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在小学阶段“双减”背景下的策略实施——以家校社协同,政府保障为主
The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Ec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in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With the Coordination of Home, School,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Guarantee
DOI: 10.12677/AE.2023.136605, PDF, HTML, XML, 下载: 256  浏览: 468 
作者: 王 雪: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宁夏 固原
关键词: 小学教育“双减”政策“新”教育合力Primary Education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New” Education Joint Force
摘要: 近年来,我国小学阶段的升学压力逐步增大,课后作业和课外辅导层出不穷,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他们忽视了孩子的自己的感受,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自2021年“双减”政策的颁布以来,各地学校纷纷开始实施,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双减”政策颁布后出现的问题,结合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提出“新”教育合力:1) 学校:再创教学新高,开创课堂特色化;2) 家庭:多些关怀和陪伴,家校携手打造学生个性化;3) 社会:连接家校沟通的桥梁,制定“手拉手”保障机制;4) 政府:加强监管保障职能,撑起“家”“校”“社”的“保护伞”。笔者希望通过多元主体协同的方式能够使“双减”政策得以有效落实。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essure of primary school in China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homework and after-class tutoring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parents have high hopes for their children, they ignore the children’s own feelings,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ince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n 2021, schools everywhere have begun to implement it, but they face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uses the literary analysis of method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arising after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ombined with the ecosystem theory of Broen Brenner, the “new” education force: 1) School: Create new teaching highs and create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s; 2) Family: More care and companionship, home and school to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personalized students. 3) Society: The bridge connecting home-school communication, develops the “hand in hand” guarantee mechanism; 4) Government: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supervision and guarantee, support the “umbrella” of “home”, “school” and “society”.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an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文章引用:王雪. 教育生态在小学阶段“双减”背景下的策略实施——以家校社协同,政府保障为主[J]. 教育进展, 2023, 13(6): 3804-381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6605

1. 引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该《意见》对家校合作做了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落实部门职责,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教育部门要会同妇联等部门,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2022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更加明晰了家庭主体的责任地位,家校社协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家庭和教育二者要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从同一方向的教育去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只有明确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的责任,在其之间架起衔接桥梁,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1] [2]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由布朗芬布伦纳(U. Broenbrenner, 1979)提出的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全面分析了环境及教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环境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发展,注重在一系列环境系统及其关系中考察个体的发展变化过程。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所组成的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首先,环境是儿童行为的背景,儿童的大部分行为都被行为背景即环境影响甚至是由环境决定,尤其是儿童认知的真实心理环境。其次,影响儿童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微环境(学校、家庭、同伴)、中环境(社会)、外环境(政府)。再次,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以生态、系统、发展的视角看待儿童发展,尤其应该对系统和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且在研究中应注意儿童主体对环境的反向影响和作用 [3] 。

2.2. 教育生态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教育生态是一个宏观的命题,傅晓凯的《教育方法与教育生态创新研究》提及教育生态的相关概念,“教育生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教育的生态过程,是多元教育主体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表现状态。”教育生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贯穿其中的终身教育;也可分为个体教育生态、群体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区域教育生态、整体教育生态。而本文所论述的则是前者,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以及政府参与保障的生态循环圈 [4] 。

2.3. 教育合力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面,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而本次研究,将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以及政府的多元化主体相协调的新“教育合力”。

3. 教育生态在小学阶段产生的问题

3.1. 学校:师生双主体无法适应“双减”政策

3.1.1. 面对多样化的要求,教师无从下手

一方面,“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多样化要求,教师感觉力不从心,譬如在作业布置、课后服务、课堂教学等方面,都需要教师具有创造性、实践性。但是在现代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原先繁重琐碎的工作量并没有因“双减”政策的颁布而减轻,反倒是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例如之前调查指出 [5] ,“双减”后,82.92%以上的教师认为延长了工作时间,75.32%以上的教师认为增加了工作强度,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双减”政策已经影响到了个人的生活,对教师行业的热情变得淡漠。另一方面,“双减”政策在学生作业方面要求教师提高作业质量、作业设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个性化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等。但是,有的中小学教师对于“双减”政策下所提出的作业设计要求往往是摸不着头脑,在面对学生的认知与情绪方面,他们时常苦恼于如何设计作业才能同时符合学生学情需求和“双减”政策要求。

3.1.2. 学生对“双减”没有概念

“双减”政策的颁布,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使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非但没有理解“双减”政策,而且缺少自主学习的意识,致使“双减”政策停留在表面。例如有教师反映,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双减”政策的颁布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沉迷于电子游戏。也有家长反映,学生回家后,对于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也只是浅尝辄止,检查孩子作业时,孩子通常以“我都会”来搪塞过去,家长往往拿学生没有办法 [5] 。

3.2. 家庭:家长对“双减”的不信任及无能力

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实现,一方面,家长对“双减”政策的参与度不高,“双减”政策表明,家长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与学校共同致力于减轻学生的负担,若要家长参与“双减”要求,就需要家长有能落实“双减”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可是,家长水平有限,缺少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家长们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有效地参与落实“双减”要求。另一方面,“双减”政策颁布后,家长们对“双减”产生了怀疑,虽然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减轻了,但是原有的高考制度仍然存在,升学压力也还在,如果课外时间不进行补习,孩子成绩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

3.3. 社会:对家校社合作不够重视,疏于帮扶

首先,在学校与家庭合作的过程中,社区参与度不高,家校合作中仅有家长委员会参与,缺少社会成员的参与;其次,社区几乎不主动组织开展家校的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提供的公共资源较少;最后,教育理念不同,不同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存在差异,对于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家校社协同实践中也面临许多挑战 [6] 。

3.4. 政府:监管力度弱化

3.4.1. 对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不当

虽然“双减”政策明确指出严禁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但是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仍然在暗戳戳地进行违规操作,一些培训机构还专门从学校老师手中买取家长的联系方式,主动联系家长,在暗地里进行课外辅导,变相违规地进行学科类培训。

3.4.2. 资源分配不均

当前,城乡教育资源依旧有所分化,这就需要政府大量投入财政资金以帮扶农村偏远地区,而政府资金有限,无法满足需要的投入,这将对政策的实施造成困难。

4. 构建“双减”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新“教育合力” [7]

借用原有的教育合力即学校、家庭、社会,继而打造“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的多元主体协同,以优化现代教育系统。在“双减”政策下,强调“学校”作为小学教育阶段培育学生的主体,对校外培训机构予以严格的监管审查,使育人重心从培训机构的偏离中回归到学校,让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学校育人离不开家长及社区的支持与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质量离不开政府的监督与保障,在这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影响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制度,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4.1. 学校:再创教学新高,开创课堂特色化

学校在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一直承担着育人的功能,相应地也给教师提出了要求。

4.1.1.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优化教学方式。首先,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落实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的所有信息,并针对学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教学设计、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等。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趣味性教学形式,结合学生的兴趣,寓学习与游戏中,让学生“边学边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模拟生活情境的方式,利用互联网辅助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身在其中,更容易理解和识记知识。贴近生活的教授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8] 。

第二,发展学生思维。首先,塑造学生的逆向思维。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只会从一种角度一股劲地往前思考,却花费了大量不必要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采取多种角度的思考方式,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顺序给予引导,发掘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改变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举一反三,渐渐塑造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罗列框架思维,小学的知识点细小繁琐且容量大,学生识记过于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梳理清楚,在进行复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课时章节的隔阂,以某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向外拓展,将有关的知识根据其内在联系,罗列成框架,让学生更能清晰地观察到知识之间的结构与联系,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整个知识框架的构建与把握 [9] 。

4.1.2. 改变作业设计单一化,提高知识巩固的趣味化

第一,学校应当组织开展教师作业设计培训。更新教师作业设计理念,提倡从作业布置走向作业设计、作业研究,实现作业少而精。建立作业集体教研制度,以加强作业设计指导。各学科作业由各年级学科备课组长牵头,组内教师进行集体研讨,精选作业内容,科学设计作业形式,确保作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避免无效性、随意性作业 [10] 。

第二,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只有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亲身实践,并且主动地将所学的内容以“小老师”的方式教授给他人,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的设计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清楚作业设计的意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习效率。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布置作业形式,譬如班级共同设计、小组合作设计、个体自主设计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提高学生作业设计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特别是对重难点的把握 [10] 。

4.1.3. 创新课后延时服务

“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后服务即指放学后校内延长教育,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然而,为使课后服务更好地实现,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家长的支持。

第一,拓展课后服务的参与渠道,发挥家委会成员的作用。鼓励有专长或特长的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学中,亲身体验课后服务环节,增强家长对课后服务的认知与理解。最后向家长们展示课后服务的成果,以获得家长对课后服务更深一步的认同与支持 [11] 。

第二,校内的课后教育必须由本校教师一并承担,可以很好地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补习,以更好地替代校外培训机构给学生补弱的任务,减少学生的培训负担。

4.2. 家庭:多些关怀和陪伴,家校携手打造学生个性化

“双减”政策的颁布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在“双减”背景下,引导家庭教育回归本真,承担起育人的根本任务,拾起德育职能,解决教育功利性的问题。

4.2.1. 强化家长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以成绩定“英雄” [7]

家长要端正教育目的,以平常心看待孩子成绩,改正对成绩定胜负的看法,将成绩看作是教育选拔的标准,而并非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绝对尺度,充分尊重孩子的差异性以及特殊性,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支持孩子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增强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4.2.2. 家长自身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模仿性强,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素质,在生活细节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的行为发生示范作用。一方面,家长要引导并鼓励孩子亲自动手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另一方面,家长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地引导孩子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和热爱劳动的品质。

4.2.3.“家庭 + 学校”双向促进,共育学生未来

第一,学校应当打开大门,让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中,让家长了解课堂改革的趋势,不焦虑、不盲从,降低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抵触情绪,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教育指导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

第二,建立家校沟通机制,缩进家校之间的沟通距离,良好的沟通能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的点滴表现以及学习情况,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也能更好地感受到学生在“双减”背景下的成长。

第三,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家长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物质基础,更要主动与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状态以及学习情况,并提出适当的意见。在家中,要有计划地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营造一种家校合作的良好氛围。

4.3. 社会:连接家校沟通的桥梁,制定“手拉手”参与机制

4.3.1. 提升家庭的整体教育素养

要想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对家庭进行专业的教育指导和支持是有必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教养方式的不同,也导致家庭教育的实施发生偏差。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对家庭教育给予保障。首先,社区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组织家长召开家庭教育的定期讲座,引导家长有针对性地理解与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其次,以当地社区为单位向村民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并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最后,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向大众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指导方法。

4.3.2. 提高社会人员的参与度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结合当代品德教育,既包括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也包括紧跟时代潮流的新内容。呼吁已经退休的教师、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企业上成功的人士、热爱教育事业的志愿者以及有一技之长的家长等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教学中,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4.4. 政府:加强监管保障职能,撑起“家”“校”“社”的“保护伞” [7]

4.4.1. 加大行政参与力度

加大对校外机构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培训,严格审核培训机构的规章流程,设立举报非法培训的奖励机制,帮助校外培训机构顺利转型,从而提升校外培训机构的品质。

4.4.2. 完善缓解升学压力的制度

“双减”政策的颁布虽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辅导负担,但是升学压力依旧存在。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招生政策,扩大招生规模,从根本上解决升学压力问题。

4.4.3. 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重点关注农村偏远地区,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的资金投放力度,鼓励公费师范生以及热爱教育行业的非师范生下乡帮扶,提高该地区的教育师资以及资源利用度,缩小城乡小学之间的教育差距。

5. 结语

“双减”政策的颁布,为我国所面临的教育压力和学习压力给予了方法路径,对于缓解家长的焦虑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双减”政策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政府的保障与支持,在政府的羽翼保障下,学校要更新观念、更新规划,落实“双减”政策,保障师生权益,积极引领家长,家校社携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优化教育生态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1(10): 2-7.
[2] 宋俊楠, 马勇军. 解构与建构: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合作[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 38(10): 87-91.
[3] 王振宏.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 傅晓凯. 教育方法与教育生态创新研究[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7.
[5] 张善超, 熊乐天. “双减”实施过程中的困境与破解之道[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8(5): 149-158.
[6] 韩辉. 高中家校社合作共育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22.
[7] 邱菊, 张红. “双减”政策下小学阶段教育生态圈的优化路径[J]. 当代教育论坛, 2022(6): 19-27.
[8] 董红军.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共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S2): 196-199.
[9] 把月玲. “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思考[J]. 发展, 2022(3): 84-85.
[10] 廖治华, 周鹊虹, 王刚. “双减”背景下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效能提升[J]. 人民教育, 2022(12): 67-69.
[11] 胡航, 李小倩. 深度学习: 长效实施“双减”政策的改革路向[J]. 教育科学论坛, 2022(31): 5-7.
[12] 李根.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J]. 教学与管理, 2022(20): 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