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的发展与现实价值
The Development and Realistic Value of Marx’s Thought of “Changing the World”
DOI: 10.12677/ACPP.2023.123115, PDF, HTML, XML,   
作者: 马金阳: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改变世界发展历程现实价值Changing the World Development Process Realistic Value
摘要: 马克思通过哲学革命确立了改变世界的理论基础,并强调了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与实践的重要性。此后,通过苏联人民与中国人民的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在改造世界上也有了新的成就。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
Abstract: Marx established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hanging the world through the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subject status and practice in this process. Since then, through the constant exploration of people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Marxism has made new progress and new achievements in transforming the world.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background, China devotes to the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of development and 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They also committed themselves to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in-depth reform in all respects. In this way, they innovatively developed Marx’s idea of “changing the world”.
文章引用:马金阳. 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的发展与现实价值[J]. 哲学进展, 2023, 12(3): 650-65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3115

1. 引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1] : p. 502)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写的最后一句话,也包含了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去做的事,即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使得改变世界有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在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与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马克思当时所取得的成就。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改变世界的,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改变世界,首先要知道马克思在思想创立阶段是如何寻求改变世界的路径的,然后再探究马克思的继承者是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2. 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的方法探索

马克思一生的实践活动都始终把“改变世界”贯穿其中,随着他的思想的不断成熟,马克思在实践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将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虽然这个目标未能实现,但他将改变世界贯彻到底,所以马克思墓志铭上刻上了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有关改变世界的那句话。当然,他对于“改变世界”的探索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深入的,首先以理论为基础,寻找认识上的改变,再由此转向对实践的研究,寻求对社会的改变。

1) 改变世界的理论基础:新哲学

为了确立正确的认识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从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入手,针对德国奉为圭臬的黑格尔哲学提出了它无法回避的缺陷。他首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出,当时的德国最明显的问题是时代错乱:相较于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迈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英法等国来说,同处于欧洲但仍停留在封建社会的德国已经在时代上落后,并且落后的时间差并不短,而唯一与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水平相当的德国历史法哲学与国家哲学,却很难在实质上改变德国的落后现状,或者说正是因为这种现代性观念的遮蔽,才使德国一直被现存制度所束缚而无法有所突破:“德国人那种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关于现代国家的思想形象之所以可能产生,也只是因为现代国家本身置现实的人于不顾,或者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 [1] : p. 11)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在思想上超越了当时德国的经济基础,它所展现的场景是实现不了的泡沫,只能让人憧憬而沉迷。因此,他提出了解决办法:实践。这里的实践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有一定差异,主要是指对于人的自身的自由的解放运动。

在这个运动中,首先是将这个“国家哲学”拉下神坛进行批判,但也不是全盘否定,他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1] : p. 11)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群众的力量,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1] : p. 11),指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即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不能代替实践,体现了马克思对于实践、对于人的重视。

之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又深度剖析了国民经济学,从现实出发,分析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在之后的“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在逻辑上难以自洽的问题,即从抽象的意识出发,最终得到抽象的绝对精神却以现实性自居,而在整个过程中,黑格尔都忽视了人的感性活动,而马克思将这个“感性活动”提出来,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哲学观。

1845年起,马克思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思路,将批判的笔锋对准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面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马克思首先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 : p. 499)即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知的过程中,都片面地将意识与物质的相互关系理解为单方面的,并不能认识到实践的真正作用。在此过程中,马克思进一步完善了他自己的新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

而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协作完成了新哲学的基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首次论证和阐述,在理论上完成了哲学革命。之后《共产党宣言》在实践上完成哲学革命和《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之后,也为无产阶级改变世界提供了更多理论基础。

2) 改变世界的主体:社会的人

马克思不止一次表达了对“人”的重视,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1] : p. 18),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本质规定的分析,发现了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并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1] : p. 185)、“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1] : p. 190),再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1] : p. 502)马克思在完善自己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从未忽略对于人自身力量的认可与研究,尤其是对人的解放的探索。

马克思不仅重视人,也重视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 p. 501)。作为马克思的哲学理论的立脚点,人类社会中社会的人在自身的力量上超越了市民社会中的人,具有感性活动的能力,能够改变环境,即改变世界。

3) 改变世界的途径:实践

通过理论的变革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马克思继续寻求改变世界的路径。马克思早就认识到,“在德国,不消灭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消灭。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开始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 [1] : p. 18)。

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宗教的批判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的为基础,马克思指出,要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 [1] : p. 11),必须进行彻底的德国革命,这也是马克思在当时提出的“实践”的另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1] : p. 11),以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因为“在德国,普遍解放是任何部分解放的必要条件”( [1] : p. 16)。

然后,马克思给出了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无产阶级,并指出“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1] : p. 18),一旦条件成熟,无产阶级能够有力量打破德国国家哲学的神话,实现哲学立场的改变,为无产阶级所拥护,德国的现状将会被破除,从而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并有机会实现德国的解放。

为了改变世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人”与“共产主义”的理解,阐释了理论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期望以理论变革为先锋,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对私有财产(即私有制)进行扬弃,从而达到改变世界的目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对于实践的重视。马克思希望通过社会变革,用人类社会取代市民社会,使人的社会性得到真正展现。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再次与恩格斯合作,将唯物史观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体现了新哲学的实践功能,完成了实践上的哲学革命。他希望能够使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实际处境,联合起来,共同反抗资产阶级统治,合理运用能够改变现状的实践行为,即革命,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理想。

3. 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的初步实践

1) 苏联共产党人的初步实践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实际需要,着重从认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他明确指出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 : p. 4)

除此之外,他也继承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念,根据理论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真正变成了现实,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这无疑是改变世界的重要一步。列宁创办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报《火星报》,为俄国无产阶级建党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此后《真理报》等一系列报纸又对群众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十月革命胜利,无产阶级实现了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成为区别于资产阶级国家的新力量。苏联的建立,不仅对资本主义国家是冲击,对其他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国家也是冲击。

此后,列宁还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新政权成立初期,他就意识到需要让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重心都区别于俄国时期,比如列宁指出报刊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转变工作重心,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中,他指出:“现在,老一套的政治鼓动,即政治空谈,占的篇幅太多了,而新生活的建设,建设中的种种事实,占的篇幅太少了。”( [3] : p. 91)他强调报刊需要转移报道的重点,将目光从原来的政治性宣传转而聚焦到现实社会的建设现状上,现实的案例能够超越空洞的理论鼓动,使人民的思想落到实处,关注眼前的发展。他还根据国情变化,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列宁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可以说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道路上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步实践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道路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其中就包括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救国的方案在不断试验又失败,十月革命胜利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开始重视并学习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意味着中国革命有了坚定的领导力量。通过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国情,中国化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层面和实践层面都有新的突破。

在马克思强调人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基础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更加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以朴实有效地激励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工农阶级,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众化,此外还直接指出了改造主观世界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造主观世界的实现路径,展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本质。 [4]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不仅改变了中国,更是改变了世界。

在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也在不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通过抗美援朝,中国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在世界上立足。之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得中国迎来新的思想大解放,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的新发展;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又总结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等相关理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国内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把握社会主义建设方向起到了指导作用。

4. 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的现实价值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绝对贫困的消除,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马克思主义也迎来新的飞跃,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前人的实践为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再次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和可能实现“改变世界”最终目的即人类解放的新方案。

1) 把握“改变世界”的现实条件

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要求人们参与到世界发展进程中,因此准确把握时代背景对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新时代背景下,“改变世界”思想的发展有了新的现实条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发展了能够“改变世界”的物质条件,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发展也有了新的结构变化,正确分析新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把握新的发展要求。

2) 找准“改变世界”的发展方向

新的现实条件要求更新更具体的发展方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下,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而言,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改变世界”思想的最新发展方向。

3) 坚持“改变世界”的主体与方法

在探索“改变世界”的途径的过程中,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当前党也发展了马克思对人、对人民群众的重视,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能力,为实现改变世界的最终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奋斗;此外,党和国家还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马克思“全人类解放”理念。此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现实发展,党和国家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改变世界”的最新实践行动,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寻求更优道路,为“改变世界”奠定物质基础。( [5] : p. 19-21)

5. 结语

从前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不是仅仅指对实际的改变,而是通过哲学改变思想,从而指导实践,来实现对世界的改变,并最终达到人类解放。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2] 汪信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时代发展[J]. 红旗文稿, 2007(8): 2-5.
[3] 列宁. 列宁全集: 第3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4] 熊芳. 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4(3): 7-10.
[5] 李东坡, 陈静. 马克思“改变世界”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时代启示——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文本分析[J]. 学习与实践, 2022(6): 14-22.
https://doi.org/10.19624/j.cnki.cn42-1005/c.2022.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