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专业新农科建设的必要性与育人措施分析
Analysis on the Necessity and Practical Meas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OI: 10.12677/VE.2023.122028, PDF, HTML, XML, 下载: 144  浏览: 24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金平, 刘航江, 郭碧花, 严贤春: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 南充
关键词: 新农科课程思政园林专业教学改革New Agronom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 Reform
摘要: 在新农科建设和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以涉农师范院校园林专业为例,结合新农人培养和课程思政要求,通过分析学校特点和专业特色,提出园林专业新农科建设的必要性与建设思路,分析加强组织育人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优化教学内容与及时推进课程改革等实践措施,探讨新农科人才培养方式与涉农高校新农科建设途径。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the agriculture relat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 of normal universities was taken as example. Based on combining requirements of new farmer cultiv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essional features, we proposed the goals, ideas and steps for the new agronomy for landscape plants. Meanwhile, by reform mea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novating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imely promoting the curriculum reform, we carried out teaching practice. The purpose was to explore the training methods of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and the ways of new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agriculture relate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刘金平, 刘航江, 郭碧花, 严贤春. 园林专业新农科建设的必要性与育人措施分析[J]. 职业教育, 2023, 12(2): 188-193.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2028

1. 引言

2022年11月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回信精神,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 [1] ,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的战略部署,指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深度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融入涉农专业的教学课堂,贯穿教书育人及人才培养各环节 [2] 。尤其针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的人才需求,加强“大国三农”、“耕读中国”、“生态中国”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通识教育与课程思政,培养学农、知农、爱农、为农的新农人,是加快新农科建设和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的根本保障。

“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新农科建设理念与伟大意义 [3] 。新农科是由农科与诸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升级转型的新学科 [4] 。打破传统农科斑块分割、重于教材内容、偏于知识记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是新农科建设的基本要求。

2. 园林专业新农科建设必要性

新农科建设本质特征就是通过多学科知识复合、跨学科交叉融合的途径,实现从单一知识型向实用型和技能型转变 [5] 。园林专业以农学、林学、美学、建筑及工程学原理与技术为基础,通过合理安排山、水、植物、建筑等造景元素,打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文化景观,满足人们对安全、舒适、优美、实用的生活环境要求,属于传统又现代的涉农交叉应用型本科专业。面对绿色低碳、多功能农业、生态修复、森林康养、湿地保护、人居环境治理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对新农科人才的新需求 [1] ,园林专业肩负培养农业现代化领跑者、乡村振兴引领者、美丽中国建设者 [6] 、绿色发展践行者及优秀文化传播者的历史任务与时代使命。依托“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利用与拓展跨学科交叉融合特点 [7] ,体现与发挥实用型和技能型特色,是园林专业新农科建设的立脚点与根本出路。

新农科建设着眼点进行农科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脚点是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 [8] 。紧跟时代引领、融入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同时又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园林新农人,是园林专业新农科建设着力点与发力点。重建和调整园林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厚基础、强能力、创新精神与意识强、跨文化的新农科人才培养素质需求,调整专业定位,优化课程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爱农、懂农、践农”又红又专园林新农人,为城市森林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及宜居家园建设提供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及栽培养护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3. 园林专业新农科建设基础

西华师范大学园林专业为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和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经20多年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形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源结构合理,精诚团结、勇于创新、勤于教研,善于教改的教学团队。拥有中国休闲与创意农业研究院首席专家1人,中国林学会分会常务委员与常务理事3人,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林学与草学类专业教指委委员2人。近5年主持各级各类教研教改项目12项,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建成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2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课程思政重点建设1门和一流本科建设课程1门,主编出版教材4部,参编教材1部,出版专著4部,合著专著2部,发表教改论文10余篇。

团队成员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农人”为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突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道德规范,明确“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属性,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发展目标,积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 [6] 。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优秀共产党员”、“教学标兵”、“师德标兵”、“教育新秀”、“最受学生欢迎老师”等荣誉称号。

4. 园林专业新农科建设思路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均服务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9]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紧跟新农科建设、课程思政教育与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发展、新成果,深入分析园林专业特色与人才需求特点,树立园林新农科建设目标,构建园林新农科建设的技术线路(图1),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的新农科教学目标。

Figure 1. Technical route for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图1. 园林新农科建设的技术线路

5. 园林专业新农科建设措施

5.1. 加强组织育人建设

组织育人是培养具有正确政治立场、深厚家国情怀、自觉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新时代农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发挥学校与学院党委、系与教研室党支部等基层组织建设的教育引领功能,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书记与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为核心,定期组织以学习二十大精神、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等内容的教研活动与业务学习。深入开展党建与教育教学管理、党风与师德师风建设、党员与教师能力提升关系的讨论与研究,明确党建是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组织育人是推动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以党建引领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领悟“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信念,以身作则、以身为范,严于律己、善于育人,引领课堂教学方向,做好学生的领路人与知心人。依照新农科建设内容,引导院团委和班级团支部开展相关政治学习与知识竞赛,发挥班团组织的教育助手、桥梁及纽带功能。通过党建和团建活动,加强组织育人功能,把握新农科建设目标,提升新农人培育质量。

5.2.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牢记新农科建设“八大行动”明确指出“切实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依托“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园林专业按照“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精神,深入挖掘园林课程群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建设“新农人,巧思政”园林教学团队。发挥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主动性,注重发掘、整理、构建具有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资源库,构建可用有效、有闻有感、有悟有思,学生喜闻乐见,诸如“小草精神”“红梅精神”“荷花精神”等多头并进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以开展读书会、影评会等活动,加深对我国农耕文明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时代要求的认知。组织观看与集体赏析“中国”、“南宋”、“园林”等优质纪录片,提升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与专业自信。分析讨论“这就是中国”“中国正在说”等时事政论性视频节目,提升国家自信、制度自信与组织自信。着力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安危意识,注重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贡献精神、职业精神,是新农科园林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提升就业与创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0]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5.3.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一体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提升,最终实现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重建和调整多学科知识复合、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人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生产分工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对人才需求。秉承新农科建设理念,培养服务区域发展、展现农村新貌、传承农耕文化和发扬农村地方特色群众文化的实用型和技能型的新农村建设景观设计师与景观建造师。通过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优化和完善农村生活和生存条件,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体验。园林新农科建设内在要求是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农业人才”培养目标。打破传统园林局限于城市、服务于城市的观念,服务“三农”是园林专业新农科建设主要任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提高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也提升园林人才主动投身服务农业行业和实现个人理想的动机与动力。

5.4. 完善优化教学内容

在新农科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农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下,以提升服务“三农”和推动乡村振兴及新型农业经营为主体的农科人才知识与能力为教学目的。根据人才的文化素养、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充分征求与借鉴专业学校、专业人士和政府主管部门的建议与意见,围绕园林新农科建设任务与目标,通过修订农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多种方式,充实、优化、完善、提升与构建教学内容。

依据农业产业链和乡村产业特色,完善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通识教育模块强调农学、美学、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方法的掌握,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模块注重规划设计、工程管理及植物栽培养护等技术实践性和应用性,考核评价模块集中体现园林整体专业素养及创新能力。园林课程涉及土壤、肥料、种子等生产资料层,也涉及花卉、树木、草坪种植栽培等植物生产层,更体现为山、水、植物、建筑合理配置形成景观效益为主要社会产品的生态生产力。

5.5. 及时推进课程改革

园林新农科建设要求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应有针对性、适应性、前瞻性和引导性。在规划设计课程群增加城市园林景观与乡村园林景观差异性与共同性分析,新农村景观不是农村的“城市化”,立足农村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依据农民人居习惯、农村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特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景用结合、经济合理为出发点,营造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特点,拓展美的概念、美的尺度及美的展示方式和评价体系。在园林植物课程群,从苗木生产技术、栽培养护、配置造景及植物保护等方面,结合农村产业结构、气候特点、地域特色、乡土资源、种植习惯和文化背景,基于生态保护优先、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生产生活兼顾、观赏游憩相宜,进行苗木生产、基调树种确定、骨干树种营建与植物配置。比如充分利用果树、茶园、稻田、鱼塘等现有资源,再如利用特有的地形地貌、风物民俗及生产方式,营造季相变化明显、体验感、参与度与观赏性强的研学基地与生活博物馆。同时强化植物检疫、避免盲目引进植物与病虫害综合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生态安全及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

6. 小结

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涉及知农爱农教育、政策支持力度、生源质量提升、师资队伍打造、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课程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农科教协同育人、评价机制创新等14条意见 [1] ,对涉农高校新农科建设方向及教书育人途径给出系统性指导。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融合,是实现新农科建设的必然之路。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深化,必将出现与园林专业相关的绿色低碳、多功能农业、生态修复、森林康养、湿地保护、人居环境治理等新产业。全面加强园林专业教学和新兴产业间的关联与耦合,要求按照业态形式、生产方式、管理模式,设置相应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方式。作为地方性师范院校的涉农专业,受学校性质、地域位置、专业定位及人员数量的限制,多学科知识复合、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人才综合培养体系、社会发展链接性不足 [6] ,新农科建设及新农人培养任重道远。故学校层面把新农科建设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具体举措和相应扶持政策,党政部门组织领导,园林专业师生共同参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新课程与一流核心课程建设,是园林专业健康发展与完成新农科建设目标的必由之路。

基金项目

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403794和459070),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资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 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Z]. 360A08-07-2022-0017-1.
[2] 史巍. 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 学术论坛, 2018(4): 171.
[3] 曹丽, 梁运江, 李艳茹, 等. 基于新农科建设理念的地方高校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思考[J].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17): 193-195.
[4] 王从严. “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1): 30-37.
[5] 陈欣, 王海香. “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2020(3): 187-188.
[6] 刘金平, 郭碧花, 严贤春. “草坪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1(2): 181-184.
[7] 刘金平, 严贤春, 郭碧花. 农业硕士“现代草业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 职业教育, 2022, 11(6): 536-540.
[8] 张艳, 王梦涵, 张默, 等. 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科类人才需求转变与培养趋向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11): 8-13.
[9] 中共中央党校. 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EB/OL]. https://www.ccps.gov.cn/xtt/202212/t20221224_156260.shtml, 2022-12-24
[10] 高德毅, 宗爱东. 课程思政: 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1): 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