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物流项目管理》是在“管理学”、“经济学”、“物流学”等基础课以及“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仿真”、“物流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之后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项目目标、范围、进度、成本、质量、团队、风险及采购等九大知识领域,以及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验收五个标准化的过程。该课程已成为项目管理自身独立的、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也是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物流系统建设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物流行业领域的自动化、数字化项目投资急剧上升,使得拥有具备物流项目管理知识和物流解决方案设计能力的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急速上升。在此,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如何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专业实习实践有效衔接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项目实践、创新与开拓能力是《物流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所破解的任务。
2. 发展背景
2.1. 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向复合型、创新应用型方向转变。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物流领域无人仓、物流机器人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物流服务日益与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这使得让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向多学科交叉,掌握物流工程和管理专业知识、工具和方法,具备项目管理和创新∙应用能力特征的复合型人才方向转变。从课程改革角度,卢红奇 [1] 对国内20多所高校物流工程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基于管办评分离理念,对物流工程专业进行校内、社会、校外社会协同评价的课程分类,为进一步提升物流工程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保障措施。庞海云,刘云霞 [2] 将项目管理思想、项目管理流程等知识体系结合了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讨论和谈话、小组练习、情景模拟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以及多方位综合评价体系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2.2. 物流学科竞赛以解决企业及行业痛点为抓手,产学联动性日益紧密
在物流领域,高校大学生可以参加全国/省市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日日顺创客训练营等学科竞赛。以中国物流协会与日日顺供应链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全国物流类专业高校联盟参与的日日顺创客训练营为例,竞赛过程包含企业痛点调查分析、选题练兵方案设计、企业导师指导交流、方案亮剑获取立项、以及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环节,选题以解决企业实际痛点问题出发,评审选拔既要重视创新亮点也要重视方案的落地可行性。在产学研合作领域,周可华,张春娥 [3] 指出校企可以通过育人平台共享信息、共享资源,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吴晶 [4] 阐述了在国家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下,为注重培养双创人人才,以物流项目管理与实务课程为例,开展以项目式推动的专创融合课程设计、建立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相关的研究与重要性。
2.3. 课程授课着重于知识理论,欠缺创新设计与应用能力的培育要素
当前,大多高校物流项目管理课程运行状况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训练,缺乏把物流工程专业知识理论、方法工具和物流项目管理知识串联起来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虽然学过相关理论知识但仍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项目设计方案与企业真实需求脱钩的尴尬局面。康文庆 [5] 认为物流项目实践教学是一门全面的综合实训,为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系统论证并构建了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整体设计、学生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的整体实践教学方案。孙晖 [6] 为提升课程教学可持续改进效果,提出了通过应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起立体化考核体系及教学效果反馈体系的方案与措施。闫晓金等 [7] 指出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是课程组织实施的重点和难点,研究通过实践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提出了课程内容多、理论强、实践少、难理解、效果差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举措。
3. 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3.1. 项目管理知识的工程教育内容丰富,但缺少实践锻炼
目前,大部分高效物流类专业(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都已开设了物流项目管理课程。学生通过课程了解物流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能够进行物流项目可行性分析与撰写报告,掌握项目的目标管理与确定、范围管理与分析、进度管理与控制、成本管理与控制、质量管理与控制、风险管理与控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知识与方法。并且在课程中设置了实践类作业,应用理论方法对每个小组拟定的项目进行具体分析、规划,完成拟定项目的计划、设计、管理与控制过程,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但从教学运行情况分析,理论课时偏多,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小组拟定项目的过程性开展分析缺乏实践性,表面上来看理论与方法都以应用,但方案设计实际内容缺少针对性、实践性和前瞻性,没有很好的体现出项目管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特性。
3.2. 实习实训环节日益丰富,但与项目管理实训课程的紧密性不强
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突出实践性强的特点。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一方面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类项目,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物流类岗位实习与实训的实践类课程。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也认识到储备人才的培育与发展的重要性,制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宁波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正在实施的“班 + 店 + 基地 + 科研校企”合作模式,为学校搭建一个可以提供给学生在校实践教学、在企业岗位体验的学习平台,学生可在校期间也可以去学习和实践。但从项目管理实践课题选题来看,大部分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后整理出来的报告,选题与行业参观、岗位实训、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实践课程的联系紧密性不强,内容空洞缺少实际意义,没有得到实际问题当中的选题与实训过程。
3.3. 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发展多元化,但创新与应用能力评价要素不突出
课程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一方面老师利用企业项目实践经验,以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讲解等方法介绍物流项目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生进行模拟项目选题与构思,将课堂讲授提问、学生演示、课堂讨论与教师总结相结合,实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体系包含了平时成绩(参与讨论、课程发言等),实践成绩(项目设计与管理实操技能)以及期末考试(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三大部分来确定综合评分。但这些教学与评价过程基本以任课教师为主的单一的模式,缺少行业、企业以及创新创业科创导师等多方的参与和指导,做出来的项目方案内容偏向理论、单一、空洞,欠缺创新性和实际应用性价值。
4. 课程改革探索
本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首先,结合物流类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共建课程举措,建立高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平台,充分保证物流项目的选题、方案设计的依据与背景资料;其次,确定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经双方分析讨论,合理设置双师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机制;最后,对课程建设结果进行总结,从课题输出、转化、获奖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不足之处与问题点,对项目方案进行改进,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体系。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curriculum reform plan
图1.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示意图
4.1. 引入校企双导师制授课体系,推进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减少以高校老师为主导的理论讲授与课堂讨论部分,应增设物流行业及协会、地方相关物流企业导师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物流企业发展前沿与项目需求、以及如何把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实际运用于企业项目策划与实施环节中。推进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在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高校老师为主导、企业导师为辅助的校企双导师制的项目管理课程授课体系。其中,高校导师可从项目管理课程负责老师、学科竞赛指导老师及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等团队组成。企业导师为从事物流企业的管理与实施、物流项目的策划与设计等职能部门中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的专业团队组成。为保证双师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实现,双方导师在课程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保证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一贯性、有效性。
4.2. 搭建“多场景实践选题-演练-输出”的授课平台,丰富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从“创新”和“应用”两个层面,把项目管理贯穿于行业参观、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学科竞赛等物流专业实践与科创环节,借助校外实训基地获取企业真实需求的项目背景资料,构建具有双师(高校教师、企业导师)指导、多场景演练(案例展示与讨论、现场调研与演练、Workshop)、多形式输出(设计方案、学科竞赛、创业孵化)的教学培养模式,从而丰富《物流项目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项目管理的实践能力。项目选题可按以下几种方式组织,达到选题自由化、多样化。1) 可根据大学生科创竞赛中选题,例如日日顺创客训练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浙江省案例大赛等,覆盖范围广、题材丰富;2) 可根据高校导师的科研项目、课程设计选题,协助教师完成项目策划与设计工作;3) 校外实习与实训企业实际诉求出发,学生自选课题。保证项目选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企业调研能力及沟通交际能力。在项目策划与实施阶段,以4~5人形成一组,一方面在课程负责老师的讲授下充分掌握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企业导师的引导下,进行项目选题、市场调研,获取企业资料和数据,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最终完成设计项目方案书。
4.3. 构建校企双导师制教学评价体系,提升项目设计与管理实践应用能力
课程收尾阶段,合理借鉴和引入学科竞赛创新性要素与企业项目应用可行性要素的评审标准,从项目内容的前瞻性、针对性、实践性、创新性,文本规范性以及成果汇报准备是否充分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在评价学习效果时,除了平时学习过程、小组演练及期末考核等项目管理课堂表现评价方法外,合理导入企业导师对成果的评价,设置项目创新点、项目方案可行性、解决企业痛点难易度、后期项目孵化及成果转化可行性等评价指标要素,提升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中的创新与应用能力。
5. 结论
本研究针对《物流项目管理》课程建设,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将实践教学环节与项目管理课程理论有效结合,从而提升物流类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目标的视角进行的课程探索和总结。课程建设期间借助宁波顺丰速运、太平鸟物流等校外实训基地大力推进了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优秀企业家进课堂、顺丰班等多种形式展现并分享了项目策划与开展过程中的实战经验,在学生中获得较好的评价。注重物流企业与行业的现状调研环节,项目选题真题真做,积极尝试与企业导师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在日日顺创客训练营、经管类案例大赛中获奖数量不断上升,已经初见成效。本课程改革是以校企深度融合方式来推进《物流项目管理》课程建设的初步尝试,在运行过程中提升质量与成效、评价与反馈等方面今后还需继续推进和改善。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新商科发展背景下培育创新·应用能力目标的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Y20214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