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教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的编写质量关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环节,足够的词汇量也是学生听懂和看懂汉语的前提。然而,很多汉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困难重重,比如对所学词汇不感兴趣、词汇数量太多难以全部掌握等等。因此,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该怎样提高词汇编排水平,帮助汉语学习者增加词汇学习积极性,高效掌握词汇,让汉语教学事半功倍。
2. 研究理论
2.1. 心理词汇理论概述
心理词汇(mental lexicon),又被称为“内部词汇”(internal lexicon),指的是词汇知识存贮于大脑的心理表征,“研究词汇是怎样储存在记忆里和怎样被提取的” [1] 。当前关于心理词汇的主流观点是心理词汇是一个由各个概念相互连接而组成的语义网络 [2] 。心理词汇与词典有着明显的差别,词典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而心理词汇按照语义网络的方式将词组织起来 [3] 。
2.2. 心理词汇与二语词汇习得
二语习得者在建立词汇认知机制的过程中,主要受到记忆、词汇难度和中介语这三个重要条件的影响 [4] ,且记忆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记忆就是用词汇时对心理词汇的提取。词汇提取模型总体有两种,一个是以Foster为代表的串行搜索模型,另一个是以Marslen-Wilson为代表的交股模型。前者认为词汇的提取是按照某种特定顺序在词汇表中逐个进行的,指出词汇频率是词汇提取的关键要素。而后者认为一个词的感知输入会导致多个心理词汇被激活,在语义、语境和词频的潜在影响下,在这些词中和原来的输入词共性最大的那个词会被选定 [5] 。该模型体现出词汇提取的动态性,强调了语境在词汇提取时的重要作用。
因此,要想高效记忆大量的词汇,需要重点从词频、语境、语义等方面下手,同时建立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结,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完善的语义网络,实现词汇的有效提取,切实帮助二语学习者克服词汇难记易忘的难关。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汉语教程2 (修订版)》(以下简称《汉语2》)的上、下两册为研究对象。《汉语教程》由杨寄洲主编,于2006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 [6] 。该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是公认的经典教材。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统计分析法:统计《汉语2》上册和下册的分课词汇量和话题,撰写分课词汇量统计表、话题统计表、话题–词汇表,对此进行分析。
问卷调查法:以统计分析的结果为基础,从学生角度调查来华留学生关注的话题和词汇并进行分析。
教师访谈法:基于《汉语2》两册教材的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对汉语教师进行访谈,从教师角度深入了解学生对于话题和词汇的需求。
4. 《汉语2》词汇编排分析
4.1. 词汇量
词汇统计数据来源于每课的生词,本研究对每册词汇量如表1所示,每课词汇量如图1所示。

Table 1. Vocabulary quantity for each volume
表1. 每册词汇量

Figure 1. Vocabulary quantity for each lesson
图1. 每课词汇量
据表1和图1可以发现词汇量的以下特点。一方面,词汇量总体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与上册相比,下册生词数量、平均量和最多生词量都出现增长。从第1课到第25课,词汇量基本也逐步增长。另一方面,词汇量落差过大。无论是上册,还是下册,最多词汇量接近是最少词汇量的两倍,词汇量变化太大。第4课后的词汇量陡然增加,从25个逐步增加了到了43个。词汇量的猛然增多提升了学习和掌握词汇的难度,容易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习负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2. 词汇难度
本研究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依据考察《汉语2》的词汇等级。《标准》是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21年发布的一套规范标准,它创立了“三等九级”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即初等、中等和高等,一级至九级 [7] 。该标准详细列出了每个一级中文水平应掌握的词汇,有助于笔者科学且精准判断词汇的难度等级。《汉语2》的词汇等级统计如表2所示。

Table 2. Vocabulary quantity for different levels
表2. 不同等级词汇量
据表2可以发现词汇量的以下特点:首先,初等词汇占比最多,其余词汇占比较小。在上册和下册中,初等词汇在所有词汇中占比都超出一半,基本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求。超纲词只有少量,选词基本控制在《标准》的要求以内。其次,与上册相比,下册的初等词汇数量减少,中等、高等词汇数量增加。学习者随着汉语水平的提升,对中高等词汇的需求会增高。《汉语2》的选词把握了学生词汇学习的发展性和阶段性。虽然超纲词没有收录在《标准》中,但是部分超纲词如“拉肚子”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词汇,也需要学生掌握。但是该教材上下册的超纲词却没有出现增长。
4.3. 词汇重现率
词汇重现率是指一个词在文本中出现的总次数减去1。本研究考察词汇重现率的研究范围是每课的课文。本研究将所有课文进行分词,然后统计生词的频率,结果如表3所示。

Table 3. Word frequency for each volume
表3. 每册词频
基于如今较公认的平均词频衡量标准为6次,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汉语2》上册的平均词频超过了6次,学习者基本可以掌握选词,而下册的平均词频只有4.09,学习者较难实现词汇习得。上册和下册总计的平均词频没有超过6次,说明整体上该教材词汇出现频率不够高。为了考察词汇重现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对《汉语2》词汇重现率进行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4. Recurrence rate of vocabulary for each volume
表4. 每册词汇重现率
以上数据表明,每册教材的词汇重复率从0到最高基本上是逐步递减的。与上册教材相比,下册教材的词汇重现率大于或等于6的比例明显降低,重现率为0的比例增加,词汇重现率为1到5之间的占比基本上都降低了。其中,重现率大于或等于6的词汇大多数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例如“把、开”等,此类词汇基本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要,帮助学习者构建稳定的心理词汇网络。重现率为0的比例的增加说明更多的生词只出现过一次,比如“避暑”,这导致学习者很难掌握该类词汇。
5. 《汉语2》话题–词汇分析分析
5.1. 构建《汉语2》话题–词汇表
本研究参考《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中的《汉语教学话题及内容建议表》,将《汉语2》的上下两册中的生词依据18个大话题进行分类,构建《汉语2》话题–词汇表。大话题包括个人信息、情感与态度、日常生活、身心健康、文化娱乐、家庭生活、节日活动、旅游与交通、学校生活、教育、语言与文化、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技术、社会交往、价值观念、全球与环境、社会和自然[8]。各个大话题又会被进一步分成多个小话题。以下是《汉语2》的话题–词汇表的部分示例如表5所示。
通过对所有词汇按照大话题分类汇总,统计出各个大话题的词汇数量在所有词汇中的占比。结果显示,日常生活、旅游与交通、个人信息占比最大,分别为19%、17%和10%,全球与环境占比最小,只有1%。全球生活这个话题与日常生活相比占比差距过大,在《汉语2》中只有“国际、世界、国家、大使馆、国际、广博”这几个词与之相关。词汇的话题不够丰富,覆盖面不够广。
5.2. 话题兴趣问卷调查
5.2.1. 问卷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均为中国某所大学的来华留学生,调查对象共有60人,男性32人,女性28人。汉语都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有效问卷60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5.2.2. 问卷调查内容
该问卷的语言为英语,基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专业、学习汉语的原因、学习汉语多久了、认为汉语难度如何。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不同话题词汇的感兴趣程度。学习者需要先将所给话题根据兴趣程度从大到小排序,然后选择每个话题包含的小话题的感兴趣程度。
5.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 个人信息
首先,关于汉语学习时间,36人学习汉语1~2个学期,13人3~4个学期,7人5~6个学期,4人超过6个学期。多数学生学习汉语时间比较短,其中不少学生正在进行预科学习。
其次,对于学习汉语的原因(多选),43%的人学习汉语是因为语言兴趣,各有26%的人是因为学习需要和工作要求,剩余4%的人是因为家人要求,没有人有其他原因。很多学生表示,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都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学习汉语深入了解。
再次,关于是否喜欢汉语,在受试的60人中,40人非常喜欢汉语,19人喜欢汉语,0人表示一般,3人表示不喜欢,0人表示非常不喜欢。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汉语,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很高。那些不喜欢汉语的学生认为汉语与他们的母语差距很大,汉语不容易掌握。
最后,关于汉语难度的调查结果显示,19人认为汉语非常难,32人认为难,4人认为一般,3人认为简单,2人认为非常简单。根据数据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汉语难度大,而那些认为汉语简单的学生汉语水平基本较高。
2) 话题兴趣程度
这部分首先让学生对18个大话题根据兴趣程度从大到小排序。结果显示,学生对这些话题的感兴趣程度差距不是很明显。其中,学生对学校生活最感兴趣,对全球与环境最不感兴趣。除此以外,学生还对情感与态度和语言与文化比较感兴趣。这些数据说明了学生比较热衷于学习那些贴近生活的话题,而对与自己联系不大的话题不太感兴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个人信息这个话题不是太感兴趣,这可能涉及到学生的文化,个人信息属于隐私,学生比较忌讳谈论这类话题。但是《汉语2》话题–词汇表显示,该话题的词汇量占比非常高。
除此以外,本次问卷还对18个大话题包含的小话题的感兴趣程度进行了调查。对每个小话题都分别给出了极其感兴趣、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非常不感兴趣五个选项。本研究将对学生最感兴趣程的三类大话题进行分析,包括学校生活、情感与态度、语言与文化。
学生对于关于学校生活的小话题感兴趣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假期、学校设施、俱乐部、校园、学习、考试。假期是给留学生放松、休闲的时间,他们可以回国陪伴家人和朋友。学生在学校生活时需要了解学校有哪些设施,比如食堂、体育馆。
对于情感与态度这类话题,学生对“喜欢”这一类积极情感比较感兴趣,而对“中立、后悔”这类消极情感不太感兴趣。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大多对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态,所以比较关注这方面的话题。
学生对于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小话题感兴趣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中国文化、语言学习策略、语言交际策略、语言学习困难。很多学生学习汉语是因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而且在中国生活也需要了解一些中国文化和当地的风俗习惯。而学习语言学习策略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尽快提高汉语水平。
5.3. 教师访谈
为了从教师角度了解《汉语2》的词汇设计和话题设计的看法,笔者采访了2位大学汉语教师。
一位教师的汉语教学时间为3年,另一位教师为6年。他们负责的授课课程除了汉语,还有其他语言,包括英语和俄语。他们的汉语教学内容都是综合汉语,使用《汉语教程》这本教材。他们的教学对象都是来华留学的预科生,年龄在18~21岁,汉语水平基本都很低。他们学习汉语很多都是因为工作要求,比如在对外贸易中掌握汉语能够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人是因为到中国留学需要掌握汉语。
在《汉语2》词汇设计这方面,两位教师都认为该教材每课的词汇数量波动较大,最大词汇量和最少词汇量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一位教师还认为词汇量较大,学生学习压力大。由于学生需要在一年内从零基础提升到能够通过语言考试的一定水平,他们需要学习大量的词汇。这就需要教材词汇编排要做到由少到多,在初始阶段减少词汇数量和词汇难度,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有教师指出,该教材的词汇难度设置有些不合理,比如第2课中的“肠炎、化验”这些词汇难度较高,依照学生现有水平难以掌握,建议将这一课放到后面学习。因此,该教材编写还需要重视词汇难度实现由易到难的过渡,在汉语学习前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在《汉语2》话题设计上,两位教师都认为其话题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但是有的话题学生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学生对旅游、美食、风景这类贴近生活的话题比较感兴趣,但是对环境、全球与他们联系不大的话题不感兴趣。有教师提出,学生对这类话题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年龄限制。学生的阅历不够,对相关话题没有深度见解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为此,他们通常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性,比如游戏、模拟真实场景对话等,这样还能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他们提出,在学习新词时可以适当拓展相关词汇,还可以复习巩固已学的同类词汇,以话题为标准积累词汇,比如颜色、球类等。两位教师都认为,话题设计应该要避免一些敏感话题,如政治、宗教,并建议增加一些贴近生活的话题。
6. 《汉语2》词汇编排的问题与启示
6.1. 词汇量
《汉语2》的词汇量过多,分课词汇量落差过大,最多词汇量接近是最少词汇量的两倍。教材的总词汇量过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提高汉语水平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但是提高课后词汇量并不是扩大学生词汇量的唯一办法。基于适量词汇,学生可以通过组词、联想等方法可以快速习得大量词汇。不平稳的词汇增长容易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学习压力,丧失学习汉语的兴趣和信心。教材的词汇编排需要依照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方式平稳增长。教材编写者在词汇编排时需要适当减少词汇量,注重对词汇量落差的把控,减少词汇量差距,控制分课词汇量稳定增长。
6.2. 词汇难度
《汉语2》的选词没有把握好由易到难的过渡,超纲词汇没有增长。有些词汇虽然属于超纲词汇,但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词汇。该教材的上下册的超纲词汇没有出现增长。教材的词汇既要有足量初等词汇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求,也要有适量高级词汇满足学习者其他需求,实现中等、高等、超纲词汇逐步增多。同时,部分难度较大的词汇如“肠炎”在教材中的分布位置太靠前,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现有水平难以掌握。在汉语学习的初期,教材尽量设置难度较低的词汇,帮助学生培养汉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材编写者需要做好中等、高等和超纲词汇共同增长的把控,实现词汇按照从由易到难的顺序合理过渡。
6.3. 词汇重现率
《汉语2》的平均词频较低,下册的平均词汇词频与上册相比下降了接近一半,还有很多生词的重现率为0。足够多的重现率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就可以掌握相关词汇,不需要在课后花更多的时间练习。过低的词汇重现率难以保证词汇习得,学生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遗忘,影响学生汉语水平的提升。除了教师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词汇以外,教材编写者应该要提高生词重现率,在课文中重现之前学过的生词,特别是要增加难度为中高等词汇的重复率,减少初等高频词汇的重复率,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心理词汇网络,高效地进行词汇习得。
6.4. 词汇的话题
《汉语2》中出现了大量关于个人信息的词汇,但是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同时,教材的话题缺少丰富性,部分话题的词汇数量过少,如全球与环境。教材需要适量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具有实用价值的话题。如果学生对部分话题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如游戏、模拟情景对话,适当降低对掌握这类词汇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应地,教材在涉及到这类话题时也可以适当降低词汇的难度,减少词汇数量。教材编写者需要加强对话题多元化的把控意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针对学生的兴趣调整话题的选择,并避开部分敏感和有争议的话题。
7. 总结
词汇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环节之一,对学生汉语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本研究选取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经典教材《汉语2》为研究对象,以心理词汇理论为基础,从影响心理词汇构建因素,即词汇量、词汇难易度、词汇重现率三个角度考察《汉语2》的词汇编排,根据话题分类构建《汉语2》话题–词汇表,结合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对汉语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和词汇的调研,探讨阐述如何将心理词汇理论运用到二语教材词汇编排中。研究发现,教材编写者需要降低《汉语2》的词汇量,减少分课词汇量落差,控制词汇难度由易到难过渡,提高词汇重现率,并加强对词汇话题丰富性和趣味性的把握。由此,提高教材的词汇编排水平能够提高学生词汇习得效率,促进二语教学。
致谢
本研究由江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