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学生学习风格应用必要性的思考
Consideration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Style in Primary School
DOI: 10.12677/AP.2023.135267, PDF, HTML, XML, 下载: 152  浏览: 300 
作者: 柴 丽: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河北 唐山;邯郸市峰峰矿区第一小学,河北 邯郸;杨绍清*:华北理工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院,河北 唐山;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河北 迁安
关键词: 学习风格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Learning Style Visual Type Auditory Type Tactile Type
摘要: 通过对学习风格研究进程的了解、认知、思考得出小学阶段感知学习风格应用的必要性。同时使用《学习方式偏爱调查表》,开展了对全学段小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的调查,并在此调查基础上提出家、校、生三方建议。
Abstract: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cogni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learning style, the necess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in primary school is concluded. At the same time, the questionnaire of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erceived learning styl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whole school perio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the suggestions of home, school and student are put forward.
文章引用:柴丽, 杨绍清 (2023).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风格应用必要性的思考. 心理学进展, 13(5), 2160-217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5267

1. 引言

学习风格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从学习者的个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来研究个体在学习方法、学习进程和学习倾向上存在的差异,从而为分析学习者学习内部的动态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家庭和学校贯彻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

2. 学习风格的概述

学习风格的研究已受到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多学科的关注,被认为是现代教学的重要基础。不同的研究者对学习风格有着各种定义:Keefe (1979)指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Schmeck (1988)认为“学习风格是采取某个具体学习策略的一种倾向性”;Merriam和Caffarella (1991)认为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环境下处理信息、感情和行为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James和Gardner (1995)把学习风格定义为复杂的方式和条件,人们在某些条件下以复杂的方式有效地感知、处理、存储、回忆他们所学习的内容;Kinsella (1995)认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在接受信息和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习惯的偏爱方式”;Maggioli (1996)指出“学习风格是人们处理新信息的方式”;谭顶良教授为学习风格所下的定义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等。综上对学习风格的概念界定,我们认为学习风格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使用不同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偏好,它反映了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从以上对学习风格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学习风格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强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处理等的方式上。学习风格的具体特征表现(仇丽君,2012)为:

第一、学习风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的。个体的学习风格具有持续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重复表现。可塑性不是为学习者塑造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是在原有学习风格基础上,坚持在发展“特长”学习风格的同时,因学习内容、环境等需要保证弱势学习风格从“不合格”向“合格”甚至“拔尖”前进,使其均衡发展,增加学习信心。

第二、学习风格兼具独特性与区分性。个体的学习风格从形成开始就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表现出因人而异的独特性。在独特性的基础上学习风格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区分性,有效地提高了个体对自己学习风格的认识水平。

第三、学习风格的弥散性,即学习风格高度的渗透性作用。它在一定范围内会对个体的情绪状态、行为表现、信息加工方式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同时接触视觉与听觉的刺激时,个体对视觉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对图片、图表、文字等更敏感,学习效率更高,也表现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更积极的学习动机。正是学习风格的弥散性特征,要求我们对学习风格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与归类,而应在在实际学习中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增强个体积极的自我认知。

2.1. 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感知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不同于认知风格,学习风格的出现时间较晚,多数学者认为二者不能直接画等号,它们既有相同,又有不同。认知风格相较于学习风格更为宽泛,因为认知风格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学习、工作、教学等,而学习风格只集中在学习领域。但是,只要学生发生行为,里面就包含了认知因素。

日常讨论的感知学习风格等同于学习风格,但是两者的实质内涵不同。感知学习风格主要指个体信息加工的方式,而学习风格除了包含信息加工方式外,还包含个体的感情因素、心理行为、环境、社会等要素。学习风格涵盖了感知学习风格,感知学习风格只是学习风格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层面。

2.2. 学习风格的分类及测量

学习风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学习风格模式。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方式来对学习风格模式进行分类(见表1,杨兆乐,2012)。

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learning styles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表1. 国内外研究者关于学习风格的分类

在学习风格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部分学者设计制作感知学习风格偏爱调查表。

Reid (2002)在对感知学习风格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小组型、个人型和动觉型,并设计出了一套感知学习风格偏好调查量表。此表共包括30个称述,并使用莱科特五点计分法计分。

O’Brien (1989)将感知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ditory)与触觉型(haptic),并于1990年制作学习方式偏爱调查表。此表共有36个问题,采用五点计分法。

Dunn、Dunn和Price (1975)提出了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和动觉型。多数研究将后两种类型合二为一,采用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触觉型三分的分类方式进行调查。

VAK (Visual, Auditory, Kinesthetic)分别代表视觉、听觉、操作,它是由Richard Bandler和John Grinder所建立和发展出来的,通过测试将学生分成三种不同风格的类型: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以及操作型学习者,操作型有时又被称为体觉型、触觉型。在这三种模式中,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和偏好,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使用。

VAK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其对元认知的强调已被证明可以改善教育成果,具有一定的价值。分析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可以帮助其自身规划有用的学习策略,也可以支持学习者在学习中变得更有条理,将先验知识用作新学习的基础,并为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有效的方法。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数研究采用便于操作的O’Brien的学习方式偏爱调查表或VARK——Learning Style (学习类型测试),前者旨在调查受试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后者由homeschool网站的创办者Rebecca Spooner在VAK模型基础上创作,Learning Style用来帮助Homeschool的家长对孩子因材施教。

3. 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及思考

3.1. 语言学习应用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当代研究阶段,Oxford是代表人物之一。Oxford (1990)开始进行二语习得的学习风格的实验。同时期的学者们在感知学习风格理论指导下也开始进行实证性研究。这些实证性研究虽然研究对象、研究工具、研究目的各有不同,但都帮助研究者了解受试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并对其后续教学提供支持。由于感知学习风格调查表是以英语呈现调查题目,所以在我国的实证性研究中,不少学者将感知学习风格的受试者定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或被二语习得研究者引用(刘升,褚世峰,2014)。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结合VAK学习风格理论的也做了相关研究尝试。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自己了解,进行选择或有意识地培养喜欢的学习风格,发挥人体机制中的潜能,更有效地进行语言学习,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以往相关研究均表明,国内外语研究者多研究本科教育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且效果显著,即学习风格在语言学习领域被广泛应用(贾永妍,2012)。

3.2. 基础教育阶段相关调查研究及思考

感知学习风格在高等教育的二语习得领域应用效果显著,但并不完全适合其他教育领域,事实也确实如此,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范畴内,被人为泛化、曲解。

国内基础教育阶段包含学前教育阶段、小学阶段、中学(初中、高中)阶段。“学习风格论”对基础教育阶段而言——存在,但意义有其局限性,我们认为感知学习风格借鉴、应用价值在小学阶段更适合。

3.2.1. 学习风格趋势研究及思考

网上的“学习风格测试”,基本都是建立在这个“VARK模型”基础上的。一些机构和老师认为,只要根据每个学生喜欢的学习模式来调整他们的教学,就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甚至是学困生。同时,也有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把原因归咎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匹配,家长也不好反驳。但是国外最新的学习风格研究结果却并非如此。

2009年,在一项关于人脑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18名受试者的调查,发现人的大脑皮层中存在一种活动模式,可以区分视觉和语言认知风格。具体说来就是——有些“视觉化”的参与者,大脑边缘上回区域更容易对图像刺激做出反应;相反,“语言化”的参与者,更容易对语音刺激做出反应。这表明,认知风格的确与大脑视觉和语言区域的特定神经活动相关。喜欢用视觉的人,大脑确实试图创造一种形象;喜欢用语言的人,大脑试图形成语言。说明所谓的“学习风格”的确是存在的,每个人的学习偏好,可能是与生俱来,也可能和后天的行为有关。

2006年,研究人员对52名大学生做了一个测试,按照偏好,把他们分成了图片学习者和文字学习者两组,并且随机分配在分别使用图片授课和文字授课的课堂中。课后,研究人员让学生参与测试,来检验学习情况(Massa & Mayer, 2006)。结果发现,就算学生用了符合自身风格的学习方式,测试结果也并没有比学习方式不符合自身风格的学生好。类似的,2015年的一篇论文发现,研究对象的学习风格偏好(视觉或听觉)与他们在阅读或听力理解测试中的表现没有关系。并且,不只学习风格偏好没什么贡献,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测试结果也没有贡献(Rogowsky, Calhoun, & Tallal, 2015)。

简而言之,即使知道了孩子学习风格类型,并不能提高学习成绩。其实“学习风格论”之所以能在国内外教育界盛行,根源是家长对于孩子提高成绩寄予的美好期望。

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取长补短、全面发展的过程,视觉和听觉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缺一不可。孩子越是不擅长哪一项能力,越是要锻炼,才能补齐短板。如果盲目相信“视觉型”“听觉型”之类的说法,认为孩子就是某一类型的,一味地去听,不去引导阅读;或者一味去阅读,不接触有声读物……对孩子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也会剥夺了锻炼孩子学习能力的机会。更何况,现在已经有很多文献证实,使用多种感官形式来学习的效果会优于单一形式,比如同时展示文本、图像和声音等。

学习是一件辛苦但不应该痛苦的事儿,因为这条路上我们从不孤单,有无数前人的努力,为我们提供了能够借力的成果。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去伪存真”,让那些真正科学有效的办法发挥出作用,助力孩子取得理想的成绩。

3.2.2. 小学阶段感知学习风格状况调查及思考

Reid曾做过调查,她也是首个研究中国学习者感知学习风格的学者,通过她的感知风格量表测量发现,在六种感知学习风格中,中国学生偏爱动觉型、触觉型和个人型学习风格。

谭顶良(1995)教授在《学习风格论》中表明,“大约20%~30%的学龄儿童通过听觉更易接受并储存信息,40%通过视觉,另有一些通过具体操作运动能较为有效地获取知识,还有一些人属于二种或三种感觉结合型”,并且他还在Dunn & Dunn理论的基础上,将感知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及动觉型。

陈莹在对农村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视觉型感知学习风格类型的学生占比最多。其它研究也证实,大约1/5的学龄儿童喜欢通过听觉接受并存储信息,而偏爱通过接受视觉刺激而学习的学龄儿童占据1/2。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长期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造成的——学习者习惯通过看文字、图片、图表、视频等接受并存储信息,所以视觉型学习者占比大;传统依靠教师口授或音频的播放的方式对小学生来说过于枯燥无味,所以偏爱听觉刺激的听觉型学习者占比较少;触觉型学习者喜欢在做中学,因此在学习语数外学术型较强的学科时其学习效果不佳,只在体育、美术、舞蹈等具体学科时展现优势,局限性较大。同时,中国传统课堂纪律要求较严格,对触觉型感知学习风格学习者具有一定的束缚性,不利于发挥其学习风格优势,造成触觉型学习者占也比较少。

综上,国内小学阶段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学习者学习方式、课堂纪律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小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以视觉型为主,听觉型与触觉型较少,应加以重视培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全球信息化、数字化和知识大爆炸,人们的日常交流、学习方式已进入读图时代,由此使学龄期儿童更早更大比例地倾向于视觉型学习者。

4. 学习风格在小学阶段应用的必要性

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著名教育学家孔子在与学生的交流与学习中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中的“材”从广义上指的是“人”,在教学领域中指的是教学对象即学生,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教学。差异化教育教学是建立在中国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之上,差异化教育教学和“因材施教”都强调关注孩子之间的差异,并根据孩子的不同进行引导、教育。这里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即学习风格的不同。

为什么孩子有不同的学习风格?源于智能的不同类型,孩子会选择自己偏爱的方式加工和处理信息(赵栩苑,2021)。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应尊重、遵循学生的学习风格,认识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的智能所长。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改变了传统智能理论的观点,为学习风格的存在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开展学习风格理论指导下差异化教育教学提供科学指导,使学习风格在小学阶段应用更加具有理论意义。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包括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音乐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和内省智能。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

小学起始阶段父母和教师进行差异化培养教育,必须关注孩子的学习风格个性差异(康淑敏,2003)。孩子感知学习风格的不同是其差异化的重要体现。父母和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学习风格有所了解,掌握每种学习风格所具有的学习特征,才能根据孩子的学习特征在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引导、整合。

4.1. 不同学段学习风格的关注点

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纲要(2012年修订)》的要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学习辅导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小学阶段重点维持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逐步具备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能力,落实了素质教育观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感知学习风格的切入利于小学阶段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1.1. 低年级的学习兴趣保护

孩子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包括成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都习惯于用某种感官系统去感受世界。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事实上也是我们学习的方式,体现了个人学习的优先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了解分类是为了更好的去提升其对应的能力。

1) 视觉型——因为这类孩子用视觉摄入信息的速度很快,而且记忆深刻。所以,他们通常在上课时会盯着老师,用图表摄入的方式远远大于文字。在应试阶段,这类孩子明显开放的学习行为特征,通常会被认为是好学生。弱点是速度和节奏快、摄入信息量大,所以他们特别容易耐不住性子,不能做简单重复的训练,通常会出现基础薄弱、不扎实的情形。同时因为是视觉学习者,所以他们的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干扰。

2) 听觉型——这样的孩子通常愿意用听来获取信息,很多时候在聊天不看对方的脸。这类学习者很容易因为噪音而分心,他们喜欢听自己讲话,也会靠倾听来收集和保留吸收的信息和学到的课程。很多的家长性急会焦虑,觉得听觉型的慢条斯理,其实这类孩子专注力是非常的高,所以要创造的安静的听觉环境,帮助其去更好的学习、提高。

3) 触觉型——很多时候在学生时代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学习者更多的是触觉型,因为他们喜欢去自己尝试探索,从正确、错误的过程当中得到学习。好奇心重的触觉型的学习者对于所有的知识内容都要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受一下,才能更好的吸收。虽然有时会让老师和家长非常的头疼,但是他们的这种学习方式,把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几乎连接到一起,是一种很强大的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不太适用,除非将行动和学到的知识进行结合,这就是家长需要发挥创意的部分了,在学习时调动孩子的感官,孩子将有无限学习潜能。

学校一、二年级成绩比较好的,往往是视觉优先型的。尤其小学一年级,是对家长的考验期,除了学习习惯外,还有学习风格类型的考验。了解孩子的学习风格类型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如果孩子是视觉优先型的,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建立视觉和听觉通道的整合;如果孩子是听觉优先型的,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加强视觉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不给孩子贴标签,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帮助。

每个孩子的学习风格优先型是有差异性的,不把孩子不擅长的学习风格类型看作是一种弱点,也不要把它看作是一种问题,学习风格是可塑的,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去完善和不断提升的。结合其学习风格优先型帮助建立良好的学习策略等,使其体验成功,由长善救失的方式导入,随后再纵横深耕培养其他学习风格的学习方法。即建立适合孩子大脑的学习模式,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适合大脑的学习方法有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

旧的学习公式:学习效果 = 学习内容 × 学习方法

新的学习公式:学习效果=学习内容 × 学习方法 × 合脑性

所谓“合脑性”指的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与大脑的契合程度,不以他人的学习方法为标准,根据孩子所呈现出来的的大脑特性(学习风格优先型)去寻找学习方法,也就是“适合自己大脑的学习方法”(小沼势矢,2020)。有意识地灵活运用该感官,能够更好地促进消化所学内容,从而学习的效果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反之,如果一直使用本来就没有优势的感官去学习,那么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很难见成效。尤其小学初期,保护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三种类型的学习者,在孩子越小的时候,其特征越明显,父母要学会用心观察孩子,利用学习风格优先型去寻找、发挥天赋,拉伸长板,补齐短板,让孩子们体验成功,从而喜欢学习,做好孩子的支持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4.1.2. 中、高年级的学习风格的引导、应用

小学中年级学生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力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都为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创造了条件,学习的自觉性有所增强。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自觉性进一步增强。面对学习科目、学习内容的增多,中、高年级的家长和教师要做好孩子学习上的促进者和使能者,逐步指导孩子学会针对诸多学习内容,变化组合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方法来应对,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走上学习高手的跃迁之路。

比如,在学习一些公式、定理、模型、结构、几何等等大量的理科内容,或一些需要整体理解的阅读理解、作文类信息的时候,学生要学会调用视觉型的学习风格,多画思维导图、多做分析。这类内容对于画面的记忆的准确度和精度要求高,一定要利用视觉型的大量处理信息,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

对于很多需要线性思考的,逐字逐句记忆的内容——古诗词、单词、句子、一些数字常量、电话号码等,要学会利用听觉型的能力。因为声音是连续的、是有韵律、是有节奏的,一旦我们建立了这样的连续性之后,就非常容易把它记住。如果有问题时,能够迅速的感觉到不和谐的那一个,将其它识别出来。

触觉型是大多数人都会忽略的一种强大的能力,需要学一些哲理道理、感受一些情绪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时,它的信息量非常的大,要迅速的有一种抽象的能力,这时就要用到触觉,同时三年级开始了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折过渡,此时更应重视触觉型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培养就是要多运动,多去自然当中,多去户外感受,多旅行、见更多的人和事。因为很多时候体验跟不上,认知自然也会落下。

家长如果能够认知、熟悉这些类型的学习风格能力,然后将其引导、组合起来让孩子去使用学习,将真正促进孩子的全面、个性化的发展,成为学习高手还会远吗?

4.2. 学习模式的注意事项

确立适合自己大脑的学习方法有以下三点需要注意,如果忽略,即使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很难获得相应的学习效果。

第一、不要用非此即彼的思维去看待学习方法。假设个人学习模式属于视觉型,不代表完全不属于听觉型或是触觉型学习者。虽然利用视觉是最基本的学习模式,但如果能够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合理运用另外两种感官,学习的效果会更上一层楼。

第二、随着自身条件不断变化,学习模式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和大脑具有“可塑性”息息相关。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学习,大脑会产生新的变化或者能力。所以,即使现在是视觉主导的学习者,随着新知识的注入和积累,学习模式也很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第三、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将这三者结合起来使用,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不同。

综上所述,感知学习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个人偏好问题。并且学习风格会不断变化发展。特别是在孩子刚刚进入小学低年级介入学习的时候,采用孩子喜欢的学习风格,会帮助其更加顺利地切入学习,度过刚开始的学习焦虑。随着中、高年级学习的深入,最终必然是多种学习风格交叉融合。

5. 小学生学习风格现状调查

使用《学习方式偏爱调查表》,该调查表于1985年设计完成,于1988年和1990年重新修订,被认为是可信度很高的测试工具。该表中O’Brien将感知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visual)、听觉型(auditory)和触觉型(haptic)。本调查表共有36个问题,每题之后有5项选择,分别为“几乎总是”、“经常”、“有时”、“很少”和“几乎从不”,它们分别被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受试者做出每题的选择后,每题的分数相加得出每种感知学习风格的分数,分高者即学习风格优先型。以某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各年级随机选取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感知学习风格测验,调查小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性。结果见表2

Table 2. Percentage of learning styles for each grade

表2. 各年级学习风格百分比

表2各年级所抽班级学习风格百分比可知,视觉型、听觉型和触觉型三种感知学习风格约各占1/3,发展均衡,不同于与之前传统课堂学习风格调查占比,可能与近些年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和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普及有关,使学生的天性有所释放和回归。

表2各年级数据共性趋势可知,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学段各有特色。

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看”变成了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手段,而“听”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信息,体现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听觉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优于其他学习风格类型(赵文英,2010)。而在当下多媒体教学方式下,低年级(一二年级)视觉型学习者的占比整体优于听觉型学习者(33.55% > 32.14%, 33.13% > 31.94%),一方面由于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所致,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文字、画面、声音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视听融合的进一步促进。但是,需要注意多媒体的过多使用会弱化听课习惯的培养和分散听课带来的深度思考,同时不利于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此调查表施测于一学年的第二学期,不同于第一学期学习习惯意识的起始培养阶段,此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上课、听课意识和习惯。

从学习习惯养成阶段来看,三、四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从传统课堂教学可知听觉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优于其他学习风格类型,表2中,中年级(三、四年级)听觉型占比数据大于视觉型可知(26.92% < 37.33%, 27.52% < 36.3%),说明学生听课习惯在整体学习习惯的推进下已初见成效。中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有所增强;感知能力的发展,注意力的进步,记忆中有意识记忆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为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关键期创造了条件。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内容的增多、大量信息需要整理,学生已从以往大量学习实践中学习总结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应对,学习风格三种类型的呈现更多是因学习量而有的变化。当然视觉型可能更适合承受练习体量大的任务,所以在表2中,高年级(五、六年级)视觉型学习者的占比大于听觉型学习者(33.75% > 31.4%, 34.71% > 31.86%)。其实可能更过多的是高年级的学生已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各科学习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所以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和任务所做出的学习风格学法变化组合的结果,即学习风格学法运用的综合性和独立自主性的体现。

课堂上触觉型(动手操作、书写类的读写型)更多也是与视、听觉的复合,实际应用中有效的学习是三者组合使用,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不同组合居多。所以,触觉型数据占比显示稳定,年级间占比波动不大。另一个原因是当前多媒体教学往往是以讲授为主的视听教学,所用的教学方式与资源比较适合听觉型、视觉型和触觉型(读写型学习者)。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实践操作等从动中学的机会较少开展,这种现状对于真正触(动)觉型学习者较为不利。而研究显示触(动)觉型学习者又占据了近1/3的比例,所以提升触(动)觉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这一课题非常值得研究。这也是触觉型数据显示稳定,年级间占比波动不大的深层原因。

6. 学习风格建议

学习风格具有独特性,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或倾向可以体现为学习风格。同时利用其可塑性,刻意练习使学生可以较为熟练地掌握运用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方法技能,从而实现个人不同学习风格的均衡发展、相互促进融合。由此提出家、校、生三方面建议,以供参考。

视觉型的孩子通过视觉来摄入信息,记忆深刻,喜欢图表等视觉设计。但由于其节奏和速度快,摄入信息量大,容易失去耐心,基础薄弱。听觉型的孩子喜欢通过听来获取信息,专注力高,需要良好的环境来学习。触觉型的孩子喜欢自己探索、碰撞和错误中学习,好奇心重,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受知识。小学阶段父母、教师应仔细观察孩子的特点,并借用学习风格优先型为切入口,帮孩子开启全面提高学习效果之旅。

6.1. 学习者的学习方法

1) 对于“视觉型”学习者有效的学习方法

可视化——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量越多,学习效果就会越好。

清理视野——经常“清理”自己的视野,在相对安静的图书馆或者直接在家里学习。另外,学习用的书桌也要好好整理,排除不必要的干扰。

将学习激励可视化——将达到学习目标之后的预期变化或者对自己的奖励等以视觉信息的形式来呈现,这样会有助于激励视觉型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2) 对于“听觉型”学习者有效的学习方法

充分利用音频资料——通过“增加使用耳朵的频率”,来增强学习效果。

3D环绕声朗读——“让自己的耳朵听见自己的声音”这一种学习方法对于听觉型学习者尤为有用。

准备能够让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背景音乐。

3) 对于触觉型学习者有效的学习方法

先动起手来,试着去触摸——让身体动起来,可以试着边读边在文中记笔记,标注重点内容。

尝试用身体打节奏——对于有些人而言,这是一种非常契合他的大脑类型的学习方法。

准备使用体验好的学习用品(小沼势矢,2020)。

6.2. 教育者培养策略

6.2.1. 父母家庭氛围方面

1) 视觉型学习者在使用图表、笔记、视频等方式来学习时,学习效果可达到最佳。所以,和视觉学习者一起学习时要不断加入视觉内容,帮助孩子将知识在大脑中形象化,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和记忆,尤其是当他们用听觉接收知识时。

视觉学习者一般来说会比较安静,喜欢先观察学习,所以有时家长需要先做示范。安静的孩子有时会给人以胆怯的印象,家长们需要理解这就是他们的学习方式,不要过于干涉。

2) 听觉学习者是通过听来获取知识的,倾听和表达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法。听觉学习者在阅读时喜欢跟着默念。比起默默阅读,大声朗读对他们来说更有效果。听觉学习者在听课时获取知识的效率最高。帮助方法:消除干扰,给他们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试着在他们学习时增加听的内容。

3) 触觉学习者善于探索和发现,喜欢通过实践来学习,不会在行动前过多思考,在和这些孩子一起学习时,需要增加创意。触觉学习者在动手中学习,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听觉学习者喜欢表达和倾听,视觉学习者喜欢安静和观察,而触觉学习者则是行动派。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不要用他们的学习和行事风格来定义他们,而是要顺着他们的风格来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学习。

6.2.2. 教师教学方面

低年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感知学习风格把他们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为他们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把具有不同感知学习风格的同学编为一组,加强他们的交流,促进学习风格的多样性。

小学阶段教师有必要运用科学的测试工具,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感知学习风格类型,以便帮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做到扬长避短,尽可能选择与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相符的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完全兼顾各种不同感知风格来进行教学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扩展他们的感知学习风格类型。学生也应当意识到扩展自身感知学习风格类型的重要性,学会如何适应与自身风格不符的教学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授课,使教学步调多元化,给予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对待,让学生可以遇见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增加多元化教学的可能性(李涛,2004)。

6.3. 加强家校协同视、听觉注意力训练

小学阶段段重点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力是习惯形成的前提,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其中注意力是起点,在小学阶段位于父母对孩子各种能力素养培养的第一优先级。“注意力不集中”形成原因较复杂,种种表现都和视、听觉的涣散密切相关,即与视觉型、听觉型学习技能发展不完全有关(清扬,2010)。

在中小学阶段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习模式下,听课是学习的最主要环节。听觉优先型在学习上应该更有利,但如果视觉注意力、视觉记忆力、视觉理解力弱,有可能不喜欢阅读,读课文随意添字、漏字,看错、抄错题目,考试不理想等;视觉优先型自学能力较强,但如果听觉发展滞后,则有可能听课能力弱,听课效率差。所以,学习最好类型是综合学习型,即听知觉能力、视知觉能力都很强。

父母了解了孩子的学习风格类型后怎样更好地利用强项学习?怎样有针对性地矫正、提升弱项?除了家庭学习氛围、环境的相应营造,建议:1) 小学阶段将视、听觉注意力训练日常化,有利于视觉型、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均衡发展和完善,从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2) 视、听觉注意力训练在家校同步开展,学校也可以以每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为载体,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境,进行相关的学习风格的认知、了解和学习方法指导等,使其知行合一;3) 需要注意的是市面和网络上的各种教材视觉居多,听觉训练较少,相比于视觉型注意力,孩子需要更多训练听觉型注意力,因为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看”变成了吸引孩子注意的手段,而“听”能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信息。考虑环境特点,注意力听觉训练及相关游戏(闭眼听声–方位距离组合、听 + 复述练习、听 + 阅读理解等)更适合家庭内进行,建议家庭进行尝试和拓展。

7.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学知识,还要学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综合学习能力,才能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示,同行的父母应加强自身知识能力储备和亲职教育的意识、行为,尽量使教育走在发展的前面,尤其小学阶段遵循每个孩子的感知学习风格的个性特征为学习迁移的切入点,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学龄期视觉型、听觉型、触觉型不同学习风格的均衡发展,以及三者彼此间相互融合,建立健全适合孩子学习风格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教师同步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共同做好孩子的支持者、促进者和使能者的角色。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日)小沼势矢(2020). 学习天性 (黄馨蔚 译). 东方出版中心.
[2] 仇丽君(2012). 基于学习风格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硕士学位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3] 贾永妍(2012). 理工科大学新生感知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调查分析.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32(1), 121-122.
[4] 康淑敏(2003). 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 山东外语教学, (3), 24-28.
[5] 李涛(2004). 一项关于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的调查. 基础外语教育, 6(2), 11-16.
[6] 刘升, 褚世峰(2014). 90后大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16(4), 46-49.
[7] 清扬(2010). 注意力决定孩子的一生. 金城出版社.
[8] 谭顶良(1995). 学习风格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9] 学习方式偏爱调查表. https://www.wjx.cn/jq/18770003.aspx
[10] 杨兆乐(2012). 成功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及学习风格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11] 赵文英(2010). 中学生感知学习风格的特点及其与教学方式的匹配性.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12] 赵栩苑(2021). 学习风格理论指导下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策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13] Dunn, R., Dunn, K., & Price, G. E. (1975). The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Price System.
[14] James, W. B., & Galbraith, M. W. (1985). 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s: Implications and Techniques for the Practitioner. Lifelong Learning, 8, 20-23.
[15] Keefe, J. (1979). Student Learning Style: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NASSP.
[16] Kinsella, K. (1995). Understanding and Empowering Diverselearners in ESL Classrooms. In J. Reid (Ed.),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classroom. Heinle and Heinle Publication.
[17] Maggioli, H. D. (1996).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Learning Preferences in EFL. English Teaching Forum, 34, 32-37.
[18] Massa, L. J., & Mayer, R. E. (2006). Testing the ATI Hypothesis: Should Multimedia Instruction Accommodate Verbalizer-Visualizer Cognitive Style?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6, 321-335.
https://doi.org/10.1016/j.lindif.2006.10.001
[19] Merriam, S. B., & Caffarella, R. S. (1991). Learning in Adulthood. Jossey-Bass.
[20] O’Brien, L. (1989). Learning Styles: Make the Student Awar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Bulletin, 73, 85-89.
[21] Oxford, R. 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Newbury House.
[22] Reid, J. M. (2002). 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3] Rogowsky, B. A., Calhoun, B. M., & Tallal, P. (2015). Matching Learning Style to Instructional Method: Effects on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7, 64-78.
https://doi.org/10.1037/a0037478
[24] Schmeck, R. R. (1988).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yles. Plenum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