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探究
Exploration on Practice Educa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Ideological Education”
摘要: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发挥实践育人在思想政治引领中的特色与优势,以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两种形式,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而且表现为全面多样性、主体全员性、场景实体性、交流互动性、互补协同性。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应继续保持特色,克服活动场景、活动设置、考核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以创新驱动新的形式,以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构建实践育人活动,以完善的考核实现全方位育人。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Ideological Education”,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universities gives a full play of advantages of practice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ding, via campus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 conducting practice education operations. The practice education has five features, namely, diversified operations, all students as protagonist, taken place in the physical scene,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s, and complementary synergy. Communist Youth League shall keep the features, overcoming problems in activity scenes, settings and appraisals, driven by innovation to create new forms, to construct practice education operations by normalization, curriculum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to realize education in a perfect appraisal.
文章引用:刘玉.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探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7): 4634-463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729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继作出《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重要部署,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高校育人工作在“大思政”格局下,赋予了新的内涵与特征。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主力军,积极履行组织青年、引领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权益职能,坚守为党育人重任。实践育人是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引领的特色优势 [1] ,本文从“大思政”格局出发,分析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方式、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现有的经验,对“大思政”格局下,推进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转型升级提出建议。

2.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

2.1. “大思政”格局的科学把握

“大思政”概念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它是对传统课堂思政课内涵的丰富和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摸索,历经“三育人”、“四育人”到“多育人”,这都可以看作“大思政”格局的演变。因此,“大思政”格局是对多种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特定的活动或联系机制所形成的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描述 [2]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医药卫生届、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 [3] 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思政课集中于课堂、教材、书本等时间、空间的限制,整合校内外、线上线下等全时空社会资源,将思政元素贯穿于全过程,架起知行合一的桥梁。

2.2.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方式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论述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尤其是实践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共青团应以“第二课堂”为抓手,与“第一课堂”发挥协同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聚焦现实生活,投身社会实践,架起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在社会观察、社会体验中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主要以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来实现,提供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

校园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团学组织自治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实践。团学组织自治实践是指团学干部以共青团组织(包括团支部、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为载体,以服务青年学生、维护青年学生权益为目的,开展自主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例如组织制度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生活权益维护等。学生群体在自治实践中,以小见大,培育职业能力,涵养职业道德。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是指学生群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参与竞赛、研讨、创作、唱演活动等实践,将思政课堂和专业思政中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文化活动实践。学生在校园文化实践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社会实践鼓励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包括研究性社会调研、青年志愿者活动、主题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等。研究性社会调研聚焦国情考察、形势与政策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地学习调研、参观寻访活动,帮助青年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理想信念。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扶弱助残、生态保护、大型赛事、抢险救灾、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培育青年学生爱心、善心,滋养责任担当意识。主题社会实践以“三下乡”、“返家乡”、大学生社区实践等形式为主,以“沉浸式”体验,帮助青年学生认识自己,提升能力素养。创新创业竞赛主要有“挑战杯”、“振兴杯”、“创青春”、“志交会”,帮助青年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创新创业潜力,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3.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特性分析

3.1. 全面多样性:实践育人工作内容全面、形式多样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围绕“大思政”格局,全过程、全方位覆盖学生知情意行,有机结合学生理论素养与技能实践,贯通教育与实践,在社会大课堂进行实践育人,以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为载体,通过团学自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调研、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创新创业竞赛、劳动教育等丰富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3.2. 主体全员性:实践育人工作对象面向全体青年学生

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这就明确了共青团是先进性与群众性的有机统一体。高校共青团的实践育人工作基于先进性与群众性这一原则,以服务青年学生、维护青年学生权益为工作出发点,以全体青年学生为对象,既提供平台吸纳追求进步的团学干部加入团学组织,参与团学自主管理,又面向全体青年学生提供走向社会的实践平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感知责任、担当等精神品质。

3.3. 场景实体性:实践育人工作场景以实体性为主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建立在实体环境中,强调实践的沉浸性,这也是实践育人特性的客观要求,实践育人就是要冲破课堂环境的藩篱,打破书本、教材的限制,创设机会带领青年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环境,进行沉浸式体验,感知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实体阵地既包括报告厅、运动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场景,也包括田间地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场景,青年学生通过实体阵地,直观感受人际体验,这也是实践育人工作在“大思政”格局下的独特优势。

3.4. 交流互动性:实践育人工作强调参与、交流的互动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主体是全体学生,他们作为受教育者参与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的其他参与者例如指导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农民、工人、职员等人员则是实践活动的教育者,通过双方在实践育人的实体阵地中的交流互动,受教育者可以观察、发现教育者身上蕴含的知识或技能专长、优秀的品质等,积极主动地向教育者学习,并在学习实践中进行模仿逐渐内化于行,这也是“大思政”格局下,实践育人的价值与意义。

3.5. 互补协同性:实践育人工作需要多方互补协同

一方面,互补体现在“大思政”格局下,育人工作既离不开“第一课堂”,也缺不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需要与第一课堂进行互补,为青年学生提供实践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文化、技能的平台,同时第一课堂也需要这种互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正掌握知识本领,起到育人效应。另一方面,共青团的实践育人工作不是共青团的单兵作战,它需要学校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教务、人事、后勤等部门的积极配合,还需要联合乡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实践活动开展实体平台方一起协同,建设、维护各社会实践平台,精心设计青年学生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促使青年学生能够学有所获。

4. 推进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考

多年来,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效果卓越,以“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项目为代表,涌现出一批批志愿者坚守信念,扎根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然而,高校共青团的实践育人工作在推进发展中也逐步暴露一些问题,都需要妥善解决,以保障共青团在青年引领过程中的先进性和影响力。下一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特殊情况下打破局限,基于已有经验,围绕立德树人,推进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转型升级。

4.1.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场景的局限性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高校共青团工作备受考验。无论是在常态化疫情管理模式下还是逐步开放的校园中,线上教学成为近几年来高校不得不采取的教学手段。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强调沉浸体验、实景互动的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所受影响巨大。高校的静态管理客观上给传统的实践活动带来了障碍,学生不能聚集或去校外开展活动。而长期封闭化管理也使部分学生受到困扰,产生心理障碍,参与实践活动意愿不强。如果说,“第一课堂”的教学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来突破这种障碍,“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暂时缺乏可推广的良策,只能利用假期,小规模地开展实践活动。

2) 实践育人工作与专业学习存在平衡冲突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实践育人活动内容全面,有校园文化活动,也有社会实践活动,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青年学生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些高校共青团为了创建活动品牌,推出多种活动,活动的参与、组织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的,学生们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甚至专业学习时间去完成各式的实践育人活动,有些实践育人活动还与学生毕业的学分相关联,这就迫使学生需要对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二者之间进行取舍,有些学生甚至对共青团组织的活动产生了负面抵触情绪,这都影响了高校共青团在青年学生引领中应发挥的作用。

3) 实践育人工作缺乏合适的考核机制

“第一课堂”课程考核具有完整的考核体系设计,既有对学习者的考核,也有对教育者的考核,前者以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和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后者以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考核缺乏这样一种考核机制,尽管也有对参与者的考核,但这样一种考核往往是以“第二课堂”的学分赋分进行,即参与就获得学分,但对实践活动中青年学生的表现、收获以及指导教师的投入等指标则不进行考核,因此,有的学生会抱有功利心态参与社会实践,只为获取相应学分,这样实践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而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对教育者或实践平台的考核则多以主观性评价为主,缺乏量化指标,对实践育人工作的提升难以发挥应有的参考作用。

4.2. 推进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建议

1) 以开展形式创新驱动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

面对时代不断发展,高校共青团必须将实践育人工作的形式创新提上议事日程,采取“线上 + 线下”模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实践育人具有灵活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高校共青团可以有效利用微信推文、微博、短视频等线上媒介的开放性、即时性和共享性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一是组织各种线上校园文化活动,学生通过学校、院系共青团微信公众号进行参与,例如锻炼打卡、线上好声音等特色活动;二是利用互联网上已有的思政资源进行体验,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线上红色资源学习;三是利用直播、短视频记录部分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以社交平台进行内容呈现,使不能直接参与情境的学生进行观摩;四是利用技术迭代提升远程体验,可以利用VR、全息影像技术等先进技术消除空间的隔阂,扩大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覆盖。

2) 以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构建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活动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活动要逐步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可以借鉴“第一课堂”的成熟经验,与教务处、相关院系等部门沟通讨论,一是科学设计规划实践育人活动,保证活动开展频率、开展时间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平衡;二是制定原则,妥善处理实践育人活动与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冲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三是将实践育人活动纳入人才培育方案,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并将讨论的结果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

3) 完善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考核机制

高校共青团需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对实践育人工作效力进行考核。针对实践育人活动的参与学生,高校共青团应设置活动参与考核标准,以KPI等可量化的标准对青年学生参与情况进行评价打分,达到合格标准的才能够赋予相应的学分。针对实践育人活动的教育者、组织者,高校共青团可以采取360°绩效评估等方式,以项目化的形式对实践育人工作进行考核。同时,高校共青团应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将反响好、影响大的活动打造成品牌,对评价较差的活动进行淘汰,真正利用考核优化实践育人工作。

5. 结语

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应在“大思政”格局下,聚焦为党育人,正视自身的特点,结合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局限,面向社会大课堂,创新工作理念、工作路径和工作方法,将实践育人工作落到实处、落到微处,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共青团引导青年学生进步中的作用,集聚青年力量面向中国共产党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实施纲要[EB/OL].
https://www.gqt.org.cn/documents/zqf/202206/P020220616375927165341.pdf, 2022-04-20.
[2] 刘兴平. 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 思想教育研究, 2018(4): 104-108.
[3] 杜尚泽.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EB/OL].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3/07/nw.D110000renmrb_20210307_1-01.htm, 20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