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式视域下潮州景点解说词的生态翻译研究
A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of Attractions in Chaozhou from an Intergrated Perspective of Image Schema and Eco-Translatology
摘要: 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其对外宣传的效果事关岭南文化、中华文化的传播。本研究结合意象图式理论与生态翻译理论,以潮州旅游景点解说词为对象,分析潮州旅游景点解说词的翻译效果,探讨潮州旅游景点解说词的翻译方法,以期提高翻译质量,为地域文化外宣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Abstract: The distincti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aozhou culture make it an important part of Lingnan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hinese culture. The effect of its external publicity is thus related to the spread of Lingnan culture and Chinese culture. Integrating the Image Schema theory and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this study takes the public signs of attractions in Chaozhou as the object,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ublic signs of attractions in Chaozhou, and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pplied in the public signs of attractions in Chaozhou, aiming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and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publicity.
文章引用:陈可丹. 意象图式视域下潮州景点解说词的生态翻译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5): 2012-201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5273

1. 引言

潮州,潮汕地区之一,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拥有1600年的历史,是粤东地区文物古迹最为密集的地方 [1] 。潮州文化以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为代表,其历代传承让潮州成为“中原古典文化活橱窗”。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脚步的不断推进,潮州文化近年来在海内外越来越受关注。讲好潮州故事,做好潮州文化外宣,打造展示岭南文化、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以提升潮州的国际影响力,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生态翻译学立足于“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构隐喻,围绕“翻译生态环境”和“翻译适应/选择”等理念,其对翻译效果的检验以及对翻译策略的提出集中体现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宏观维度,其更侧重于翻译过程研究,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整体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意象图式理论发端于心理学,得到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强调人的认知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及其与语言的关系,其将图示定义为“人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可以较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的认知结构” [2] (p. 175)。将生态翻译学与认知图式理论融合,可以在生态翻译学的三大宏观维度的基础上补充认知这一维度,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潮州旅游景点解说词的翻译过程,即译者如何通过文本的“三维转换”实现脑中意象图式的转换及译文的选择。迄今,关于潮州文化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将图式理论和生态翻译学相结合的研究屈指可数,仅有戴桂玉、蔡祎 [3] ,未见学者将意象图示理论与生态翻译学结合进行潮州外宣翻译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融合意象图式理论和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分析潮州旅游景点解说词的翻译效果,以推动潮州外宣翻译实践。

2. 理论基础

(一) 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翻译理论 [4] ,其以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为基础,以生态整体主义为理念,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为哲学依据,从适应和选择的视角解释与论证翻译过程。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程度”最高的翻译 [5] 。翻译生态环境包括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的集合 [6] (p. 128)。为了维持翻译生态的和谐,译者必须全面统筹并尊重其所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个因素主体,主动遵循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做到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多维度在源语系统与译入语系统之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6] (p. 133)。

(二) 意象图示理论

“图式”一词源自古希腊文,古希腊哲学家将其视为一种固定的模板。18世纪康德对“图式”进行探讨,认为其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在“图式”的作用下,意象得以构建,意义得以生成。之后,Lakoff将图式理论发展为意象图式理论,其将“意象图式”定义为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 [7] (p. 19),也就是人们通过对具有相似关系的多个个例反复感知体验、不断进行概括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抽象的框架结构 [2] (p. 179)。利用意象图式我们可以通过类推的方式来建构我们的身体经验,通过转喻、隐喻来建构我们的非身体经验,从而理解无限的事件。“人类的理解和推理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意象图式进行的,各式各样的意象图式交织起来就构成了我们丰富经验网络和概念结构,这就是我们能理解意义的基础” [2] (p. 177),人们对新信息的理解需要依赖脑中已有的意象图式网络,如果新信息与脑中的意象图式不符,那么新信息便无法被理解,无法产生意义。

(三) 意象图式理论和生态翻译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融合运用

“翻译是一种语码的转换活动,是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码表达出来” [8] 。从意象图式理论来看,译者承担着语码转换的工作,需要具备对源语的解码能力,熟悉源语所能激活源语读者的相关意象图式,对源语进行正确解码;同时,需要熟悉译入语的相关意象图式,能够将解码后的文化信息以能激活译入语读者已有的相关意象图式的方式进行编码,让读者在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处理新信息,帮助译入语读者扩充或修正已建立的图式,从而促进信息的交流。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看,译者需要做到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三维的适应性转换,“掌握英汉语言结构差异、掘取语言内部联系、实现对源语信息的妥善处理” [9] 、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得以体现 [6] (p. 138)以及关注源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入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10] 。意象图式理论为源语和译入语提供了意象图式的框架,生态翻译学所涉及的三个维度为意象图式框架提供了内容。将其图式化可得翻译模型,见图1

Figure 1. Translation model integrating Image Schema and 3D Transformation of Eco-Translatology

图1. 意象图式融合三维转换理论翻译模型

根据本研究翻译模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分析:第一步,译者解码能够激活源语图式的原文,分析源语图式的三个维度;第二步,译者将源语、译语进行三个维度的对比,寻找合适的译语图式;第三步,对译文图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组织成语句。下文将根据上述模型展开分析。

3. 基于意象图式融合生态翻译三维转换模式的潮州景点解说词翻译研究

(一) 潮州景点解说词特点:

潮州人文景点众多,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景点1345处,其中广济桥(湘子桥)、开元寺、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筑群等9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点解说词立于景点附近,其篇幅较短,一般为200字左右,其语言简洁,信息含量丰富,内容一般包括:文物建筑名称及其别名、历史发展情况、建筑组成情况、形态特点、所涉及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等,潮州“牌坊街”、“卓府”是潮州代表性景点,其解说词及其译文可代表潮州景点解说词翻译的普遍情况。下文以潮州景点“牌坊街”以及“卓府”的解说词及其译文为例展开分析。

(二) 潮州景点解说词翻译分析:

例(1):

原文:

牌坊街

潮州牌坊街基本格局形成于北宋,定形于元明。牌坊群形成于明清两代、骑楼形成于清末民初。绵延两华里的牌坊街,充盈浓浓的文化气息。穿行在大街小巷,可以感受到文脉的传承。

步骤一:解码能够激活源语图式的原文,分析源语图式的三个维度。

步骤二:译者将源语、译语进行三个维度的对比,寻找合适的译语图式。

步骤三,对译文图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组织成语句。

官方译文:

PAIFANG STREET

The basic pattern of Chaozhou Paifang Street was forme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shaped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memorial archway building complex was form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le the arcade was form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two-mile-long memorial archway street is filled with a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Walking through the high streets and back lanes, you can feel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ontext.

通过上文分析,可将译文修改为:

PAIFANG MEMORIAL ARCHWAY STREET

The basic pattern of Chaozhou Paifang Memorial Archway Street was taking shap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fully formed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memorial archway building complex was form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le the arcade was form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two-li-long (1000 meters) street is of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Walking through the high streets and back lanes, you can feel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traditions.

例(2):

原文:

卓府

卓府是清代历任平镇营都司、潮州总兵、虎门水师副提督卓兴府第。该府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坐北朝南,三进建筑格局,斗拱抬梁式木结构,雕梁画栋,甚为典雅。

步骤一:解码能够激活源语图式的原文,分析源语图式的三个维度。

步骤二:译者将源语、译语进行三个维度的对比,寻找合适的译语图式。

步骤三,对译文图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组织成语句。

官方译文:

ZHUOFU MANSION

Zhuofu Mansion is the mansion house of Zhuo Xing, the successive military governor of Pingzhen Camp,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Chaozhou and the deputy admiral of the Humen Navy in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built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Tongzhi of the Qing Dynasty (1862~1874), seated in the north but facing the south, and characterized by three-way architectural pattern, bracket set post and lintel wooden frame structures, carved beams and painted rafters, very elegant style.

通过上文分析,可将译文修改为:

ZHUOFU MANSION

Zhuofu Mansion is the mansion house of Zhuo Xing, who successively served as the military officer of Pingzhen Camp,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Chaozhou, and the deputy admiral of the Humen Navy in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built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Tongzhi of the Qing Dynasty (1862~1874) with an elegant style—facing the south, characterized by Sanjin (three-courtyard) architectural pattern, bracket set post and lintel wooden frame structures, carved beams and painted rafters.

中文与英语在语言、文化上差异悬殊,源语图式与译语图式普遍存在不一致情况,由于潮州景点涉及文化要素多,解说词文化信息量大,导致其翻译难度较高,利用意象图式融合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模式,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文进行调整,避免漏译、错译、赘译;也可帮助研究者对译文进行再研究,促进潮州旅游文本的翻译实践。

4. 结语

本研究结合意象图式理论与生态翻译理论,提出意象图式融合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翻译模式,对潮州旅游景点解说词的翻译实例进行定性分析,重点考察了潮州“牌坊街”、“卓府”的解说词翻译,对翻译效果进行分析,通过案例为潮州旅游景点解说词翻译的不当之处提出修改建议。研究表明,意象图式融合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翻译模式在传统生态翻译三维的基础上增加了读者和译者的认知维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解释力,能够帮助译者寻找能够激活译语读者图式、“整合适应选择程度”最高的翻译,有效传递信息,让潮州文化这一岭南文化、中华文化名片传播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潮州市人民政府.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EB/OL]. http://www.chaozhou.gov.cn/zjcz/csmp/content/post_3369550.html, 2007-10-06.
[2]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 戴桂玉, 蔡祎. 认知图式理论关照下旅游文本的生态翻译研究——以广州旅游景点介绍的中译英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4): 92-97.
[4] 陈金莲. 2001年以来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2): 86-93.
[5] 刘彦仕.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料的英译[J]. 外国语文, 2011(S1): 74-76.
[6] 胡庚申. 翻译选择适应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7]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https://doi.org/10.7208/chicago/9780226471013.001.0001
[8] 刘明东. 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 中国翻译, 2003, 24(2): 28-31.
[9] 胡勇, 余传莲.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外宣英译研究[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1(5): 136-144.
[10]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 中国翻译, 2011, 32(2): 5-9.
[11]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23) U.S. Military Rank Insignia. https://www.defense.gov/Our-Story/Insignias/
[12] 李海军. 《中国评论》汉英翻译和中国文化西传研究[J]. 中国翻译, 2022, 43(5): 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