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
Teaching Refor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VE.2023.12406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香妹: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关键词: 乡村振兴高职生态文明教改Rural Revitaliz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摘要: 生态文明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高职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加强高职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为迎合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教育应紧紧围绕培养高职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修复能力两大要素开展。本文通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调研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径,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common aspir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As important participa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posed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hould closely focus on cultivati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bilit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ctively explores new paths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better serves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李香妹.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J]. 职业教育发展, 2023, 12(4): 440-445.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4068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依靠,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现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提高生态意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当前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生态修复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生态文明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是当前我国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服务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农业农村。这意味着不仅要产业旺、百姓富,还要求生态美。要想人民群众富起来,必须先让乡村美起来。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的主要手段;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基础上,加快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 [1] 。生态文明的建设,首先需要懂生态的人才带领大家动起来,其次也要求乡村百姓要有较高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因此,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的战略要求,以农业生态文明教育引到乡村振兴 [2] 。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培育当代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情怀,对于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是十分重要的。此外,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传统的懂农业的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而在人才建设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乡村专业技术人员总体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并且对于人才的激励措施不足,导致人才流失 [3] 。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紧紧围绕时代需求,唤醒学生的共同体意识,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转换新的教育范式,遵循系统思维,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乡村百姓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队伍,激励更多的实用型高职教育人才来到乡村参与建设,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输送专业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 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带领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和长远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和主要方式,也成为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关注点 [4] 。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处于新时代教育环境下的高职学生,在网络信息共享的推动下,不但得到了系统的训练,而且还拥有了较高的思想觉悟,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也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因此,当代学生不仅肩负着未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同时还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 [5] 。对高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旨在向教育本身回归,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同世界生态一体性观点。同时,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意识到“生命并无高低贵贱”,人们不能因为自己拥有改造自然的能力而肆意妄为,或将人类的价值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唤醒当代青年的生命意识和保护生态文明意识,置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中 [6] 。

2.3. 教学改革是生态文明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为顺应党中央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号召,我国有许多高校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从整体来看,仍然有一些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教学不够重视,以及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健全、教学方式有待改善等问题。高校承载着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重要责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而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生态文明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引起人们重视的关注点 [7] 。生态文明教育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要想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摆脱意识形态上的灌输,真正有行为体现,需要对生态文明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促进生态文明课程内在需求的发展。教学改革有助于打破现阶段学科之间的壁垒,挖掘高校专业课程中与生态文明相关内容,融合起来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 [8] 。另外,教学改革也有助于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防止只知理论,不懂操作或者只知实践,不懂原理的现象。

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工程,不仅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还需要将生态文明理念与各学科知识内容融合起来,在教学中给学生渗透生态文明价值观,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增强对高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这对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9] 。如今,促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改革,是高校实现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为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应尽之责。因此,高等学校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不断促进生态文明课程教育的内在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3.1. 学校

从国内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学校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和目标要求认识不足,以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讲座或将其纳入思政教学的形式来开展工作,缺乏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配套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更缺乏对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阶段性的考核和检验,学生难以通过讲座或思政教学得到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接受的生态文明教育难以和个人全面发展相匹配,教学成效不显著 [10] 。

3.2. 师资

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出台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教师认证和培训方面的标准规范,缺乏专门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同时教师们缺乏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储备和相关实践经验 [11] 。这些因素导致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者对生态文明知识的驾驭能力和教学能力较低,无法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自觉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其中,进行的生态文明教学不够细化和深入,缺乏创新性的讲解,如无法采取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灵活的以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同时难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中的生态文明事件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从而难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使得生态文明教育很难通过教师渗透到社会服务各方面并提高和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3.3. 学生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主要体现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实践等方面。在生态文明理念方面,学生缺乏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在学校内没有系统的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并在课余时间很少主动接触有关生态文明的学习内容,导致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对生态文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学生们的生态文明自我认识不足,受一些畸形消费心理和互联网上不正确的价值观影响,认识不到生活中浪费食物和不节约用水是缺乏生态文明意识的表现,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及提升生态文明素养;在生态文明实践方面,学生主动参加生态文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生态文明自我实践,使得生态文明教育沦为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 [12] 。

3.4. 社会

在已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社会对生态文明思想宣传不到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把握不周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认识不深等问题,从而难以通过社会影响力使新时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虽然社会层面不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普遍提升,生态文明素养不断提高,但同时人们在媒体和网络上接受到的不良消费主义给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带来了负面影响,片面的将生态文明建设理解为保护生态环境,未真正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意义,未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难以真正实现高质量的社会生态文明教育。

4. 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改革的策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营造了良好的条件。

4.1. 学校先导

学校是培育学生生态行为和引导学生践行生态生活的重要场所,帮助学生丰富生态文明知识、确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和提高综合能力,为进一步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学校教育教学和实践。学校方面,应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通力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运行机制,明确系列教材,建立多种实践教学基地,强化过程考核,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改革,充分发挥高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先锋带头作用以及生态文明教育的引领性和全局性作用,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时代乡村振兴 [13] 。

4.2. 教师引导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提高教师生态文明综合素质,建设一批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是关键环节。教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提升自身生态素养,储备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拥有广泛的生态视野,跟学生讲清楚生态恶化的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危机的存在,引发学生对环境恶化的思考,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 [14] 。

4.3. 学生主导

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承载着社会新技术和新思想,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生态文明理念方面,应在大学一年级接受生态文明线下理论课教育,大学二年级通过线上精品课程学习,大学三年级通过实践教育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生态文明意识方面,养成良好的低碳行为习惯,努力提升自身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自身对自然的敬畏感、亲近感和使命感。在生态文明实践方面,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自觉行动,在实践中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并深入体验,牢固树立自身生态文明理念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智力和精神文化支撑,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实现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迈向更高的台阶。

4.4. 社会督导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其建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涉及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15]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应整合资源,与学校、小区、工厂、农村和互联网联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比如免费开放公园、动物园、森林公园等社会公共资源,解决学校内部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设施匮乏的问题。此外,社会还应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参与到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增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性和融合性。

5. 结语

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改革促进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使得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更加具体化、系统化,有助于打造德才兼备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生态环境发展为关注社会大环境。在学生时期,接受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最终回归“育人”本质,帮助高职学生能够成长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诉求的“生态公民”。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序发展。此外,鼓励生态文明意识强的专业且实用型人才回到乡村,参与乡村的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基金项目

1) 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专项课题“绿色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态人格培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3JZW33。

2) 2022年度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基金项目“新媒体视域下‘一核两维三化四平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Z2022-16。

3) 2023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JK23CDY019。

参考文献

[1] 王欢. 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以湖北秦巴山区为例[J]. 南方农机, 2023, 54(8): 101-103.
[2] 沙紫瑶, 王浴五谷, 王浴四季. 农业生态文明教育议题的设置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23, 42(2): 152.
[3] 秦辉.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探析——以甘肃省镇原县为例[J]. 农家参谋, 2023(8): 70-72.
[4] 岳伟, 杨雁茹. 生态文明教育为建设美丽中国供给“养分” [J]. 人民教育, 2023(2): 58-59.
[5] 王鲁玉. 绿色发展理念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创新——评《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4): 109.
[6] 岳伟, 陈俊源, 徐洁. 生态文明教育: 内涵、特性及理念[J]. 中国德育, 2022(20): 20-24.
[7] 张应成.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教学问题与改革路径[J]. 大视野, 2021(6): 60-63.
[8] 王颖, 徐琳瑜. 新工科融合生态文明的教改初探——以“饮用水安全保障”课程为例[J]. 环境教育, 2021(6): 48-51.
[9] 王银辉. 以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教学改革[J]. 科技信息, 2010(27): 201+351.
[10] 熊希瑶.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究[J]. 吕梁学院学报, 2023, 13(1): 65-68.
[11] 李劲, 李月芹. 生命共同体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优化新路径[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6): 79-83.
[12] 董云吉, 刘春雨, 由春桥.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基于黑龙江省高校调查[J]. 教育教学论坛, 2022(51): 1-4.
[13] 吴文浩. 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1): 53-56.
[14] 李明峰, 闫茹, 乔志伟, 等. 地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实践课程的探索[J]. 安顺学院学报, 2022, 24(5): 119-123.
[15] 崔美杰, 张庆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理路探赜[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1):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