,其二象征宇宙源自“因果海”),柔和的面庞中蕴含着阴性力量,她似微笑,而这笑中又带着对众生的怜悯,作为苦行者,未曾在意过生主达刹建立的制法,在她的眼中没有对错,只有对宇宙的维护。

世界文化的最初源头皆为“大母神”,例如中国的女娲。但是印度文化并不强调单一个体神,因为它所追求的是一种虚体形象,一种“味”的力量,即内在女性能量Shakti (萨克蒂)。这种半女之主,强调阴性力量,正如古埃及天神为女,地神为男,在印度文化中的阴阳交合中,象征阴性能量的倒三角为天,代表阳性能量的正三角为地,湿婆的半女之主,彰显着阴性能量萨克蒂的强大 [4] 。

而这副女性面容正是湿婆的“半女之主”形象,即“萨克蒂”。湿婆女性形象以两种方式呈现,即自身半女之主和三大夫人体系。自身半女之主即“萨克蒂”,也可以认为是湿婆林伽的第一任夫人——萨蒂,作为生主达刹的小女儿、梵天大神的小孙女,身份无比尊贵,但因父亲达刹对世尊湿婆的不满与其自身的自大而无法与湿婆林伽顺利成婚,直至梵天与毗湿奴双双斥责达刹后,二人的婚姻才得到了祝福。后因生主达刹对丈夫湿婆林伽的侮辱自杀,从此种姓社会殉夫传统流传。三大夫人体系即雪山女神帕尔瓦蒂(Parvati)、战神杜尔伽(Durga)、黑女神伽梨(Kali)。萨蒂死后转世为湿婆林伽的第二位夫人雪山女神帕尔瓦蒂(Parvati),帕尔瓦蒂再分身为战神杜尔伽(Durga)和黑女神伽梨(Kali)。

Rasa (味)是印度美学和印度文化的专词,印度学人对其起源有不同解说,综合各论如下:味乃原始时代之灵,在数论哲学中突出了味的水性。味是内蕴灵的植物之汁,汁是植物的精华,从而是植物的本质,因此,味就是本质。人食植物,味又成为身体之精。味与作为月神的苏摩和作为美酒的苏摩相连,以水般的湿润之气和酒的感人之味,上下天地,流向八方 [5] 。在幻象的世界中象征再生的力量,作为虚体的“味”而存在,自然的美、精神的美,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出来,凭借物质创造表达形象,即使是幻象的艺术,在体验美的感受与创造时,依旧可以捕捉到美的踪迹。充实的生气在宇宙与人性之间游荡,生与灭的“创造”作为抽象美、平衡美。

充实的、自由的生命在静默中表露艳情味与悲悯味,容纳万境的再生。

5. 寻找本相美学踪迹:静“隔”造境

《湿婆三面像》中间超人相(Tatpurusha)是湿婆本身的面容,代表了湿婆睿智、沉着的一面,在五相中它象征大地,朝向东方。作为湿婆本相——林伽,兼赋创造与毁灭的力量。闭目沉思,呈冥想状的他似乎进入了瑜伽之境,饰以华丽的发髻冠,手中持水罐,有一种宁静、超凡脱俗的味道。

“Tatpurusha”有时被解释为“他人”(“his person”),故一个总在某人背后给以支持保护的神灵便是“Tatpurusha”。在湿婆的三相中,超人相将女性的柔美和男性的刚强中和一处,把宇宙生命变化中形态相反的两方面完美地协调统一起来,达到了生命永恒存在的至高境界。温柔相与恐怖相仅仅是宇宙生命不同侧面的表现,而超人相却体现了宇宙至高智慧内心彻悟的宁静与精神超脱的淡泊。超人相总是表现为冥想状,似乎在祝福着整个世界 [6] 。印度教中,林伽是湿婆最常见的形态,象征他最高深与超然的一面。林伽一词意为“标志”、“记号”,是湿婆男性活力和原始生殖力的根本标志。印度教的湿婆派信徒据此把湿婆奉为宇宙最高的神,而毗湿奴与梵天两位大神都在他之下。“湿婆林伽柱”的传说赞颂了湿婆和林伽在众神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林伽表明湿婆的永恒不动,寓意湿婆的抽象存在,表明他寓于万物,无所不在 [7] 。

主客在某一时点上的相遇互动,形成境。常情与味相合形成八味,八味具体地呈现为境。宁静的美感给人造成距离,物像得以自成境界,以“隔”构造幻象世界,将情融于境内,理想主义的幻造本相漠然的神情,其中蕴含着睿智与沉着,充实的内涵。塑造崇高的幻象境界,可空、可实或可生、可灭,掌握着宇宙的大神形象通过“境”的打造而被烘托出来。

6. 结语

本文通过寻找《湿婆三面像》三个面相中的美学踪迹,发现了流“变”空灵、虚“味”创造、静“隔”造境等古代印度美学的蕴含。

流“变”空灵即是一种毁灭的美、带有土腥味的美,是一种时间流变性的美学。以毁灭与破坏描述美的变迁,空灵的超凡入圣。虚“味”创造即在幻象的世界中象征再生的力量,作为虚体的“味”而存在,自然的美、精神的美,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出来。充实的、自由的生命在静默中表露艳情味与悲悯味,容纳万境的再生。静“隔”造境即主客在某一时点上的相遇互动,可空、可实或可生、可灭,有一种宁静、超凡脱俗的味道。

参考文献

[1] 鲍月. 古代印度美学思想浅析[J]. 创意与设计, 2018(5): 26-36.
[2] 张法. 对印度文化的核心象征湿婆之舞的读解[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4(5): 115-120.
[3] Lons, V. (1967) Indian Mythology. Paul Hamlyn Limited Drury House, London.
[4] 张法. 湿婆的多种面相与印度美学的特色[J]. 浙江社会科学, 2021(3): 131-137+160-161.
https://doi.org/10.14167/j.zjss.2021.03.015
[5] 张法. 印度审美类型: 基础、结构、特色[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5(1): 70-75+127.
[6] 张乐. 印度教大神湿婆造像研究之三面相[J]. 中国民族美术, 2017(2): 30-35.
[7] 刘婕. 化身众相——印度教中的毗湿奴与湿婆[J]. 上海文博论丛, 201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