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视域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路径探析
Analysis on the Path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DOI: 10.12677/VE.2023.122025, PDF, HTML, XML, 下载: 224  浏览: 1,17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章丽欣, 管瑞祺, 罗文锦, 唐慧媛, 张曦瑶: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会计系,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双减”政策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mpulsory Education
摘要: 在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2022年10月,全国人大表示:“双减”拟明确入法,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所谓“减负”减的是学生的负担,减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过重的、不必要的额外负担。此次“双减”政策文件出台,就是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但是在农村教育的发展中,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仍然存在诸多挑战。本文通过收集大量数据材料,主要围绕学生、学校教师、家长等方面来进行问题调查研究,最终对调研结果做出可行性对策。
Abstract: On July 24, 2021,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Opinions on Further Reducing the Burden of Homework and Off-campus Training for Students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requiring all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to seriously implement it in light of actual conditions. In October 2022,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ted that the “double reduction” is intended to be explicit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law to avoid increasing the burden on students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The so-called “burden reduction” reduces the burden of students, reducing the excessive and unnecessary additional burden of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The issuance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document is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cultivating people,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grow into talents in a healthy way. Howev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challenge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y. By collecting a large number of data material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students, school teachers, parents, etc. to investigate and research, and finally mak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research results.
文章引用:章丽欣, 管瑞祺, 罗文锦, 唐慧媛, 张曦瑶. “双减”政策视域下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路径探析[J]. 职业教育, 2023, 12(2): 163-172.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2025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是史上最为严格的“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真正做到“双减”,就必须缓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庭作业和课后培训负担。该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发展阶段的教学质量予以高度关注 [1] ,预期通过该政策调整教育改革发展中“教育质量提升不充分”和“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要不充分”的两个重大结构性矛盾,引导基础教育回归公平与公正。

1.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本文以国家“双减”政策为理论基础,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双减”政策对中小学生、教师、父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力求在“双减”政策下,把教育和乡村儿童的学习发展相结合,为我国农村儿童的教育发展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

2) 现实意义

本研究主要针对农村儿童的教育发展问题,以“双减”为理论基础,强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知识和素质的培养。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我国的教育状况,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在缓解贫困人口的同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改善乡村地区的教育质量。本研究小组期望“双减”政策能对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进行更完善的补充。综上所述,该研究具有较为深远的理论意义以及实际意义,有利于切实实现“双减”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达到城乡建设一体化,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推崇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2. “双减”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倾向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这种以实用主义为目的的教育观,违背了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也违背了人的本性,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双减”政策实施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三大问题,这是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学校实际实施条件较为艰难,实施环境不理想等情况,致使大部分乡村学校学生缺乏全面素质教育,农村学校则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学习情况复杂,无法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学校承担的任务急剧增加、乡村师资短缺、师资队伍不平衡、结构矛盾严重、城乡差距大等。三是农村学校现有教师队伍对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缺乏,能力不足,导致在奔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中,农村特色课程的开发工作仍留有空白之地。

3. “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发展困境

经本项目社会实践问卷调查数据发现,目前在“双减”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化解的问题与困境。本段落将从以下六个不同维度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讨论。

3.1. 政策执行不彻底

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学生升学的重要因素,在当前高考政策下,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向中职学校分流,使中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应试教育下矫枉过正的“精益求精”加重了学生的学业、作业负担,学校虽然执行了政策,但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部分老师在减少作业布置量方面动力不足。

3.2. 课后服务资源匮乏

农村师资相对匮乏导致课后服务普遍存在专业性不强、内容不丰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后服务的绝对主力,课后服务资源开发不充分,社会资源引进较少,课后服务师资和校外资源挖掘和开发是一项迫切需要加强的工作。学校教育仅仅依靠自身资源难以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借助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

3.3. 教师工作负担加重

农村地区缺乏优质师资,在校教师多为代课老师,代课教师的执教能力、教学质量,学生所能学到的知识都有待考究。师资缺乏是学生学业难以获得全面指导和学生成绩提升缓慢的重要原因。农村专职教师匮乏,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差异较大。据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统计,2020年,全国普通小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97.9%,其中,城市小学99.3% (如图1),农村小学97.1% (如图2),城乡差距2.2个百分点。全国初中阶段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88.6%,其中,城市初中93.8% (如图3),农村初中85.4% (如图4),城乡相差8.3个百分点。农村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教师普遍短缺 [2] 。另外,由于农村学校教师人数少,班级人数多,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课堂管理教学和精心布置作业上,这就导致了教师没有充足时间针对学生个人存在问题实施针对性教学。“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工作负担随之增加,出现教师职业满意度降低、职业倦怠感增强等情况。实际用于备课、研究教育教学时间大幅度减少,工作量却不断增加,更加重了教师的工作压力。

Figure 1.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of urba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图1. 城市小学教师学历情况

Figure 2.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图2. 农村小学教师学历情况

Figure 3.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of urban junior high schools teachers

图3. 城市初中教师学历情况

3.4. 家长焦虑大幅增加

在日益加重的社会竞争中,家长容易将自身的压力与焦虑转移到学生身上,寄厚望于下一代,在学业上取得卓越的成绩。然而伴随课外辅导全面清减,课后作业也随之减少,但由于家庭教育的功利化与短视化倾向,使得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产生了新的焦虑点。并且农村的家长大多数外出务工,即使在家也很少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监督小孩学习。调查中发现(如图5)有71.43%的家长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监管小孩的学习,在放学后孩子形成一种“放养”状态。除此之外,据走访调查(如图6)大多数的农村

Figure 4.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of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s teachers

图4. 农村初中教师学历情况

家长学历在初高中水平,较多家长缺乏一定的教育引导能力,以致家长的担忧与焦虑情绪的加重。在教育焦虑蔓延的大环境下,现在的农村家长也开始信奉“知识改变命运”,非常愿意也非常舍得对孩子的教育投资。由于家长现存状况与其所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差甚远,导致家长心里压力较大。一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即使在“双减”政策实行以后,仍然盲目跟风,想要通过“一对一”私教或拼班培训提高孩子成绩,甚至有些家长请代课老师帮忙辅导。暂且不论这种培训的教育质量,其是否真的能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考究。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模糊,又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成绩很难有效提高。

Figure 5. Whether parents have enough time to supervise children’s learning

图5. 家长是否有足够时间监督孩子学习情况

Figure 6.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parents

图6. 家长学历程度分布

3.5. 学生欠缺自主学习能力

“双减”政策落地,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和繁忙的校外培训中解放出来, 而大部分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情况,无法实时监督孩子学习,形成“放养”状态。致使部分不自律的中小学生找到契机,沉迷于短视频、游戏、网文等,占用其大部分课余时间 [3] ,既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影响,又阻碍其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实践调查得出(如图7)未给自己设定学习任务,空余时间用来学习和娱乐的学生人数分别为42.11%和39.47%。可以反映出将近半数的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大多数学生将完成课后任务之外的时间用来娱乐,没有正确认识到校外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不端正。

Figure 7. Arrange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students’ spare time

图7. 学生空余时间安排分布

根据学生的焦虑问题反馈(如图8),有71.05%的学生认为自身焦虑的原因是自己不够自律,容易沉迷娱乐。这样的结果能够直观的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我具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不知道如何学习,如何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长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容易导致学生过度娱乐,产生新的不良习惯,在课业负担大量清减后,成绩难以有效提高。

Figure 8. Causes of student anxiety

图8. 学生焦虑原因

3.6. 校外培训机构难以治理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资本将从校外培训市场中退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校外培训行为将彻底从教育生活中消失,短期内学科类校外培训班还在以各种“灵活”的方式存在。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课外辅导班、教育机构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社会上加大了对课外辅导班等的打击力度,但据走访调查(如图9),近68%的调查对象认为仍有部分存在侥幸心理的机构依然在营业,或者是减小规模转移经营地。经调研,“小作坊式”校外机构屡禁不止且更加隐蔽。此类校外机构的环境和安全均存在隐患,但学生家长对学习环境的要求较低,更注重成绩提升。此外还存在较多家长委托代课教师为学生补习的情况。代课教师不属于学校在编教师,学校在管理上很难治理。

Figure 9. The exist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out-of-school tutoring

图9. 校外补习现象存在情况

4. “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4.1. 强化课堂“主阵地”功效

1) 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效率

教学活动是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最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教师们永恒的追求目标。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育基础设施不到位,教师队伍建设不均衡,教学辅助工具更新慢等问题,构建面向未来的高效课堂难度较大。尽管依托国家财政的大力扶持,农村师资力量有所改观,教师教学水平步入稳固提升的阶段。面临国家政策和社会氛围变化的严峻挑战,农村学校更要牢扣党的育人方针,新一代乡村教师更要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更新教师观、学生观。坚持以核心素养提升为导向,立足农村学生现状,更多、更好履行多样化的授课职能。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双减”政策的落实,让许多学习效率不高和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失去了校外学习训练的机会,传统“满堂言”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适用于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课堂时间限制引发学生在课内所获教师关注不均衡,发言机会不均等,自主思考时间受限,课堂活动形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而这都将直接或间接击退学生学习兴趣,削弱学习动机。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中,聚焦于教学环节的优化设计,教学难度的科学把控,学生认知水平的重点关注,教学进度的严格控制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在课堂内做到“应授全授”,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学业质量标准,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

2) 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指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情景,发挥教育机智,合理采用特定的专业理论去应对教育问题。由于农村学校在前期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工作中,存在实施条件艰难,实施环境不理想等情况,致使大部分乡村学校学生仍呈现出教育素养分化,认知水平差异大,思维品质不达标等问题。在决定农村学龄儿童生活环境中的综合物质水平的要素中,文化熏陶,发展潜力隐形之中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认知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农村教师需要及时做好自我调节,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校本优势与地方特色,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灵活调整与变通。教在课堂,教在生活,真正做到有意识地去感受、关注、思考农村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家庭状态发生变化的农村学生面对多元教学模式和文化冲突,教学主体应助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格,为国家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科课程原则上要至少安排10%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进行主题学习活动,并且应定期开展以特定给与的话题、主题、项目为中心的互动讨论式学习。由于农村学校受场地与现代化设施的限制,要求农村教师坚持教学相长原则,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合作。校领导应协助教师推进跨学科,大单元的教学,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

3)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注重因材施教

教材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也是教师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对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际性目标是为了填补国家课程实施上地区配适性不足的缺憾。然而,农村学校现有教师队伍对校本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缺乏,能力不足,导致在奔向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中,农村特色课程的开发工作仍留有空白之地。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给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提供与选择方面提出了新挑战。人才培养的方式变得更丰富,现有的教材与练习是否符合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要求,是否能培养出真正具备核心素养的社会人才,是值得教育者思考与探讨的教育话题。课程资源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乡村学校与教师更应该利用好本校本区域的独有优势,从基础教学内容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任务的同时,应当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体己性、亲切性,让农村学生也能真正参与到沉浸式学习之中,做到不仅在课堂上学知识,还要在生活中学知识;不仅要学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生活实践能力。同样的,关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层次、不同现有科教论坛认知水平的教学难题,教师们更要立足农村学生生存现状,通过交谈、访谈、问卷等多样形式,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习惯、认知水准、接受程度等等,以便帮助自身和学生共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精准分析学情,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扩展学习空间,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实施针对性辅导,努力缩小学生学习差距,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4.2. 科学设置作业,实现真正“减负”

1) 加强作业研究,发挥地方特色

布置作业的目的,通过完成作业要让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应当是教师关注的教研重点。根据江苏省阜宁县的特色办学,当地农村学校充分结合地区特色,在校内积极发挥陶艺社、手工社等学生社团在活动课程中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体验制陶工艺,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与无穷创造力。无独有偶,浙江省舟山市的部分学校通过秋游、假日研学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织渔网、打绳结等,不仅提升了渔村学生对当地“渔文化”的认知水平,还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多样性的实践型人才,进一步发展“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处于“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中,乡村学校要真正做到以地方特点为框架,不仅在教学上发挥校本特色与地方特色,更要在作业设置上发挥地方优势,积极思考作业的形式、类型、内容等。作业内容可根据课标、教学和教材的要求,设计层次性突出、针对性强、选择性多、具有检验性的作业。农村教师发挥群体功效,共同参与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体现综合素质导向的系统化的基础性作业 [4] 。用基础性的操练作业为打底,适当布置具有扩展性、开放性、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化的作业与任务。学校要积极引导与鼓励教师自己精选、编写适应于当地学生的作业题目,以增强作业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家庭作业也可分必须完成和可选完成部分,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由其进行自我选择,充分考虑乡村家长的实际困难,更大程度实现学生自主完成度。

2) 规范作业批改,健全作业管理机制

乡村学校一直致力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应对当前的窘境,并逐步构建起以基础水平师资力量为基础,高学历教师引进为发展保障的新型农村教育体制。新型农村教师要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扩大涉猎范围,加深研究力度。科学认知个体的识记和遗忘规律,依据理论指导,加强在作业批改和管理中的正确实践。首先,作业批改要及时。教师要防止发生作业批阅不及时而延期下发给学生的现象,尽量利用理论知识学习的延迟效应,启发学生学科特点,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加速对知识的掌握,以此强化学习效果。其次,作业批改要反馈全面。反馈是作业的功能之一,通过完成作业过程的反馈,学生能明确学习的薄弱环节,第一时间弥补知识漏洞。再次,作业批改要正确规范。批阅作业时及时注明日期,提出指导意见,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合理恰当的指出并提出改正要求。教师评价作业时应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品格,适当以鼓励为主,评语书写工整,意义深厚,不可随意。最后,作业批改完成后乡村教师可采取集体讲评,个别指导的教学方式,多元考虑乡村学生的学知能力,真正在“双减”的背景下达到因材施教的要求。乡村学校应结合自身教师队伍现状,协助各年级教师完善作业管理细则。学期初或每月初要做好教学工作和作业任务的整体规划,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协调,各班各科任务教师加强作业量的沟通与协调,合理确定各科作业量及作业比例结构。同时,班主任要做好作业总量审核监督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做好每天作业对校内及家长的公示工作。

3) 创新课后服务活动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5]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充分发挥软硬件设施的作用,帮助在职教师正确认识课后服务活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家长和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是值得一众农村学校思索的大问题。首先,因地制宜是农村学校创新课后服务活动的基本原则。地处农村的中小学最大的天然优势便是自然环境资源的充足补给,这对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提供了巨大便利。农村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空闲的土地,学生们可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了摘玉米、种蔬菜等实践活动。农村学校与教师应充分发挥学校的地域优势,对学校的空余土地进行重新安排规划,打造学生们的“开心农场”,引导学生上好劳动实践课。在此基础上,农村学校可开发涵盖技能训练、学科渗透、劳动社团、家庭体验、基地拓展、社会实践等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把实践活动作为课后服务的特色,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真正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同发展。其次,因人而施是农村学校创新课后服务的必然要求。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发展迅猛,农村儿童的生存状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家庭状态来看,缺乏关注甚至是极低限度的关注是大部分农村父母对待孩子教育问题的现状。“双减”前,农村家长可以通过将孩子送往托管机构的方式来解决因工作地点偏远,工作时间增加等现实问题,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家长们失去了“照看孩子”的得力助手,这一重任便委托给学生就读的学校。农村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情况,理解学生家庭的实际困难,对待有特殊情况的学生适当予以特殊的关照。在日常的课后服务中,农村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出现厌学、霸凌现象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此类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再次,拓宽课后服务渠道是农村学校实现课后服务创新工作的重要举措。针对农村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学情复杂带来的困难,校领导也可向优秀退休教师、乡村志愿者、乡村其余教育工作者寻求帮助,真正建立村—校联动的合作共同体教育机制,建立乡村学校在政府引领下的自我管理工作体系,提高农村人口对学校教育的关注。

5. 研究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处于国民义务教育阶段中适龄学子的身心发展,不断围绕义务教育阶段所面临的发展状况进行相关研讨,提出新思路、新方针和新对策以促进我国义务教育不断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建设社会主义强国为宏伟目标,保障青少年群体于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过渡的健康身心与正确思想。

伴随着各种针对义务教育革新发展政策的出台的大潮,“双减”作为最为影响最为显著的代表性政策,在其制定下发至部门落实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具体体现在学生意识形态的分化、城乡地区对政策解读的差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滞后。依据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以农村义务教育为研究基调,深度研讨“双减”政策的必要性与之其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应对策略,谨为业内人士与广泛学者在研究义务教育发展道路提供有效建议与理论参考。

基金项目

本文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双减”政策下农村义务教育革新发展的路径探究 (X2022132510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荣华, 田友谊. “双减”, 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J]. 教育家, 2021(36): 19-20.
[2] 刘全国, 张赵清. 公费师范教育的制度逻辑与改革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6(6): 91-100+ 212-213.
https://doi.org/10.13718/j.cnki.xdsk.2020.06.010
[3] 余靓. “双减”政策之育人新要求、新挑战、新格局[J]. 新智慧, 2022(13): 4-6.
[4] 牛震乾. 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内生发展及路径选择[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1, 37(2): 72-75.
https://doi.org/10.16165/j.cnki.22-1096/g4.2021.02.016
[5] 付钰, 刘莹. 中小学高质量课后服务的顶层设计[J]. 中国教师, 2022(2):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