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教育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板块,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就是将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不断结合和完善的过程。本文以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为指导,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总结这七十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在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该过程中暴露出的劳动价值弱化、劳动观念淡化及劳动行为目的化等问题。旨在为新时代劳动水平的提高,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劳动者劳动素质、劳动技能的培养提供借鉴思路。
2. 初步探索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为生产服务(1949~195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劳动人民的教育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将新中国的教育与农业农村劳动生产相结合,提出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型文化劳动者 [1] 。此后,在1949~1956年间,我们党在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逐步建设有社会主义性质和特征的文化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强调我们是依靠人民革命取得的胜利,广大劳动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一时间劳动人民的地位极大提高,劳动人民也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之后党和国家陆续颁布一系列法规,来夯实劳动人民的教育权力,劳动教育地位显著攀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文化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新中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完成社会转型。1952年颁布《中学暂行规程》,教育部将“爱劳动加入到国民公德的教育课程中” [2] 。该规程起草试行后,不仅对中学生群体教育方向进行调整,也在整个社会得到了广泛应用。一方面对社会上知识分子宣传劳动观,鼓励其与工农阶级紧密结合,在劳动中学习实践知识,反哺理论;另一方面对农民及工人进行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用文化武装头脑,抵制腐朽的封建迷信,使其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这个时期新中国反思了近代劳动教育理念中的不足,同时借鉴了苏联中积极的劳动教育观,推动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劳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1953年党中央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生产服务,教育为工农服务”,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更进一步,逐渐成为社会的大趋势,教劳结合思想也成为主流思想。1958年又将教育调整成为服务无产阶级政治的工具和手段,坚持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服务。这个时期党和国家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将教育和劳动二者融为一体,教育理论涉及并指导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反应出教育理念。劳动者的地位明显提高,劳动为全民响应,全国上下树起“劳动最光荣”的崇高信念,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劳动教育的发展。
3. 停滞不前与调整: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劳动教育被曲解(1958~1976年)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教育领域,教育与劳动结合的教育方针被歪曲,将大办工厂与大办学校等同,学校成为劳动的主阵地。知识分子被强迫劳动,教育置于生产劳动之后,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农业领域,各级地方为了完成指标,夸张农业亩产量,谎报农业收成,浮夸风越演越烈。在工业领域,全民大炼钢铁盛行,除了妇女老人和孩子,其他劳动者必须进行义务劳动。大批劳动者对大强度的劳动不满,逐渐失去劳动热情,甚至在生产过程中还出现各基层和官员滥用权力,随意对劳工进行劳动管制,严重打消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一阶段劳动教育的发展因劳动被打压和滥用而停滞不前。
1966~1976十年间更是进一步阻碍了劳动教育向前发展。这个时期,毛泽东同志鼓励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一方面由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小资思想,与工农阶级联系不是很紧密。思想上容易产生动摇和享乐,对此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希望知识分子将国内国外一些先进的科技、文化传到农村去,利用自己的文知识化和开阔的眼界,帮助农民阶级思想进步。这一方针政策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最好的实践方式,劳动教育本应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时期以“四人帮”为主的左倾机会主义者恶意曲解,严重打击知识分子,将劳动变成了惩罚手段,将自觉自愿的劳动行为恶意贴上“劳动改造”的标签。在这一阶段,劳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劳动者的热情已然被扑灭,劳动教育没有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反而遭受重大挫折。总得来说,在1958到1976年间社会主义初步探索阶段,由于“左倾机会主义”思想影响,教育方针被扭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教条式地理解贯彻,违背了马克思的教劳结合思想,阻碍了劳动教育的发展。
4. 重回攀升与巩固:改革开放时期劳动教育与科技结合(1978~2002年)
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了帷幕,我们重新审视当前国内国际形式,对教育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邓小平提出教育必须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3] 。在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了社会主义和世界经济发展形势,提出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最重要的就是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指明当下社会改革进步的关键在于科学和教育。此后,教育领域掀起了改革和调整之风,恢复之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促进教育为生产力服务,推动生产力进步。劳动教育便开始了全面探索发展,劳动教育也得以恢复发展,进入了再次攀升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促进教育与劳动技术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教劳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992年,在总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生产力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基础上,党中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和世界科技革命,各国都纷纷意识到教育是推动科学技术的关键,必须把教育作为劳动的必要条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使得劳动教育的发展也迈入了历史的崭新一页。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也着眼于提高社会生产,从各国的实际出发,以大工业的技术为基础,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4] 。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国中小学、高校纷纷开设劳动技术课程、大力支持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劳动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板块。这个时期的劳动教育发展骤然上升,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改革开放期间劳动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影响,劳动教育逐渐向科学技术的层面发展,成为生产技术、科技技术的手段。这个时期的劳动教育逐渐重回攀升阶段。
5. 缓慢前进与徘徊:新世纪劳动教育被智育弱化(2002~2012年)
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高考制度恢复近30年来,在整个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考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事关广大学子的个人命运与前途,但同时高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导致应试教育盛行不衰,“一考定终生、一考论英雄”的应试导向遍布整个社会。这一度造成部分学校或地方,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体育,忽视劳动教育。部分大中小学开设的劳动技术课程成了摆设,甚至直接被取消,不合理的高考内容培养出一大批“高分低能儿”。学校过分追求分数、成绩、排名,以至于学生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各种实践活动,学生动手能力极差。这极大削弱了学生们天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了一批顺应高考模式的“考试工具人”。这种制度下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阻碍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教劳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 。显然,这个时期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与马克思提出的教劳结合思想下培养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理念相违背。
这个时期的学生长时间脱离工农群众、远离生产劳动,导致其严重缺乏务实精神,在社会上出现一批极端享乐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党和国家逐渐发现教育领域中存在“劳动教育被虚化”的教育弊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五育”和“四化”人才的方针与实际操作存在偏离。面对劳动教育被“智育”弱化现象,党中央快速制定方针政策和解决办法,对高考制度下应试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调整。教育部颁布相关文件,将劳动科学技术课向第二课堂拓展,开展相关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劳动素养水平。党和国家及时调整教育,缓解了校园劳动教育的尴尬地位,但这批青少年群体长期养成的错误劳动观却没有得到根本纠正。与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相比,该阶段部分学校和地方对劳动教育的发展等同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导致劳动教育没有达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步发展的预期,反而使劳动向异化的方向发展,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呈现缓慢向前发展的趋势。
6. 开拓创新与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聚焦育人功能和技能素质培养(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将“五育并举”列入党的教育方针 [6] 。同时提出,劳动教育是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基础,将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阐明劳动为荣、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乐于劳动、勤于劳动、甘于劳动的价值观。劳动教育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推动劳动者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注重对劳动者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强调实操劳动、创新劳动,对劳动行为本身更加重视。
2013年教育部提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工厂和田间地头,积极参加劳动体验活动。在大中小学生三个不同学龄阶段课程中融入了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内容,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展了有关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职业劳动的乐趣,为其拓宽第二课堂,更好地将课堂理论运用于实践生活中。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强了劳动教育的口号和实践活动,从校园拓宽到社会层面,推动劳动教育一体化的进步和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定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拘泥于为生产服务、为科技服务,进而更加重视劳动素质及价值观的培养和提高 [7] 。2020年党中央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方向,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提供了参考 [8] ,推动一大批企业进校园,促进校企融合,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新时代劳动教育重新审视以往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价值弱化、劳动观念淡化及劳动行为目的化等问题,将劳动教育置于“五育”的关键位置,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同时在学校和全社会掀起劳动一体化教育热潮,将劳动教育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劳动个人兼具扎实劳动技能和较高劳动素养的双重能力,使劳动成为自觉行为,开拓创新,推动劳动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7. 结语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伟大飞跃是靠全体中国劳动人民双手奋斗出来的,是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在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指导下,不断对劳动教育进行调整和改革的重大成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关键,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从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得出:教育和劳动是一对互利平衡的社会关系,重劳动轻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一群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纯粹劳动者;重教育轻劳动会造就一批纸上谈兵、空有理论缺乏实践的知识分子。对此,在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指导下,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为当下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