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本科生班导师育人机制的研究和实践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Tutors in Undergraduate Class
DOI: 10.12677/AE.2023.135476, PDF, HTML, XML, 下载: 215  浏览: 35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木本荣*, 李歆怡*, 王 海, 许昌荣, 肖 潇#, 黎 奇#: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班导师育人机制本科生教育Tutor Education Mechanism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摘要: 文章从班导师对高校本科生精准性培育的不可或缺的视角出发,结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三全育人”背景下班导师的具体实践,总结了高校在本科生阶段班导师制实践的问题,对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班导师制度进行了深入思考与研究。本文旨在促进学生和导师正确认识班导师制,使班导师制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真正的作用,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涉猎广、常反思、善提问、重解决的高校大学生,反思并研究在具体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最终实现班导师制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用提供一定建议。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indispensable perspective of tutors for the accurat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under-graduate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of tutor system in the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s in the context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in Medical Technology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gives an indepth consideration and research on how to build a more perfect class tutor system.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students and tutor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lass tutorial system, so that the class tutor system can play a real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alents in China, and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with wide coverage, frequent reflection, ask questions and focus on problem solving for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reflect on and study the problems found in the specific practice, and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ultimate realization of the and all-round education of the class tutorial system.
文章引用:木本荣, 李歆怡, 王海, 许昌荣, 肖潇, 黎奇. 论高校本科生班导师育人机制的研究和实践[J]. 教育进展, 2023, 13(5): 3023-303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5476

1. 引言

17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基于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1] ,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小组教学”的方式,通过例行周会的相互交流,导师了解学生,可以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调整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精准化育人,改善“教而不育”的现象。引入国内后,主要在研究生之间实行,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人才培养更加趋向于专业技能化,因此,希望学生尽早在过程中获得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 ,符合时代和国家需要的技能迁移型、交叉型人才的特点,同时也满足笔者自己学院三个专业培养计划中的要求。“个性化”的导师制在近年来在本科生的培育中显示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2. 班导师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2.1. 全程、全方位培育学生

2.1.1. 育学

进入大学,部分同学会因高中时周围家长、老师灌输“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种观念,而产生大学不需要学习或者大学不用认真学习的想法,导致同学们可能会存在过度玩乐,虚度光阴的情况;而有些同学也会因为不喜欢本专业或者是长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对学业表现出消极状态,即大学生学习倦怠 [3] ,这种现象在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进程中较为普遍 [4] 。为改善学生学业倦怠的现象、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信念、挖掘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中,班导师应发挥好育学作用。

班导师在育人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根据学生特点,培育学生。一般班导师所擅长的领域直接与所带班级专业课挂钩,在班导师的言传身教下,同学们会加强就读本专业的自信感、找寻自身发展方向。在老师及同学们构造的积极氛围下,提升自己,珍惜时间。本科生班导师制,改变了传统以“教”为主体的本科教学方式,更加侧重“导与育”的指导培养模式 [5] 。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之外,课后有较多与老师沟通的时间,班导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探索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设立学生学习目标,甚至在某些学校专门设置了学业导师这一职位 [6] 。班导师作为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应把握“学风”建设,重点关注大学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精神支柱与强烈的学习内驱力 [4] ;班导师作为学生在自我提升道路上的支持者,应注意培育学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7] ,即自我对完成某一任务的信心。客观的自我认知,正确看待学业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一部分,更是学生人生中必备的心理素质;班导师作为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要的咨询人员,应解决学生课程选择、学分转换、学业预警以及毕业资格审核 [8] 等困惑和问题。

班导师在育学中另外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因材施教。由“教”变为“导与育”、由全面教育变为精细化教育,这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习近平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9] 卓越的人才绝不是单单靠“大班授课”培育出的。大学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平台,包括专业课的学习、组织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塑造等,并不只是单单的“唯分数论”。此时,班导师的因材施教便显得格外重要,让学生能够以兴趣所向,在擅长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班导师指导同学们的选课,在不偏离学科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尽可能的结合学生兴趣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完成选课;班导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天赋与学习进度制定学习计划,和专业课教师共同完成“教且育”,尽量减少“大班授课”的弊端;班导师客观分析,观察学生学习状态,不断调整、及时指导,融合量化培养与个性化教育 [10] ,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快乐学习。

2.1.2. 育研

高校应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各领域杰出拔尖人才,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努力 [11] 。但目前中国教育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可能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完全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来办学 [12] ,大环境的促使,人们普遍认为高分学生等同于优秀学生,但是机械地记背考试重点参与应试不代表优秀,大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是独立思考、乐于创造和广泛兴趣 [13] 。即高校需要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的特点:涉猎广、常反思、善提问、重解决。该种特点学生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应该从大学时期甚至更早就开始培养。培养方式常常是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参与,在实践中学习。

在自己领域有着一定权威和建树的班导师承担了这个重任,需要成为学生的兴趣指引人和学生的科研引路人。班导师通过在与学生的日常沟通和了解中来发现学生能力,并大力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研究、科研实验、学科竞赛、科创比赛等来提升学生对自我创造和见解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反思的能力 [14] ,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与自己专业相关课题的横向研究时,亲身感受探索知识的乐趣,获得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逐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探索 [15] 。

同时,班导师应注意科研文化氛围的形成,教会学生过做学问的理性生活。科研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部分,全校师生共同认可并培育出的探索求知、创新求真、严谨求实的校园文化,会激励并带动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中,共同向前,促进形成心理认同感与归属感,引导师生将自身科研工作与社会国家发展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这也是高校内涵建设重要的一部分,助力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班导师自身的科研态度与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学生,潜心科研、严格自律、鼓励冒尖、不苛责失败 [16] 、不自傲成功等优良品质得以传承。

2.1.3. 育生活

班导师应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融入日常活动中,将国家理想与个人教育结合,落实理想信念教育 [17] 。班导师作为同学们本科阶段遇到的最为可能的学术领域的巨擘,应以身作则,以自身德行品质和学术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处事态度和培育良好的生活、学术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班导师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常与学生交流,结合现在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特点,培养其尊重他人、独立生活、善于沟通、踏实求学的能力。同时,党员导师应树立同学们正确的入党动机,发展适合的学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在经历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下成为光荣的党员。在日常谈话交流中,树立学生正确的政治取向,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转化为踏实努力、刻苦求学、关注民生、报效祖国的具体行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国家、为党培育良才。

2.1.4. 育未来

班导师在日常交往中发现学生优势,引领学生规划未来,毕业就业还是继续深造。大学生就业是新时代就业工作的主要部分 [18] ,应全员促进想就业的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大学时期作为职业规划的重要时期 [19] ,未来的职业选择对于人生方向影响颇深,此时,阅历丰富、专业知识储备充足的班导师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大学期间班导师应该有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增加专业自信和明确未来职业规划,基于对每个学生的了解,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依据专业学科特点,引导学生考取相关的技能证书、推荐实习单位等。班导师一般资历较深,自身人脉资源较丰富,可以利用自身资源,推荐同学们就业机会,保证同学们顺利就业。

班导师应鼓励专业课优秀且对科研有兴趣的同学考研,打造考研交流平台,提供专业课学习建议,上岸学长学姐回归母校讲解考研经验、同专业学生交流考研信息,相互鼓励等。

2.1.5. 与辅导员协同作用,实现“三全育人”

班导师和辅导员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班导师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辅导员的职能侧重于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与处理和思政教育 [20] 。教育部第43号令提出“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 [21] ,可以看出辅导员管理班级较多,事务较为繁杂,工作任务重。很少有辅导员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每位同学的一对一交流。班导师恰好可为此补充,将自身专业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切实利用自己专业所学来解决问题,增加其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社会,乐观向上,积极作为的品质。辅导员与班导师应致力打造“辅导员 + 班导师”的合作模式,构建交流平台,定位清晰:辅导员统筹把握育人方向,班导师细化到每一位同学上,指明其专属的发展方向与塑造其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22] 。

3. 结合“四育”,我院班导师具体育人实践

3.1.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构筑良好学风氛围

我院部分班级出现的共有问题: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班级内缺乏学习氛围、部分同学仍对专业信心不够,对未来迷茫、不知自己专业的就业方向等。解决该类问题,采取的措施如下:首先,班导师结合班级学科特点和学分要求,对校内选课提供专业化建议,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其二,组织建立班级内学习帮扶小组,小组人数为1~3人,成绩优异同学帮扶成绩预警同学,通过共同整理学科学习资料、相互讲题、组队前往图书馆学习的方式等共同进步;其三,班级群或寝室群进行每日时间安排打卡。通过这种方式,横向记录自己每日成长,纵向学习同学时间安排,打造一起学习、共同努力的氛围,共同进步;其四,班导师或辅导员举办座谈会或实习分享会,比如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经验分享有助于同学们客观认识自己,少走弯路,制定考研学校与考研过程安排,更好地去计划未来;开展实习分享会,邀请企业进行宣讲,学生可以明确职业规划与自我定位,减少对明日迷茫。

3.2. 开展与教学任务相关的课外研习活动

各班班导师结合医学检验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的学科特点,注重实验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与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结合课本并走出课本,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针对生物专业,带领同学前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针对大熊猫生活特性和种群繁育,提出并研究了与本专业所学科目: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基因组学等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提高了同学们独立思辨的能力;参观学习高级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

3.3. 本科生参与班导师的科研项目

班导师一般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小课题可以交给本科同学完成,通过辅导员推荐或与学院创新创业部门共同开展“宣介会”的形式,介绍导师科研项目,后续进行面试,学生老师双向选择,学生选择自己有兴趣的方向,老师选择合适的学生,有助于导师精准化培养优质学生。这种形式不仅提前给有学术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平台,更是为乐于学术研究的同学打下基础,为研究生专业选择提供方向,甚至在该时期培养出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术精神受益终生,符合高校培养学生要求。

4. 班导师制构建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4.1. 班导师和辅导员定位不准、分工不清

首先部分班导师内心可能对实行了导师制后能否得到结果存疑,主要原因是几乎没有明确数据显示实行导师制和不实行导师制的区别,并且部分学生在实行导师制后反馈消极,降低了班导师的积极性,导致部分育人主体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未将育人工作融入日常教学生活中 [23] 。其次,学校分配班导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工作任务不清:多数班导师负责科研和教学两个任务甚至更多,负责工作与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有交叉甚至覆盖部分,可能对班级人才培养并无精力。更重要的是,班导师和辅导员并没有对方的专业学习背景,即辅导员无法确切为学生提供专业学科建议、班导师可能对心理学等方面掌握不够,可能缺乏一定的与学生沟通的技巧,最终会导致育人主体发现学生问题但解决时无法达到良好效果的结果 [23] 。

4.2. 学生对班导师制认知不够

多数学生并没有被认真科普过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具体作用,一般是通过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具体行为来认知其功能,认知较为单一,因此有部分同学认为班导师只是负责选课和学分指导,并不重视班导师制的实行。同时,部分当代大学生错误理解大学的自由教育,错以为自由教育是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学,实际应该是我们自由选择学什么以及学的途径,自由教育并不“自由” [24] 。错误的认知和并不打算以学术为职业道路等原因,甚至觉得班导师过度关注自己的“私生活”,有些同学可能会认为大学的班导师制是不必要的 [25] 。还存在的情况是,认真负责的班导师所实行的规范和标准也可能少数学生并不接受,反而产生厌学倾向,这也是由于学生没有意识到班导师的重要性。

4.3. 班导师与辅导员沟通不够

部分班级班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的沟通不足,会导致其关注问题的侧重点和盲点是一致的。比如共同关注学生学业问题,由前文所述,这属于班导师育学工作,共同侧重关注后,给辅导员增加了工作量,“班导师 + 辅导员”本就是“点 + 面”结合的育人方式,“面”表示辅导员,即涉及方面广泛,工作内容多;“点”表示班导师,即班导师侧重精细化培育学生 [26] 。“面”包含“点”,但不具体到“点”;“点”属于“面”,但不全为“面”。

4.4. 缺乏奖励和考核监督机制

学生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其培养结果无法用具体成果来考核,即学校难以定下具体的细则;同时,高校推行班导师制时间较短,缺乏成功的实践案例,使推行的工作机制、评价体系、奖惩机制并不成熟 [27] ,最终体现出的一般是,无论班导师是否实行了学生培育计划,所得班导师工资是一致的,班导师在学生成长和物质方面不容易一直得到正向反馈,易降低班导师工作的热情。

同时,班导师考核监督机制也是缺乏的。有部分班级同学反映只有在校内选课时才会见到班导师,是否对学生进行了交流存疑,只完成了人员分配的“形式化”,而没有完成高校学生培养的“内容化”。笔者学校虽存在“教师评教”系统,但由于学生并不重视班导师制,对反馈并不在意,评教时存在学生只为完成任务,一味给高分或低分敷衍的行为。

4.5. 师生间关系疏离,连结少

班导师时间和精力不足以关注全班每位同学的成长,此时更需要学生主动,但是由于班导师和学生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地位差距,价值取向和观念不同,明显存在代沟和隔阂 [28] ,学生在与老师交流前,会考虑自己是否会被理解等问题,可能会放弃与班导师交流。同时,若班导师过于亲密友好也可能会对师生间关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5. 完善班导师制度的建议

5.1. 学生须端正态度,正确认识班导师制

蔡元培曾在其北大就职演说时提到当时的学生:“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29] 。”这又何尝不是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现状,更有甚者分数之多寡都不愿去争取。学生不求学问,甚至做不到主动学习,再负责的班导师也会失望。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大学式自由教育,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同时,正确看待并支持班导师制,从导师身上学习做学术和认真生活的态度,感恩导师时间精力的花费和奉献精神。

5.2. 全员深切关注学生的心声,常与学生沟通

师生间的代沟问题解决,是需要双方相互理解,互相都应该具有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对方,教师不一味因为身份差距和经验而否定或肯定学生,学生不因“老师”身份式标签拒绝或轻视与班导师或辅导员沟通。

5.3. 在教学环节中工作分配细化,明确奖惩机制

专业课教师、班导师和辅导员应该分工明确,侧重不同,减少负责工作重复和压力。比如,减少班导师教学方面压力,使班导师专注科研和人才培育。在育人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是为了培养其批判精神、独立思考、知识迁移等综合素养,对老师来说,也会获得思维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和育人的成就感,实现人生追求的意义。可将师生交流的时间、次数记录,学生评价,学生科研活动等纳入考核,作为育人主体工作的评价标准。同时,奖惩机制明确,发掘有时间与热情的青年教师任职。对于履职优秀的老师,给予科研经费或者是授予“优秀班导师”称号的精神激励等方面的奖励 [25] 。

5.4. 班导师制度实行应始终围绕人才培养

班导师制度实行必须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30] ,不应该只是空话。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是无法具体考核的。如果强力实行绩效考评,将具体完成任务列举,反而将成效浮于表面,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培育,反而容易导致班导师疲惫,学生烦躁,只做表面工作为完成任务。主要还是由于教师学生对导师制了解不够全面,担心耗费精力的实施却完不成任务,热情耗费之后,下意识选择了更为简便的方式;全员在育人,但不能确保育人高度,很重要的原因是被培育的学生自己是否有提升自己的强烈意识、是否接受好来自老师的关爱、是否踏实认真做事等。落实好班导师制度需要全员的努力。

6. 总结与展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31] 。切实落实高等教育发展、精确化的人才培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行动之一。班导师制的精准化育人,填补了辅导员在育人方面的不足,二者共同致力于培养怀揣爱国热情、笃行致远、具有创新精神和完备专业技能的高校学子,实现高校的人才培育。本文回顾了高校在班导师育人机制方面的探索与研究,结合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在班导师制度的具体实践,发现班导师制的实施对该院影响深远,该院学生的求学态度、精神样貌、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有着明显提升;各班班导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负责领域更加准确,并且能够从较多学生中得到正向反馈,增加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说明班导师制的实施是极有意义的。但是,我们仍需反思关注如何在以人为本为主旨下更好的开展学生培养工作 [32] 、正确地在学生求学生涯中贯彻人才培育,而不是单单为了得到结果而去考核结果,甚至“以物为本”。

致 谢

感谢成都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骨干提升计划、成都中医药大学校2023年度校级一流课程《科研思路与方法》、成都中医药大学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示范课程《物理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物理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核心通识课程《物理学与人类文明》、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工作室:“导引未来”协同育人工作室等建设项目的支持。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风传承行动”2022年度学风涵养工作室——“科学教育树新风”人才摇篮工作室(XFCC2022ZZ002-046);成都中医药大学2021年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ZLGC202143)。

参考文献

NOTES

*共同一作。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赟, 徐虎雄, 黄芳, 等. “班导师+辅导员”育人机制实践探索[J]. 高等理科教育, 2014(2): 57-60, 56.
[2] 姜国钧. 《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镜诠[J]. 大学教育科学, 2012, 5(5): 119-124.
[3] 曲建晶, 李雨荷.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归因与破局[J]. 才智, 2022(6): 91-94.
[4] 张继平, 刘倩影. 新时代大学生学业倦怠: 内涵定位、问题归因及破解之策[J]. 高等理科教育, 2023(1): 26-33.
[5] 周鹏, 龚飞燕, 于丽娅. “两翼四位一体”机械专业本科生导师新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1): 5-8.
[6] 黄鑫权, 沙丽婧. “立德树人”视域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路径探究[J]. 快乐阅读, 2022(7): 93-95.
[7] 杜洪涛, 苏郡, 周革. 大学生学业倦怠成因及对策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8(4): 443-444.
[8] 李金隆. “五位一体”的高校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研究[J]. 管理工程师, 2023, 28(1): 77-80.
[9]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2017-10-28.
[10] 丁纪峰, 何加亮, 宋丽俏. 班导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工作方法[J]. 高教学刊, 2022, 8(16): 35-38.
[11] 王鹏. 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N]. 人民日报, 2021-12-02(01).
[12] 刘尧, 傅宝英. 新时代大学何以开启高质量发展之道[J]. 高校教育管理, 2019, 13(1): 19-25.
[13] 朱赫, 俞仪阳. 论学习特征变化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J]. 江苏高教, 2021(8): 94-98.
[14] 蔡春华. 培养理想的“人”离我们有多远?——解读《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 [J]. 语文建设, 2006(1): 45-46.
[15] 隋俊宇, 田儒基. 我国本科生科研文献综述[J]. 高教学刊, 2022, 8(15): 73-75, 80.
[16] 刘远航. 以科研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J].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3(3): 7-10.
[17] 郭欣, 娄淑华. 论大学生学业规划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 32(4): 122-125.
[18] 胡百精, 于坤. 以职业发展力培育体系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23(1): 56-61.
[19] 张蕾. 高校班级导师制探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7(6): 94-99.
[20] 刘震, 杨智祯.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浅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9(1): 44-49.
[21] 刘念, 刘茂倡.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研究——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J]. 才智, 2021(35): 138-141.
[22] 陈诗萌, 岳素伟. 高校辅导员与班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 6(7): 19-20.
[23] 杜超, 杨志刚. 新时代高校协同深度辅导工作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20): 82-84.
[24] 丁节. 当代大学自由教育认知与践行研究——以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46): 34-35.
[25] 帅雨婷. 关于本科生班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科教导刊, 2022(10): 43-45.
[26] 达苗. 高校“辅导员+”协同育人实践方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四川: 四川师范大学, 2022.
[27] 刘洋溪, 魏兵惠, 李青晓. 班导师引领学风建设的意义、问题与优化策略[J].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5): 67-71.
[28] 马冰. 试论当代大学师生关系[J]. 科技展望, 2016, 26(27): 328-329.
[29] 蔡元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J]. 艺术品鉴, 2020(5): 166-167.
[30] 肖华, 王萍霞.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辅导员+班导师”育人机制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0(29): 50-52.
[3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2] 高云. 英国本科生导师制发展探究及启示[J]. 林区教学, 2022(4): 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