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以一种高度精神文明与高度文化素养的校园旅游形式呈现给全球,成为国际上久负盛名的旅游景点,风靡全球,中国高校也同具校园旅游的特征。我国大学城的建设发端于20世纪初叶,发展于20世纪50~60年代并于20世纪末叶隆盛,汇聚大批兼具历史底蕴、学科综合、科技创新、文化传播价值的高等教育院校由此兴起。大学城发展模式分为“自然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种,其内涵和外延日益繁富。其中包含多校区大学、大学科技园及以大学为核心和主体、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大学城等多种类型 [1] 。21世纪以来,中国越发重视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寻觅新兴的旅游形式以满足自我的精神文明需求已成为一种时尚和趋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校园旅游吸引着大众的眼球。校园旅游是校园文化与校内旅游资源有机融合的新兴文化旅游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紧密关联,现已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开发独具特色的校园旅游符合中国教育、文化、旅游强国的战略。
大学校园是知识集结、学术科研与文化传播的核心,常伴有浓郁的学术氛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集结自然、文化景观资源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于一体 [2] ,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供师生教学、科研、社交、文娱等活动的场所,大学强调学术氛围的营造及校园文化传播,追求校内风景、地域文化与民俗风貌相协调,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引领作用极为重要 [3] [4] [5] 。校园景观作为校园文化传播与继承的载体,与人群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依托校园景观资源开发校园旅游前景广阔。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位于云南省省会昆明市,研究区域环境优美,地文、水域、生物、天气与气候景观资源丰富,教学科研设施配备齐全、建筑风格独具色彩,有极为广阔的旅游开发价值。
2. 研究背景
2.1. 云南省旅游业蓬勃发展
旅游业是指凭借自身优秀资源和设施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行业,经济全球化为旅游业价值的持续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现已形成美洲、东亚、欧洲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作为世界的东方明珠,拥有最悠久的历史和无比璀璨的文化,世界遗产数量全球领先,旅游业发展态势也稳居世界前列。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云南省的八大产业之一,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云南省统计局关于云南省2016~2021年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数据统计,2018年云南省旅游收入位列全国第七,占全省GDP的50.3%;仅2019年上半年旅游业就实现了总收入5232.99亿元,经济收益同比增长18.48%,2021年国内旅游收入更是达到了7474.62亿元。受疫情影响,文旅部尚未开展2021年度入境游客花费调查,无法精准测算国际旅游收入,故旅游总收入不含国际旅游收入,仅含国内旅游收入;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为快报数,2016~2021年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见表1:

Table 1.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16 to 2021
表1. 云南省2016~2021年旅游业发展情况
2.2. 中国校园旅游方兴未艾
21世纪是世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增强的时代,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多国把教育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以培养更多人才建设富强繁荣的祖国。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密不可分,人们的旅游观念也逐渐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个性化的旅游形式过渡 [6] 。校园旅游作为一种充分结合人类精神文明与文化素养的新型旅游形式,能够有效结合旅游资源与教育资源,满足我国科教、文化强国战略,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人们青睐。目前,有众多世界名校开展校园旅游,如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新冠疫情暴发之前,我国也有部分高校进行校园旅游,且形式多样化、特色化(见表2)。随着新冠疫情形势逐渐好转,各高校入校政策也在及时调整,入校条件也逐步放宽,以校园文化和校园景观特色资源驱动的校园旅游也终将成为趋势。

Table 2. Campus tourism in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表2. 部分高校校园旅游情况
2.3. 助推云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
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云南省八大产业之一,仅文旅产业增加值就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4.8%,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支柱。然而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业的发展必然经历着一个发生、成长、成熟、衰退、消亡的周期 [7] ,为了稳固旅游业良好的发展趋势,拓展新的旅游领域从而推动云南省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变得至关重要。在云南省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的背景下,加快文化产业建设,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校园旅游以特色的旅游形式和浓厚的文化内涵脱颖而出。校园旅游作为个性化的文化旅游形式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通过将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结合创造出新型旅游形式,符合大众对文化素养提升的追求,拥有丰厚的游客基础。同时高校校园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得天独厚的学术、科技资源,旅游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高端化、智慧化的文化旅游更容易建设,有效减轻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开发压力。在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背景下,校园旅游不仅丰富了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为高校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还为云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
3. 案例地概况
昆明呈贡大学城作为云南省的教育品牌,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以上,占地43.15 km2。众多交通干线以昆明呈贡大学城为中心向四周发散,科技园区、行政区、商圈等组成集产、学、研一体的科技教育城市功能区。云南大学作为云南省唯一的“双一流”高校,是整个呈贡大学城的璀璨明珠,其底蕴深厚,综合实力突出,学术氛围浓厚,风景怡人,是学术、教学、科研的集聚地亦是休闲、娱乐的胜区。其中,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景观种类繁多,与云大历史传承、人文积淀及云南多元文化和风土人情充分有机融合,结合简约欧式建筑与山水环境,形成“雅致、精致、景致”的校园环境,整体营造出一种“景观宜人、书香育人”的校园氛围。
本研究以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为案例地,旨在以小见大,反映呈贡大学城整体高校的风采面貌,并以此案例地为起点,探究校园景观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前景。
3.1. 案例地背景
1) 校园背景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是中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是教育部与云南省合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是云南省唯一的211工程大学。云南大学分为东陆、呈贡两个校区,其中呈贡校区为主要的教学科研场所,也是面积最大的校区,共4016亩。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环境优美,包含丰富的地文、水域、生物、天气与气候景观,全校教学科研设施配备齐全、建筑风格独具色彩,有极为广阔的旅游开发价值。
2) 旅游通道
旅游通道是提供旅游者往返居住地和旅游目的地所需设施与服务的整体,根据连接区域的不同划分为国际旅游通道和国内旅游通道,与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共同构成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能够直接影响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旅游通道,是评价旅游地开发可行性的重要元素之一。国际旅游通道方面,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位于昆明东南部的呈贡新区,距“中国第四大门户枢纽”——昆明长水国际机场17公里。昆明市呈贡区地处昆曼经济走廊、昆河经济走廊沿线,是泛亚国际大通道中线与东线交汇点,同时也是“滇中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核心区、“亚洲5小时航空圈”中心地带,是入滇出境的重要通道,有“省府东南大门”之称。国内旅游通道方面,昆明市高铁站(昆明南站)位于呈贡区,距离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仅5 km,高速铁路极大地缩短了昆明市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时间距离,增进了城市间的联系。城市交通方面,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是昆明市地铁一号线的站点之一,地铁一号线作为昆明市修建时间最早,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条路线,由南至北贯穿整个昆明市区,途径东风广场等城市核心区,为旅游者通行带来便利。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的旅游通道同时满足国际、国内、市内的旅游者需求,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完善健全的设施与服务,为校园旅游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布局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总规划用地面积为4016亩,包含草坪、绿地、山林、水体等多种形态的用地,规划风格充分融合云南多元文化与风土人情,深入挖掘云大历史传承与人文积淀,结合简约欧式建筑与山水环境,形成雅致、精致、景致的校园环境,整体营造出一种“景观宜人、书香育人”的校园氛围,校区布局情况见图1:

Figure 1.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enggong Campus of Yunnan University
图1.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基本信息示意图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的空间结构布局为“三轴、三环、三园、三区”,示意图见图2,具体情况如下:
1) 三轴
由礼仪轴、庆典轴、书香轴三条轴线构成。其中,礼仪轴线的主体建筑为明远楼(包含北门)、综合楼以及285级台阶。258级台阶是云大第一景,又称为“龙门仰止”,由三段95级的台阶构成,寓意为拾级而上,登阶而立,学府巍峨,仰止肃然;庆典轴的主体建筑为学生会堂、文典广场和百家大道。建筑风格简约,融合西方建筑典雅、庄重、朴素的特点,显示出云大人大气、包容的特质;书香轴的主体建筑为图书馆,包括图书馆前广场,建筑风格偏现代,与优美的环境相结合,以达环境育人的目的。学校整体规划以三轴为骨架,向外延伸,以展现云大特色、凸显云大精神。
2) 三环
即为外环、中环、内环。“三环”的设计以规划建设特色林荫道为主题,通过植被将整个校区划分为不同片区,以形成园林空间点面结合的特点。整体规划以绿植为主,在围墙沿线种植雪松、中山松、马褂木等乔木,各道路共计种植香樟、水杉、小叶冬青等行道树。
3) 三园
由云山片区、图书馆前山林片区、泽湖片区构成。其中,云山片区也称山林星辉园,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学校利用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地种植耐贫瘠、耐干旱的爬藤、杜鹃等进行裸土覆盖,将此打造为具有高原特色的自然景观,为师生游、赏、憩、读提供空间。图书馆前山林片区也称书香远思园,利用目前的苗木基地打造成与图书馆相呼应的室外阅读区,包含大量阔叶大乔木,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为师生休憩、学习提供优良环境。泽湖片区又称泽湖秋月园,该片区在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适当梳理,形成泽湖湿地景观,该湿地利用芦苇、纸莎草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节约水资源。
4) 三区
“三区”为教学园区、生活园区、体育园区。三个区域集教学科研、师生生活于一体,各功能区相互融合,互不独立。整体规划遵循自然和谐的原则,为师生的学习生活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Figure 2. Spatial structure layout of the Chenggong Campus of Yunnan University
图2.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的空间结构布局
4.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旅游开发可行性分析
4.1. 景观资源分类汇总
通过调研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旅游资源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7年12月29日发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国家标准,最终得到7个主类、18个亚类、47个基本类型,见表3:

Table 3. Tourism resources on the Chenggong Campus of Yunnan University
表3.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旅游资源
4.2. 动植物资源分类与调查
4.2.1. 绿化资源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绿化景观设计遵循生态、造景、构图三大原则,考虑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环境因素以及配置效果。经调查,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绿化资源丰富,包括乔木、灌木、藤本、地被四大类。其中,乔木共100个品种,数量约为132,443株,以滇朴、香樟、昆明海桐为主;灌木共58个品种,数量约为42,738株、1439丛,以金竹、海桐为主;藤本共5个品种,数量约为307,402株、7634 m2,以常春藤为主。地被共52个品种,以满天星、麦冬、金丝桃等为主。
4.2.2. 植物、动物、昆虫资源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各类资源丰富,其中植物包含111个科,共405种,以蔷薇科(11.9%)、菊科(5.4%)、木兰科(4.9%)及禾本科(4.6%)为主(如图3(a));动物包含63个科,共169种,以鹟科(12.4%)和柳莺科(8.9%)为主(如图3(b));昆虫包含46个科,共63种,以天牛科(6.3%)、蚊科(6.3%)为主(如图3(c))。
(a)
(b)
(c)
Figure 3. Overview of plants, animals and insects species at the Chenggong Campus of Yunnan University. (a) Plants; (b) Animals; (c) Insects
图3.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植物、动物、昆虫种类概览。(a) 植物;(b) 动物;(c) 昆虫
4.3. 旅游容量
旅游容量也称旅游环境容量或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旅游区在某一时段内,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能承受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在规模和强度上极限值的最小值,分为旅游的资源容量、旅游的经济发展容量、旅游的生态容量、旅游的社会地域容量和感应气氛容量。旅游容量需要具备满足旅游活动的“快适性”和低于资源保存的“忍耐度”的条件 [8] 。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客观准确地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容量进行评估,能够有效降低和规避运营与管理过程中旅游环境承载力“过载”的情况,降低一系列的旅游环境风险,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保障。由于校园旅游目的地的特殊性,本研究将从资源容量、生态容量、社会地域容量3个方面对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的旅游容量进行初步分析:
1) 资源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是旅游环境容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旅游目的地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能够综合反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性质以及空间规模。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拥有4016亩规划用地面积,公共基础设施完备齐全,有较高能力保障旅游服务的正常运转。后续开展校园旅游时,可根据风景游览设施面积、单位规模指标、全年可游天数、平均日(年)容量等指标确定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的旅游资源合理容量,最大程度确保校园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高校开展校园旅游提供有科学、实践依据的参考。
2) 生态容量
生态容量是衡量一个旅游目的地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容量的上限一旦被突破就会对旅游资源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对旅游区域的生态安全、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云南大学呈贡校区位于春城昆明,全年气候温和舒适,四季如春。作为“中国最美高校”之一的云南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独具匠心,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学术、人文气息飘散在整个校园。科学、合理地评估高校校园这一特殊旅游场所的生态容量,能够有效避免旅游活动对校园环境产生的危害,为校园旅游的发展保驾护航。
3) 社会地域容量
旅游的社会地域容量以旅游目的地居民对待旅游活动的态度为基础,旨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保持旅游地的社会形态和风俗习惯不变,不引起当地居民强烈的抵触和敌对情绪,在此基础上考虑旅游活动的最高接待量。旅游目的地的人口构成、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和社会开化程度往往是传统且复杂的,高校因对各类意识形态的高度开放和包容,形成了多元且特色的文化、思想、行为和活动集群,如果强行改变或打破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地域容量,即严重影响校园活动主体——师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生活,那么旅游活动就可能引起或加剧旅游目的地的矛盾和冲突。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旅游开发需要及进一步评估师生对于校园旅游开发的接受程度,如对于旅游活动的感受、感知和认同等。
5. 结论与讨论
5.1.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旅游开发前景综合评定
本研究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28972-2017)》国家标准,结合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旅游资源情况,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及附加值三个维度对研究区域的地文、水域、生物、天象与气候等共7个旅游资源要素主类进行综合因子评价并赋分值,评价结果见表4。

Table 4. 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on the Chenggong Campus of Yunnan University
表4.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校园旅游资源价值评价表
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共分为五个等级,其中三级及以上等级的旅游资源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二级旅游资源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旅游资源拥有较高的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校园风景、建筑类型珍稀奇特,校园动植物资源丰富,且校园本身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依托于校园景观资源的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5.2. 讨论
本研究表明云南大学呈贡校区具备开发校园旅游的潜质,现针对校园旅游开发做出以下思考:
5.2.1. 校园旅游助力高校校园景观人文价值良性循环
校园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师生教学、科研、社交、文娱等活动的场所,强调学术氛围与历史文化的营造,教育思想和校园文化的传播。校内风景同地域文化与民俗风貌相协调,对整个社会起着极为重要的文化引领作用 [3] [4] [5] [9] 。校园景观有丰富的文化、鉴赏、服务、生态及经济功能,是育人环境的关键组分,也是大学精神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载体 [10] ,耦合了景观与文化的双重特性。校园景观的文化承载与传播功能是区别于其他景观的重要特点,也是校园景观独特内涵的集中体现。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空间类型,具有特定的空间属性和空间气质,附着科学、文化、历史等多层次要素类型,人文价值极高。科学合理开发校园旅游,有助于最大化传播校园景观资源的人文价值,助力高校校园景观人文价值的良性循环。
5.2.2. 挖掘校园景观深层价值与内涵是校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校园景观具有双重价值,第一层次是表层价值,第二层次是深层价值。表层价值即通俗的观赏游憩、科研艺术、经济效益等,侧重校园景观的资源品质与资源丰富程度,属于常规价值;深层价值即对校园景观的感受、感知与认同,属于衍生价值和附加价值。观赏游憩等表层价值能够影响校内师生和校园旅游者对校园景观的丰富度感知、美景感知和环境感知;科研艺术价值塑造了旅游者对校园景观的功能感知、文化感知与品牌感知;校园景观附属的经济效益能够帮助校园文化的构建 [11] 。挖掘校园景观深层价值与内涵是校园旅游规划和建设的前提,同时也是校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61031);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文化旅游驱动下校园景观情感认同价值研究”(S202110673060);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旅游经济转型视角下地理标志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理论的贡献初探”(2022Y015);云南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周边乡村生态旅游价值初探”(KC-22222128)。
NOTES
*共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