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着加快中西部发展、长江经济带开发、三峡工程及库区开发的神圣历史使命 [1] 。直辖25年来,重庆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重庆也是国家中心城市之一,西部龙头城市之一。目前,重庆在中小学基础教育方面非常强势,在全国名列前茅。可惜,重庆在高校教育方面存在短板,与重庆周边其他龙头城市仍有差距。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核心竞争力,对重庆市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既可以清楚地了解重庆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也可以发现其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
1.1. 重庆市高等教育规模
1997年重庆直辖时,重庆只有二十几所高校,高校在校生数也只有8.7万人。截至2020年,重庆高等学校数量已达到68所,增长近3倍。尽管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重庆高校数量与其他部分地区仍然有一定差距,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如图1)。从在校生数量上看,自2010年到2020年10年间,重庆市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从61.3万人增长到99.9万人,2018到2020年间人数规模扩大尤为明显,可能与国家发布的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如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有关,以及2020年受新冠疫情等影响,国务院发布高校继续扩招的通知,重庆各个高校专升本,研究生招生规模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高校规模的快速扩张使得高校的综合实力大大加强,但也使得学校管理成本上升,从图2及表1中可以看到,高校专任教师增长数量远不如在校学生的增长速度快,每位教师需要负担18个左右的学生,在4个直辖市中比例较高,并且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生师比要求(18:1),这反映出重庆高校专任教师仍比较缺乏,需不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毛入学率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20年重庆高校毛入学率已达到53.3% (如表2),标志着重庆已进入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程度。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21。
Figure 1. The number of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various regions (part) of the country
图1. 全国各地(部分)普通高等学校数量
*数据来自重庆统计年鉴2011~2020。
Figure 2.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ongqing from 2011 to 2020
图2. 2011~2020重庆高等教育发展情况

Table 1. Number of students per 100,000 people and student-teacher ratio in some parts of the country
表1. 全国部分地区每十万人在校生人数及生师比情况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21。
1.2. 重庆市高等教育结构
1) 学生。截至2020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8所,本科院校26所(其中独立学院6所),含教育部直属高校2所。专科院校42所,成人高等学校4所。主要是以公立大学为主。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99.9万人,比2016年的78.5万人增加21.4万人,增幅27.3%。其中研究生8.3万人,增幅13.7%;普通本专科91.2万人,增幅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比2016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大众化水平不断提升。5年期间,我市高等教育为各产业发展输送了本科以上毕业生62.4万人,年均培养12.5万人,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中高级人才支撑。

Table 2. Distribution and gross enrollment rate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in Chongqing from 2016 to 2020
表2. 2016~2020重庆高等教育在校生分布及毛入学率
*数据来自重庆统计年鉴2017~2021。
2) 学科。重庆市高校要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很重要的是要使学科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相匹配 [2] 。从表3可以看出,重庆普通高等院校的文科学生数多于理科学生数。从招生数上来看,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招生比例不断在扩大,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招生比重有所下降。

Table 3. Numb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in Chongqing in 2020
表3. 2020年重庆普通高校分科学生数
*数据来自重庆统计年鉴2021。
另外,在学科建设上,重庆高校也亟待加强。对比重庆与周边其它龙头城市——成都、武汉、西安,不难发现重庆高校短板较为凸显。目前,武汉拥有7所双一流大学,7所211大学,2所985大学,本科院校46所。有32个双一流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有50个A类学科,其中有14个A+、10个A、26个A−。西安7所双一流大学,7所211大学,2所985大学,本科院校44所。拥有18个双一流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西安有25个A类学科,其中6个A+,7个A、12个A−。成都目前有7所双一流大学,4所211大学,2所985,本科院校28所。拥有13个双一流学科,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成都有26个A类学科,其中有5个A+、2个A、19个A− [3] 。而重庆目前只有2所双一流大学,2所211大学,1所985。本科院校28所。拥有5个双一流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重庆仅有8个A类学科,其中1个A、7个A−,没有A+学科。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作为我市高校两大领头羊,没有A+和A档学科,足以看出重庆市高校学科建设基础还相对较弱,各高校重点学科水平也亟待提升。
3) 教师。“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首先需要有一流的教师。职称是反映教师能力水平的称号,一个团队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越多,则表明团队整体素质越高。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越多对高校科学研究越有利,但如表4所示,目前重庆市在4个直辖市中拥有正高级职称教师数量最少,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并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重庆高校教师发展队伍仍需根据发展定位不断优化。理想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应呈现为倒金字塔形,即正高级教师数、副高级教师数、中级及以下教师数逐层减少。其次,教师学历也是评价师资力量强弱的标准之一。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往往接受过更为严格的学术训练,质量得以保障,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的27%左右,北京、天津、上海3个直辖市的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重庆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仅25.3%,见表5。教师学历结构仍需不断优化。

Table 4. Professional title structure of full-time teachers in some regions of the country
表4. 全国部分地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Table 5. Academic structure of full-time teacher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in some regions of China
表5. 全国部分地区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21。
4) 科研。科学研究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而专利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以近10年重庆高校专利授权量与其他直辖市相比较,可以看到(如图3)重庆市高等学校专利授权量与北京和上海有明显差距,2020年北京上海的授权量均是重庆的2倍之多,天津高校专利授权数量与重庆并无明显差异。4个直辖市高校的专利授权量在2010~2020年期间基本呈逐年增加的总体趋势,反映出高校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数据来自各市统计年鉴2011~2021。
Figure 3. Trends in patent autho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some regions of China from 2010 to 2020
图3. 2010~2020我国部分地区高等学校专利授权量变化趋势
2. 东部高等教育实践经验
2.1. 教育模式
近年来,东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尤其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的机构数量明显居多,如宁波诺丁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一批中外合作高校都具有较好的办学声誉 [4] 。而中西部高校,除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外,总体上合作办学的规模和水平还不明显。
2.2. 教育体系
从东部地区的发展态势来看,东部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独特地位,逐渐发展优质高职院校,鼓励新建本科院校、行业特色院校、独立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努力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通,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着力构建完整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
2.3. 人才培养
重视“一流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其天然的优势吸纳了更多的优秀生源,为培养更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较好的生源基础,如上海交通大学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为目标,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形成了完备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浙江大学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KAQ2.0)的人才培养体系。
2.4. 科研成效
2019年,东部地区拥有R & D人员67.2万余人,其中硕博R & D人员占76.4%中部地区共拥有R & D人员55.9万余人,其中硕博R & D人员占73.5%。从科研成果来看,2019年东部地区高校共发表科技论文62.9万余篇,中西地区高校共发表科技论文667.6万余篇 [5] 。
3. 重庆高等教育实施战略与方案
3.1. 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推动重庆市高校转型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例如南京大学人才培养遵循三个融为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实施“以重点学科为依托,按学科群打基础,按一级学科方向分流,贯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培养模式。重庆高校可以借鉴东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一流人才建设,把人才培养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向结合。
3.2. 推进开放办学,培育重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近年来,东部地区如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效果良好,如上文提到的几所中外合作办学不仅获得了较好的办学声誉,更吸引了大量的海外优秀人才,促进了高校高质量发展。重庆高校应加强海外人才引进和教师队伍国际化培养工作,深化务实合作,推进开放办学,携手共同发展。例如多年来,重庆大学通过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国际化办学能力和全球声誉迅速提升,逐渐打造出一张响亮的“留学重大”名片。这也为重庆各个高校推进开放办学提供了更多思路。
3.3. 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使成渝地区成为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6] 。目前,成渝经济圈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而研究生又是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力。截至2020年,重庆有研究生83,094人,其中博士8139人,硕士74,955人,在职博硕士6674人。因此重庆高校需大力支持研究生科技创新,打破城际壁垒,加速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流动。鼓励跨学校、跨地区、跨专业的人才流通和人才合作。
4.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重庆市高等教育虽发展迅速,但在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与东部地区和其他龙头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通过对重庆高等教育现状及成效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庆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战略与方案,为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提供相关参考。总之,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重庆发展,要坚持政府与市场紧密协作,高校与社会多元主体紧密协作,重庆高等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