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转换实践成果与经验的研究
On the Ecological Valu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Reserves Research on Practical Results and Experience
DOI: 10.12677/BR.2023.123017, PDF, HTML, XML, 下载: 154  浏览: 817 
作者: 张艳侠, 王 水, 张海江: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河北 承德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价值转换二次创业Natural Reser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alue Transformation Second Entrepreneurship
摘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机制,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更是完善生态文明体系的有益探索。
Abstract: Lucid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are both gold and silver mountains. Establish the ecological product value mechanism, how to translate invisible and intangible ecological benefits into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actice the concept that clear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mountains of gold and silver, but also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文章引用:张艳侠, 王水, 张海江.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转换实践成果与经验的研究[J]. 植物学研究, 2023, 12(3): 125-129. https://doi.org/10.12677/BR.2023.123017

1. 引言

1872年美国创建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黄石公园,此后在欧、亚、美、非等地区,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位于世界前五的自然保护区分别为,丹麦的格陵兰国家公园,占地约92.7万km2;马尔代夫的查戈夫自然保护区,占地54.5万km2;基里巴斯的凤凰群岛,占地约40.825万km2;美国的帕帕哈瑙莫夸基亚,占地36.2万km2;中国的额尔古纳湿地景区,总面积为12.6万km2,被称为“亚洲第一湿地”。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如何实现生态价值转换成为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研究发展共同攻坚课题 ‎[1]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和管理的同时实现其生态价值转换,是社会发展、维护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不仅可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还能够保证生态旅游业和工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和发展,使自然保护区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较大效益。

2. 自然保护区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国家未来五位一体的基本发展方针政策,为此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实现绿水青山的环境治理基本目标。研究自然保护区发展策略,结合保护区内自然生态资源,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以此来促进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 ‎[2]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的核心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保护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典型生态系统及珍贵自然遗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自然保护区如何实现生态价值转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机制,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更是完善生态文明体系的有益探索 ‎[3] 。生态文明的二次创业,往往要比一次创业更艰难。在宜林地全部完成造林绿化的基础上,塞罕坝机械林场大胆创新、实践,启动了林场“攻坚造林”工程,向荒山要“绿”。塞罕坝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初期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5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种树–间伐–苗木培育–景观修复–森林旅游–碳汇交易–抚育森林,绿色发展方式正在塞罕坝形成。在“二次创业”中,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依托百万亩林海,积极发展绿化苗木、森林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通过劳务用工等形式,吸收周边群众参加森林经营、护林防火等工作,进一步释放林业生态富民功能;积极开展林下种植羊肚菌、红景天、金莲花等技术试验工作,引导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乡村游、农家乐、养殖业等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弘扬塞罕坝精神,也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可以说,二次创业塞罕坝机械林场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而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二次创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保障和最有效措施,是国家物种基因重要储备基地。自然保护区除充分发挥保护责任、监测责任、科研责任外,还肩负着宣教与旅游责任,而生态旅游更好地融合了自然保护区的宣教、旅游与环境教育责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目前我国约80%的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态旅游,显然已成为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前沿主战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已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不可分离。生态旅游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内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既有利于生态文明物质基础的保护,也与人民大众的生态知识增加、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观念形成等精神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4] 。

4. 当前自然保护区发展的状态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发展是社会进步与生态建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对自然认识进一步加深的结果。1992年第四届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大会召开之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保护区定义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与文化资源为目标,以法律或其它有效手段进行管理的特定区域”,从而使自然保护区的界定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通过一个多世纪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人们逐步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式。

我国自1956年在广东肇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后,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18年底,已建成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2753个,总面积147.1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6%。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3个,面积为105.5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1.2%;省级自然保护区853个,面积为36.9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9%;市县级自然保护区1437个,保护区面积为12.7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初步形成了类型齐全、数量庞大的自然保护区网。从分布来看,我国自然保护区多分布于广东、云南、内蒙古、黑龙江、四川、江西、湖南、贵州、辽宁和安徽等10个省,保护区数量达1810个,占全国总数的65.7%,保护区面积达40.31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7.4%;从保护区面积比率来看,河北、福建、安徽与浙江4省均低于5%;而西藏、青海、海南、甘肃与上海5省,保护区面积占比大于20%。从保护区级别来看,国家级保护区仅有463个,占全国保护区的16.8%,保护区面积达97.4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保护区总面积的66.3%;省级保护区有853个,占全国保护区数量的31.0%,但保护区面积相对较小,仅有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保护区总面积的25.1%;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有1437个,占全国保护区数量的52.2%,面积较小,仅有12.78万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6%。市(县)级保护区规模较小,保护区平均面积仅有88.86平方公里,从对主要保护对象保护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保护对象对生态环境范围的需要,结合各省生态功能区划与生物资源分布可以看出我国自然保护区存在布局不均衡和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保护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成。

由于受到分区方法与技术条件等的限制,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的主观性一般较强,存在布局不均衡和关键地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不能很好地体现保护功能分区的生态保护价值,限制了自然保护区功能的发挥。在保护的前提下,推进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协调发展。自然保护区的首要功能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对生态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需要注意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有机协调。一方面,致力于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可以通过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安排、流转和有偿使用,实施自然资源保值增值的激励政策,开展特许经营等,鼓励支持当地居民、社区、社会组织、企业投身从事生态保护事业,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和补偿,从而把生态优势、生态财富有效地转变为经济优势和社会财富。另一方面,遵循绿色发展、资源循环和低碳环保的原则,在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中,推动发展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和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等,积极构建与自然保护区目标定位相适应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

5. 雾灵山保护区成功生态价值转换实的思考

以雾灵山为例,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1992年开始开展生态旅游,依托比邻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每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直接经济收入2000多万。此外,带动周边宾馆、农家乐的食宿,以及其他游乐项目等,年间接创造价值可达1个亿左右。雾灵山保护区生态旅游成为保护区生态价值转换的成功案例,其具体有以下几方面重要意义。

5.1. 开展生态旅游为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金额有限。在我国,自然保护区每百公顷的投资仅为世界平均的1/25,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建设费用缺口占需求额的60%,管理费用缺口占需求额的26%。由于资金的来源有限,许多自然保护区仅停留在简单的看护上,对于自然保护区所必须的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都无法开展。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每年财政拨款仅一百多万元,保护区职工有二百多人,连工资都无法保障。自从1993年开展生态旅游后,旅游人数和收入都有大幅增长,基本满足了保护区建设、管理、保护、科研等工作的需要。

5.2. 雾灵山开展生态旅游,增强了公众的自然保护意识

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是经营者和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共同责任。雾灵山通过在景区内安装宣传牌,张贴和发放宣传标语及其它多种形式,对进区游客和当地民众进行多渠道沟通和宣传,从根本上杜绝了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的发生,从而保护了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3. 开展生态旅游大大提高了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雾灵山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让游客亲自游览保护区,增强其了解和认识,发挥其扩散效应。加上媒体的宣传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提高了知名度 ‎[5] 。雾灵山先后被国家各部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中国青少年考察基地”,“全国首批示范性自然保护区”“中国最美森林”等名誉称号。

5.4. 开展生态旅游带动了雾灵山周边社区的发展

雾灵山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发展了周边社区的餐饮服务业、住宿服务业和土特产品市场,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其“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偷猎、滥砍盗伐现象的发生,减轻了雾灵山保护区的压力,缓解了雾灵山周边居民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使直接受益居民参与了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工作,从而带动了周边社区的发展。

6. 统一规划、总体布局,实现保护区生态价值转换

坚持统筹规划,实施分区分类的差异化管理。由于地域差异,不同的自然保护区具有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目标定位和环境保护标准,对此,要在充分考察、识别地域条件差异的基础上,列出适合不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地类型的生态友好型产业清单,对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园区内外产业进行统一规划、总体布局。在自然保护区内部,不仅要加强对功能分区实行差异化保护、修复和治理措施,而且要根据功能分区的保护策略,精准定位符合其发展条件的生态产业 ‎[6] 。比如,在核心保育区,只允许适度的科研和环境教育;在传统保护区、一般控制区可以布局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对生态影响和干扰较小的产业;对于特色文化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商贸服务、农家乐、牧家乐等产业,更多布局在保护区外的扩散区和服务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实现绿水青山的环境治理基本目标。研究自然保护区发展策略,结合保护区内自然生态资源,制定完善的发展策略,以此来促进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保护区生态价值转换,以实现经济社会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自然保护区在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转化过程中,生态保护是前提和基础,生态产业转型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原则;生态产业转型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基本途径,产业转型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基本准绳、以当地的区域环境承载力为依据,以自然生态环境的最优保护为目标,因地置产,因时置产。生态富民是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最终目的,生态富民能够有效地提升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群众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生态保护事业,珍惜身边的生态资源,推动当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密. 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转换研究[J]. 商展经济, 2022(12): 157-160.
[2] 周小春. 自然保护区传承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J]. 安徽林业, 2008(06): 19.
[3] 吴逊涛, 赵芳, 李先敏.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有效管理措施[J]. 防护林科技;2014(12): 48-50.
[4] 张希军.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旅游发展[J]. 河北林业, 2019(5): 22-23.
[5] 杨志梅. 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探究[J]. 现代园艺, 2018(8): 155.
[6] 林盛坚, 陈秀清, 郑郁, 林景露, 黄怀青, 陈茂景, 张龙游.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文明建设[J]. 福建农业, 2015(2): 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