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产业融合的趋势评价及路径依赖分析
Trend Evaluation and Path Dependenc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DOI: 10.12677/SD.2023.132085, PDF, HTML, XML, 下载: 148  浏览: 54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卢 茜: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产业融合路径依赖路径创造耦合协调度Industrial Integration Path Dependence Path Creati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摘要: 伴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产业融合在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产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本文选取中国31个地区文旅产业2010~2019十年间的有关数据,基于两大子系统三个维度的十九个指标,构建出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继而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测度并划分等级,由此探索路径依赖的运行机制,分析文旅产业融合与路径依赖的关系;并针对文旅产业融合陷入路径依赖锁定状态的理论原因,从多个角度提出优化建议,以期能够使新时代背景下的文旅产业融合突破路径依赖锁定,实现路径创造。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riving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t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relevant data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31 regions of China from 2010 to 2019, and build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industry based on nineteen indicators in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two subsystem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s measured and graded, so as to explore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path dependence, and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and path dependence; put forward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enabl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to break through the path-dependent locking and realize path creation.
文章引用:卢茜. 文旅融合背景下产业融合的趋势评价及路径依赖分析[J]. 可持续发展, 2023, 13(2): 819-829. https://doi.org/10.12677/SD.2023.132085

1. 引言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注重高质量增长的时期,现代产业体系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理念的重要支柱,顺应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大量的新兴产业涌现,传统产业面临的转型升级问题越加凸显,之前泾渭分明的传统产业边界被打破,不同产业基于技术、制度等方面的创新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延伸了产业价值链,增强了产业间关联性,并重塑了产业结构与产业边界 [1] 。因此产业融合是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现代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产业具有独特创意性、附加值高、渗透性强、产业链长、产业关联性强、辐射范围大等特点,目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十八大被党中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产业关联性强、延伸面广、开放性和包容性强等特点,呈现出产业融合方式多元化、融合范围扩大化、融合程度加速的态势,于2016年被党中央提升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同属“绿色朝阳产业”,发展地位十分重要,各自拥有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边界,二者的内在属性决定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过往人口红利消失,自然资源供给紧缺,文化、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会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2018年第十三届人大会议批准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文旅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由于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及资源禀赋,我国产业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在规模经济、学习效应、沉没成本、既得利益者阻挠等的影响下,路径依赖的正反馈作用机制进入自强化阶段,此时的路径依赖处于“锁定”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是低效率的。若是产业融合长期处于低效率的路径锁定中,会对产业结构转型和国民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突破路径依赖锁定,实现产业融合从路径依赖到路径创造,对促进产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2] 。

2. 文献综述

2.1. 文旅产业融合

上世纪70年代,数字技术的出现导致计算、广播、印刷等传统行业间的交叉领域出现了新型产业模式,这是最早发生的产业融合。1978年,美国学者Negrouponte提出了产业融合概念,将三个产业的边界用三个圆圈形象地表示,指出三个圆圈交叉处是三个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创新性最强、企业多元化生产时最愿意进入的地方 [3] 。

后来学者将产业融合的范围逐渐扩大,不在局限于信息技术领域。赵玉林、汪美辰运用投入产出法实证分析了产业融合态势,发现产业融合能够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4] ;李云新、丁士军等借助调研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及PSM分析得出结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会大幅促进农户增收,增幅高达50% [5] ;刘嘉琳、汤吉军研究了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 [6] 等。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均是产业融合中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文旅融合更是具有必要性。张海燕、王忠云通过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说明了产业融合能够从多方面功能提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7] ;姚战琪、张玉静认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高的话会导致旅游业具有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8] ;侯兵、周晓倩构建文化旅游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对文旅产业发展及融合情况进行了测度与分析 [9] ;李丽、徐佳测度了我国省际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情况,认为我国呈现出东部领先、中部追赶、西部滞后的阶梯发展格局 [10] 。

2.2. 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的概念进入社会科学领域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美国经济学家David对QWERTY键盘的阐述 [11] 。尽管这种键盘布局并不具有最高效率,但由于规模效应、沉没成本和学习效应,这种布局被延续使用下来,排除于效率更高的其他技术。Arthur进一步深入研究 [12] ,认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活动中,当代很多技术演化都表现为多重均衡,微小偶然历史事件的自增强机制、学习效应和沉没成本都是形成路径锁定的影响因素。锁定是路径依赖的多重均衡状态中的随即一种均衡状态,并且受控于自强化机制,在没有外生力量的冲击下,仅依赖内在变化是很难突破的。

路径依赖理论在技术、经济、社会制度等领域都有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基于回报增长的四种特征(沉没成本、协调成本、学习效应、适应性预期),新技术的使用形成自增强机制 [13] 。组织中存在的惯例会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刘慧通过Logit模型考察得出结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中,大规模生产率高的企业对自身以往投资经验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国有企业对自身经验的路径依赖显著高于私营企业。孟繁瑜、李呈认为由于土地财政的规模报酬递增性和二元结构下城乡土地交易的不公平性,我国的土地政策具有城镇倾向,在政策选择时构成路径依赖 [14] ;姚耀军、施丹燕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拓展升级,具有路径依赖性,从而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区域分布差异化特征 [15] 。张生玲、李跃等人发现资源型城市由于路径依赖制度与技术的双重锁定,缺乏产业结构升级的内生动力,只依托于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自我修复,此时“有为政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16] 。

2.3. 文旅产业融合的路径依赖

对于人文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或地区来说,依托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其前期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优选择。在规模报酬递增的自强化机制作用下,该城市或地区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结构会逐步成型,与之相对应,该城市或地区旅游业以外产业的发展能力会慢慢消失,直至锁定在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中。这也说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

以旅游业为单一主体的经济发展体系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和较弱的恢复力。这种脆弱性是指受到外部不利冲击时承受损失的能力;而恢复力是指受到外部不利冲击时的准备、应对与复原能力。在外部经济环境良好时,旅游业的脆弱性等负面效应被旅游业经济发展表面的繁荣所掩盖;一旦外部环境出现剧烈波动,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的负面效应将充分暴露。2020年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对旅游业产生了巨大冲击,春节黄金周是春节人流量最大的时期,2019年春节黄金周人流量高至4.21亿人次,而2020年的春节黄金周人流量仅为1.52亿人次,相比去年降低了63.9%。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稳定,且没有发生大幅度波动。通过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突破了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路径锁定状态,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了文化旅游产业链。

文旅产业融合虽然突破了以往发展单一产业陷入的路径依赖陷阱、完善了产业结构、延伸了产业价值链,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路径依赖状态中。

3. 文旅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及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测算

3.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国内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定量研究较少,参考郭国锋 [17] 、翁钢民 [18] 、鲍洪杰 [19] 等学者的研究,考虑数据获取的可靠性,本文构建了文旅产业融合度综合评价系统。如表1所示,总体上分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两个子系统,一级指标6个,分别从总量水平、绩效水平、要素水平方面衡量两大产业,由此衍生出19个二级指标。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表1.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度评价指标

通过《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等,收集全国31个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2010~2019年的相关数据。

3.2. 评价模型构建

3.2.1. 熵值法

首先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其次采用熵值法对各项指标赋予权重。

R i j = x i j x j min x j max x j min ( i = 1 , 2 , 3 , , m ; j = 1 , 2 , 3 , , n ) (1)

S i j = r i j j = 1 n r i j (2)

h j = α i = 1 m S i j ln S i j (3)

其中, α = 1 ln m , α 0 ,ln为自然对数, 0 h j 1 ,表示第j项指标的熵值。

χ j = 1 h j ( j = 1 , 2 , 3 , , n ) (4)

χ j 表示差异性系数,对于第j项指标来说,差异性系数越大,熵值越小。

w j = χ j j n χ j ( j = 1 , 2 , 3 , , n ) (5)

w j 表示第j项指标的权重, 0 w j 1

3.2.2. 综合评价函数

1) 文化产业的综合评价函数

F ( c ) = j = 1 n w j M i j ( i = 1 , 2 , 3 , , m ; j = 1 , 2 , 3 , , n ) (6)

公式6中, M i j 表示文化产业第j项指标在第i年的标准化值。

2) 旅游产业的综合评价函数

G ( t ) = j = 1 n w j N i j ( i = 1 , 2 , 3 , , m ; j = 1 , 2 , 3 , , n ) (7)

公式7中, N i j 表示旅游产业第j项指标在第i年的标准化值。

3.2.3.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用来衡量系统内部的协调程度,由于本文只涉及两个产业,因此将模型简化:

E C = F ( c ) G ( t ) / { [ F ( c ) + G ( t ) ] [ F ( c ) + G ( t ) ] } (8)

EC表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的耦合度, 0 E C 1

由于耦合度难以反映实际融合发展的协调程度,因此运用深化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文旅产业融合的发展情况进行衡量:

D [ F ( c ) , G ( t ) ] = E C T (9)

T = γ F ( c ) + η G ( t ) (10)

D表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的耦合协调度;T为协调指数, γ η 是待定系数,均取0.5。D越接近1,产业融合的协调度越大,文旅产业发展系统间或要素间达到有效协调程度;反之D越接近0,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越差,系统之间关联度越弱。采取均匀分布法划分产业融合水平等级,见表2

Table 2. Industrial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stages and classification

表2. 产业融合发展阶段与等级划分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3.1. 全国层面文旅产业融合情况分析

根据构建的综合评价模型,得到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F(c)和全国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指数G(t)。根据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数据计算出2010~2019年耦合协调度D,按照划分标准对全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级进行评定,结果见表3

Table 3.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表3. 全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状况

根据趋势图(图1),易知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形势呈上升趋势,融合情况由最开始的重度失调提升到初级协调,耦合协调度大幅上升。从整体水平来看,一开始全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要高于文化产业,但文化产业发展后来居上,并在不断拉大与旅游产业的差距。

Figure 1. The integration trend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图1. 全国文旅产业融合趋势

结合实证结果可以得到,2010~2019这十年来,我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能够分成三个阶段(图2):

2010~2012年为第一阶段,这两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状态在起步阶段,耦合协调度等级为重度失调到中度失调,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则发展缓慢,产业间联系不紧密,无法形成有效支撑。

2012~2015年为第二阶段,这三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状态在发展阶段,两大产业间影响逐步增强,耦合协调度增速较小。文化产业得到快速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有一个较大幅度回落。这一阶段的旅游产业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纷纷显现,此时不能继续采用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否则容易陷入“资源诅咒”,应不断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

2015年之后为第三阶段,此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状态开始步入稳定阶段,耦合协调度等级由轻度失调上升至初级协调,两大产业彼此促进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由原来的旅游优先发展型转变为文化优先发展型。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下,文化产业一片蓬勃发展之像,综合发展水平大幅度上升,旅游产业成为了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这一阶段的旅游产业有着诸多的文化内核,如红色旅游、民俗旅游、IP旅游、智慧旅游等。国家开始注意到文旅融合新业态,并出台了诸多扶持文件,文旅产业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活力。

Figure 2. The comparison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图2.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对比

3.3.2. 各地区文旅产业融合情况分析

运用ArcGis 10.8对我国各地区文旅产业融合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进行可视化分析,见图3图4

Figure 3.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map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various regions in 2010

图3. 2010年各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图

Figure 4.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map of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various regions in 2019

图4. 2019年各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图

从各地区来看,2010~2019这十年各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都有所提升。吉林、海南、西藏、青海、宁夏的耦合协调度提升,继续保持在文旅产业融合萌芽阶段;原本处于文旅产业融合萌芽阶段的天津、贵州、甘肃、新疆,已经进入文旅产业融合起步阶段;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的耦合协调度提升,继续保持在文旅产业融合起步阶段;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由文旅产业融合起步阶段提高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阶段;浙江、广东的耦合协调度提升,继续保持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阶段。

我国各地区文旅产业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我国文旅产业融合的第一梯队是华东沿海地区,该区域经济发达,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非常适合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我国文旅产业融合的第二梯队是中部地区和长江流域,该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有较大发展空间。我国文旅产业融合的第三梯队是西部与东北地区,该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落后,部分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文旅产业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因此总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3.3. 文旅产业融合的路径依赖分析

目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面临路径依赖锁定的困境:一是以经济为单一指标的盲目性。政府相关部门选取指标评价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往往还是经济指标,对于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社会发展等综合效益指标的关注度远远不够。二是发展环境的敏感性。我国旅游产业属于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强烈的依赖着环境因素,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全力发展旅游业,会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健全,甚至出现资源诅咒这一“富饶的贫困”现象。三是融合模式的同质性。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的早期,会产生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区域试点,但后续出现了大量地区只是将示范点的融合模式简单的复制,没有因地制宜整合自身特有资源,仅停留在文旅融合的表层次。四是融合程度的表层性。虽然政府部门与企业都重视了文旅产业融合,但在实际融合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文化旅游两张皮的情况。存在着文旅产业融合的整体布局不完善、市场化运营不充分、产业有机融合程度低等现象。

若想使得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平稳进行、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必须要改变路径依赖的锁定状态,最终完成路径创造。

4. 产业融合的路径创造及其政策建议

路径依赖在开始初期能够运用规模效应、自强化机制来促进产业融合快速发展,但在后期会阻碍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组织在形成路径依赖的初期就应该考虑如何突破路径锁定,并在恰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偏移当前路径,创造新路径,开始新一轮发展。基于此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以期达成文旅产业融合从路径依赖转变到路径创造的目标。

4.1. 推动产业融合理念科学化

首先从根源——融合理念上进行纠正,需要认识到,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大众对一项事物快速增长的需求是刺激产业融合开展的主要动因。“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意味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文旅产业是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产业,发展空间较大,是刺激消费的主力军。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改变以经济为导向的理念,深入剖析文化内核,强调文化传承、生态平衡等综合要素,预防资源过度利用陷入“资源诅咒”状态,在生态原理的指导下,科学合理的利用管理资源,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而不是一味的对现有资源不加节制的开采,让文旅产业融合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助力而非阻力。

4.2. 推动全域旅游常态化

全域旅游是指通过时间空间双维度对旅游业进行延伸,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机融合。全域旅游不仅仅是欣赏自然或人造景观,更重要的是调动目的地居民参与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体验服务,这种更加综合和开放的旅游模式使得消费者更加深入的参与当地的特色风俗、民族习俗,实现了文化旅游形态的高级化。集合地方特色资源与文化创意所打造的“XX千古情”“XX印象”等系列实景文化演艺项目,使得消费者可以对当地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参与体验。全域旅游也需要重点项目支撑或大品牌的带动,如与旅游电商等项目结合,可以起到推动乡村振兴作用。

4.3. 推动业态融合多元化

作为产业价值链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产业间的业态融合尤为关键和重要,产业融合不能简单的局限于表层次的融合,更应不断深入挖掘内涵,开放交流,从外部广泛补充新知识和新观点,使得业态融合多元化。如文旅融合扩展为文化、旅游、科技、网络的融合,提升了产业融合的深度、质量与内涵。

IP作为文化产业的头部内容,故事IP、产品IP、形象IP等都是构成竞争力的主要因素。IP是通过结合当地历史事件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提炼文化精神价值,彰显人文情怀,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符号化设计,来完成品牌的塑造。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馆等对于文物IP的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横店影视城通过电影电视剧的广泛传播成为热门IP,从影视拍摄地转变为具有参观打卡功能的旅游地;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园、成都东郊记忆文化产业园都是通过创意设计使得废弃的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为艺术中心的聚集区,吸引诸多游客前往,成为城市新地标。文旅产业不再依赖票房这一单一收入,通过品牌体验、“创、研、产、销”的全面布局,消费者将持续购买伴手礼、周边商品等高质量衍生品,推动文旅产业实现积累性增长。

4.4. 推动项目轻资产化

政府是文旅产业融合的主要推动者,企业才是文旅产业融合的真正主体。在过去的文旅产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重资产化的现象,一是由于企业买地建房的保值增值冲动,二是由于企业对文旅产业新型商业模式的不适应。企业应意识到轻资产模式的重要性,文旅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主要推动力的,减少重资产(如大型游客中心、一般景观、广场等)的资金投入,可以减轻成本负担,增加盈利水平,更能够促进小规模单位进入文旅产业,使得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

4.5. 推动制度环境健全化

推动产业融合突破路径依赖锁定状态实现路径创新,要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解决路径依赖问题。制度的演化影响着经济绩效,因此政策制定应倾向于包括制度环境、网络安全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等方面的整体环境构建。科技是产业融合的依托,文化是产业融合的核心,而创新是产业融合的关键。相比于物质基础建设,社会制度环境越来越成为吸引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因素,拥有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就能够保持创新的源泉。

基金项目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酒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编号:CJZ22-03)。

参考文献

[1] 张静, 朱玉春. 产业融合、社会资本和科技创业减贫[J]. 农业技术经济, 2019(11): 74-82.
[2] 时晓虹, 耿刚德, 李怀. “路径依赖”理论新解[J]. 经济学家, 2014(6): 53-64.
[3] 王成东. 区域产业融合与产业研发效率提升——基于SFA和中国30省市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7(10): 94-103.
[4] 赵玉林, 汪美辰. 产业融合、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提升——基于湖北省先进制造业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3): 26-32.
[5] 李云新, 戴紫芸, 丁士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对345个农户调查的PSM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 37-44+146-147.
[6] 刘嘉琳, 汤吉军.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20(11): 95-104.
[7] 张海燕, 王忠云. 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旅游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8): 743-746.
[8] 姚战琪, 张玉静.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战略目标及重点领域探讨[J]. 学习与探索, 2016(7): 123-126.
[9] 侯兵, 周晓倩. 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J]. 经济地理, 2015, 35(11): 211-217.
[10] 李丽, 徐佳. 中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20, 36(20): 49-52.
[11] David, P.A. (1985) 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5, 332-337.
[12] Arthur, W.B. (1989)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 The Economic Journal, 99, 116-131.
https://doi.org/10.2307/2234208
[13] 苗长虹, 胡志强, 耿凤娟, 苗健铭.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的作用[J]. 地理研究, 2018, 37(7): 1268-1281.
[14] 孟繁瑜, 李呈. 中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统一发展研究——国家土地政策的负外部性路径依赖分析与破解[J]. 中国软科学, 2015(5): 1-11.
[15] 姚耀军, 施丹燕. 互联网金融区域差异化发展的逻辑与检验——路径依赖与政府干预视角[J]. 金融研究, 2017(5): 127-142.
[16] 张生玲, 李跃, 酒二科, 姬卿伟. 路径依赖、市场进入与资源型城市转型[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6(2): 14-27.
[17] 郭国峰, 郑召锋. 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价与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 2009(12): 76-85.
[18] 翁钢民, 鲁超.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西北五省为例[J]. 软科学, 2009, 23(6): 57-61.
[19] 鲍洪杰, 王生鹏.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耦合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10, 29(8): 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