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齐鲁农耕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Overseas Communication Path of Qilu Farming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DOI: 10.12677/ASS.2023.125317, PDF, HTML, XML, 下载: 142  浏览: 29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冯金洋, 姚雪丽*: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一带一路”齐鲁农耕文化海外传播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Qilu Farming Culture Overseas Communication
摘要: 齐鲁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一带一路”的提出,使齐鲁农耕文化的对外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该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掘齐鲁农耕文化的深层内涵,探讨齐鲁农耕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性与海外传播现状,探索提升齐鲁农耕文化海外传播的有效途径,以期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Abstract: Qilu farming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has formed distinctiv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proposal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overseas communication of Qilu farming culture.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Qilu farming cultur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overseas communication of Qilu farming culture, and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overseas communication of Qilu farming culture, aiming to contributing to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文章引用:冯金洋, 姚雪丽. “一带一路”背景下齐鲁农耕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5): 2344-234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5317

1. 引言

齐鲁农耕文化诞生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大河农耕文明,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 [1]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齐鲁农耕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农耕文化与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更有利于齐鲁农耕文化自身的保护与传承,推动齐鲁农耕文化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因此,推动齐鲁农耕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需求,更是新时代中国优秀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历史使命。目前对于齐鲁农耕文化的对外传播中,研究多集中于对中国农耕文化的涵义和精神方面,但是基于对特定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路径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齐鲁农耕文化为研究对象,结合“一带一路”,对探索提升齐鲁农耕文化海外传播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究。

2. 齐鲁农耕文化的发展、特点及精神内核

农耕文化,是一种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风俗文化,它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农民生产和自身娱乐 [2] 。齐鲁农耕文化诞生于黄河流域,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齐鲁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与北京猿人同一时期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和东夷文化。在新石器时代,齐鲁地区的先民东夷人便在山东地区定居,并建立了密集的部落。他们在齐鲁大地上扎根、生活,从事原始的农耕作业。在此后的几千年里,齐鲁地区的农耕文化经过一步步的传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特点突出、内涵丰富的齐鲁农耕文明。

儒家思想作为齐鲁文化的核心,对齐鲁农耕文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齐鲁农耕文化呈现出注重“农本”思想和“集群”思想的特点 [3] 。所谓“农本”思想,即以农为本,强调农耕为衣食之源和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百姓需从事农耕从而获得并换取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如人们种植农作物以获得粮食,而多余的农产品则用以换取其他生活物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虽历经无数次朝代更迭,农耕始终是赋税的主体,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乡村兴则国兴,乡村衰则国衰”,这对中国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齐鲁农耕文化同时还注重“集群”思想。所谓“集群”,就是指百姓在田地里集体耕作 [3] 。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虽然现代农业不再需要大量人力进行集体耕作,但是“集群”所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却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齐鲁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离不开其优秀的精神内核,即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首先,齐鲁农耕文化具有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在齐鲁大地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历经洪水、干旱、苛政等天灾人祸,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这一精神,在中国农业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内核,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次,齐鲁农耕文化具有注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古代齐鲁地区以农也为主,商业与科技的发展都服务于农业。这种务实的精神,在当今齐鲁农耕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最后,齐鲁农耕文化倡导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齐鲁大地上的劳动人民善于总结农耕生产经验,创作出了《齐民要术》《氾胜之书》等多部农书,是中国乃至人类农耕文明史上的瑰宝。

3. 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

3.1. 对外传播有助于齐鲁农耕文化的自身发展

对个人而言,齐鲁农耕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对齐鲁农耕文明的认同。在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对齐鲁农耕文化的了解与认识进一步加深,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此外,对齐鲁地区而言,通过对外传播齐鲁农耕文化,不仅可以促进齐鲁地区与海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提高齐鲁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影响力。同时,齐鲁农耕文化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其对外传播更能提高齐鲁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促使人们认识到农耕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文化的基柱,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有助于提升人们对齐鲁农耕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3.2. 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中国自古作为农耕大国,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构成。齐鲁农耕文化在“农本”和“集群”的思想以及突出的儒家文化特征下,其体现出的集体主义思想在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齐鲁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传播有利于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齐鲁农耕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利于传播中国优秀农耕文化内核,并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农耕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可把齐鲁地区发展为全国重点文化经济区,提升齐鲁农耕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进一步促进海内外与齐鲁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4. 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存在的问题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交流增多,对外传播路径增加,同时,齐鲁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自身优势,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在国家大力推行“一带一路”的今天,农业依旧是“一带一路”中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然而,目前,在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4.1. 齐鲁农耕文化的翻译未成体系

当前,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翻译问题,齐鲁农耕文化通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创新,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体系。目前,在“一带一路”的60多个国家的合作中,我国农业对外合作也发展迅速。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对于齐鲁农耕文化的翻译不仅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是齐鲁农耕文化的翻译未成体系。在目前对外传播过程中,往往只有对其只言片语的翻译,以摘译、选译、节译为主,尚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译介,难免有只见概貌不见原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局限 [4] 。

4.2. 传播媒介单一,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目前齐鲁农耕文化的传播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单一的新闻报道、互联网等方式,传播效果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目前各种媒介的传播途径较为刻板。部分媒体往往只对文化内容进行单一的传播,反而忽视了有齐鲁农耕文化内涵的文化品牌。同时,绝大部分对齐鲁农耕文化的宣传没有突出其精神内核和特点,且内容古板老套,无创新性,齐鲁农耕文化输出的国际化能力也有待提高。

4.3. 缺乏对受众的了解,易产生文化冲突

在对外传播齐鲁农耕文化中,由于缺乏对受众的了解,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在“一带一路”中,中国需要同不同国家进行农耕文化交流与合作,然而,不同国家对农耕文化的侧重点不同,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目前齐鲁农耕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效果不算理想,因为它们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并且不能很好地适应各个国家观众的需求和接受习惯,使得齐鲁农耕文化的传播显得生冷枯燥,直接影响到文化传播受众的信服度。

5. 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提升策略

5.1. 强化语际翻译,丰富传播媒介

要做好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首先要在牢牢把握齐鲁农耕文化精神内涵和思想核心的基础上,强化齐鲁农耕文化语际翻译和研究。同时,建立系统的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的公共平行语料库,确立齐鲁农耕文化的翻译体系和统一度。力求做到史料翔实和内容忠实,保证翻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最终创建齐鲁乃至中国农耕文化国际话语体系,更好地传播中华农业文明。

其次,应打破现有的单一传播媒介,有效利用新媒体,实现文化传播从单一媒介向多元媒介转变,如通过微博国际版,抖音国际版等网络传播媒介,创作齐鲁农耕文化相关高质量视频和文章,以更易大众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新媒体平台的对外传播中,一定程度的加强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的娱乐性的同时,不忘突出其精神内核,提高文化传播的大众接受度,满足群众需求。通过网络媒介对齐鲁农耕文化的传播,不仅可以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推进齐鲁农耕文化的海外传播。

5.2. 发挥国家政府作用,推动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

在国家层面,首先要对齐鲁农耕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才能进行有效的对外传播。政府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积极鼓励各单位和机构通过拍摄宣传片、纪录片等手段宣传齐鲁农耕文化。其次,在对齐鲁农耕文化保护的前提下,政府需要支持中国与跨国企业在农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齐鲁农耕文化为中心,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为齐鲁农耕文化交流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同时,政府还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农耕合作平台和贸易机构,为齐鲁农耕文化及其精神的海外传播夯实基础。

5.3. 发挥“一带一路”优势,促进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

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在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使其成为齐鲁农耕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强力纽带。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了解彼此文化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国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可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齐鲁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有更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也可提高对齐鲁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接触深度。在此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适合不同国家的齐鲁农耕文化传播方案,加强文明互动、互鉴 [5] 。

6. 结语

随着中国对“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建设,齐鲁农耕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得到进一步提升。齐鲁农耕文化是世界了解齐鲁文化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面对“一带一路”中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齐鲁农耕文化要凭借自身实力,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的号召,不断增强齐鲁农耕文化对外传播。我们应发挥齐鲁农耕文化自身特色,在人民、政府、国家和国际的共同努力下,促使齐鲁农耕文化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向全世界。

基金项目

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L2021Z07070684);2022年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015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徐旺生, 李兴军. 中华和谐农耕文化的起源、特征及其表征演进[J]. 中国农史, 2020(5): 3-10.
[2] 谭晓岚. 齐鲁文化传承与创新[J]. 人文天下, 2015(9): 4-8.
[3] 姚兆余. 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J]. 甘肃社会科学, 2008(6): 71-74.
[4] 徐玉凤. 中国农耕文化的翻译与传播研究[J]. 上海翻译, 2020(6): 71-76.
[5] 高良敏, 齐腾飞. 输出还是互动?——中国农耕文化进入非洲研究[J]. 思想战线, 2020(3): 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