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婚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arriage Quality in China
DOI: 10.12677/AP.2023.133154, PDF, HTML, XML, 下载: 266  浏览: 2,441 
作者: 刘仁娟, 蔺敏敏, 杨立全, 吕少博*: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河北 唐山
关键词: 婚姻质量现状影响因素Marriage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 Influence Factor
摘要: 近几年国内离婚率持续上涨,婚姻破裂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现象,婚姻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提高婚姻质量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本研究通过综述前人的研究发现,婚姻质量受个体因素、婚际关系、家庭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提升婚姻质量,应全方位考虑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omestic divorce rate has continued to rise, and marriage breakdown has become a phenomenon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society. The quality of marriag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arriage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Through reviewing previous studie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quality of marriage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individual factors, marital relationship, family factor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erefo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rriage, the influence and interaction of the above factors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and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formulated.
文章引用:刘仁娟, 蔺敏敏, 杨立全, 吕少博 (2023). 我国婚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心理学进展, 13(3), 1288-129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3154

1. 引言

王自玲(2011)认为婚姻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男女两性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或法律或社会风俗习惯所承认的、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男女两性结合为夫妻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婚姻是家庭产生的前提。衡量婚姻生活状况的指标很多,婚姻质量是其中一项较为直接并重要的指标。

袁莉敏(2007)等人认为婚姻质量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综合概念,Sabatelli (1988)认为婚姻质量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是已婚人士对自己婚姻状态的一种切身体会和感性认识;Glenn (1990)认为婚姻质量具有客观属性,需要借助于相应的客观事实加以评价,借助于生活细节来展现婚姻双方主体的婚姻关系,借助于相关特征加以展现,呈现出客观性;叶文振和徐安琪(2000)等人将主、客观观点进行综合,对婚姻质量进行双重评价。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作为婚姻主体,个体在婚姻生活中的主观感受可以对该质量进行相应的衡量,并相互调适。卢淑华和文国峰(1991)研究表明婚姻质量需要置入社会环境,并由婚姻主体来对自身进行综合评价,重点关注这些主体的主观幸福性,以及他们的主观感受。

贾黎斋(2016)认为婚姻质量不仅可以判断家庭是否美满幸福,还可以预测社会的稳定和谐。为此,本研究综合前人研究,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提升我国居民婚姻质量提供参考。

2. 中国人婚姻的现状

民政部(2021)发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我国的离婚率已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了3.1‰,并且2019年的离婚率高达3.4‰。国民结婚率也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结婚的人数与上一年同比减少,离婚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这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始探究出现这种情况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些原因归纳起来大概可以分为经济原因、观念转变以及情感原因等。在经济上,男女双方的经济地位已与过去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相较过去,女性在经济上更为独立,对男性的经济依附变少,这在客观上使得离婚缺少了一些阻碍。观念转变是指人们对离婚的态度。相对以往,人家对于离婚有了更为包容的态度,不仅当事人对于离婚的恐惧相对减弱,周围人劝和不劝离的观念也相对减少;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现代人对于情感有了更高的需求,这在客观上使得两性情感变得更加充满变数,需要更多的努力与经营,一旦需要不能满足,无法经营下去,离婚可能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3. 影响婚姻质量的主要因素

国内对婚姻质量有着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徐安琪(1996)等学者则构建了多元回归模型,对不同变量进行客观分析,论述了这些要素与此质量之间的关联性。这些影响要素主要涉及到婚姻主体的社会地位、居住地、同质性等。卢淑华和文国峰(1999)等学者则借助于线性结构方程模型,以家庭形态、性别观、婚姻取向等因素为对象,对它们进行综合性分析,阐述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这几个因素与此质量存在着正关联性。学者王宇中(2009)等人表示,调适是重要的因素,结果则为婚姻的感受与评价。这意味着,调适仅仅是影响该质量的重要因素,而非婚姻质量自身。对其进行评价更多是以主观感受为核心,涉及到夫妻双方的交流、关系、互动等。

本研究综述前人已有研究,将婚姻质量的影响因素归纳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第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是指婚姻双方各自的个人特征。陈媛等(2020)、Wang et al. (2019)、袁晓娇和方晓义(2016)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婚姻产生影响的个人因素包含年龄、自我和谐、自我情绪调节、价值观、酒精依赖、性别、成长环境、人格特质、掩饰维度、价值取向、移情能力、酒精依赖、成人的心理分离、夫妻各自的心理特质、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以及在婚姻中承担的义务、自我状态、抑郁情绪、责任动机及努力归因等。

由此可见,影响婚姻质量的个体因素众多。以自我心理因素为例,个体的自我和谐程度、自我状态越好,那么其婚姻质量水平也越高,如果其自我情绪调节存在问题,那么其婚姻质量将越容易受到影响。显然,这种个体因素对于婚姻质量并不一定具有决定性作用,毕竟婚姻是两个人共同参与的社会关系,还涉及到双方个体因素间相互作用的问题。

第二,夫妻之间的婚际关系

婚际关系是指夫妻双方的差异或互动。毕爱红等(2014)、钟梦宇等(2016)、侯娟和方晓义(2015)他人研究发现,夫妻的背景差异(受教育程度)、情绪、疾病、性格差异、夫妻双方情绪(稳定性(N)、精神质(P)、掩饰性(L))、夫妻互动因素、夫妻掩饰特质、情感交流、冲突解决、相处模式、夫妻婚恋依恋组合类型、婚姻满意度、沟通模式、配偶支持水平、夫妻个性组合、育儿压力、伴侣支持、婚姻压力、宽恕、牺牲动机、夫妻人格维度组合、夫妻间建设性沟通、婚姻归因与配偶感知、亲密关系成长性、婚姻态度、夫妻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匹配、夫妻执行功能等。

相对于个体因素,夫妻间的婚际关系对于婚姻质量的影响更具有直观性。比如夫妻间冲突解决的方式或模式,这直接决定了夫妻在面对矛盾时的过程以及结果。又比如夫妻间的性格差异,许多夫妻在结束婚姻时往往会以性格不合为由。

第三,家庭因素

夫妻所建立的家庭本身也会对个体的婚姻质量有些较为明显的影响。Liu et al. (2021)、Fatma et al. (2017)研究发现这些家庭因素包含家庭收入水平、生活事件、居住地、父母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父母抚养方式、儿童期虐待、家庭混乱、中国夫妻的原生家庭支持等均对婚姻质量有些显著的影响。

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家庭收入水平,这可能决定着夫妻之间用于情感经营的时间与精力。而有些因素的影响可能是潜在的,不易察觉。比如儿童期虐待。有儿童期虐待的个体,其在亲密关系中可能存在某些问题,比如不安全感的缺乏,对于爱的表达能力欠缺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婚姻质量

第四,社会及心理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贾黎斋等(2013)、徐红红和胡佩诚(2010)、王厚亮(2003)等人研究还发现,一些社会性因素对于婚姻质量也有着明显的影响。比如社会支持、外界因素、心理疗法、心理控制源、心理调节、社会退缩行为、防御方式、人际关系危机等。

以社会支持为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个体在婚姻中遭受挫折之后有更多的机会恢复过来,从来能理智的解决婚姻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心理调节与干预的介入显然对于婚姻质量的提升有着明显的效果。

4. 提高婚姻质量的策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从这些因素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提高婚姻质量的方法与策略。

第一、提高自我

虽然婚姻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互动,但是从现有研究来看,个体的自我不和谐、人格或心理存在问题势必会影响婚姻质量。所以,从婚姻质量的角度来看,个体的自我提升不应只局限是物质层面,而更应注重精神心理层面。如果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寻找专业的干预甚至治疗。

第二、增强夫妻沟通

夫妻婚际关系的相关因素表明,在提升个体自我的同时也要增强夫妻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相处模型,尤其是解决冲突的模式。夫妻间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刻意的回避冲突往往会把问题积累到不可解决的程度。良好的沟通可以让夫妻之间意识到在彼此婚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付诸努力。

第三、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婚姻是社会生活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婚姻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样,社会因素,尤其是来自社会的支持也会影响夫妻的婚姻质量。拥有着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夫妻将拥有更多的可用于解决婚姻问题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能有物质的,但更多的是精神心理层面的,既可以是亲戚朋友,也可以是专业的婚姻心理咨询与治疗等。

5. 小结

婚姻质量是衡量婚姻幸福的重要指标。其受包含个体因素、婚际关系、家庭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婚姻质量的提升策略中,可以从上述因素出发,并注重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毕爱红, 胡蕾, 牛荣华, 吴任钢(2014). 已婚成人婚姻冲突应对方式与婚姻质量、婚龄之间的关系研究. 中国性科学, 23(7), 93-98.
[2] 陈媛, 杨凯迪, 兰菁, 李晓敏, 方晓义(2020). 新婚夫妻神经质对婚姻稳定性的即时与长时效应: 婚姻质量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8(2), 217-222+253.
[3] 侯娟, 方晓义(2015). 婚姻压力与婚姻质量: 婚姻承诺和夫妻支持的调节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1), 87-98.
[4] 贾黎斋(2016). 婚姻质量的心理因素研究.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18(3), 76-82.
[5] 贾黎斋, 王宇中, 赵江涛, 王中杰(2013). 应对方式在夫妻人格与婚姻质量关系间的中介效应.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1), 43-45.
[6] 卢淑华, 文国峰(1991). 婚姻满意度的模型研究. 妇女研究论丛, (2), 8-16.
[7] 卢淑华, 文国锋(1999). 婚姻质量的模型研究. 妇女研究论丛, (2), 8-16.
[8] 王厚亮, 刘破资, 黄开林(2003). 175例育龄妇女婚姻质量与个性、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0), 608-611.
[9] 王宇中, 贾黎斋, 王中杰, 等(2009). 婚姻主观感受量表(MPS)的编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7(1), 112-114.
[10] 王自玲(2011).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初探. 法制与社会, (6), 283-284
[11] 徐安琪(1996). 经济收入的分化与夫妻关系. 浙江学刊, (5), 44-47, 64.
[12] 徐红红, 胡佩诚(2010). 年轻已婚女性人格、社会支持与婚姻质量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8(6), 680-682.
[13] 叶文振, 徐安琪(2000). 婚姻质量: 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其学术启示. 人口研究, 24(4), 67-75.
[14] 袁莉敏, 许燕, 王斐, 等(2007). 婚姻质量的内涵及测量方法. 中国特殊教育, (12), 85-90.
[15] 袁晓娇, 方晓义(2016). 中国夫妻的原生家庭支持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3), 495-498.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1). 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7] 钟梦宇, 贺琼, 兰菁, 琚晓燕, 李晓敏, 方晓义(2016). 新婚夫妻婚姻质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 婚姻承诺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6), 1064-1068.
[18] Fatma, G. C., Yeliz, K. T., & Zafer, C. (2017).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elf-Esteem and Emotional Dependency of Married Individuals as Predictors of Marital Adjustment.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120, 164-171.
https://doi.org/10.1016/j.procs.2017.11.224
[19] Glenn, N. D. (1990).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Marital Quality in the1980s: A Critical Review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 818-831.
https://doi.org/10.2307/353304
[20] Liu, H., Zhang, Z. M., & Zhang, Y. (1982). A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Marital Quality and Cognitive Decline among Older men and Women.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21, 282.
https://doi.org/10.1016/j.socscimed.2021.114151
[21] Rollins, B. C., & Cannon, K. L. (1974). Marital Satisfaction over the Family Life Cycle: A Reevalua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36, 271-282.
https://doi.org/10.2307/351153
[22] Sabatelli, R. M. (1988). Measurement Issues in Marital Research: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Contemporary Survey Instrum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50, 891-915.
[23] Wang, X. C., Zhao, F. Q., & Lei, L. (2019). Partner Phubbing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Self-Esteem and Marital Status as Moderators. Current Psychology, 3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