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否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在中国大地焕发新机会对中国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只有理清其发展逻辑,明确理论创新的延续性、贯通性与完整性,才能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并实现持续创新。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特点
探究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并实现持续创新,必须首先领悟其科学内涵。然而,业内对其科学内涵并未达成共识,甚至有很大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适性,将其中国化就需要在中国全面推广马克思主义,必须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带领中国发展,及其在全部思想中的领导意义。一些学者回顾中国发展史,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的历史价值,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形式的变化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一种民族性的存在方式,把马克思主义这个外来的东西重新引入到了我国历史的士发展当中。究竟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直接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基点。
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流传、转化与发扬,具体表现在共产党明确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认清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国内革命、发展,同时运用我国语言、民俗特色表达马克思主义,加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发展为一类理性工具,帮助共产党紧密联系群众,共同建设新中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永葆活力。广义上,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在国内生根,以本土方式传播,进一步实现民族化。与马克思主义传入苏联不同,这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断壮大的成功典型。这种中国化不仅表现在融合国内基础理论,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更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持续做出创新,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永葆活力,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够以我国语言、民俗特色等中国形式大范围传播,因而能够用于处理中国实际问题,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新的内涵,因而能够始终保持生机。这种中国化,一方面体现在政治层面的中国化,结合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实际问题,进一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方针与成熟理论;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学术层面的中国化,围绕马克思主义构建富含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不断结合具体实践去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让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始终保持生机。
探究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中国化并实现持续创新,不仅要从狭义层面展开深入研究,更要从宏观层面展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功实现中国化,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只有分析其内部逻辑,探究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国内实现本土化、传播、创新、发展的规律,不断结合具体实践去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始终保持生机、永葆活力。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规律
回顾中国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乃至其发展的逻辑规律,都蕴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实现的历史过程之中。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由“潜在的思想态”迈向“现实的实践态”,离不开理论研究者,离不开广大人民,更离不开共产党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过程中,从理解阐释到实践反作用于认识阶段,来完成思想自身的发展,从而产生了富有我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生之路和理论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求和实际探索的内在发展逻辑和外在发展样态统一的历史过程。
3.1.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国本土的“基本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逐步实现中国化,本质在于以中国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而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首先认清中国国情,结合传统文化甄别马克思主义,舍弃其中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内容,保留对中国发展有利的部分,包括方法论、基本立场等,确保马克思主义切实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不同历史环境下,国内主要矛盾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时刻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断结合具体实践去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始终保持生机。只有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明确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中国发展做出何种贡献,才能保留马克思主义最精华的部分,确保马克思主义切实能够解决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问题。恩格斯则认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并非教条,而是方法。” [1] 马克思主义学说并非有完全的适应性,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不断结合具体实践去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确保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生机,始终发挥其指导意义。清朝末年,旧中国因闭关锁国,导致军事实力非常落后,受到西方列强的大肆入侵,国家性质也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于旧时代的中国,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推翻封建帝制,赶走西方列强,以及处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问题和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问题,而这二者都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实现民族解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失败,让无数国人看到资本主义并不能带领中国走出困境。俄国发动“十月革命”并取得成功,使得很多爱国分子看到中国崛起的希望,转而引入马克思主义。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确实能够帮助共产党团结民众,成功解决民族危机,拯救国家于危亡之机。“十月革命”具有强烈的实践意义,让无数国人看到马克思主义,共产党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理论指导国内革命、发展,最终取得巨大成功。
3.2.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相适合
任何理论的存在,都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我国处在不同历史阶段下,必然存在不同的实践任务,基本国情也有很大差异,与之契合的理论自然也要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活力,关键在于顺应时代变化,始终契合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能够结合具体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需要,面对特定时代的实践问题,能够以唯物主义与辩证观点深入分析,准确回答实践问题,进一步形成当代创新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持续做出创新,首先要深入了解中国在不同阶段下的国情,确保马克思主义始终能够契合时代特征。只有契合人类发展规律,解决不同时期的时间问题,不断结合具体实践去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始终保持生机。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目的性,因为是实践主体用于解决客观问题的“武器”;马克思主义又具有很强规律性,是客观实践经验升华后的结果,二者一起决定了实践的方式和途径。这就表明,马克思主义想要传入中国并在国内生根,必须首先尊重不同国家主体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国民众的真实意愿,顺应我国发展客观规律,才能真正指导国内革命取得胜利,一味生搬硬套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必须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展开各方面的理论创新 [2] 。应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实际问题时,必须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在实践过程不断做出理论创新。
3.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相融合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西欧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持续交融的过程。在这一文化整合的进程中,首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够以我国语言、民俗特色等中国形式大范围传播;其次,又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吸收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的营养,用来进一步解释与处理我国发展中的具体社会实践问题,进而升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认识。所谓中国化,绝非将国内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简单相加,而是首先认清中国国情,结合传统文化甄别马克思主义,舍弃其中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内容,保留对中国发展有利的部分,包括方法论、基本立场等,确保马克思主义切实能够解决中国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同时能够契合历史发展规律,传承优秀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对于不契合国内发展的内容,加以“扬弃”。纵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发展史,不但有在政治实践层面上,与党带领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念和方式研究并处理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文化层面来说,马克思主义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融合国内优秀文化与本土国情,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我国独特的民族表达与文化存在的意识形态,从而具有我国全新的文化内容、思维内涵与理论智慧,我国在马克思主义的合理运用方面也积累了更多经验,逐步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熟理论体系,始终能够顺应时代,永葆活力。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有益启示
思想革新源于实践中的创新,思想革新反过来又能推动实践创新。党和人民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实践问题时,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使得马克思主义持续获得理论创新,逐步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熟理论体系;新的理论体系又能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下中国的发展,指导我党更好地解决新时代问题,获得稳定发展。正是这样求真务实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一直指导着我们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建立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光辉探索。除了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实践问题,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持续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理论创新,将其逐步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熟理论体系,始终能够顺应时代,永葆活力。在该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坚持理论创新,创造性发挥的现实意义。
4.1. 要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克敌制胜、打赢革命的重要法宝之一,充满了实践性与批判性,能够指引我党不断在实践过程探索思想真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而其思想内涵能够持续丰富,始终能够顺应时代,永葆活力。回顾我国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久,顺利地引导着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顺利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帮助我党团结民众取得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民族独立,让无数中国民众挺起胸膛做人。在党和人民的亲身实践下,马克思主义成功以中国方式大范围传播,从而产生了富有我国特点的新学说,并且引领了我国时代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所谓思想衰落,抑或历史终结,都无法成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由。中国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向世界证明,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创新,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再次取得巨大成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都能帮助我党解决实践问题,能够顺应时代,永葆活力。国家实力不断壮大,人民也更加富强,百姓生活富足了,祖国也强盛了,这是正确践行马克思主义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发展路线,为祖国所创造的对国家和社会的巨大回馈。无数成功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先天具有优越性,其正确的价值观引领我们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有了今天的蓬勃发展。
4.2. 坚持立足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极强的实践性,只有将基本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具体需求,才能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具体问题。实事求是,一切必须从具体实践中入手。因此,我国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摒弃旧观念,学习新理念,结合传统文化甄别马克思主义,舍弃其中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内容,保留对中国发展有利的部分,包括方法论、基本立场等。我国在革命战争中也走过一定弯路,验证了教条主义并不适用我国国情。纵观全球格局,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等失败案例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实事求是,全面解放思想,就很难发展社会主义。所谓解放思想,不仅要摒弃陈旧观念,还要学习新思想,在实践过程对新思想不断做出创新。我党选择改革开放,坚持这一政策不动摇,就是从实际出发,摒弃闭门造车的落后观念,这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都能帮助我党解决实践问题,能够顺应时代,永葆活力。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本身也融合了西方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是吸收其他学科宝贵经验后的产物。中国近几年来所取得的一切中国化理论成果,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离开马克思的思想,就会丧失其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也就无法出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是要把重点放在解决具体问题上,通过持续深化改革,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帮助我国解决新时代下的各种难题,走好中国特色发展带路。
4.3. 坚持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提升
马克思主义想要永葆活力,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结合具体实践去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我国处在不同历史时期下,有着完全不同的国情与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表现出的精神内涵也有很大差异。毛泽东时期,我国主要任务是推翻封建帝制,赢得民主革命,这段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就表现出很强的革命性,带领我党团结民众取得革命胜利,最终实现民族独立,无数中国人民挺起胸膛做人。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因为该学说具有开放性,能够充分吸收实践经验和最新理论成果,面对问题、直面社会、面向未来,不断的创新和成长。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中国化并实现持续创新,关键在于该学说能够与时俱进,引导我党始终求真务实,不断总结执政经验,革新执政理念,始终保持纯洁、先进,永远走在时代前列。马克思主义发展至今,本质是不断结合具体实践去丰富精神内涵的过程,是持续创新的过程。时代主旋律始终在变化,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但求真务实、与世界同步及勇于创新的理念不会变化,与世界同步的思想品质不会丧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品格、理论创造的内在特点,是永葆活力的内在原因。我们应该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持久性,是在无数的“破”、“立”过程中交替上升的,绝非一时之功。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形成的系列思想研究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革新的时代成就,是党保持“与时并进”思想品质的重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领域,首先要做好历史传承,传承马克思主义最精髓的内容,同时结合具体实践去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确保该学说能够顺应时代,永葆活力。
4.4. 坚持走群众路线:擅于归纳吸收群众创造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指出,国家秩序的更替离不开人民,具体实践离不开人民,中国稳定发展离不开无数中国民众。我党成立之初,就紧密团结群众,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 [3]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践后得到的宝贵经验,符合该学说的群众观与历史观。一旦脱离群众,国家将可能走向灭亡。作为执政党,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坚持为人民谋福利,保持与民众的血肉联系。想要实现这一点,关键在于深入了解民众需求,切实处理好人民矛盾,让民众对共产党更加信任。能否走好群众路线,也能体现党的执政水平与执政信心。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广大人民群众是革命资源、精神财富和社会转型发展的主体动力,党代表的工作是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工作就是我们人民的群众利益工作。因此,应该把我们人民群众反映的切身利益摆在第一,吸收群众智慧,共同走好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始终带领人民加强理论创新,我们必须永远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信念,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以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方法论与价值观解决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实践问题,逐步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熟理论体系,为达到更远大而高尚的共产主义理念而努力奋斗。
4.5. 坚定文化自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国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提升
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离不开共产党自身的创造能力、文化自信与卓越智慧。毛泽东同志说过,优秀如孙中山、孔夫子之流,都需要加强研究学习,充分吸收历史优秀文化,做好文化传承。作为东方文明古国,我国如果对历史优秀文化缺乏起码的自信,不能充分传承历史文化并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将会缺少相应的中国文化根基,就无法产生完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能够吸收任何优秀文化,批判性继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该学说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全体人民自由发展,其中包括传承优秀文化并加强创新,否则人民的文化生活将黯淡无光,这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 [4] 习近平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体现在全体民众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自信,能够带来更持久、更深层的力量。文化自信直接影响到民族精神独立,同时对我国文化安全和国家命运产生深远影响,必须高度重视。” [5] 进一步蓬勃发展和复兴优秀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政治实际与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并在实践中瞄准我国社会未来问题的重要融合点。文化自信是祖国、民众未来健康发展最持续的动力来源,只有全民做到文化自信,才会坚持走好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只有全民做到文化自信,才能永久传承民族精神并发扬光大,我国才能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艺工作者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艺自信,不断输出正面、积极的优秀艺术作品,提高全体民众的文化自信,才是继续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创新的题中有应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