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A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in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3.125348, PDF, HTML, XML, 下载: 124  浏览: 31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魏 强, 钱杜花蓉, 徐浩洋, 莫 榕, 朱冬梅*, 郑敏晓*: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摘要: 课程思政是贯彻“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课程和思政的叠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育人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分析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困境,并提出两者融合的实践路径和方法,即明确课程的育人理念、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精准选取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促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完善和深化。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idea of “moral cultivation”.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is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idea and way of thinking, rather than a simple superposition of curriculum and thought and politics. As the main front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lemma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in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and method of integrating the two, that is, clarify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curriculum,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accurately sele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egrating into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and deepen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文章引用:魏强, 钱杜花蓉, 徐浩洋, 莫榕, 朱冬梅, 郑敏晓.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5): 2566-257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5348

1. 引言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政工作关系着高校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问题。思政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部工作中,其中立德树人始终是工作的中心环节,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核心内容。现今,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的现实目标和未来密切相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 。因此,在高校育人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更要育心铸魂。“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视为根本任务的一种理念,促进不同专业课程与思想理论课程进行科学融合,进而实现同向而行,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局面。课程思政是加强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和新方向,从根源上回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既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是一门旨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和能力的校级必修课,不仅仅包括基础心理健康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包括个体心灵活动的体验以及行为的训练。通过该门课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心理健康相关基本概念和标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从而增强大学生自我认知和适应环境与社会的基本能力,强化大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挖掘该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课程思政的相关规律,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求。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审视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故而在高校育人的任务中,传道首当其冲。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也曾提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还应教书育人。由此可见,高校育人不仅仅是教学生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加强育心的工作,从而引领学生树立复合时代需求的三观。从育人角度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那么其教育就需要从学生出发,关心爱护以及服务学生,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以及相应的道德文化素养,并最终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传递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在高校承载着育心育德育人的重要职责,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天然优势,比如“心理健康”主题蕴含着“健康中国”等思政元素,而“认识自我”和“人际交往”主题包含着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

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这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均存在一些困惑,有的高校甚至还存在一下大学生自杀等现象,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个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虽然属于不同教育,但是均为育人的不同方面,互为基础,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正确三观的树立有助于心理健康机制的完善;而心理健康素养又是个体接受思政教育的重要前提。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能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开,而是要科学有效地将两者融合,才能更有效更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育人工作。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五个热爱”和“六大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实践探索,这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方向,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挖掘更高更深层次的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引领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掌握国情党情民情以及世情,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拼搏。

3.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3.1. 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不足

以往高等院校的育人工作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及其教师承担,然而,效果并不是很尽人意。新时代的“课程思政”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专业教师也肩负着育人的工作,即利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育人。在高校思政教育育人格局中思政课程是圆心,专业课、基础课、文化课等是渗透着思政教育内容的外层波纹,共同建构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课程思政体系。然而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因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定位认识不深刻具体,认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不能在实践中理解“三全育人”理念。习总书记曾说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要看教师,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以及创造性是核心。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必须自觉树立育人意识,提升育人的主人公意识,从而适应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3.2.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生硬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曾说过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寻找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进行融入。由此可见,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和思政的简单叠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比萨饼”或者“三明治”或者“肉夹馍”,应该是一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融合,像“佛跳墙”或者是“大烩菜”一样深入的融合 [2] 。侧面的、间接的、迂回的、隐匿的、渗透的融合 [3] 。国外研究者曾指出学生愈少感到落在自己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一旦他明白了你专门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形象地说,便会扣上所有的纽扣,整个封闭起来。因此,不能直接地用课程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教学,要像春风化雨般将政治引导和思想引领以及道德熏陶等内容逐渐地渗透到教学中,进而寓教于无声无息之中。然而,现今大心课的课程思政主要依靠教师以内容为基础,凭理解去寻找。由于部分老师对于课程元素的理解不足,在融入实际的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强行嫁接,脱离实际、居高临下讲政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生硬,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离的状况时有发生。

3.3. 缺乏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的整体规划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本质是在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尽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共通性与相似性,但本质上仍然存在一些差别。思政教育是从学生的思想层面出发,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学生的心理意识角度出发。虽然二者融合的目的是一致的,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保持健康愉悦的身心状态。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有着一定的专业要求,并且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的融入不仅仅需要理论,更需要方法,还需要途径。这就意味着,二者的融合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才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现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普遍缺乏“德育目标→专业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的目标传递,缺乏系统性、关联性、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无法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引导性作用。此外,目前还尚未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育人的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尚未开发全员育人、 全过程育人的平台和体系,教师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合力不够、力度不强、深度不够。

4. 提升课程思政建设实效的建议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为知识建构意义,既是教育理念,又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不是单纯的“课程 + 思政”,而是在遵循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是“主战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主力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主渠道”,不论是课程的顶层设计,还是课程教学中各环节的实施都需要精研细磨,并通过多轮的教学实践逐步进行完善,才能真正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起到心理健康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作用。

4.1. 明确课程的育人理念

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正确解读是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地重要前提。高等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摇篮,必须始终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坚定信念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 。“凝聚力量方能共谋发展, 同心同德才能成就伟业”,课程思政应运而生,所有课程需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互促共进,一方面,在理论上避免了思政课与专业课“两张皮”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坚定了育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蕴含大量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有效抓手,也是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了解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立合理认知,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以自尊自信、礼让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对待挫折,学会应对个人成长中的心理问题,提升综合素质,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4.2. 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系统首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次,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开放在于思政内容随着外在环境发生动态变化,独立则在于它是一个扎根职业和专业,从育人高度探讨专业人才培养,并从系统的角度规划和设计各类课程的思政角色形成的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相对独立的思政育人生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的顶层设,首先是树立生态观,即各级各类课程同属于课程思政体系的一部分,其次是建立课程思政“一盘棋”的观念,各门课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具体而言,一是要划分好课程思政的内容框架,以专业为载体设置总目标,落实课程下至每个单元的思政承载。二是要设计好核心思政要素的教学方式,以思政要素为着眼点设置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活动。具体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来说,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在育心过程中“立德铸魂”,教学主线为“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而“课程思政”教学分为“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三大模块,并以不同教学模块为单位,形成全新的专题教学内容,并科学融入思政元素。

4.3. 精准选取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融合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特点。即要通过与其他学科专业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内在逻辑进行有机融合,从而达到其在政治方向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5] 。因此,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核心是准确把握思政元素的融合点。在高校,大学生还处于个体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故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学生引领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价值判断的艰巨任务,一方面要给与其一定的引导,同时也应给与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中和实践中实现对人格品质的锤炼和培育。习总书记说过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民族进步的力量;而价值先进与思想解放是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6]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积累,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匹夫有责”等思想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文化具有铸魂育人功能,而这些文化精髓也是课程思政的宝贵素材资源 [7] 。因此,要充分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育人如春风化雨。例如,在“自我完善”这一章中,可结合传统文化,引导个体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弘扬核心价值观,增强做志气骨气底气,传承中华文脉,做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和充满中国味的中国人。而在情绪管理这一章可带入智商情商逆商等知识,使学生理解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并保持情绪的稳定。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古诗词品鉴,帮助学生领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挫折认知,树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挫折态度,锻炼“有智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挫折应对,并要求学生寻找一句古诗词作为座右铭。

5. 结语

课程是高等学校为国育才的最基本和基础的载体,青年强则国家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将思政元素深入专业教学中,是高校探究如何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实践措施,但同时也对专业教师的教学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潜心打磨课程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增强协同育人的本领,才能为新时代培育出高品格高品行高品位的接班人。

基金项目

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PBL教学模式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中的教学研究与实践(2021290);武汉市教育局教研项目:心理学专业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研究(2013069);江汉大学青年教师专项教研项目:虚拟现实技术在《咨询心理学》中的教学模式探讨(JyQ202002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吴晶, 胡浩.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中国高等教育, 2016(24): 5-7.
[2] 刘自成. 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教育综合改革全过程[J]. 人民教育, 2017(22): 14-16.
[3] 巩茹敏, 林铁松. 课程思政: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 教学与研究, 2019(6): 45-51.
[4]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7): 10-14.
[5] 王新华, 王娜. 论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引领[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2): 52-54.
[6] 杨寿堪.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8, 438(7): 4-7.
[7] 邹文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 34(24):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