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道而行:老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Follow the Tao:Enlightenment of Lao Tzu’s Thoughts to Modern Education
DOI: 10.12677/ACPP.2023.124117, PDF, HTML, XML, 下载: 195  浏览: 45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关贺予, 陈 琪, 洪茗婧, 史雅洁: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安徽 合肥
关键词: 老子教育自然Lao Tzu Education Tao Nature
摘要: 教育始终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在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的是教育模式僵滞化、教学内容超前化、培养目标功利化等问题。老子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通过深入研究老子教育之方——循道而行,可以为现代教育提供启示:构建自然无为的教育模式,注重因材施教,有益于改变教育模式僵滞化所引起的学生个体差异性丧失的现状;采取谦退不盈的教学方法,尊重教育规律,可以促进解决教学内容超前化所导致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动力不足、基础不牢等问题;树立回归本真的培育目标,引导学生淡泊明志和全面发展,有助于走出培养目标功利化的教育误区。
Abstract: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of wide concern to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the most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re the rigid education pattern, the exceeded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utilitarian cultivation goal. Lao Tzu’s thought contains profound wisdom of education. Through deeply studying Lao Tzu’s educational method—following the Tao, we can obtain enlightenment for modern education: constructing the natural non-action education pattern which pays attention to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s beneficial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os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rigid education pattern; adopting the non-fullness teaching method which respects the law of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solution of excessive learning burden, lack of motivation and weak foundation caused by the exceeded teaching content; setting up the cultivation goal of returning to tranquility which guides students to show high ideals by simple living and develop in an all-round way is helpful to go out of the education mistake of utilitarian cultivation goal.
文章引用:关贺予, 陈琪, 洪茗婧, 史雅洁. 循道而行:老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3, 12(4): 665-67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4117

1. 引言

长期以来,教育问题广受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与讨论,近年来在义务教育阶段最为突出的是教育模式僵滞化、教学内容超前化、培养目标功利化等问题。与此同时,我国也大力开展了一系列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加强素质化教育的措施,然而结果不尽如人意。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前所未有的决心与力度,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回归和匡正教育初心,克服当下教育现象的顽瘴痼疾,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回应社会对教育的关切,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现代教育亟待讨论的问题。基于老子思想的精华,深入研究老子教育之方——循道而行,联系中国的教育实际与“双减”政策的落实情况,挖掘老子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可以为重塑我国健康的教育生态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道创生万物,万物包括人在内追根溯源都以道为最终的根据,人类依循道为人处世,才可回归道本,达致体道境界。作为人类因循的准则的道具有自然无为、谦退不盈、致虚守静等特性,由此延伸至教育上,也予现代教育以依归和启示。

2. 自然无为的教育模式

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万物的本原。“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老子·五十一章》)。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育,道在生成万物之后又分化于万物,内化成万物各自的本性,亦即为“德”,也正是此自然本性使得万物都有各自的潜能与可能性。万物依赖于自己的本性而维持自身的存在,但其生长与成熟需要周围环境的滋养。老子又言,“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道德的尊贵,就在于其生成万物却不自矜有功,辅助万物生长却不成为万物的主宰,而是使得万物各自因循自身的自然本性而发展。由此观之,老子之道侧重强调自然无为的一面。

“自然”是一种自己如此的状态,主张任何事情都应该顺应它本身的趋向进行,“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无为”是相对于“有为”而言的,老子从政治思想出发,言及有为之政的弊端:“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为政者将政教号令强加于民众,苛设禁忌、压抑欲望,反而遭致祸乱,民不聊生。于是老子呼吁无为,以“我无为而民自化”(《老子·五十七章》)为理想,排斥一切强力、裹挟与压迫。但老子“并不是完全不承认外力的存在和作用,而是排斥直接的强制性的外力作用” [1] ,强调在不干涉万物自然趋向的基础之上有所作为。“自然”与“无为”二者实则为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王弼注曰“顺自然也” [2] ,道化育万物,没有什么不是道所为,个中缘由恰恰是因其应顺自然而不肆意妄为。将老子思想推之教育,也应发展一种自然无为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的天性,发挥各自的潜能。

首先,要培养自主性。老子曰“多言数穷”(《老子·五章》)、“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言”即号令,老子认为繁多的声教命令会加速灭亡,少施号发令才是合乎自然的。因而在教育上也应该减少对受教育者的外力强迫,避免过度干预学生成长,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在以往教育中,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仅仅是向学生强行灌输知识点,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理解、吸收、内化、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于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则缺乏自主的学习和探索,甚至会导致逆反心理,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子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启示教育者减少机械强硬的监督教导,重视启发式教学与潜移默化的引导,重点就是要把目光返回到受教者主体,培养其自主思考与实际应用的能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求教育者能够循循善诱,与受教育者共同在探究中学习,从而使其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观察、学习领悟、最后内化于心,提升学习能力并增强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需要教育者以自身行为为受教育者树立模范榜样,言传而身教,在由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共同营造的良好教育氛围中,让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与引导。

其次,要尊重个体差异性,应许个性化发展。“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二十七章》)。老子指出,圣人以自然为道,顺任自然接人待物,了解万物各有其才,进而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各自的潜能。目前来看,人才选拔仍然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标准,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还是集中于校园内的科目学习。当下我们正处于“文凭社会”,拥有名牌大学、研究生学历对个人职业获得发展十分关键 [3] ,要想获得更好的学历背景,学生就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准备统一考试,不仅造成中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同学学业压力过重,也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者需要认识到每个学生本性有异,耐心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与不足,因材施教。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单一僵化的“唯分数论”逐步转为品德、特长、个性发展等方面灵活综合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育,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基础和潜力倾向分组教学;更加注重五育平衡,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保障并拓展不同领域人才的发展空间。

针对当下部分抹杀主体性的教育方式,老子思想仍具有前瞻性和参考价值。自然无为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培养学生自主性、尊重个体差异,警惕陷入单一评价标准的教育怪圈,用千人一方的教育模式,培养千篇一律的学习机器。

3. 谦退不盈的教学方法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对立双方相互作用的状态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之类相对而存在,相互依赖,当一方发展到超越一定限度时,则会转化为自身的对立面。如《老子·九章》中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九章》)。

“盈”意为满溢、过度,行为处事中,一旦超过了自然的限度,则不免导致倾覆。王弼注曰,“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势必倾危” [2] 。老子强调物极必反的规律,如果没能衡量好事物的限度,自盈自满可能使事物转向对立的一面而导致失败祸患。老子又言,“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老子·十五章》)。动与静、浊与清等范畴处在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变化状态中,动极则静,静极则动。体道之士谦退谨严,在浑浊动荡的状态下慢慢澄清,在安定宁静的状态下渐渐动变得以循进,丝毫没有自盈自满。在教育上也应如此,“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老子·十五章》),学生唯有积步稳行而循序渐进,才能在所学基础上持续增益,身退不盈谓之教育的良方。因而在老子思想的启示下,现代教育方法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切忌强作妄为、拔苗助长。

以往的教育环节中存在着超前教育的问题,许多家长希望让孩子提前学习更高难度的内容让自己的孩子赢在竞争的起跑线。然而,这种快出人才、违逆规律的教育方式不仅未必给学生的学业带来显著的提升,甚至还会对当下或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其一为负担过重。超前教育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便是学生负担过重,高负荷的学习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超标的课业任务也会侵占学生锻炼、睡眠和娱乐的时间,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老子强调事有适当,应当因循事物的自然之性,去除一切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理想的教育也要因势利导,杜绝揠苗助长,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其二为动力不足。老子曰:“物壮则老,是谓不道”(《老子·三十章》),气势过盛的事物是不合于道的,超强度的教育会消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耐心。一方面,额外的学习任务会侵占学生的娱乐时间,孩童的自然天性受到压抑,则难免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提前授予学生的知识往往高出学生适应的难度,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极具挑战性,一旦学生难以理解便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因而在教育中逞强矜能对维持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大有不利。其三为基础不牢。从短期效果看,超前、超额的学习似乎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进而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更高的水平,但从长远视角看,这种短视化的教育方法难以保证学习的质量。由于急于开始进一步的学习,学生的基础很可能还没有扎实,在这样不牢固的基础之上累积,最终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反而要回过头来弥补之前的漏洞。正所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二十四章》),踮起脚跟是站不牢的,跨步前进是走不远的,急躁的违背自然的行径是短暂而不能持久的。唯有顺应规律、扎实基础才是更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教育方式。

要而论之,教育应当尊重教育规律,切忌急躁与盈满的措施,否则将会适得其反。超前教育会造成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全面、多元、健康发展,消磨学生学习的兴趣,缩短巩固基础知识的环节,最终难以支撑学生未来更加长久、更高难度的学习。

4. 回归本真的培育目标

老子认为,纷繁复杂的万物最终都会回归本根的朴真状态: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

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变化都是一反一复的,何谓反复?张岱年说:“凡事物由成长而剥落,谓之反;而剥落之极,终而又始,则谓之复” [4] 。老子眼中的世间万物运行都遵循“道”的运行规律,经历从生长、发展、变化再到各自归根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外界世事虽是复杂纷争和千态百状的,但万物最终都是要归到各自本根的,“归根”即返回虚静之本心。同时老子也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欢;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物欲文明生活给人们带来的诱惑甚多,纵情沉溺于声、光、色欲中会对人们造成严重的伤害,使人心狂荡不安,因而应摒弃外界事物的物欲诱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摆脱有形无形的巧饰制约,减少私欲的束缚,以此达到返朴归真。所谓“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虚”和“静”则是万物的本根之处,无论是万事万物都应该以致虚守静的状态为宜,致虚守静同样也是人们应该保持的本真状态,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空明,才能领悟事物的本质,找回事物的本根,恢复人的本心。现代教育应以此为培育目标,清除头脑中多余的利欲智巧,回归个体质朴天然的本真之性,恢复心灵的清明,从而使学生能够排除私欲活动和外界干扰,以拥有独立的运思空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教育的地位被逐步提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愈发丰富。而如今教育功利化现象严重,唯分数论和唯智育论成了现代教育的代名词,考试成绩单上的分数与学习优秀似乎划上了某种意义的等号,应试教育以及考试技巧成了学习的重心。“当人对金钱,权力等走向崇拜时,教育就会成为追求或实现物质利益的手段或工具,这样就势必会导致教育走向异化” [5] 。如今被分数异化的教育已经偏离了教育初心的轨道,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而现今教育中分数却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欲望追求,学生的功利心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下悄然滋长。老子言:“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十九章》)。在老子看来,智辩、伪诈、巧利皆为虚伪的文饰之物。对分数的绝对追求以及为了高分而积累的应试技巧如同智辩、伪诈、巧利一样皆为浮文,应在头脑里予以清除,排除功利化的干扰,维护内心的安宁。

同时,在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学生往往面临极大的升学压力,无时不刻处在同辈竞争的环境中。纵使越来越多的同学在竞争中得到成长,但这种环境容易导致滋生攀比的风气,教育评价的量化手段也易激起学生对数字增长的无限崇拜,渴望对高分与荣誉的绝对占有。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老子认为少取可以多得,贪图多拿则就迷惑。教育的重点不能是争名夺利的分数战,对高分的一味追求会导致心浮气躁,思虑纷扰,心灵蔽塞。在老子看来,外界的欲望都是人为力量作用的结果,这会导致人丧失自我本性。“为而不恃”(《老子·二章》)、“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不要把持、滋长自己的占有欲,不争名争利争功才是圣人之道。

致虚守静的思想给功利化的教育现状以很大的启发和警示,如何真正实现去功利化,从而达到回归本真的培育目标,是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老子所说的虚不是一无所有,是“虚而不屈”(《老子·五章》),在老子的思想中,“虚”有无穷的储藏力和极强的创造性,“静”有无限的生命力和极深的透彻性,“‘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也唯有这种心灵,才能道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 [6] 。因此,老子的虚静观启示教育应回归人的本根之素朴,虚静的生活状态能够提供独立运思的空间,为学生的创新和全面发展打开可能。

5. 结语

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提至全新境界,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目前“双减”政策已经在全国各地落地开展,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攻克的问题。老子的教育思想以“道”为核心,通过深入研究老子的教育哲学可为我国“双减”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助力健康教育生态的重塑。首先,因材施教,多元分层教学。“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破除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的顽瘴痼疾,通过构建自然无为的教育模式,分层教学,因材而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优质发展,提升义务教务质量。双减政策要求“学生回归课堂主体阵地”倒逼学校提升教育质量,采取谦退不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最后,良性竞争,转变人才评价模式。“双减”政策力图破除“唯分数论”、“唯智育论”的传统观念,树立回归本真的教育目标,从单一僵化的“唯分数论”逐步转为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深入研究老子的教育之方——循道而行,可以深刻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教育“立何德,树何人”的时代之问,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基金项目

202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双减’政策下健康教育生态的重塑——基于老子教育思想的思考”(项目编号:202210357173)。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笑敢. 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J]. 中国社会科学, 1996(6): 136-149.
[2] 老子道德经注[M]. 王弼, 注, 楼宇烈, 校释. 北京: 中华书局, 2008: 90, 21.
[3] 付卫东, 刘慧敏, 陈安妮, 胡依然. 教育新基建助力“双减”政策落地: 需求、优势与挑战[J]. 现代教育技术, 2022, 32(1): 27-34.
[4]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115.
[5] 陈明, 吕锡琛. 老子是否存在教育思想[J]. 大学教育科学, 2013, 2(2): 107-111.
[6] 陈鼓应. 老子今注今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