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活动家,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苏联的教育事业,奉献给了学生。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劳动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劳动进入人的精神生活、集体的生活,使热爱劳动成为青少年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说到:“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部署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大大提高了劳动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因此,没有劳动的教育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是不完整的。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阐述了较为完整的劳动教育思想,提出了基本目的和基本方法。研究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劳动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2.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2.1. 劳动的含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的含义中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含脑力劳动。但事实上,世界上并没有一种劳动是单独的体力劳动亦或是脑力劳动,每一份劳动实际上都是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完成的。“所谓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并不是要在脑力劳动负担之上机械地增加体力劳动的负担,而是要在体力劳动中不断地运用智慧的力量” [1]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劳动教育即生活与教育紧密联系的表现应当是学生根据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劳动,在劳动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发展了自己的智力,如此一来,学生本身具有的知识和能力也发挥出了应用的作用。
2.2. 劳动教育的基本目的:社会目的和思想目的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中,劳动教育的基本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社会目的;另外一个则是思想目的。社会目的,就是为社会创造提供一定的财富,这就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财富。想要达成社会目的,就要求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能够获得丰富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巧,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的潜能和天赋挖掘出来,从而提高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然后为社会带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就思想目的而言,思想目的指的是在劳动劳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以及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学生内心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加学生对于劳动的认同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使劳动在学生心中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相较于社会目的,劳动教育的思想目的才是学校劳动教育最根本目的。自觉地为社会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福利必须要建立在具备一定的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以及浓厚的劳动兴趣的基础之上 [2] 。虽然学生们在劳动和劳动教育过程中获得物质财富微乎其微,但是靠着双手劳动所收获的财富能使他们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满足,大大提高他们的劳动热情,改变他们的劳动态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创造物质财富的精神动力,因此,劳动教育的思想目的比社会目的更适合作为学校劳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2.3. 劳动教育的作用:培养人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形成和培养学生道德信念的主要途径。“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劳动能带来欢乐,能充实精神生活。” [3]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可以在劳动中获得不同方面的知识并且能感受到来自劳动的快乐,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益处后,就会产生对于劳动的主动性,然后能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进而形成了道德信念。同时,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集体劳动对于德育的发展也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如果学生在集体劳动中能因为完成了目标而获得满足感和优越感,那么他就会坚信团队的力量,坚信个人的利益应服从集体的利益,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的社会品格。
劳动教育和智育相互影响,学生在劳动与劳动教育过程中发展智育,同时智育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使劳动具有创造性,而且手脑并用”,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原则之一 [4] ,他认为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脑子的灵活性。
体育活动和劳动教育有相同之处,它们都需要消耗体力,都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体育活动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虽然劳动教育也有同样的作用,但是它们两者并不能互代,而是应该共同进行,互相协助,促进学生的发展。
劳动教育同样能够促进美育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美育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5]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什雷中学中,他要求学生在进入教学楼之前需要擦洗自己的鞋子两遍,即使自己的鞋子上没有泥泞只有雨水。这种校园制度不仅让校园变得整洁美丽,也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服务和热爱劳动的习惯。这种自我服务的劳动使得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存在,在劳动后增强自我服务的意识,从而培养了他的自律品质以及增强了他的责任感。
3. 对如今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3.1.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用劳育促进德育
育人之魂在于立德铸魂。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而是为了更深层次地帮助学生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价值观,培养无私奉献、敢为人先、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劳动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方法有许多。第一,从国内外名人的劳动故事中去学习劳动精神和劳动品德,这样的故事更加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起到引导和榜样作用,还可以挖掘红色资源中的劳动故事。产生于战争年代的故事具有相当的真实性,更容易使读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 [6] 。第二,学校需要开展必修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品质,同时也可以多开展“寻找五一劳动之星”、“劳动模范展示”、“发现身边的劳动美”等等方式,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鼓励,使学生自觉地去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劳动美。第三,无论在何时,家长都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孩子总是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举止,因此家庭中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富裕,许多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进行劳动甚至溺爱自己的孩子,这是错误的做法。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良好的榜样,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品德,要以身作则,尊老爱幼,帮助孩子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同时,家庭劳动教育应该与学校劳动教育相互联系,协同进行劳动教育,大胆尝试家校结合的形式,促进孩子的德育发展。
3.2. 五育并举,创新劳动教育形式
德育、体育、劳育、美育、智育缺一不可,应当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的爱好只能在积极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必须为这些活动创造相应的物质基础” [1] 。劳动是运动的,是具有发展性的。人类经过劳动提高了自己的劳动能力,获得了更高的劳动知识,从而改变了人类社会和生活。而人类生活的改变对于劳动同样具有反作用,随着如今科技的不断发展,劳动逐渐更倾向于脑力劳动,同时出现了更多的劳动形式和劳动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劳动的内容与德、智、体、美育联系在一起,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要让学生能在劳动和劳动教育过程中能接触到更多现代化的内容,能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与技能。
3.3. 开展社会劳动实践,培养奉献精神
所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劳动教育的社会目的是培养学生,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财富,但学生进入社会后创造财富的劳动基本上都是集体劳动,是集体共同完成的劳动。因此,十分需要学生具有奉献精神。
学校可以与社会性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公益性的服务劳动,例如公园、小区清洁打扫,养老院关爱老人,阳光助残等等活动,增强他们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们深刻体验到劳动的意义所在,促进服务性、公益性的劳动价值观形成。
学校还可以自行组织开展学校菜园、果园等劳动场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进行收获,并将这些劳动成果出售转换为集体劳动中所需要的设备、工具等等。这不仅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劳动收获的快乐,还能让他们通过这种为集体进行的无报酬劳动,体验到一种深刻的道德满足感,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体会劳动真谛,提升他们的荣誉感,自觉关心社会公益,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者 [7] 。
4. 结语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体现了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具有社会目的和思想目的,帮助学生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以及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使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我国越来越注重劳动教育的情况下,劳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探索五育之间的联系,五育并举,创新劳动教育方法;开展社会劳动实践,培养奉献精神,从各个方面入手,推动我国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帮助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