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西学东渐思想与两次西学东渐思潮的渊源探析
A Probe into the Origin of Yung Wing’s Thought of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and the Two Thoughts of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DOI: 10.12677/OJHS.2023.113026, PDF, HTML, XML, 下载: 244  浏览: 612 
作者: 张 雪, 何朝安: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关键词: 容闳西学东渐思潮教育Yung Wing Western Learning Spreads to the East Trend of Thought Education
摘要: 容闳是中国近代化的最重要先驱之一。他在美国耶鲁大学就读期间产生了用所学知识回馈祖国的坚定信念。西学东渐思想指引容闳先后参与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并率先发起幼童留美运动。容闳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中国科技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关于容闳的现有研究中,多集中在其具体的西学东渐实践上,虽然有少部分涉及容闳思想的探析,但都以单一的或陈述性罗列为主,缺少关于容闳西学东渐思想如何产生的深入思考。既有研究未从根源上并从多角度进行探究,这对从根本上和全面地认识容闳十分不利。结合容闳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及救国实践,可以十分清晰地认识到其西学东渐思想的发展与两次西学东渐思潮的兴起息息相关,本文将就此方面展开论述。
Abstract: Yung Wing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ioneer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During his studies at Yale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developed a firm belief in using his knowledge to give back to his motherland. Yung Wing was guided by the thought of the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and took the lead in launching the movement of young children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Yung Wing’s magnificent life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hought.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Yung Wing, most of it focuses on his specific practice of the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Although there is a small part that involves the analysis of Yung Wing’s ideas, they are mainly single or declarative, lacking in-depth thinking on how Yung Wing’s thought of the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to the East emerged.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not explored from the root and multiple perspectives, which is very unfavorable for a fundamental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Yung W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not explored from the root and multiple perspectives, which is very unfavorable for a fundamental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Yung Wing. Based on Yung Wing’s family background, schooling experience and national salvation practice, it can be clearly recogniz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s thought of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e of the thought of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learning in China.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is aspect.
文章引用:张雪, 何朝安. 容闳西学东渐思想与两次西学东渐思潮的渊源探析[J]. 历史学研究, 2023, 11(3): 167-171. https://doi.org/10.12677/OJHS.2023.113026

1. 引言

西学东渐思想贯穿了容闳的一生,从在耶鲁求学时期确立了“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远大志向到晚年参与辛亥革命,容闳的西学东渐思想已从基本设想发展到运用于其具体实践 ‎[1] 。本文将容闳西学东渐思想长达60年左右的演化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形成时期(1850~1854),该时期是容闳在耶鲁大学求学,认识到了美国社会各方面的优势,尤其是教育方面,开阔了眼界,在爱国情怀的驱动下萌发了西学东渐的思想。二、探索时期(1854~1861),容闳毕业归国为谋生从事过法院传译员、海关翻译及茶叶采购员,探访了太平天国,但没有为西学东渐思想找到实现的载体。三、发展时期(1862~1900),容闳得到曾国藩赏识,提出“以器制器”的建议并赴美采办新式机器,实现幼童留美的设想,其西学东渐思想得以发展,用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术来挽救祖国危亡,后参加维新变法,试图用思想变革维护清政府统治。四、成熟时期(1901~1912),戊戌维新失败后,容闳被通缉并逃回美国,策划推翻清政府的“中国红龙计划”,认识到只有更先进的体制更替才能救亡图存。

历史上两次西学东渐思潮,一般指明末清初和鸦片战争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西方各种事物传入中国的过程,两次思潮的发展对容闳西学东渐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容闳西学东渐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不断从西方文明中汲取养分,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到试图用先进思想打破封建桎梏最终认识到只有制度上的根本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命运,是一个不断探索且逐渐深入的过程。通过梳理容闳西学东渐思想的不同分期,可以发现容闳本身的学识及思维是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若使中国富强,在运用时必须扎根于中国的现实,考虑晚清时期的经济、思想以及体制状况。容闳西学东渐思想的产生和进化必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晚清封建社会两方面的影响。在既有的研究中,多集中于容闳具体的西学东渐实践,缺少对其思想成因的根源性探析,本文结合容闳自幼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及具体实践深入探究容闳西学东渐思想与两次西学东渐思潮的渊源。

2. 西学东渐思潮促中西交流

容闳于1828年11月17日出生在广东省南屏乡(今属广东省珠海市南屏镇),距离澳门仅约1.6公里。距离香港仅2.5公里左右。三地形成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三角,具有与外界交流的天然优势,最先受到两次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使容闳亦自幼受西学东渐熏陶,为其西学东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1. 位置优越促文化交流

容闳父母鉴于中外交流正在发展,企盼借这股西学东渐之风孩子能出人头地,为容闳作出不同于兄长学习正统儒家知识以走科举取士道路的选择,1835年将7岁的容闳送往澳门由郭士立夫人创办的西式学校读书。容闳在澳门开始中英文习字,学习历史、地理知识,每日诵读《圣经》,接受西式教育。

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北面与珠海陆地相连,拥有珠江三角洲腹地,与广东、香港组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三角,在明代海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553年,梦想通过新航路开辟积累财富的葡萄牙人通过行贿手段居留澳门,使其成为广州十三行口岸贸易的重要外港及世界贸易的中转站。政府规定同时,澳门冲破了海禁政策的封锁,最早受第一股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新起点 ‎[2] 。19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经历了迅速发展的时期,为开拓海外市场、掠夺廉价原料及殖民地扩张,英国首先派遣一批传教士去往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以传教、行医等方式作掩护实际打探清王朝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情报,这其中包括容闳启蒙老师郭士立夫人的丈夫。1834年,郭士立与夫人温斯娣来到澳门,于次年9月39日借由伦敦妇女协会的赞助,在其寓所内开办学堂 ‎[3] 。容闳父亲的邻居、好友为郭士立夫人作买办或家务总管,在他的劝导和帮助下,1835年,容闳被父亲送往澳门郭士立夫人所开办的学堂开始接受西式教育。

2.2. 地理优势助教育发展

1841年,受郭士立夫人之托霍布森医生将务工的容闳送入由布朗先生负责教务的马礼逊学校继续读书。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香港岛割让给英国,马礼逊学校于该年搬往香港。新校址位于香港岛东部,坐落于海拔600英尺的山上。

18世纪后半叶,英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打败西班牙、荷兰等竞争对手成为海上霸主,开始觊觎幅员辽阔、物产丰富的中国。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周围群山环绕、港阔水深,位于热带、常年不冻且避风条件良好,具有商业和军事双重价值,成为英国的抢夺之地。鸦片战争失败,清王朝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随着鸦片战争的进行,第二次西学东渐也在进行中,诸多西方的因素传入中国,教育方面在教会学校上体现的尤为明显。1834年8月,被伦敦布道会选派到中国传教、在广州和澳门活动30年左右的马礼逊去世,其亲朋好友为纪念成立了马礼逊教育会。1837年1月,为求良师,马礼逊教育会分别致信美国耶鲁大学和“英国和海外学校协会”。1839年2月19日,布朗先生被推荐前往澳门,并于1839年11月4日正式开办马礼逊学校 ‎[4] 。1841年容闳入读马礼逊学校,继续接受西式教育。1842年,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后,马礼逊教育会及马礼逊学校在得到港英当局的许可后,由澳门搬往香港,容闳跟随赴香港学习。

容闳的家乡广东省与澳门、香港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即使在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实施时期都与外界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融,具有与外界交流的先天地理优势,最早成为西学东渐的窗口,为容闳西学东渐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 西学东渐思潮促教育发展

容闳自7岁开始读书就走了一条与多数中国人通过科举取士走仕途不同的道路,在西学东渐日趋深入的背景下接受西式教育,为日后其西学东渐思想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容闳接受西式教育可分为幼年时期在国内和青年时期去往美国两个不同的阶段。

3.1. 教会学校奠基础

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代东南沿海地区开始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传教士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来中国,西学东渐开始,尽管影响范围较小,但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入新血液,有利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到鸦片战争,其间教育仍旧保持传统封建的特点,在形式上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各类学校除初等教育和部分私学正常教学外,其余学校尤其是官学已徒具虚名;而内容上学者热衷于义理、考据等,不切实用;科举考试专制的形式、空洞的内容及作弊等弊病丛生 ‎[5]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学东渐开始,新一批传教士来华并通过教育传教,容闳的启蒙学校就诞生于此背景之下。1834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郭立士夫人在澳门创办女塾,容闳于次年入读,学习地理、历史、写作,兼学汉文英语。1834年,为纪念西方第一位到中国大陆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其亲友设立马礼逊教育会,1835年,马礼逊教育会筹备马礼逊学校,先招男生2人,在郭立士夫人的女塾暂时附读。后因清政府的禁烟运动,中英关系紧张,女塾停办,容闳被迫停学。1841年,受郭士立夫人之托霍布森医生将务工的容闳送入由布朗先生负责教务的马礼逊学校继续读书,学习汉语、英文、算数、代数与几何天文、历史及音乐等知识。容闳在国内学习由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文化,为去往美国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耶鲁大学定理想

自1607年至1733年,随着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发展,英国已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统称为“新英格兰”,居民多为英国清教徒。1701年,一批康涅狄格州公理会教友以“使青年学习艺术和科学为教会和国家服务”为由说服了康州法院成立一所学校,即容闳就读的耶鲁大学的前身耶鲁学院。1828年,为了应对美国兴起的重点建设实用学科的浪潮,耶鲁发表了著名的《耶鲁报告》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心智的训练会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 。1847年,容闳在布朗先生的帮助下赴美学习,在孟松预备学校读书期间深受毕业于耶鲁大学的校长查尔斯·哈蒙德影响,决定备考耶鲁大学。在克服经济难题及经历艰苦的备考后,容闳于1850年如愿进入耶鲁大学深造。大学期间,容闳学习英语、数学、精神哲学与国内传统儒学完全不同的知识,不仅开阔了眼界,也使容闳对清王朝教育、政治等社会现状进行对比和思考。耶鲁大学注重培育学生责任感并十分重视自由,使容闳在此氛围的影响下形成了自由平等的观念、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即使享受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红利,但仍旧热爱祖国,立志“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7] 。

容闳自幼接受的西式教育,不同于封闭落寞的传统儒学,使得他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一批睁眼看世界的青年人。身处自由开放的氛围中,容闳在爱国之情的驱动下形成了西学东渐的远大理想。

4. 西学东渐思潮创造机遇

19世纪初开始的西学东渐不同于明末清初时期的西学东渐,传教的主体由基督教新教的传教士代替了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新教传教士以教育的方式揭开了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序幕,在中国主要活动在东南沿海一带 ‎[8] 。容闳赴美留学前能够接受西式教育便得益于此。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后,见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和富国强兵,试图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需要大量的西学人才。容闳于1854年学成归国,正值国家渴求人才之际,经历了长达7年左右的探索时期,期间担任过帕克医生的秘书、香港高等审判厅和中国海关的翻译及英国人商行的职员,但都不是能够将西学东渐变现的合适路径。直到容闳去往上海,在做翻译期间逐渐崭露头角、才华得到诸多认可,几经辗转被介绍与曾国藩会面。容闳面见曾国藩时,根据在美国的观察与常识就建立机器厂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中国应建立母厂以生产其他工厂”,并获得曾国藩赏识,被派往国外购买新式机器。容闳西学东渐思想在成型之后终于有了实践的良机,通过解决江南制造总局建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获得进一步发展,学习西方的技术或许可以挽救清王朝的命运。闲暇之余,容闳将所学英语知识用于翻译外国书籍,翻译了科尔顿的《地理学》、帕森斯的《合同法》等书,借此将更多西方文明传入中国,为启民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1870年,天津教案的发生更加大了清政府的改革压力,容闳借此机会提出并实现了幼童留美计划,其西学东渐思想更加深入,从单纯的技术的学习进化为教育的取长补短。幼童留美计划虽然为晚清政府培养了诸多近代化人才,但因清政府积弊已久,幼童被迫撤回,使容闳意识到仅仅教育和技术上的西学东渐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1898年容闳参与戊戌维新,为改革者提供聚会场所,在屡屡受挫后仍想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变法以失败告终,容闳被清政府通缉逃往美国。容闳在几经挫折后,其西学东渐思想反而得以发展和丰富,后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的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西学东渐进程,需要大量真材实料的西学人才。容闳在此背景下获得诸多实践机会,得以赏识和重用,其西学东渐思想不仅加以实现,更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容闳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其西学东渐思想的形成受到两次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且在实践当中不断与时俱进、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容闳的家乡广东省与香港、澳门拥有对外交流的先天地理优势,使容闳自幼受到西学东渐的熏陶并加以学习。西方文明的开放与繁荣不仅使容闳眼界得以开阔眼界,更是对晚清的社会现状加以反思,巨大的差异及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容闳形成西学东渐的思想。容闳先进的西学东渐思想内含走在时代前沿的眼光,对于其成因的探析有利于从根本上理解容闳的近代化实践,更全面地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容闳的西学东渐思想在晚清时期的改革中愈发得以重视,得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肯定和支持,切合清末民初的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和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容闳. 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M]. 石霓, 译. 上海: 百家出版社, 2003.
[2] 姜新. 澳门与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9(4): 73-77.
[3] 裘伟廷. 创造中国教育史上三个“第一”的英国女子——温斯娣[J]. 世界文化, 2017(10): 15-17.
[4] 吴义雄. 马礼逊学校与容闳留美前所受的教育[J]. 广东社会科学, 1999(3): 93-101.
[5] 孙培青, 杜成宪. 中国教育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6] 周采. 外国教育史[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7] 刘晓琴. 容闳与耶鲁大学再研究[J]. 广东社会科学, 2019(3): 131-141+255.
[8] 姚宏志.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发生[J]. 学术界, 2021(7): 95-105.