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 [1]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担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我国青年是指14~28周岁,少年是指6~14周岁,因此青少年群体存在年龄跨度大的问题,且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际形势巨变,多种文化思潮不断涌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引导是重大、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研究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而非定量研究,对于如何将青少年思想引导内化效果更加明显地表示出来,哪种引导路径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最优目前还缺乏研究。但国内有少部分学者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高校思政课育人机理分析内化量效果表示出来,曲彭、史春林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选取国家支持、社会支持等为外部影响因素,高校大学生的参与度等作为内部影响因素。从其内外部环境挖掘影响其系统的因果关系,最终得出大学生思政课内在需要、思政课教师素质建设、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政课育人体系和机制一体化建设影响高校思政课育人机理内化量的主要因素 [2] 。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研究的结构体系还是有待完善,最需要改进的环节在于:1) 因素的代表性。通过研读文献可知影响青少年思想引导的因素众多,仅仅考虑具体的因素会使得因素选取不够完全,模型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不完全概括性且结论具有不完全性,而选取代表性强的因素会使得模型简洁,具有高度概括性且结论具有完全性。2) 模型的科学性有效性。研究中缺乏检验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的方法,使得模型不稳定,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系统动力学具有能够反映系统内部因素相互关系的特点。在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系统中,涉及的因素众多,且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若想要探索多个目标作用下,青少年思想引领内化量的运行机制以及如何做使内化效果更大,更加合理的做法应该是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因此通过查找更多的文献,找出更多的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建立起影响因素评估体系,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评估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找出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效果最大的因素,为教育者提供更好的意见。
2. 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系统的因素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 [3]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目前,我国关于青少年思想引导的培养方案层出不穷,但大多培养方案的提出都基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大系统中,更要避免单一方面的培养模式,充分认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各类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做才能使青少年思想引领的路径达到最好。
2.1. 家庭教育调控因子
家庭环境至关重要,自古以来都是青少年第一位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同样也是青少年来到世界中第一个要接受的教育,良好的家教家风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青少年的言行举止直接来源于父母,父母言行举止得体,便会给孩子传播正能量;若父母言行不一,将传递给孩子负面信息,从而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品质形成 [4] 。家教家风的建设有利于青少年产生共同的文化意识,增加青少年对于我国思想文化共同的认同感,对于青少年思想引导的内化量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家教家风文化建设活动,极大推动了我国的家庭文明的建设,加大了青少年思想引导的内化量。因此选取家教家风建设作为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2.2. 学校环境调控因子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引导的主阵地,通过校园主题团日活动、社团活动、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对新形势下青少年弘扬精神文明的思想引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正所谓“身正为范”,学校教师是强化青少年思想引导的主力军,教师的行为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因此,校园文化和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的内化量有巨大效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对于学生思想引导的工作越来越重视,是党联系青年、团结青年、凝聚青年的坚强依托,学校不断强化思想引领职能,以服务感化青年 [5] 。通过党团队一体化衔接、开展仪式教育、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等,对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促进学生产生并加强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加强思想引导的内化量有着重要作用 [6] 。学校一方面积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训。另一方面重视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对教师的定期培训,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思想文化意识,加大了青少年思想引导的内化量。
2.3. 社会环境调控因子
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相反,在现实社会中,经常会出现腐败现象、个人主义等,这也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三观的树立 [7] 。近几年我国为给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持续打造文化投资产业,整合各种资源,注重大中小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精心搭建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帮助大的活动平台,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同时,做好各类教育,包括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在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地方政府坚持开展理论、家庭教育等思想文化建设活动。这些做法引导青少年自发的去学习与弘扬我国的新思想,加大了青少年思想引导的内化量,且社会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思想引导的培育。
3. 系统动力学视角下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分析
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整个系统运行走向而采用的方法理论,它广泛应用于分析并建立系统内部各个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系统动力学方法被广泛的用于研究含有复杂非线性关系的因素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变量之间合理,科学的函数关系式,运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xim PLE对系统中的变量关系进行模拟仿真,最终将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行为可视化。这既可以观察整个系统的发展状况,又可以显示微小变化对系统的影响效果 [8] 。由于青少年思想引导系统中的变量众多,且呈现复杂非线性关系,又因为青少年思想引导的内化量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适合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解决。
3.1.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评价模型中的因素分类
在青少年思想引导系统中,首先建立系统流图,流图是建立在因果关系图上的流程图,流图使因果关系图中的变量有更加明确的性质意义。且在流图中有特定的符号来显示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流图中所包含的变量分为存量,流量,辅助变量和常量。存量被称为状态变量,在本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因素是状态变量。流量被称为速率变量,本文所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中流量为社会环境增强,社会环境减弱,学校教育水平降低,学校教育水平升高,家庭教育水平升高,家庭教育水平降低。辅助变量是状态变量与速率变量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本文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辅助变量为文明创建增加,宣传教育方式,书报期刊发行量,广播媒体的建设程度,家教家风建设活动,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方式,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的提高。常量作为系统中可调控的变量,本文所构建的系统中的常量为文化产业投入量,文明创建增加率,电子出版量,图书的发行量,公共广播节目套数,进口电视剧播出量,文明建设活动量,个人改善率,家庭教育改善率,衰减率,社会消极事件发生率,健康因素衰减度,社会积极事件发生率,家庭环境衰减度,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意识,育人目标与方法,办学理念,学校活动建设。
3.2.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评价模型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内化量的影响因素。由以上分析可得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形成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三者的共同作用促使个人加强思想认同,因此在这里我们选取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作为自变量,个人影响作为因变量,又因为思想认同内化量通过个人影响效果展现出来,所以最终选取青少年思想引导内化量为最终目标函数。在该系统中社会环境影响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质量,良好的社会环境呈现促进效果,不良事件的持续发生使得社会风气变差,降低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培育质量。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培育也同样影响着家庭对青少年的培育,学校教育对个人的良好影响使得家庭对青少年的培育有好的效果。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人的良好影响反过来促进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在三者的影响下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内化量加大。
4. 系统动力学视角下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的优化
基于前文的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的系统动力学特点分析,本文从家教家风、校园文化、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文明建设、新媒体建设等问题的实际需求为问题导向,构建“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体–社会环境为保障”三个层次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思想引导体系,以加强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思想引导。
4.1. 注重发挥家庭的基础性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也是指导人生的终身教育,具有基础性、普遍性、长久性、渗透性等特点 [9] 。青少年阶段对整个人生发展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生活影响非常大,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的对子女产生影响 [10] 。因此,要求家长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树立起良好的教育形象。充分运用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示范法、自我教育法和激励感染教育法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语言艺术,使家庭教育落到实处,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11] 。其次,家长要进一步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注国内国际大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个人的头脑、指导日常的生活,与时代同步伐,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向子女传递正能量,发挥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12] 。
4.2. 深化学校主阵地的关键性教育
在青少年思想引导内外环境因素作用因果图中,影响青少年思想引导的重要一环则是教师队伍教师的素质的建设,尤其是思政类教师。而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少年思想引导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素养直接关乎和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做一个好的思政课程意味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加强教师在思政课课程中的整合,加强他们在教育理想主义信念方面的引导作用,并增加他们在教学中的责任感和目的感。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以便年轻人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一个健康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学校主阵地教育方面影响青少年思想认同的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新思想的校园“青年化”阐释,引导学生铸魂立心。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化阐释,筑牢青年理想信念之基。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对青少年思想的点滴渲染作用,将主题团日、社会实践等融入思政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辨中学懂弄通。注重升国旗、入团仪式等意识教育,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引领,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4.3. 营造社会环境的根本性教育
新形势下,首先,互联网、新媒体等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与社会产生连接的重要工具 [1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其中10~19岁群体占比是13.5%,20~29岁群体达17.2%。因此更应当更多地利用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等媒体渠道传递给青年的正面信息和进步的思想,社会思想教育活动,推动诸如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以积极和健康的方向引导青少年的心灵。其次,社会整体环境的积极发展对加强青少年积极思维取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影响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体主体思维 [14] 。因此必须进一步促进社会整体营造和平、健康、和谐,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一个活动平台,连接学校、家庭和青年个体,大力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舆论和指导,积极引导青少年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正义生活的愿景 [15] 。相反,社会环境同时也是青少年思维建构问题的根源。在对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指导的同时,要及时全面地处理和调节社会环境,使青少年处于健康有序的成长状态。
5. 结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成长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是关乎民族发展的大事。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引导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教育三个方面密切结合。本文详细地研究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与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内化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终得出在系统动力学视角下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的优化。
致谢
感谢研究生武柯瑞同学对本文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的指导。
基金项目
2022年山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重大研究课题(22SAQ008),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研究;2022年山东省大学生科研项目(22SSR018):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2022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校级创新训练项目: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思想引导的路径和载体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