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想政治课的青年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培育探究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Digital Citizenship Literacy in the Political Ideology Course
DOI: 10.12677/CES.2023.113077, PDF, HTML, XML, 下载: 265  浏览: 49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邹云霞: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 绍兴;杨 又: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数字公民素养培育Political Ideology Course Digital Citizenship Literacy Cultivation
摘要: 人类社会迈入数字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使其具有数字公民新形态。数字化生存给青年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网络暴力、网络成瘾、网络诈骗等社会问题。为此,本文首先界定了数字公民素养的概念,然后深入论述了其培育必要性,最后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新时代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带来启示。
Abstract: Human society is entering the digital age.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way people exist, making them have a new form of digital citizens. While digital sur-vival brings convenience to youth students, it also brings about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cyberbullying, Internet addiction, online fraud and so on. Therefore, 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concept of digital citizenship, then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digital citizenship, and finally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bring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digital citizenship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邹云霞, 杨又. 基于思想政治课的青年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培育探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3): 469-47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3077

1. 引言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入数字时代,实现了人类存在方式的数字化变革。据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83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4.9% [1] 。数字化生活给青年学生学习、社交带来诸多便利,也蕴含着网络成瘾、网络诈骗、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等不良影响和可能风险。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公民素养培育的必然性,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寻相应的培育路径,以期积极实现作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学生在数字环境中健康成长和发展。

2. 数字公民素养的界定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2]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虚拟社区的形成并催生公民的互联网身份即数字公民(Digital Citizenship)的产生。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认为,数字公民能安全、合法、道德地使用数字化信息和工具 [3] 。美国数字公民教育之父Mike Ribble [4] 把数字公民定义为能恰当、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人。冯建军认为,数字公民是人机关系中的公民,是智能时代网络公民的一种数字化特征 [5] 。

对数字公民素养,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解释:阮高峰认为数字公民素养包括四个维度,即数字安全、标准化通信、数字生存和数字学习 [6] 。王佑镁等认为,数字公民素养就是公民在网络环境下掌握并批判创新地使用数字工具,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个人能力修养 [7] 。Choi等认为数字公民素养的核心是数字伦理、媒体和信息素养、公共参与及批判精神 [8] 。美国数字公民教育之父Mike Ribble将数字公民素养分为三个维度即“尊重”(包括数字法律、数字礼仪和数字接入)、“教育”(包括数字交流、数字素养和数字商务)和“保护”(包括数字权利与责任、数字安全和数字健康) [4] 。

基于此,青年数字公民素养可包含如下维度:一是数字礼仪意识。数字礼仪是指在网络上与别人沟通时能礼貌对待他人,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换位思考,即遵守互联网公约,使用线上文明用语,不随意谩骂、贬低、侮辱他人,不片面随意下定论等;二是数字责任意识。数字责任是指青年学生所承担的相应线上责任,即警惕线上风险(如网络诈骗、网络成瘾和网络谣言等),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捍卫网络数字正义;三是数字公共参与。数字公共参与是指青年学生在网络上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积极行使网络权利,践履网络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活动,积极参加线上自愿服务活动等。四是数字法治意识。法治是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法宝,网络空间法治化已经形成全球共识 [8] [9] 。数字法治意识是指青年在网络空间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要避免出现网络违法行为,如利用网络发布虚拟信息,散发谣言,剽窃和传播他人作品等;五是数字健康意识。数字健康是指青年在互联网养成数字自律意识,不过度使用手机,不长期逗留虚拟世界,平衡现实和虚拟世界,维护身体心理健康,增强数字自律意识;六是数字包容意识。数字包容是指青年学生在数字多元文化背景下,要善于理解、容纳不同的立场、观点和见解,要独立思考,形成理性判断,不盲目跟风认同。

3. 培养青年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必要性

3.1. 是推进新时代青年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指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1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也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网络公民主体需求趋向个性化、网络空间公共生活去中心化、网络技术更迭快速化、网络自媒体兴起公民身份双重化等特点,导致公民网络道德意识淡薄、网络空间道德失范行为频发。具体表现为网络语言不文明、人肉搜索、网络诈骗、网络暴力及网络谣言等,并冲击社会秩序,造成许多不良影响。解决这些道德失范行为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青年学生网络道德观念正确与否对全社会公民道德素质水平有重要影响。新时代青年生逢盛世,要积极做网络空间道德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及维护者,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增强网络自律,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自觉维护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

3.2. 是培育青年学生网络公民主体责任意识必然旨趣

网络公民是公民在网络社会的存在方式,他仍具有公民的个人主体性和网络生活的公共性的双重特征,即个体具有独立判断力和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感 [5] 。青年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加强其网络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育,使其树立网络责任意识,担负线上社会责任,构成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在网络后真相时代,人人都能在虚拟世界发表言论,源头真假难以甄别,舆情反转,网络暴力兴盛,信任危机涌现,网络个体自我的中心化还会应发线上线下冲突,造成诸如粉丝大战、公共危机等突发事件。数字公民素养培育不仅有助于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性教育,培养其全方位多角度辨别真伪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精神,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以平等的态度与不同的网络主体沟通的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青年在网络空间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3.3. 是实现青年学生在数字时代全面发展的的必然遵循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11] 网络技术有助于信息传播快捷公开,促进教育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共享数字教育资源,促进区域之间和不同群体间交流合作共享,进一步减少区域不平等和阶层固化现象 [12] 。数字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将导致技术异化,最终结果可能是人被边缘化,主体性地位受到威胁 [13] 。思政课的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因此,思想政治课数字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青年的线上综合素养,用技术赋能教育,培养学生网络批判力和创造性思维力,帮助他们在网络上实现数字自律,避免网络成瘾危害身心健康,在网络社会包容和理解他人,同时遵守网络秩序,关心国家大事,从而实现其在数字时代的全面发展。

4. 青年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在网络接入环境方面,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 [14]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发生巨大改变,越来越多青年学生通过社交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但青年学生数字公民素养培育仍存在如下问题:

4.1. 数字礼仪意识较缺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虚拟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广大网络用户获得更多表达渠道,与此同时,无序的情感宣泄和肆意的网络暴力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暴力,造成受害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直接导致受害人自杀身亡。调查显示,受网络欺凌程度较高的青年会有较多的抑郁症状和较高水平的自杀意念 [15] 。青年学生从小接触网络,但在网络空间却较缺乏数字礼仪意识。一则是因为匿名性、虚拟性的网络环境给了青年逃避身份监督的可能;二则是作为互联网的“数字原住民”,青年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被信息的表象所误导,在跟风中形成对事物的片面认知,互相争执,甚至谩骂,缺乏网络包容力。除此之外,青年正处于青春期阶段,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浸染,产生模仿心理,实施网络欺凌的可能性加大。Chang对我国台湾地区26所高中的2992名学生开展的调查发现,在过去一年中,网络欺凌实施与受害的发生率分别为5.8%和18.4% [16] 。

4.2. 数字责任感亟待加强

青年学生是数字社会的生力军,他们是否具有数字责任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而且关系到数字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然而,现阶段青年线上责任意识较淡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度使用网络,沉迷网络游戏,产生厌学和依赖心理,荒废学业;二是网络欺凌,言语辱骂羞辱被欺凌者;无视知识产权,使用盗版书籍,抄袭他人作品而不加引用:三是由于网络社会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使得部分青少年产生“自由”的错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通过网络高谈阔论,在网上肆意诽谤和谩骂。面对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青年辨别能力不高,缺乏理性思考,肆意传播谣言;四是少部分青年学生在网络上受到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较缺少民族自豪感,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数字责任感。

青年学生尚处于认知系统的建构阶段,本身自制力较差,再加上互联网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性特点的引诱以及大量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网络成瘾问题,引起青少年失眠、焦虑、近视,严重危害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学业,甚至使人际关系恶化。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自律性不强,只有25%的中学生可以在家长不在时忍住不上网,仅有18.2%的学生从不超过事先规定的上网时间。47.9%的中学生比以前更爱待在家里,中学生们普遍变得更“宅”并且缺乏户外运动,直接影响少年的生理健康。有12.4%的中学生认为互联网减少了与人面对面的接触,使他们更孤独 [17] 。

4.3. 数字法治意识较淡薄

网络法治在网络上,面对各种触手可及的数字资源如视频、音乐、游戏、文档、书籍等时,青年学生往往缺乏知识产权意识而随意地下载和转发,不加备注说明地使用别人的文献和科技发明专利,导致网络侵权与盗版问题。调查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会通过在网上找枪版和利用网络技术破解来获取未被公开放映的影视作品 [18] 。同时,虚拟世界为行为人提供了一个可以隐藏的屏障,使得网络违法行为的成本和风险都明显降低。加上网络法治观念淡薄,好奇心和表现欲很可能驱使他们做出违法行为,会严重干扰网络社会秩序,甚至构成犯罪。例如某高中生自学编程,窃取1亿条公民信息,获利两万 [19] 。2021年,6名大学生兼职“刷单”,涉案30万元 [20] 。部分青年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参与网课爆破,在课堂上辱骂师生,侵犯他人名誉权,严重影响正常网络教学秩序,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严重的甚至涉及刑事犯罪 [21] 。

4.4. 数字公共参与意愿不强,易受误导

青年学生由于学业、课业压力大,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网络政治。调查显示,仅仅有1/4的青年学生主要经常通过点赞或转发的形式在网上参与政治事务;其次,只有21.7%的学生会访问政府官网或政务新媒体;19.3%经常会发表关于热点事件的观点;17.7%会参与网络讨论和投票;70%左右的学生几乎从不在网络对政府部门或其工作人员提出建议或者通过网络反映相关问题 [22] 。除此之外,新媒体环境的复杂且良莠不分、文化多元化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面对一些公共问题或公共议程的走向判断,青年学生因思维能力、辨别能力等不足而容易被错误信息所误导,最终造成价值迷失和行为失范。部分青年学生在网络盲目从众,容易受“意见领袖”煽动和驱使。调查显示,有37%的学生会关注“网络大V”对发生的大事的看法,并进行自发的点赞、转发。有33%的学生会相信网络大V对发生大事的看法,易受意见领袖误导 [23] 。

5. 青年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培育路径

5.1. 教师要加强数字公民素养的培养

习近平指出:“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24] 教师是青年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者。在数字时代,教师不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信息活动的引导者、导师、榜样和促进者 [25] 。因此,教师要积极培育数字公民意识,增强自身的数字胜任力,全面强化自身数字责任:一是要培养自己的数字伦理意识。教师要意识到网络世界中的非理性或违法行为,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时要恪守网络伦理道德以及遵守法律规章,正确、合法、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技术系统和软件,在网络中尊重他人的隐私,尊重知识产权,遵守网络礼仪,要具有解决当前学校教育中不断出现的数字欺凌和网络暴力等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提高自己的数字认知能力。教师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具备浏览、筛选、评估、检索和管理数字化数据、信息与内容的能力。要创新使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培训活动设计与开展中,推进学生的创新创造、计算思维、数据素养等高阶技能的胜任力。三是要增强自身的数字胜任力。在数字赋能教育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学习操作各种数字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字功能胜任力和社会胜任力 [26] ,要培养自己利用数字手段施行更高效、更灵活、更创新教学能力,即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促进教学,指导学生如何筛选海量的信息资源,熟练运用数字资源,协助学生学习,满足学生线上多样化学习需求,进行适应性教学,利用数字媒介与学生有效沟通合作,发展学生的数字创新能力、增强学生数字核心竞争力。

5.2. 更新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把数字公民知识系统有机地融入教材体系。如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修法律与生活模块中,加入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网络侵权和网络成瘾等案例的危害且提供应对措施,让学生了解数字责任和数字法治的基本要求,在网络世界遵法守法用法。第二,根据网络热点话题设置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阶段要细心拆分课程知识内容结构,可将网络热点问题与课程教学相关内容有机融合,通过讲述生活中、时事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讨论、分析,深化知识理解,促进知识迁移,锻炼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探讨交流,让其互相倾听并包容不同的观点,独立思考保持理性。第三,建构数字教材。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建构数字教材,跟踪记录学生使用情况,包括教材使用时间,学习浏览的内容和次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生成数字报告,若学生学习内容进展与规定内容不符、学习者离开或停学一段时间、学习表现出现异常等,在线学习报告给出预警提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抵抗诱惑,增强网络自律意识,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采取学习督促监管的方式进行干预。

5.3. 创新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育领域不断更新和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体现在教学方法的转变上。所以,要运用翻转课堂、建构主义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一方面是合理运用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一种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课前提供教学微课,学生课前观看,课堂上师生共同探究、协作解决问题的新型教学方法 [27] 。翻转课堂实现了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的转变,将学习的决定权从老师转交给了学生。同时,这一全新的转变,在备课阶段,要求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在线选择学习资源并在教学平台发布微课时,应该注意数字法律中知识产权问题,引用他人的教学资源时要标注来源,不能直接抄袭照搬;在课中阶段,学生将课前阶段准备的协作型任务,展示给面对面课堂中的观众,接受评价和反馈,开展自我反思;课后学习阶段,在线讨论。学生在完成课前和课堂学习后,对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汇总和再反思,并针对单元主题,联系实际问题,参与在线讨论,开展线上头脑风暴和集思广益,但要注意线上文明用语,不随意否认、贬低他人观点,要善于理解、包容不同的见解,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善用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只是由教师被动地传授给学生,但在数字学习环境下,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从学习的主导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环境的建构者、知识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学习,在新情境中不断发展新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网络教学,运用媒体来创设情境,融合文本、图像、声音等不同的媒体信息,形成一个丰富的超媒体学习环境,并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在讨论中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形成理性判断,理解并包容他人。

5.4. 深入开展数字公民实践

实践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理论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数字公民教育必须深入开展数字公民实践教学,以数字实践形式促成青年数字公民素养提升。具体实践路径包括:第一,开展数字文化旅游。数字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化旅游业呈现出内容迭代创新、科技加速升级和体验交互赋能的时代特性,并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8] 。随着现代数字科技的融合发展,VR技术与虚拟文化旅游深度互嵌,为使用者提供了沉浸式平台,营造出交互性场景,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要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开展数字人文旅游实践,利用VR构建文化景观,进行虚拟的参观和访问,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在沉浸式中增强他们的数字人文情怀和素养。第二,开展虚拟志愿服务。数字媒介时代创造了在线志愿服务、e-志愿服务为代表的服务形式,为青年学生公共参与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新媒体环境下,鼓励青年进行虚拟志愿服务能打破空间限制,增强他们线上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数字责任观。因此,要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参与诸如在线知识问答、助力亚运云活动,线上心理帮扶等各种线上虚拟志愿服务。第三,开展在线政治参与。基于数字媒介的信息传播技术赋予了个体行动者全新的沟通、组织和动员手段,在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公民的政治参与形式,基于虚拟空间的网络互动平台在降低政治参与成本的同时也拓展了政治参与的领域与范围 [29] 。因此,要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参与网络政治,如线上观摩基层民主活动、参与相关部门开展的网民建言征集或网民投票活动、就时事热点发表正能量观点等。教师要引导教育学生要遵守线上礼仪,担负线上责任,遵守法律法规,要具有网络辨别力,坚定政治认同,不随意抒发不满情绪,不传播谣言,同时,要具备数字包容意识。

基金项目

2022年度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后数字技术时代高中生数字公民意识培养研究”(SGJ2022002)。

参考文献

[1] 百度. 中国网民数字画像: 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8872310220263320&wfr=spider&for=pc, 2021-08-23.
[2] 百度百科. 公民[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7983.htm, 2015-07-07.
[3]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15)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http://www.iste.org/standards/iste-standards/standards-for-students
[4] Ribble, M. (2011) Digital Citizenship in Schools: Nine Elements All Students Should Know. 2nd Editio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10-11.
[5] 冯建军. 网络公民教育: 智能时代道德教育的新要求[J]. 伦理学研究, 2022(3): 1-9.
[6] 阮高峰, 张冬冬, Leaunda Hemphil. 美国中小学数字公民素养教育现状及启示[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19): 17-21.
[7] 王佑镁, 潘磊, 赵文竹. 数字公民视野中的数字智商: 八大能力与三层目标[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8(8): 25-28.
[8] Choi, M. (2016) A Concept Analysis of Digital Citizenship for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Age. Theory &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44, 565-607.
https://doi.org/10.1080/00933104.2016.1210549
[9] 杨馥萌, 刘亚娜.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的法治意蕴[J]. 社会科学家, 2021(7): 129-134.
[10] 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N]. 光明日报, 2019-05-01(001).
[1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10): 33-34.
[12] 吕建强, 许艳丽. 5G赋能数字时代的教育公平刍议[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5): 18-26.
[13] 娄延强. 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与正解[J]. 道德与文明, 2022(1): 131-139.
[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22, 31(5): 12.
[15] 吴家钰, 张珊珊. 大学生网络欺凌与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的关联[J]. 中国学校卫生, 2022, 43(5): 772-775.
[16] Chang, F.-C., Lee, C.-M., Chiu, C.-H., et al. (2013) Relationships among Cyberbullying, School Bullying, and Mental Health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83, 454-462.
https://doi.org/10.1111/josh.12050
[17] 人民资讯.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 仅1/4中学生能在家长不在时忍住不上网[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2291980999760390&wfr=spider&for=pc, 2021-09-30.
[18] 李迎霞, 卢黎歌, 武星星. 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培育研究——以陕西省6所高校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6): 137-140.
[19] 人民网. 高中生窃取1亿条公民信息 黑客少年窃取的“数据帝国” [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1029/c40606-31425090.html, 2019-10-29.
[20] 刘波. 涉案30余万!6名大学生兼职 “刷单”: 走进派出所才知犯罪了[EB/OL]. https://sichuan.scol.com.cn/sczh/202101/58036192.html, 2021-01-27.
[21] 网易. 记者卧底“网课爆破”群 爆破手以“00后”居多 涉嫌多项违法犯罪[EB/OL].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LFB58PF0534A4SB.html, 2022-11-06.
[22] 张明新, 黄欣欣. 青少年的社交媒体新闻接触和网络政治参与——政治效能感和媒介素养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6(1): 113-121.
[23] 刘霖杰, 董钊敏, 崔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7, 4(47): 275-277.
[24]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 04-26(001).
[25] Jones, L.M., Mitchell, K.J. and Walsh, W.A. (201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ffective Youth Preventio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rnet Safety Education. Crimes against Children Research Center, Durham.
[26] 孙晓红, 李琼. “学习者中心”的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国际经验[J]. 比较教育学报, 2022(1): 28-40.
[27] 杨浩, 徐娟, 郑旭东. 信息时代的数字公民教育[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 9-16.
[28] 齐骥, 陈思. 数字经济时代虚拟文化旅游的时空特征与未来趋向[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39(4): 47-55.
[29] 王衡, 季程远. 互联网、政治态度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基于1953名网民样本的实证分析[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7(4): 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