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时代是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也指以人工智能科技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这一时代赋予了教育新的使命,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研究以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将中学学生劳动素养界定为学生通过校内外学习、活动的参与以及生活实践的体验所积累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这包括知、情、意、行、观、创六个维度。研究通过分析中学生所具备的劳动技能、服务社会的情怀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意识和能力的新时代内涵入手;然后,对比城乡学校间,以及不同学校类型下中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现状;进一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中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中“三位一体”各自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
Abstract:
The new era refers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new era also refers to the era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represent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is era has given education a new mission, that is, to train th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esthetic and labor. This study take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define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as the human literacy related to labor accumulated by students’ learning in and out of school,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and life practice experience, which includes six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emotion, intention, behavior, outlook and creativity. The research starts with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era of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uch as labor skills, feelings of serving society and career planning. Then, it compares the status quo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cultiv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chools and under different school types. Fur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trinity in the cultiv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abor literacy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inally, feasible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1. 引言
近年来,劳动素养的落实愈来愈被党和国家所重视,与劳动素养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加,研究的角度也大有不同。部分学者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国家政策对劳动素养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部分学者通过从不同学段的研究对象出发,分析如何更好贯彻落实素养教育,相较于高中生、本科素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更倾向于分析中小学、职业院校等阶段的素养教育的提升;同时也有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探究不同学科如何更好地与劳动素养培养结合,为劳动素养与学习活动更好融合提供了可能。
2. 新时代劳动素养内涵
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全面且综合的理解应当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与新的劳动形态。对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不难发现新时代劳动教育是指在科技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实现从以个体体力为主的劳动向脑力融合的复合型劳动转变,在劳力、劳心的同时,对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和创造精神进行培育的一种教育活动。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教育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是对劳动本质属性的回归,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正确看待劳动和劳动人民,从本质来看是劳动价值观的教育 [1] [2] 。
劳动素养作为劳动教育培育的重要部分,其内涵覆盖劳动教育的各个活动过程 [3] 。部分研究者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大样本实测问卷调查,将劳动素养的内涵划分为劳动价值观、劳动品德、劳动能力、劳动法律与经济、劳动态度五个维度,这对于评价某一群体劳动素养状况是有效的 [4] [5] 。将劳动素养的构成因子划分为六个层面,包括:劳动意识、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力、劳动行为习惯、劳动创造力。他们的研究关注的是评价特定对象劳动素养水平,分析劳动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将劳动素养可概括为“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习得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将新时代给予劳动教育的新特点在劳动素养中进行延伸,可以总结为一个时代新人的劳动素养必须具备的三个特点:一是在日常的活动中积累劳动知识,提高自身的劳动认知水平;二是在劳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升劳动技能和水平,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三是围绕劳动问题引发思考,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 新时代劳动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劳动素养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体系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短板,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水平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学生普遍存在劳动素养偏低现象,具体表现为:劳动认知不足、劳动态度消极、劳动能力弱化、劳动品质欠佳。通过文献分析可知:中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存在着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劳动形式存在不足和缺乏与校外相关育人主体的沟通与合作的问题;这三个主要问题共同导致中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落后现状。而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轻视体力劳动、劳动态度不够端正、缺乏劳动技能等方面的问题是落实劳动素养不充分的主要原因 [6] [7] [8] [9] 。
教育是以人格健全发展为目的的、系统复杂的工程,教育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劳动素养的教育过程需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有机组合起来,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全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紧密关系,共同奠定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环境。从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出学生劳动素养缺失的根源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劳动教育的缺失。学校劳动教育:劳育缺失的基础教育、知识本位的教育传统、严重匮乏的配套设施;家庭劳动教育:过度娇宠的成长经历、科技宠溺的消费观念、攀比成风的教育焦虑;社会劳动教育:分数为王的应试环境、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无法有效的共享资源。以上原因造成了学生在成长历程中缺乏培育劳动素养的土壤。
4. 新时代劳动素养培育对策
对于劳动素养在中学学生中落实效果较差现状,从“三位一体”分析其影响原因涉及学生自身情况、学校配套设施、教师素质情况、家长认知层次、社会风气导向等方面,因此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4.1. 学校教育劳动素养培育措施
新时代有效培育受教育者的劳动素养应聚焦整合学校资源。重视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完善系统化、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特色化、多样化的培育劳动素养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价值,不断丰富其新时代内涵 [10] - [17] 。在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保障措施、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整体化、系统化设计,这将有效的增加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里,劳动素养培育的过程不应再以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在课堂上,取而代之的是以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为载体的启发式、开放式、探究式的劳动课堂。因此,学校在培育劳动素养过程中要融合情境,创造协同培养环境。
1) 这就要求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科研式的、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校本课程,这个思想由来已久 [18] 。构建校本课程考虑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磨练劳动意志和品格为目的,要求如下:一是科学设计劳动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劳动素养”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中;二是精选劳动素养教学内容,突出科学性、实用性、适用性特征,关注各学科中交叉知识点,寻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三是创新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开展深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探索项目化学习;四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创设生活化的实践情境,搭建启发性演示平台,挖掘网络素材资源,掌握劳动技术与技巧;五是整理记录学生参与情况,改变教学评价,坚持多样化评价,对劳动素养培育成效进行长期跟踪测评。
将中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机结合,提升劳动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构建校本课程,可以从劳动认知、劳动习得、劳动技能、劳动体验、劳动实践基地、劳动评价体系、劳动创新、劳动风尚等各个方面健全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全面成长。
2) 对于劳动素养测评模型的研究,相关测评研究的很少,现有测评采用的模型主要为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改良导向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型),CIPP评价模型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劳动素养落实的测评模型,但其具有广泛适用性,被应用于教育公平、学前教育、翻转课堂等诸领域,其决策导向性、全程性、改进性能够满足劳动素养的测评需求 [19] [20] [21] [22] 。评价模型包括背景、输入、过程与结果四部分评价,该模式批判继承了泰勒评价模式(Tyler评价模型),弥补了泰勒模式忽视目标本身、条件、实施过程评价的缺陷。
根据新时代对中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要求,对改良导向评价模式中各部分进行规定:背景评价是对劳动教育环境中的学生需求、问题、资源和机会等进行评价,是确定目标、优先事项及判定结果意义的基础,其将目标本身纳入评价,使目标合理性得到评判,为计划决策提供基础;劳动输入评价是评价不同资源、方案及计划等满足需求的潜力,是规划方案和分配资源的手段,其为组织决策提供服务,通过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确定活动方案;劳动过程评价是评价教育方案的执行情况,为活动实施及后续解释结果提供支撑,这部分可以更直观评价劳动输入阶段设计活动的合理性问题,为实施决策服务,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监督及调控过程实施;劳动结果评价是对教育方案的实施结果评价,确保教育活动未偏离预设轨道及确定活动有效性,并对预期和非预期结果进行评价,指向实践改进,服务于再一次决策。
CIPP模型不以评价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最终导向,主张评估是为了改进服务而非证明;其倡导决策导向。这四类评价类并非线性序列,可依据实际需要,在方案实施各阶段应用其中任意一种或几种。因此,构建测评指标体系构建有利于衡量与诊断学校劳动素养落实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或改进劳动教育实践提供指导,为劳动教育及劳动素养评价与督导提供参考。
4.2. 家庭教育劳动素养培育措施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素养培育过程,家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劳动素养培育中,要通过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以优良的家风引导学生的心理成长,让学生形成正确、完善的劳动价值观 [23] [24] [25] 。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家风、家庭活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中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在培养中突出学生在家庭中主人、家人意识,摒弃“大家长”作风,推行构建和谐家庭环境;摒弃包办家庭劳动事物,坚持“守望”与“唤醒”、“等待”与“发现”的陪伴学习过程。家庭劳动素养教育中另一“拦路虎”当属教育焦虑,攀比分数而忽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过度解读教育情况与过度干预学生成长历程;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揠苗助长”的教育要不得。因此,家庭劳动素养教育应配合自我培养突出成员共建共享,消除教育焦虑凸显全面、终生制劳动素养教育。
家庭是实现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劳动素养与学科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学生要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实践来提升认知。一般来说,中学生在家庭中,通过日常劳动加深他们的劳动体悟,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这对于形成完善的人格至关重要。但家庭教育中劳动素养培育逐渐被包办替代、被溺爱剥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于进行劳动素养培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家庭劳动教育价值观的树立,关注点不应该只是学生本人,对于家长来说也必不可少,家长作为学生榜样,其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很重要;因此,时刻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自己及他人的劳动成果的观念。适当的放手是行动的必然,家庭作为教育的起点,从家务劳动出发启迪孩子的劳动意识,家务劳动中将带动青少年在未来社会劳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这是培育劳动素养的目标;而动手的过程不仅有利于意识的完善,对于动手能力的提升过程也是有利于智力的提升与知识的巩固。适时的回归是行动的本质,在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突出劳动素养;在劳动中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既让孩子喜欢、享受劳动的过程,又增长各方面的知识,这应该才是劳动素养培育的目的 [26] [27] [28] 。
4.3. 社会教育劳动素养培育措施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活动形式多样、通信方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过程中承担的重要作用 [29] [30] 。社会教育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范围更广大 [31] ,内容更丰富,途径和方法也更为灵活多样,社会面的学生劳动素养培育最有效的当属多措并举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在营造好全社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上,搭建好学生社会劳动活动平台,发挥好公益劳动和社区志愿活动等的社会教育作用。可以通过建设完善多样化的社会教育活动阵地,充分利用各公益性文化设施场馆等方式建立劳动教育基地;还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投身社会教育,扩大教育队伍;开辟一些特色活动阵地,拓宽共享社会面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